-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7年上卷/總第16卷)
- 楊共樂
- 745字
- 2019-01-04 19:29:50
攀高峰,創“一流”
創建“雙一流”是關乎文化教育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近來看關于“一帶一路”的電視,孩子問,這條路通向哪里。我說,具體位置不好說,但目標是通向天下大同。我想,通過“一帶一路”向外傳輸的不僅是中國制造,而且還應當有中國精神、中國文化。我們的“雙一流”建設,應當是這個偉大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部分。
我覺得“雙一流”的建設,應當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事業。所謂“頂天”,一是要通過精湛的學術研究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前些時間,我拜讀劉家和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深有感觸,劉先生的文章直接與站在西方學術頂峰的大師對話,既肯定對方的精論,又指出其訛誤之處,并且分析其致誤的根源所在。劉先生精湛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大師級的對話提供了底氣。這種研究和對話應當是“雙一流”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二是要不斷進取,再攀高峰。拿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來說,不僅有幾代學者的豐厚學術積淀,而且有現在仍在學術第一線的劉家和、瞿林東、鄭師渠等先生為歷史學的領軍人物,學術梯隊建設,成就可觀。馬克思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上面幾位先生的刻苦努力,正是實踐馬克思這句名言的典范。再談談“立地”。我以為“立地”就是要去浮躁,肯鉆研,敢于坐冷板凳。對于教育的發展,有些學校跟風而上,建一些與學科發展關系較遠的“中心”“研究院”之類的機構,分散了學校發展的有限實力。這種做法與創“雙一流”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雙一流”的建設是一個關乎教育發展全局的大工程,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歷史學科正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典型。擼起袖子加油干,下一個高峰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