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儒之道:清代學者關于儒家之道的探尋、論辯與踐行
- 張昭軍
- 648字
- 2019-01-05 00:09:59
第一章 “先入之見”與“自以為是”
——清前期來華傳教士對程朱理學的詮釋與傳播
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引人注目,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對于清前期西方來華傳教士與程朱理學的關系尚有探討余地。當時,無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東學西傳,均是通過西方來華傳教士進行的。也就是說,對多數中國人與西方人而言,他們所認識的對方文化,實際是間接的即經過傳教士詮釋后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傳教士決定了東西雙方的相互看法。這樣,作為文化中介,傳教士對雙方文化的詮釋便變得尤為關鍵。
茲以清前期來華傳教士對程朱理學的跨文化詮釋為例。傳教士對于中國人,程朱理學對于西方人,均構成跨文化的對象,而傳教士肩負的傳播天主福音的使命更增強了跨文化詮釋的典型性。來華傳教士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為使文化交流尤其是傳教成為可能,他們采取“適應”策略,“合儒”、“補儒”,會通天儒。“合儒”策略一方面使得他們在中國傳播的天主教明顯帶有儒家文化色彩,這在西方人看來,已非天主教本真,故有羅馬教廷禁行中國禮儀令的頒布。另一方面,由于程朱理學與天主教分屬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尤其是文化信仰的排他性,造成傳教士自覺不自覺中必然以天主教義的普適性來詮釋程朱理學,先入之見決定了他們詮釋下的理學形象是天主教視野下的程朱理學,這在中國人看來,不過是自以為是,是對理學的曲解。
本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清前期來華傳教士對理學的詮釋策略,即“先儒”、“后儒”之辨;第二部分具體分析傳教士如何以先入之見詮釋理學;第三部分探討傳教士對理學的傳播及西方社會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