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

如何解決遠未來與近未來的沖突?

那么如何獲得這么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呢?這其實就跟你對自己的期許有關,跟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有關。除了在大多數時刻需要聚焦在當下之外,你也需要少量著眼未來的時刻,不需要很頻繁或者花很多時間,只是抽一小段時間來想想就可以。

“想想五年后你會干些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

“為什么是五年?”

“兩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變數又太大,你很難看清楚。”

這段對話發生在十年前浙江大學的一場招聘宣講會上。提出“五年論”的是一位心理學“大牛”,曾是浙江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他的經歷頗有傳奇色彩,在學術生涯一帆風順之時他突然轉投工業界,后來又在一家互聯網巨頭企業擔任要職。當時聽到這段對話的我旋即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要想五年這么久?五年后的我又該是什么樣子?

對人生來說,“五年”意味著什么?

那時的我,算得上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就想想明天要上什么課、有多少瞎玩的時間。我很少去盤算下個學期要做些什么、到了明年又要學哪些新東西,要是看到了別人的全年計劃還有點不屑一顧。所以又何曾想過五年計劃呢?直到現在,當我的人生經歷了無數猶豫、蹉跎、曲折之后,再次記起這段十年前的對話,我才漸漸領悟它的深意。

五年的時間通常會越過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進入“下下個階段”。畢竟本科也就四年,大多數上班族都會在三四年內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從底層員工走上管理崗位,從戀愛到結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如果你是一個高三學生,五年以后,可能已完成本科學業漂洋過海到美利堅求學;如果你剛懵懵懂懂收獲一份甜蜜的愛情,五年以后,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趴在你的后背上玩耍。“五年”還意味著你可以去精熟一門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個學術領域完成系統性的知識儲備……它意味著你可以去思考有沒有可能堅持做好一件有價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極致。

如果你只愿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沿著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軌跡往前走,那么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如果把五年作為做成一件事的時間跨度,那么也意味著你需要忍受頭幾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乃至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種事的必要。

當你對五年后的自己有一個明確和具體的想象之后,便有了全力以赴做好當前之事的動力。要知道,這個動力并不來自外界,無須其他人監督和催促,而是來自你的內心,來自你對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期待,因而它會成為一股非常持久的動力。而且因為目標尚在遠處,所以你不必太在乎短期的結果,只要專注地、持續地去做應當做的事就可以了。

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心理學家里伯曼(Liberman)和特普(Trope)把未來分為“近未來”(near future)和“遠未來”(distant future),他們認為人們對于兩種未來的應對方式是不同的。

“遠”和“近”本是相對的概念,但一般來說,可以把未來的幾小時、幾天、幾周算作近未來,把未來幾年乃至更遠算作遠未來。“五年后的自己”正是引導我們把目光放到了鮮有考慮的遠未來。

當人們設想發生在近未來和遠未來的事情時,會形成不一樣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也就是說,這涉及了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按照里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在遠未來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個剛入讀心理學專業的大一學生,可能會定下“成為心理學家”這樣的遠期目標,但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心理學家”,也不知道要通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心理學家”。他之所以設立這個目標,可能只是因為這個目標足夠“高大上”,能夠滿足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期許。所以遠未來視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細節,更多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近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主要想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樣去做”。例如這位大一學生,在學習《普通心理學》這門課程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后練習這些環節,同時還要主動和老師溝通,甚至去摸清授課老師的脾氣和喜好。而這些具體努力最終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個好分數,但是從長期視角來審視的話,拿高分對他來說,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面對問題時采用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做遠景規劃時,人們通常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從價值和意義來看,這些遠期目標的設定并無不妥,但是往往會缺乏可行性。而對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們會較多考慮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但這種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的事,而回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性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年設想”實在是一個很有用的技巧,它讓我們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來構想遠未來,把時間拉近到眼前,使未來鮮活生動起來,這就有利于從實施的角度去具體設計實現未來的方式。同時,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時間跨度很長,我們就不會把可行性、便利性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就不會因為一件事簡單易實現就去做,而是從它的長期價值出發,同時考慮確實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如何解決生活里兩種未來的沖突?

“近未來—遠未來”的框架可以用來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近未來”和“遠未來”的不一致甚至沖突而導致的。

就拿拖延癥來舉例。產生拖延癥的一個原因是,“遠未來”中有一個抽象且意義重大的目標,例如“完成博士論文然后拿到博士學位”,而“近未來”則遇上了現實的阻礙,并且還有多個更便利、更誘人的替代選項。例如,在科研活動中,現實阻礙很可能是實驗結果不理想,得到的數據不符合預期,這些障礙會促使一些人逃遁到看電影、打游戲這樣的便利選擇中。

但同時,他們的內心又是希望自己繼續把科研做下去的,因為他們頭腦中的遠未來不斷地強化著這件事的意義:“完成博士學業是我的全部”,“如果博士退學就真的走投無路了”。遠未來的意義強化和近未來的現實阻礙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因此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

那該怎么辦呢?

一方面,從“遠未來”的角度,我們應該“重戰術、輕戰略”,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也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完成怎么辦,而是應該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另一方面,從“近未來”的角度,應該提高做出替代選擇的成本,也就說讓那些原本很便利、很舒服的事情變得不那么便利,不那么舒服。比如刪除電腦里所有的電影、游戲,剪斷網線,或者把顯示器顛倒放置,等等。

有人可能會笑話我:電影刪了還可以再下,網線剪了可以再接,顯示器顛倒了還可以翻過來,這些奇葩方法確定不是開玩笑?方法奇葩無所謂,有效果就行。當然,具體的方法你自己可以設計和定奪,但目的是同一個,就是增加替代選擇的執行難度。難度增加了,實施的概率自然就降低,再一對比,可能還是覺得做科研更簡單直接一點。

除了拖延癥這個大難題之外,其他許多事情也反映了兩種未來視角的沖突。花長時間來習得一項技能、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采用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等,莫不如此。因為從長期來看,獲得出眾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保護地球環境這些事情的價值和意義都不容置疑,但是將它們放到較近的時間范圍里考量,人們又會因為貪圖一時的便利或滿足一時的欲望而偏離這些長期目標。即便像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這樣簡單又很有意義的事,人們都可能為了偷一點懶而不積極配合,更何況其他事情呢?

又比如在學習時,獨立鉆研一道難題雖然會面臨各種挑戰,但整個過程中得到的收獲也會很大,如果早早放棄、轉而從老師、同學那里討要答案,自己反倒失去了充分鍛煉的機會。但現實中,人們更可能因貪圖方便而選擇了后者。我們需要警惕這種惰性,有意識地克服近未來視角下的“抄近路”心態,正面迎接挑戰。

所以,要想處理好“遠未來”和“近未來”,我們可以采用下面兩種方式:

1.讓遠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添加更多的細節,以增加實施的可能;

2.在近未來降低接觸便利選擇的可能性,并選擇不斷接受必要的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竹山县| 肥东县| 调兵山市| 灵山县| 富川| 南充市| 北流市| 托里县| 枞阳县| 台前县| 鄢陵县| 婺源县| 徐州市| 榆树市| 南涧| 建宁县| 牟定县| 彭泽县| 安多县| 海林市| 平邑县| 额敏县| 杭州市| 焉耆| 穆棱市| 遂宁市| 乌审旗| 隆德县| 仪征市| 丰顺县| 手游| 阳谷县| 永昌县| 泌阳县| 沽源县| 湘阴县| 沁源县| 通化市| 新乡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