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論:人人都在用的博弈技巧
- 徐文
- 1368字
- 2019-01-04 22:42:51
智豬博弈
博弈論里有一個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作智豬博弈。它講述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設(shè)計得很長,在豬圈的一端是豬食槽,另一端安裝一個踏板,用以控制豬食的供應(yīng)。豬每踩一下踏板,豬圈另一端的豬食槽就會落下10個單位的食物,供兩頭豬食用。
但是,豬從踏板到豬食槽這段路程里,需要消耗相當于2個單位飼料所帶來的能量。并且,由于踏板遠離豬食槽,踩踏板的豬將比另一頭豬后到豬食槽前,從而也會減少其吃食量。
如果兩頭豬同時踩踏板,然后再一齊跑到豬食槽前吃食,則大豬將會吃到7個單位豬食,小豬會吃到3個單位豬食,各自減去從踏板到豬食槽之間的勞動耗費2個單位,大豬凈得5個單位豬食,小豬凈得1個單位豬食。
如果大豬踩踏板,小豬在另一端的豬食槽等著先吃,大豬趕過去再吃,大豬會吃到6個單位豬食,小豬會吃到4個單位豬食。減掉大豬在踩踏板路途中的勞動耗費2個單位,大豬凈得4個單位豬食,小豬由于沒有去踩踏板,也就不存在勞動耗費,凈得仍是4個單位豬食。
如果小豬踩踏板,大豬在另一端的豬食槽等著先吃,小豬踩完踏板后再趕過去吃,大豬由于先吃,會吃到9個單位豬食,小豬只能吃到1個單位豬食,再減去踩踏板消耗的2個單位豬食,小豬虧損1個單位,即凈得-1個單位豬食。
如果兩頭豬都選擇等待,結(jié)果是誰都沒有豬食可吃。兩頭豬的所得均是0。
智豬博弈的收益矩陣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的數(shù)字表示在不同選擇下每頭豬所能吃到的豬食數(shù)量減去踩踏板的消耗之后的凈收益
那么,兩頭豬各會采取什么策略呢?
不難得出,因為利益分配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收獲甚微(大豬也去踩踏板)或者是虧損1個單位豬食(大豬不去踩踏板),不去踩踏板反而得到4個單位的豬食(大豬去踩踏板)或者是一無所得(大豬不去踩踏板)。對小豬來說,無論大豬會不會去踩踏板,自己不踩踏板總是最佳選擇。于是,小豬將采取“搭便車”行為,舒舒服服地等在豬食槽邊。
反觀大豬,由于小豬有等待這個占優(yōu)策略,即小豬是不會去踩踏板的,大豬此時若選擇等待,一份豬食也得不到;選擇踩踏板還會得到4個單位的豬食,所以,等待便是大豬的劣勢策略,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只好親力親為,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豬食槽之間。
智豬博弈是一個“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的均衡。但是,在一個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資源的環(huán)境中,有時占優(yōu)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jié)果卻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很多人都爭著做那頭坐享其成的小豬,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卻想得到最大的回報?!耙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三個和尚都想做不勞而獲的“小豬”,不愿承擔起“大豬”的義務(wù),最終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獲得收益。
再比如,新開發(fā)的某種產(chǎn)品的性能和功用還不被人所熟知,在其推廣過程中,一般只有生產(chǎn)能力和銷售能力都比較強的大企業(yè)才會花巨資進行鋪天蓋地的產(chǎn)品介紹活動和廣告轟炸,出現(xiàn)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與智豬博弈故事的原理一樣。
大企業(yè)是“大豬”,中小企業(yè)是“小豬”。作為“小豬”的中小企業(yè)完全沒有必要做出頭鳥,即自己投入大量資本做產(chǎn)品宣傳,只要尾隨“大豬”(大企業(yè)),待大企業(yè)的廣告為產(chǎn)品打開銷路,并逐步形成市場后,再推出類似產(chǎn)品,就能賺取一定的利潤。這也是為什么占有更多資源者要承擔更多義務(wù)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