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1

青年期的家難

我的父親胡傳(1841—1895)[字鐵花,號鈍夫,原名守珊,故一字守三]生于安徽省績溪縣北部的上莊[1]。兄弟五人,我父最長。我家歷代都是以經營茶葉貿易為生的,也就是自故鄉山區販茶往上海一帶自設的茶葉店中出售。上海那時已是個大商業中心。我的高祖原已在上海黃浦江對岸的川沙設有小店,祖父又在上海設一支店。父親幼年即甚壯健。當先祖每年春季返鄉收茶時,店中商務便由父親獨力管理。

父親十六歲時便隨先祖去川沙,并由先祖延聘塾師,教授詩文。父親因為十分聰穎,早為其有志為學的伯父[星五公]所賞識。他認為有這樣資質的青年子侄,實在不應該在一個小茶葉店里埋沒了。所以父親被家中長輩特地選出,讓他專心讀書,以便參加科舉。

可是這時正值洪楊起事之后,內戰的烽火已日益迫近。當洪楊于1850年在金田村發難之時,父親才九歲。1853年太平軍進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國”,并以南京為“天京”。數年之內,太平軍數度侵入皖南徽州山區,焚掠迨遍。1860年我績溪縣亦為太平軍所焚掠,一連三載,父親和鄰居親友均率領家屬到高山里去避難,并據險自衛。1862年情勢更為險惡,乃又遷往休寧縣暫避[2]

但是休寧亦非樂土。太平軍仍不時進犯,家人也四處躲藏。1862年年底,局勢稍稍好轉,全家乃轉返績溪;不意翌年春初和夏季,太平軍又兩度進犯。就在太平軍第二度入侵時,父親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結婚的原配妻子[馮夫人],便不幸死難了。她是那時我家二十余口——多半是婦孺——中唯一的死難者。當時父親是我家中唯一年輕力壯的成員,幫助那比他大過二十多歲而頗有名望的鄉紳伯父,度此大難。

在1860年至1864年(清咸豐十年至同治三年)四年之間,皖南真糜爛不堪。對這四年的焚掠、屠殺、饑荒等災情,父親在他遺留下來的自述里都有極詳盡的記載。事實上他這段記述,遠較當時其他任何[類似]的記述更為翔實[3]

在父親的回憶錄里,他曾做一概括的統計:我上莊村內的胡氏宗祠原完工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亦即洪楊起事前十年,也是太平軍犯境前二十年。宗祠毀于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亂前數百年我鄉皆太平無事。地方殷實,人丁興旺。我族那時曾做過一次丁口總計,以便按口派捐,建造祠堂。當時全族男女老幼約六千人。太平軍覆滅后的第二年(1865),我族再做第二次的人口調查,擬再按口派捐,重建宗祠。調查所得,亂后剩余丁口不過一千二百人左右,人口減少了百分之八十[4]

父親所做的統計還有其他方面的記錄,頗饒歷史趣味。在這群大難不死的劫后余生中,竟有二百人染有煙癖!鴉片鬼的墮落,實有甚于一般游手好閑的懶漢。他們終年耕耘所獲,還不足以償付煙債。父親那時便自問,這種人在生活上何能自給呢?!他的結論則是這整個胡氏一族都仰賴于四百幾十個經商在外的父兄子侄的接濟。他們的匯款也救活了家人,并助其重建家園于大難之后[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嘉禾县| 东城区| 无极县| 大厂| 读书| 尼木县| 思南县| 芦山县| 鲁甸县| 临汾市| 绥棱县| 确山县| 同仁县| 天峨县| 偃师市| 将乐县| 四平市| 宾川县| 米易县| 永仁县| 潼南县| 寿光市| 永城市| 临安市| 巴马| 威海市| 云梦县| 宁乡县| 偃师市| 稷山县| 石棉县| 安康市| 安福县| 昌都县| 前郭尔| 海安县| 惠来县| 饶河县| 北流市|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