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土與灌溉

丁文江(V. K. Ting)博士認為,“中國早期文明的最重要搖籃”, 丁文江:《格拉內教授的〈中國文明〉》, 《中國社會及政治學報》第15卷第2期,北京,1931年7月,第268頁。是在北緯31°—40°與東經113°—118°之間的地區,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南部一部分、山東省西部以及江蘇和安徽兩省北部。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地區的黃土要多于沖積土。東經118°以西的整個淮河流域都位于黃土區。除了黃河故道以外,北緯32°—34°和東經114°—118°之間的地區,幾乎都是黃土區。在上述經度內,位于北緯25°—36°之間的地區,除了河谷,也主要是黃土區。因此,山東半島通過兩條相同的黃土地帶與西部黃土區相連。整個地區的沖擊土都位于北緯36°以北的地帶和河谷地區。

丁文江最后說:“連綿的半草原,從大海延伸到土耳其斯坦即新疆。——編者注,沒有森林,也沒有沼澤,非常適合農業和車輛;因此,這里早期定居與文化的持續傳播才成為可能。”丁文江:《格拉內教授的“中國文明”》, 《中國社會及政治學報》第15卷第2期,北京,1931年7月,第268—269頁。這里描述的黃土區非常遼闊,即使我們拿周朝(約前1050—前255年)來說——周朝比丁博士所說的那個時期,很可能是殷朝(約前1401—前1050年)要晚,并且把陜西省也歸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中,那么整個發祥地仍然在黃土區范圍之內。

描述古代中國領土的這一顯著地理特征,是了解灌溉對中國農業重要性的關鍵。當然,關鍵就在于黃土與水的關系的特殊性。

大約半個世紀之前,E. F.馮·里希特霍芬(E. F. von Richthofen)教授的研究就揭示過這一現象。E. F.馮·里希特霍芬(E. F. von Richthofen):《中國》(China),柏林,1882年,第2卷。他觀察到,黃土吸水,就像海綿。黃土具有多孔性和很強的毛細管吸收能力,能夠使藏在深層土壤中的礦物質上升到表層,讓農作物的根部吸收,從而賦予了黃土自我施肥的能力。然而,有一點很明顯,即只有水分充足時,這種機制才能發揮作用。因此,萊昂(Lyon)、菲平(Fippin)和巴克曼(Buchman)在權威著作《土壤:特性與管理》中得出結論說:“黃土富含碳酸鉀、磷和石灰,只要水分充足,就會變成極為肥沃的土壤。”T.利特爾頓·萊昂(T. Lyttleton Lyon)、埃爾默·O.菲平(Elmer O. Fippin)和哈利·O.巴克曼(Harry O. Buchman):《土壤:特性與管理》(Soil:Their Property and Management),紐約,1915年,第61頁。

陜北梯田 黃土富含碳酸鉀、磷和石灰,只要水分充足,就會變成極為肥沃的土壤,中華文明就是黃土所孕育的。

基于此,中國北京燕京大學的前地質學教授喬治·B.巴伯(George B. Barbour)得出結論說:“中國黃土的石灰成分往往很高,施肥現象非常普遍,所以供水成為重要因素。”喬治·B.巴伯:《中國的黃土》, 《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第3卷第8期,上海,1925年8月,第462頁。這些結論不僅僅是推理得出的,而且被三個實驗所證實:中國北京清華大學T.紐(T. New)教授的毛細實驗,喬治·B.巴伯:《中國的黃土》, 《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第3卷第8期,上海,1925年8月,第517—519頁。中國南京的金陵大學羅德民(W. C. Lowdermilk)教授的黃土持水能力實驗,喬治·B.巴伯:《中國的黃土》, 《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第3卷第8期,上海,1925年8月,第462頁。中國地質調查所翁文灝博士的黃土化學分析。喬治·B.巴伯:《中國的黃土》, 《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第3卷第8期,上海,1925年8月,第519頁。巴伯教授根據自己的觀察,進一步強調了他的結論:“這些理論性的結論,似乎被田野觀察的事實所證明。”喬治·B.巴伯:《中國的黃土》, 《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第3卷第8期,上海,1925年8月,第46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定兴县| 博湖县| 松阳县| 平阳县| 鄯善县| 资阳市| 阜新市| 河池市| 黔东| 梧州市| 克拉玛依市| 新和县| 包头市| 赤城县| 汝阳县| 江华| 梁山县| 云霄县| 科技| 香格里拉县| 连山| 淄博市| 望江县| 新安县| 来凤县| 郎溪县| 翁牛特旗| 新和县| 稻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瑞金市| 昆山市| 贵溪市| 石棉县| 文登市| 哈巴河县| 呼伦贝尔市| 阿坝县| 平潭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