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
- 冀朝鼎
- 3164字
- 2019-01-04 21:28:59
淤泥的肥田價值
無論是中國北部還是中國南部,農業最發達的地方都是沖積平原、河谷、舊河床、舊湖床的農田;這里能起到肥田作用的灌溉,與黃土草原并不相同,但是,即使不能說同樣重要,也可以相提并論。在這里,灌溉主要依靠洪水泛濫完成。甚至今天,在中國北部地區也經??吹剑募颈┯赀^后,洪水攜帶著泥沙從山上沖下來。于是,農民修建溝渠——如果工程較大則由政府承擔——攔截攜帶泥沙的洪水,將其引入農田,實現灌溉、增肥和防洪的三重目的。
中國北部的大河,如涇水和渭水(陜西)、汾水(山西)、洛水(河南)和黃河,一路上都有攜帶泥沙的洪水匯入。因此,這幾條河流幾乎都攜帶著大量泥沙,然后通過溝渠系統將這種泥沙引入農田。黃河的泥沙含量平均為11%。中國古代的作家,按照前漢(前206—25年)時期張戎的估計
,認為黃河的水和泥沙之比為10∶6。明朝官員潘季馴(1521—1595年),因治水成就和一部水利經典著作而名垂青史,他認為到了秋季,黃河的泥沙含量會由60%增加到80%。
顯然,絕不能把這些說法當作科學估計,它們只是為了強調而進行的書面夸張而已。然而,它們的確表明,黃河的大量泥沙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引起了中國當政者的注意。
有權威記載表明,在前漢時期,中國農民就知道了淤泥的肥田價值。公元前95年前后,白渠建成。白渠將含有泥沙的涇水引入今陜西省中部的大片農業區。當時,這一地區的農民為白渠大唱贊歌。有段歌詞說:
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唐朝太宗(627—649年)和高宗(650—683年)時期,名臣長孫無忌曾經這樣評價說:“白渠水帶泥淤灌田,益其肥美。”明朝潘季馴曾經提到,黃河決堤的一個原因是有些農民為了淤灌農田偷偷挖掘堤岸。
關于河南省的潁水,1660年出版的《臨潁縣志》中有一段文字很有啟發性。它是這樣說的:
其源深而委小,夏秋淫雨,輒泛漲彌漫,潰決難防。然濁流一奔,所過即為沃野,西南之民多利之;正東、東北則受其害。或數年不決,地即磽,民伺其水彌,乃盜決,用肥其地。潁民謂是河有損益云。
近幾年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河南。1932年7月,由于洛水泛濫,出現了八十年來最嚴重的洪災。洪水破壞了很多村莊,但在1933年小麥卻大獲豐收。再如,陜西同州的幾百畝農田,在1932年也遭到洪災,但莊稼同樣獲得了當地多年未見的好收成。
李協是一位重要的治水專家,也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前委員長。他清晰地認識到了上述事實,建議修建溝渠灌溉系統;沉積在溝渠底部的淤泥,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挖掘,以保持溝渠深度,而挖出的淤泥則用來肥田。
出版于1887年的《山西通志》記載了兩個有趣的例子,證明了淤泥在山西省的肥田價值。其中一個例子是大同縣玉河的水通過溝渠灌溉農田,《山西通志》這樣描述:“沙礫平灘,一二年間,淤成膏腴?!?img alt="《山西通志》,第68卷,1887年,第2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4CB69/1088132980397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29463-Ey3ChU3rKyp8grXDySmZnlbfEcSwoYjZ-0-e17c6ad179e09bebe385e3673ed624b3">
1729年,清朝官員韓光基向皇帝呈送的奏折中提到了涑水,涑水發源于絳縣,途經聞喜縣、夏縣、安邑縣和猗氏縣,最后注入黃河。在流經的五個縣中,農民都利用河水進行灌溉。奏折中說:“涑水深濁。每當凍河開河之際,田畝一經灌溉,肥饒倍長。故愚民混行,私決堤堰,橫筑土壩……”這幾個例子十分清楚地說明了灌溉的雙重作用。
在河北省,人們普遍認識到,永定河頻發洪水帶來的破壞,通常因為淤泥的肥田效果而得到補償。在一次針對治水問題的著名討論中,清朝的陳儀(1670—1742年)提到了永定河的“填淤肥美”,明確地說“秋禾所失,夏麥倍償”。在一次針對永定河的討論中,陳宏謀(1696—1771年)也提到,每次永定河水淹沒農田,小麥的收成就會特別好。
1871年版的《畿輔通志》,從該通志較早的版本中,引用了一句很重要的話,這樣評價永定河:“永定濁泥,善肥禾稼,所淤處,變瘠為沃,其收數倍?!?img alt="《畿輔通志》,第85卷,1910年,第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4CB69/1088132980397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29463-Ey3ChU3rKyp8grXDySmZnlbfEcSwoYjZ-0-e17c6ad179e09bebe385e3673ed624b3">在一封討論渾河(桑干河支流)防洪問題的信中,方苞(1668—1749年)和顧用方表明,渾河流經固安縣和霸州縣時,河堤消失了,水面蔓延,達一兩百里寬。十天左右,河水消退,田野布滿淤泥,被農民稱為“金鋪地”。漳河的古代灌溉工程和肥田功能同樣聞名遐邇,清朝聲名顯赫的官員孫嘉淦(1682—1752年)在給皇帝的奏折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一奏折也被收入《畿輔通志》中。
治水問題,在中國南方與北方,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都涉及控制水量與增肥土壤兩方面的問題。在南方,不是排洪溝渠攜帶淤泥增肥農田的問題,而是排除多余積水、利用排干水的沼澤湖床耕種(主要種植水稻)的問題。
中國南方的大地主和富農,侵占湖泊河流,擴大耕地面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爭奪名義上屬于國家但尚未被任何人霸占的土地;第二是因為在湖床或者河床新開墾的土地暫時不用繳納地租。
這種趨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而這一問題自從南宋(1127—1279年)以來就一直特別明顯。這些新開墾的土地十分肥沃,因此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趨勢。這不僅僅是為了爭奪免地租的公共土地,也是為了爭奪肥沃的土地。關于福建省長樂縣的濱閭湖,在1829年前后刊行的一篇文章中,明朝知縣蔣以忠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湖區的肥沃土地。他說:“顧湖堳多沃壤,可稼穡,歲收其入,較恒田足三倍,官且不稅。豪奸睨其旁者,群攘而藝之。”這些開墾的肥沃“湖川田”,通常都用墻一樣的堤壩圍起來擋住外面的水。在長江流域下游(江蘇、浙江、江西和安徽),人們把這種農田稱為“圍田”或“圩田”;在大湖區,特別是湖南,人們稱之為“垸”。它們成為中國最富裕的農業區中最高產的土地的一部分。
對淤泥在中國農業中的地位,很多西方的杰出學者都進行過研究,并給予認可。羅德民教授曾測量過源自陜西省的山丘或者高原上的洪水泥沙含量。洪峰過后,他從三種不同的洪水中,選取了六種各為1000立方厘米的洪水樣本,過濾后將淤泥用100℃的溫度烘干,然后進行稱量,結果發現泥沙含量為14%—22%。這位科學家的下列說法值得關注。他說:“這個數量令人驚訝。它說明每個季節,洪水都會從山上帶下來數千噸的肥沃土壤?!?img alt="羅德民和J.拉塞爾·史密斯(J. Russel Smith):《農田侵蝕問題札記》(“Notes on the Problem of Field Erosion”), 《地理評論》(Geographical Review)第17卷第2期,紐約,1927年4月,第2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4CB69/1088132980397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29463-Ey3ChU3rKyp8grXDySmZnlbfEcSwoYjZ-0-e17c6ad179e09bebe385e3673ed624b3">
毫無疑問,正是這一土壤侵蝕過程,造成了中國山西省和其他省份的多石和貧瘠山脈以及山區的荒野??刂仆寥狼治g、保護灌溉水源的重要意義,下面的引文說得非常清楚。這段引文來自明朝學者閻繩芳于188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引文說:
正德前,樹木叢茂,民寡薪采,山之諸泉,匯而為盤陀水,流而為昌源河,長波澎湃,由六支、豐澤等村,經上段都而入于汾。雖六七月大雨時行,為木石所蘊于流,故道終歲未見,其徒且竭焉。以故由來遠鎮迄縣北諸村,咸浚支渠,溉田數千頃,祈以此豐富。嘉靖初,元民競為居室;南山之木,采無虛歲。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墾以為田,尋株尺蘗,必鏟削無遺。天若暴雨,水無所礙,朝落于南山,而夕即達于平壤,延漲沖決,流無定所,屢徙于賈令南北,而祁豐富,減于前之什七矣。
然而,在強調控制土壤侵蝕的同時,要盡量把侵蝕掉的泥沙保留下來,通過建造和維護良好的溝渠和灌溉系統,將它們加以利用,變廢為寶。馬羅利(Walter Mallory)先生對中國北方防洪具有諸多實踐經驗,他的觀察特別值得注意。他說:
洪水沖刷掉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補償,因為洪水帶來的泥沙沉積下來,會使土壤更加肥沃。灌溉可以起到這種改良作用,而不會造成相應的損失,因此灌溉的好處可以說是雙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斯·A.沃爾凡杰(Louis A. Wolfanger)博士在評價中國的土壤狀況時認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特別是關于中國所謂的“持久農業”問題。他這樣寫道:
(中國)人幾乎或者根本沒有利用他們的山地熟土,……而是擁擠地生活在江河地區。洪水暴發會造成悲劇,但是這里的土壤年輕、新鮮、適合耕種,而且周期性地得以更新。由于大量使用肥料,天然高產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那些洪泛平原之外的人居住在丘陵和低矮山野上,這里的山坡經過努力已經建成層層梯田。這里的土壤也會周期性地變成生土。通過侵蝕,土壤總是在自然狀態中不斷更新;如果人類使用土壤,導致其肥力降低,那么普遍使用肥料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補償?!袊诉^去曾經擁有——而且顯然現在仍然擁有——年輕、多產、未淋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