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魏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太后。前一位太后勵精圖治,推動國家走向了強盛,后一位太后敗壞朝政,將國家推向了崩潰與分裂的邊緣,可謂是“成也太后,亡也太后”。
第一位太后姓馮,是個漢族女子。一個漢人怎么成了鮮卑人的太后呢?這得從頭說起。
馮太后身世坎坷,祖父馮宏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的末代皇帝。北燕被太武帝拓跋燾滅亡,馮宏帶著家人跑到高麗,后來在高麗被殺。馮氏家族紛紛逃回中原,投降北魏。北魏為了表示寬容,接納了這些亡國皇室后裔。其中馮宏的一個女兒還被拓跋燾納入后宮,封為左昭儀。馮宏的一個兒子馮朗被封為西域郡公,當過秦州和雍州刺史,后來因為某宗案子受到牽連被殺。馮朗留下一個幼女,孤苦無依,姑姑馮昭儀就將她接到宮中,親自撫育。這個小女孩就是日后的馮太后。
馮昭儀對小侄女傾注了無私的關愛,小女孩在北魏后宮平安地成長,并且耳濡目染了諸多的政治風暴,無形中鍛煉了才干。當她從女孩子長成少女的時候,正是北魏宮廷權力紛爭白熱化的時期。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燾被宦官宗愛殺害。宗愛將弒君的罪行掩蓋得很好,開始插手皇權更替,決心扶立便于操作的新皇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已死,拓跋晃之子拓跋浚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但是拓跋浚當時才12歲。尚書左仆射蘭延、侍中和定以及侍中薛提三人認為主少國疑,新皇帝還是找年紀大的人來做比較好。他們三人屬意拓跋燾的第三子秦王拓跋翰,并將拓跋翰叫到宮中,準備登基了。期間,薛提突然變卦了,覺得大家舍棄血統最近的皇孫拓跋浚,改立秦王,會引發動亂。分歧導致了沖刺時刻的猶豫。這一猶豫就被宗愛利用了。宗愛和秦王拓跋翰關系一般,與拓跋燾第五子吳王拓跋余私交很好。他也在同時策劃擁立拓跋余為新皇帝。宗愛先又假傳皇后詔令,召蘭延、和定、薛提三人入內宮殺掉,又將秦王拓跋翰騙入密室殺害,然后擁立拓跋余為新皇帝。
拓跋余暴得皇位,喜出望外之余知恩圖報,任命宗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并封馮翊王。沒幾天,拓跋余就后悔了。因為天下的實權都被宗愛奪走了,自己這個皇帝成了傀儡。于是,拓跋余謀劃削奪宗愛權力。宗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偷偷把拓跋余殺害了。
這一回弒君,宗愛做得不隱蔽,被禁衛軍官劉尼知道了。劉尼趕緊告訴了尚書源賀、陸麗等人。幾人聯手,捉拿宗愛。宗愛就是一個太監,并沒有多大實力,哪里是大臣們聯手后的對手,很快就成了刀下之鬼。朝臣們重新迎立皇孫拓跋浚為帝,史稱文成帝。
文成帝拓跋浚在位十四年,沒有什么豐功偉績可以說的。他最大的政策可能就是重新推崇佛法。拓跋浚的爺爺拓跋燾執行了嚴厲的滅佛令,公開的佛像和佛教勢力被摧毀了,但民間信仰依然堅定,繼續擴散。拓跋燾末期,官員對滅佛令的執行漸漸松弛。興安元年(452年)年底,文成帝正式允許各州縣建立佛寺,承認和尚剃度出家。拓跋浚本人似乎也信仰佛教,他不僅親手為高僧剃發,還在僧侶的建議下,選定首都平城西北約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開鑿石窟,窟中雕鑿石佛像。這就是著名的山西云岡石窟的緣起。
拓跋浚做的第二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在太安二年(456年)立15歲的馮氏為皇后。馮氏之所以能在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極可能得到了姑姑馮昭儀的幫助。北魏朝廷選皇后的規定是,先挑選一定數量的候選人,候選人要完成“手鑄金人”的考驗。“手鑄金人”很可能是類似鑄造玩偶的手工藝活動,是挑選過程中關鍵的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如果候選人不能鑄造成功,便被淘汰。而馮氏手鑄金人一次成功,順利打敗其他競爭者。后人有理由相信,姑姑馮昭儀長期的宮廷生活經歷對侄女馮氏的勝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后的同時,拓跋浚立年僅3歲的拓跋宏為皇太子,當夜依據制度賜太子生母自盡。
早在道武帝時期,北魏為了防止后宮干政,制定了“子貴母死”的制度,即皇子被立為太子后,其生母要被賜死。道武帝拓跋珪立兒子拓跋嗣為帝,就殺其生母,并且語重心長地對拓跋嗣說:“昔日漢武帝要立太子劉弗陵,殺了他的生母,是不讓婦人參與國政,防止外戚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拓跋嗣繼位后,雖然懷念生母,但將立子殺母定為“祖宗家法”流傳了下來。
馮氏沒有生育,這是她的不幸,但她因此免于殺戮的命運。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拓跋浚在平城駕崩。按照北魏風俗要焚燒文成帝生前的衣物用器等,文武百官和后宮嬪妃要到現場哭泣哀悼。正當百官和后宮痛哭的時候,皇后馮氏忽然撲火要自焚。眾人趕緊將她拉了出來。此事可見馮氏的剛硬和勇敢。
太子拓跋宏繼位,史稱獻文帝。馮皇后則升格為了馮太后。
二
事實證明,北魏“子貴母死”的家法并不能防止皇權旁落。拓跋浚死后,馮太后很快就獨攬了朝政,事實上掌握了北魏實權。
當時,獻文帝拓跋宏年幼,車騎大將軍乙渾趁機要攬權。他矯詔殺害大臣,自稱丞相,位居諸王之上,擺出一副獨斷專行的樣子來。他忘記了,馮太后可是敢往火堆里跳的人。馮太后對乙渾的行為假裝不聞不問,暗中調大臣入京,突襲乙渾,將他殺死。接著,馮太后以皇帝年幼、防止奸臣攬權為名,宣布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
這是馮太后第一次臨朝主政,時間只有短短幾年。原因是獻文帝拓跋宏天資聰明、剛毅果斷,幾年后又生下了皇子拓跋宏(父子名字同音),馮太后臨朝的理由不充分了,于是歸政獻文帝,由他決斷朝事。
馮太后名為太后,其實還不到30歲,加上結束臨朝后無事可做,熬不住寂寞,看到大臣李奕風流倜儻,就和他“親密接觸”,成雙入對了。朝野議論紛紛。
拓跋宏血氣方剛,得知后怒不可遏,完全不能容忍李奕和母親的不正當關系。巧的是,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收受賄賂,被人檢舉。拓跋宏就抓住這件事情不放,高舉反腐大旗,大開連坐之門,誅殺了李奕、李敷全家。馮太后遭到情感和顏面兩方面的打擊,對拓跋宏心生怨恨。于是,母子失和。
獻文帝拓跋宏鐘愛黃老之學,對佛經有手不釋卷之感,對富貴視為糞土,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他治理的朝廷處于亂世,后宮又母子失和,不免心煩意亂,竟然萌發了退位歸隱的想法。拓跋宏要把皇位讓給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們被皇帝的這個念頭給嚇壞了,紛紛反對說禪位給皇叔紊亂宗祀,萬不可行;如果皇上一定要禪位,也要禪位給皇太子。拓跋宏也不含糊,在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禪位給5歲的太子拓跋宏。拓跋宏做了太上皇,馮太后則升格為太皇太后。
拓跋宏即位,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
拓跋宏這個太上皇只有18歲,心中還有大展宏圖的念想。他雖然禪位,但依然對朝政有決定性的影響,每天依然像之前一樣處理政務,賞罰嚴明。五年后的一天,23歲的拓跋宏“暴亡”。那是馮太后派人在他酒中下毒。原來拓跋宏禪讓之后,和馮太后的關系非但沒有好轉,還進一步疏遠。皇位更替后,孝文帝拓跋宏年幼,馮太后本想再一次攬權,不料拓跋宏把著實權不放,激起了馮太后的殺心。毒死拓跋宏后,馮太后攬權道路上的巨石就被去除了。
如果說還有什么障礙,就只可能是10歲出頭的孝文帝拓跋宏了。
對于孫子,馮太后的心態很糾結。一方面,為了大權獨攬,馮太后不惜大開殺戒,北魏因為遭馮太后猜忌而被覆滅者十余家。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的家族因為是可能替代馮太后的外戚,而被族誅。孝文帝拓跋宏聰慧過人,對祖母表現得非常順從。有宦官對馮太后搬弄是非,說拓跋宏的壞話,馮太后盛怒之下痛打了他一頓。拓跋宏默然接受,并不申辯。但是馮太后還是擔心他日后對自己不利,想要廢掉孝文帝。濃厚的猜忌心讓馮太后甚至曾經在寒冬臘月、冰凍刺骨之時,把只穿單衣的拓跋宏關到小屋里,三天沒給飯吃。這已經不是廢黜拓跋宏的帝位,而是要他的命了。大臣李沖、拓跋丕、穆泰等紛紛勸阻馮太后,她才改變主意。(孝文帝拓跋宏因此對李沖異常尊重,皇帝對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但是拓跋宏見到李沖都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書”。)
另一方面,馮太后一旦消除了廢帝的心意,就用心教導拓跋宏,希望孫子能夠成為一代圣君。馮太后親自寫了《勸誡歌》三百余章和《皇誥》十八篇,作為拓跋宏學習的指南和行為準則,悉心教導孫子治理天下的原則、方法。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北魏展開了一系列的變革維新,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改革稱為“太和改制”(太和是孝文帝的年號),現代人更多地徑直稱之為“孝文帝改革”。實際上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前,馮太后才是北魏的實際執政者。她開啟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還親自策劃、推行了諸多重要方針政策。因為出身漢族,馮太后啟動的改革帶有鮮明的漢族特色。
三
以上這些描述可能讓人覺得馮太后是一個多疑猜忌、殺戮心很重的女強人。歷史上馮太后也是“多智略,情猜忍,能行大事,生殺刑罰,決之俄頃”。但她還有知人善用、生性儉素、仁慈和善的另一面。
馮太后對沒有政治野心的人往往加以籠絡,注意培養、選拔賢能之士為己所用。李奕被殺后,馮太后又挑選了不少健美強壯的男子作為新寵。其中他最寵愛王睿、李沖。
王睿本是以天文卜筮為生的江湖中人,長得偉岸英俊。馮太后因事接見王睿后就喜歡上了他,上床歡愉之后立刻破格提拔王睿為給事中。之后,王睿青云直上,歷任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賜爵為太原公。王睿內參機密、外預政事,恩寵日隆。但是他不是一個只會獻媚的佞臣,而有相當的膽略和才干。太和二年(478年),馮太后、孝文帝率百官、宮人去虎圈賞虎,有只吊晴大老虎偷跑出來,眼看就要沖到御座之前了。帝后左右的衛士和宮人全都被嚇跑了,唯獨王睿一人揮舞畫戟,站在馮太后和孝文帝面前阻擋老虎。老虎最后被嚇走了。王睿被升為尚書令,封中山王,在48歲時病逝。
李沖出身高貴,是敦煌公李寶之子,自少就文雅大度、交游廣闊,聲譽很高。他雖然也因為床笫原因得到提拔,升任中尚令,晉爵隴西公,但他也才干出眾,對北魏政治多有貢獻。比如影響深遠的三長制就是他創造的。
馮太后寵愛王睿、李沖等人,多有賞賜。比如李沖原本家貧,馮太后就暗中將珍寶財物送到李家去,李沖很快成為富室。但馮太后自己日常生活儉素,不好奢華。她吃得十分簡單,穿著打扮也很隨意。馮太后一改北魏宮廷之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花樣繁多的舊制,將食譜減少了十分之八九,平日就在一種寬僅幾尺的幾案上就餐,杜絕鋪張浪費。她平日穿戴,都是縵繒(沒有花紋裝飾的絲織品),不用錦繡華麗的裝飾。馮太后在朝政上也厲行節約,臨朝之初就下令取消鷹師曹,禁止各地上貢鷹鳥。
但是由于馮太后好佛,北魏因敬佛而花費錢財巨大,投入成百上千的黃金,將金玉珍寶成斗成斗地裝嵌在佛堂佛像上。北魏時期的佛像形制恢弘,至今還多有遺物。
在日常瑣事上,鐵腕的馮太后表現得仁慈和善。一次,馮太后身體不適,要服用中藥。負責的廚子卻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而且粥里竟然還蠕動著一條數寸長的爬蟲。馮太后發現后,只是用湯匙輕輕一攪,把蟲子挑了出來。一旁的拓跋宏見狀,很是惱火,痛罵那廚子,要砍他的腦袋。馮太后卻笑著擺擺手,將早已嚇得七魂出竅的廚子釋放了。對于身邊的宦官,馮太后恩威并施,寵信有加,但也不放縱自流。馮太后個性嚴明、不徇私情。左右宮人有小過錯,她就大加鞭撻,少的幾十下,多至數百下。可事情過后,馮太后心中不存芥蒂,對受懲罰者待之如初,許多人還更加富貴,“是以人人懷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馮太后對拓跋宏的控制極嚴。一直到馮太后死前,拓跋宏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見馮太后的控制程度。拓跋宏生性至孝,事無巨細都先稟明馮太后再做定奪。他長期生活在馮太后的高壓下,卻養成了正常的心態,既能看到祖母攬權強硬的一面,又沒有心生怨恨,而是看到了祖母對國家發展有功的一面。他對祖母推行的諸多改革打心眼里贊同,終身奉行,還進一步深化推進。490年,馮太后病逝,當時49歲。拓跋宏哀痛至極,五天五夜漿水不進,給祖母上謚“文明太皇太后”,歷史上因此稱馮太后為文明太后。
馮太后生前,將兩個親侄女(哥哥、太師馮熙的女兒)安排嫁給了孫子拓跋宏——似乎有點亂倫。拓跋宏先立妹妹為皇后,封姐姐為昭儀。馮昭儀和馮皇后同父異母,因為母親出身微賤,所以入宮要晚于其妹,但是長得漂亮嫵媚,很受拓跋宏的寵幸。她不滿于做昭儀,與妹妹爭寵。馮昭儀在拓跋宏面前百般詆毀皇后妹妹,后者毫無還手之力,最后被廢為庶人,罰去寺廟做尼姑,后又被賜死。馮昭儀如愿以償,做了皇后。拓跋宏在祖母死后操心政事、常年征戰在外,馮皇后不甘寂寞,竟然與中官高菩薩通奸。一次拓跋宏南征,后方謠傳孝文帝在汝南病重,馮皇后公然不避諱地與高菩薩行淫。拓跋宏接到告發后,驚愕異常,返回洛陽將相關人等羈押刑訊。拓跋宏親自審訊馮皇后,現場只留一個衛士,還用棉絮塞住衛士的雙耳,可見他也覺得“家丑不可外揚”。當馮皇后自陳淫亂本末后,拓跋宏召喚宗室彭城王、北海王等人,說:“昔是汝嫂,今為路人,但入勿避!”考慮到馮皇后是祖母的侄女,天性孝順的拓跋宏沒有馬上明令廢掉馮皇后。臨終之時,拓跋宏才囑托兩個兄弟賜死馮皇后。馮皇后不肯服毒,兩個王爺揪住她把毒藥強灌進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