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后的北京,紫禁城的金瓦映著秋陽,琉璃檐角上蹲著的狻猊吞吐著祥云。朱棣負手立在奉天殿前丹陛之上,但見滿城朱旗獵獵,七十二坊的鞭炮聲織成綿密的紅網。棋盤街兩側的香案排出十里,翰林院新制的《永樂大典》用青綾包袱裹著,由穿飛魚服的錦衣衛們捧過正陽門,引得圍觀百姓紛紛踮腳——那書頁翻動時帶起的風,竟把順天府衙門口那株百年銀杏的金葉都簌簌驚落了。
教坊司的《平定天下之舞》正演到破陣樂章節,戴幞頭的樂工們把琵琶弦撥得如急雨墜檐。突然三聲銃響,自朝陽門涌入的象群披著蜀錦轡頭,背上駝著交趾進貢的翡翠珊瑚樹,象足踏過新鋪的玄武巖御道,竟比鐘鼓樓的更鼓還要沉穩。有個穿油綠比甲的賣糖葫蘆小販,舉著插滿山楂的草靶子愣在茶樓前,糖殼上的金箔碎屑沾了滿臉,倒像是給這太平盛世鍍了層金。
護城河的水紋里沉著零星的桂花,幾位致仕的老尚書在崇文門酒樓上憑欄,看漕船正卸下蘇松的絲綢。忽聽得遠處傳來孩童脆生生的笑嚷,那笑聲漫過棋盤街,恍惚間竟似再現了當年燕王掃北時歸來的盛景。
一四二一年,即永樂十九年,前后進行了十五年的遷都全部完成,永樂皇帝首次登上北京的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標志著北京正式成為明朝的國都。
而那位為這一天的到來設計規劃,鞠躬盡瘁,平素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回來仍然一襲袈裟常伴青燈古佛的,皇太孫朱瞻基的師傅,一直不蓄發不娶妻的出家人,道衍和尚姚廣孝,卻沒有看到這一天,他已去世三年。
永樂皇帝朱棣在徐皇后逝去后,一直沒有再立新的皇后。一來是因為與徐皇后感情深厚,無以替代,二來已有皇太子、皇太孫,大位已定,為免橫生枝節,就無須再立新的皇后了。就像他的父皇朱元璋在馬皇后去世后,也沒有再立新皇后。
永樂皇帝朱棣只有四子五女,太祖皇帝朱元璋卻除了有十六個女兒外,可謂多子,他有二十六個兒子。所以當初他也許想做一個好父親,為了他的兒孫們打算,減少身后的麻煩。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九八年,在他駕崩后,他的孫子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建文皇帝。朱允炆遵照他的遺詔,依古制,將自漢朝劉邦當皇帝時既已廢止的殉葬制度予以恢復,除了生下皇子的妃嬪以外,其余四十六名妃嬪全部給他殉葬,陪葬于孝陵,另外殉葬的還有十二名宮女。
當然這些后妃宮女殉葬是一種榮耀,這些人一起吃了最后的一頓飯,然后被集中到一處大房子里,賞賜給三尺白綾被活活吊死。即所謂的“朝天女戶”,他們的父兄因此都被封為世襲的“錦衣衛千戶”,“錦衣衛百戶”。也許當初皇太孫妃胡善祥的大姐胡善圍就在其中,她的父親胡榮的“錦衣衛百戶”就是因此而來的。
下葬那天,天氣陰沉,沒有陽光,樹林的鳥兒都沒有鳴叫聲。下午,寂靜的皇宮,十三個宮門突然大開,一起往外抬棺材,后面跟隨著一隊陣仗儀式相同,身穿孝服麻衣哭天抹淚的出殯送葬的隊伍。只見紙錢漫天飄舞,遮天蔽日,,一片白色籠罩。成了百姓相傳多年的一件駭人奇聞。這也許就是徐皇后一直不喜歡南京的宮殿,說它陰氣太重的原因吧。
由于朱瞻基自小是在徐皇后身邊長大,永樂帝對這個皇長孫非常重視,對他的人身安全布置周密,給他特意安排了大內高手如云的影衛和暗衛兩衛人馬護身,才使他躲過了他的王叔朱高煦培養的死士多次的暗殺。而朱高煦的這些死士不成功便成仁,不留活口,所以還就是抓不到他的把柄來治他的罪,使得他至今逍遙法外。
雖然自從皇爺爺朱棣賜婚皇太孫妃胡氏后,皇太孫朱瞻基從心里對皇爺爺少了些親近多了些敬畏。但隔輩親仍在,永樂皇帝對皇太孫朱瞻基依舊是十分的喜愛器重,特別是兩年前皇太孫貴嬪孫傾城又生下了一位漂亮的重孫女順德郡主,這給皇家添人進口,很得朱棣的歡心。這次遷都留大兒子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督守,處理善后事宜,卻讓皇太孫朱瞻基一行隨自己來北京,并在北京東南處,給朱瞻基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皇太孫宮。
這些日子皇太孫忙得很,簡直腳不沾地,總算安排的有點頭緒,忙得差不多了。
皇太孫宮里的碧云閣里,望著高爽的藍天,反卷如雪的白云,呼吸著雨后的清新,傾城不由得心情舒暢,覺得還是北方的氣候好,不似南京那樣的擁擠、悶熱,潮濕。這皇太孫宮雖是新建的,但皇太孫妃胡善祥和皇太孫嬪孫傾城的寢殿,仍是沿用南京東宮里的名稱,還是叫梧桐苑和碧云閣,朱瞻基覺得這樣在習慣上各方面方便些。
這里的宮殿建筑設計雖然主要是仿照南京宮殿的樣式,但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外觀上比之更巍峨,裝飾工藝更講究,圖案更加精妙。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紅墻碧瓦飛檐斗角,雕梁畫棟做工非常的精細而高端大氣。宮中各處珍奇樹種奇石異草遍布,整體布局合理而新穎,方正的四周長街特別的寬闊。
進入到這蘭室椒房,窗戶上還鑲嵌著玻璃,通透又明亮。朱紅色的門窗、隔斷、床架上均有硬木雕花、鏤空,鑲有用象牙和貝殼等裝飾品拼成的富貴榮華圖案,花雕人物栩栩如生。房內碧紗帳幔,錦帶銀鉤,床上鵝黃色的被子,上繡精美的鳳凰穿牡丹圖案,碧葉繁密,鵝黃色的枕頭上也繡了牡丹花,真是無處不盡顯皇家之富貴氣派,使人感受到一片奢華的繁榮景象。
傾城心里卻十分的明白,這眼前的富貴也好,權利也罷,它們只屬于一個主人,這就是大明皇家。而她,除了朱瞻基對自己的情分,她只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女子。
傾城方正在出神的想著,忽聽得朱瞻基的聲音傳來,丫鬟春雨,秋荷悄悄退出房外。
“傾城妹妹在想什么呢?這么聚精會神的。”
傾城急忙回過頭來,
“哦,太孫殿下,怎么得閑回來了?”
“你這是怪我這幾日瞎忙,沒顧得上好好陪你是嗎?”
朱瞻基望著傾城一笑,把她摟進自己的懷里,接著又問到:
“嗯,生我的氣了?”
“沒有,瞻基哥哥,你是辦大事的人,傾城只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幫你分憂。”
傾城對著朱瞻基嘴角含笑,嫵媚溫柔。
“嗯,虧你不是男子,如你是男子,等我將來做了皇帝,還得封你做我的宰相呢。現在,你只要安穩的在家待著,好好的不要我擔心就夠了。”
“太孫殿下何出此言,臣妾本一鄉野陋質,九品小吏之女,也就配給殿下做一奉茶的丫鬟,今蒙殿下厚愛,此生復何求?我能有什么事,你就不要為我操心了,倒是你,整天的忙碌,要曉得衣食周到,別累著了,多歇息,保重身體才是。”
傾城一邊說著一邊替朱瞻基撫平衣服上的皺褶,眼眸里盡是依戀。朱瞻基忽而傾下身子抵著傾城的額頭悄聲說:
“傾城,想你了,再給我生個兒子吧?”
啊,傾城這才明白了,那天在朱瞻基的書房里,看到了一幅朱瞻基的新畫作,“三鼠圖”,原來他這是早就有了求子之心,因為鼠在民間是子神,是多子的象征。這女兒才剛剛兩歲,夫君又想要生兒子,還真是著急了一點。傾城羞澀的不行,把臉埋進朱瞻基的懷里,眼中不由的水波瀲滟。
朱瞻基瞇著眼,笑看著傾城,心醉神迷,覺得怎么看也是看不夠似得。恨不得把她變小了,能整天把她揣在兜里才安心。
“我年輕底子好,放心吧。聽父王說師兄鄭和的船隊這次下西洋,遇到大風暴,險些出事故。這是他第六次出洋,還帶著護送上次來朝覲的十六國的使臣回國。他上了點年紀,出洋海上,才是真辛苦。”
是的,永樂十九年,這一年可真是忙,主要辦了兩件大事:完成遷都,籌措人員貨物船只配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鄭和從第一次出海得出了經驗,由于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冬天出發是順風,返航時又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夏季返航是順風。這次他還是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帶領二百五十五艘船下西洋,其中有大的寶船六十三艘,載重量八百多噸。他們經紅海岸邊的阿丹國,一直向南航行到達了非洲東南海岸,繞過非洲東北角,繼續南行,到達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和肯尼亞的達麻林,從達麻林起航回國。遍訪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發展了海外貿易,其中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民間貿易。向全世界宣揚了東方文明的大明帝國,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宣詔頒賞,厚往薄來,彰顯了一個無以倫比的大國風范。
永樂帝朱棣聞之十分欣慰,特派皇太孫朱瞻基親去南京,向鄭和部宣詔,賞賜鄭和及其隨行人員。
朱瞻基是為此來向傾城辭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