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陳大傻子”被逼出安徽
書名: 民國第一俠王亞樵真傳作者名: 余音本章字數: 752字更新時間: 2013-08-03 03:32:42
1925年3月12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因患膽囊癌,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58歲。臨終前,這位為推翻清朝統治、終結封建專制、復興大漢文化的民族英雄,一生“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彌留之際,他的遺言是:“和平……奮斗……救中國!”遵照他的遺愿,國民政府決定,將其靈柩暫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著手在南京鐘山修建陵墓。1926年1月動工,三年后的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1926年6月5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何應欽、譚延闿、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一軍至第八軍軍長,兵力10萬余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而北洋軍閥直系吳佩孚軍約30萬人,控制湘、鄂、豫等省和直隸(河北)保定一帶;從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軍約20萬人,盤踞贛、閩、浙、皖、蘇五省;奉系張作霖軍約35萬人,占據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和山東等地。
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北伐動員令;
4日,國民黨中央在廣州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
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鄧演達、高語罕 等人商議,推舉常恒芳、王亞樵為安徽宣撫司正、副宣撫使。常、王領受任務,潛回上海,在法租界白來尼蒙馬浪路(今盧灣區馬當路)設立駐滬辦事處,王慶云擔任主任,負責與北伐軍聯絡工作。常恒芳前往皖西,設宣撫司于太湖縣城;王亞樵前往皖東,設副宣撫司于安徽省盱眙縣高良澗鎮(今江蘇洪澤縣城),聯絡舊部,收服綠林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就地打擊軍閥勢力,配合、聲援北伐軍的行動。胸懷大志、屢遭磨難的王亞樵再次感到,拉起隊伍打天下的機會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