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盧齊大戰中時運不濟
- 民國第一俠王亞樵真傳
- 余音
- 2849字
- 2013-08-03 03:32:42
那天,天色已黑,王亞樵才與胡抱一、胡宗南、戴春風策馬返回八雀寺。正在值班的方振武、余亞農領著幾個人,快步迎了出來。方振武一邊牽住大黑馬的韁繩,一邊問道:“九哥,這一趟玩得咋樣?”
“你問問他們。”王亞樵“嘿嘿”一樂,翻身下馬,用馬鞭子指了指其他幾個人。
“痛快!”胡抱一應和道。
“振武大哥,這是師座讓飯店特意加工的鹵菜,還有一大包油炸花生米,是犒勞你們的。”戴春風把布袋子遞給方振武,說。戴春風會說話,私下里稱呼王亞樵大哥長、大哥短,而在人多的地方,則稱呼他的職務。他知道,王亞樵也喜歡他這么做。
“大家吃飽喝足了,早點睡覺。明天按時起床、上操!我們要加緊訓練。我估計,要不了多長時間,齊斜眼就會打上門來。你們不可掉以輕心啊。”王亞樵交代說。
皖系與直系,盧軍與齊軍,在上海灘明爭暗斗了許多年,爆發戰爭,只是個時間問題。徐國梁被暗殺,猶如火上澆油,齊、盧矛盾空前尖銳,直系軍閥、總統曹錕下令通緝王亞樵,并電令江蘇督軍齊燮元、福建督軍孫傳芳、江西督軍魯滌平和安徽督軍馬聯甲,動員20萬軍隊,向浙江襲來;盧永祥在取得孫中山、張作霖的支持后,積極做好迎戰準備。他傾其所有,把六個師、一個特別縱隊、一個炮團,約10萬人,全部派往浙北地區,嚴陣以待。他還命令上海兵工廠限期制造2萬枚炮彈,又向法國秘密訂購戰機12架、坦克車10輛,并給王亞樵的特別縱隊加配了德國造手槍500支。王亞樵把300多人交給方振武,作為武裝便衣,撥歸楊化昭師長指揮,另外一半分成4個敢死隊,隨時準備與敵人短兵相接。
1924年9月2日,齊軍發起進攻,搶占上海的西大門嘉定安亭車站,并向浙軍防區黃渡推進。第二天上午10時,兩軍正式交火,江浙戰爭(也稱齊盧戰爭)全面爆發。盧永祥通電成立浙滬聯軍,自任總司令。第一軍總司令為何豐林,第二軍總司令為陳樂山,第三軍總司令為張載陽,王亞樵為浙江特別縱隊司令。
從9月3日到10日,一個星期時間內,齊、盧兩軍在安亭、黃渡、昆山、宜興和瀏河等地展開激戰。安亭之戰最為慘烈。盧軍在安亭地區預埋地雷,部隊招架不住時,就把齊軍引向地雷陣;齊軍也很狡猾,驅趕著搶來的牛群,在地雷陣上奔跑,地雷“轟、轟”,群牛倒斃;但是,躲過第一道地雷陣后,已無牛可驅,所以,在第二道地雷陣上,齊軍被炸得斷胳臂掉腿,死傷慘重。
戰爭初期,盧軍以逸待勞,又占有地利、人和,一次次打退齊軍進攻。盧永祥既有空軍,又有海軍,并得到孫中山、張作霖的聲援,因此,他傾巢出動,決心將齊燮元的勢力趕進黃浦江。齊燮元不甘示弱,在曹錕總統的支持下,發起猛烈進攻。第一路攻上海,由第六師師長并兼任江寧鎮守使宮邦鐸任指揮。第二路由皖、蘇、魯、豫四省剿匪總司令陳調元指揮,在宜興一帶與浙軍作戰。第三路攻廣德,由皖南鎮守使王普任指揮。以上三路由齊燮元任總指揮。第四路攻仙霞嶺,由孫傳芳以閩浙聯軍總司令的名義掛帥出征。
齊軍、盧軍戰端一開,直系軍閥、福建督軍孫傳芳坐山觀虎斗,未發一兵一卒;等到盧軍有些支持不住了,他率領部隊開赴前線,并對送行的人高聲宣布:“明年此日請諸君觀錢塘潮。”孫軍集中兵力偷襲盧軍后方。腹背受敵,盧永祥慌忙抽調炮團,命令團長張國威前去堵截。而張國威跟隨盧永祥多年,一直未得到重用,早就心懷不滿。他與孫傳芳又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私交挺好。9月8日,兩軍還沒交手,張國威就舉起白旗,并貢獻了盧軍布防圖。孫傳芳非常高興,當即提升他為炮兵司令,命令其掉轉炮口,對盧軍陣地傾瀉炮彈……16日,孫傳芳部隊占領江山縣城;18日,杭州失守。在齊、孫等大軍的夾擊下,盧永祥不得不收縮戰線,將浙滬聯軍總司令部轉移至上海龍華淞滬護軍使署。
王亞樵收集殘部,加上自己的部隊,有幾千人,奉命鎮守上海淞江,抵御孫傳芳、陳調元的聯合圍攻。其弟王述樵在《四省攻浙見聞》中回憶道:
(孫、陳)大軍進逼圍困淞江,展開激戰,王亞樵登城指揮,號召全軍與淞江共存亡,血戰四十余日,左右警衛朱善元、鄭如中均中彈身亡,最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淞江岌岌不保。于是分路突圍,退至龍華。淞江戰役是四省攻浙一次較大戰役,也是最后一次戰役。
9月27日,江浙戰爭結束,齊燮元獲勝,并兼任淞滬擴軍使;孫傳芳兼理浙江軍務和閩浙巡閱使。盧永祥從上海商會籌到200萬路費,與何豐林一起逃亡日本。
南方戰正酣,北國炮聲起。9月12日,為了支援盧永祥,奉系在喜峰口向直系發起攻擊。15日,張作霖對曹錕發出最后通牒:“將用飛機以問候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后之回答。”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迎戰奉軍。乘吳佩孚在長城山海關一線與奉軍激戰之時,他把自己的部隊改名叫“國民軍”,并率部從古北口、密云前線秘密回師北京;10月23日早晨,在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的配合下,占領北京城,囚禁了曹錕,發動北京政變;25日,馮玉祥召開政治軍事會議,決定請皖系軍閥元老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政,電請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于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北伐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
心情郁悶的盧永祥聽到皖系重掌政權的消息,喜極而泣,馬上告別東瀛,起程回國。不久,就被段祺瑞任命為蘇皖宣撫使,率領部分奉軍和魯、皖、滬、浙各軍南下,打敗齊燮元,報了一箭之仇。齊燮元不得不步盧永祥的后塵,逃往日本。1925年1月10日,盧永祥到達南京后,組織宣撫軍,自兼江蘇軍務督辦;8月,他已看破紅塵,主動辭職,遠離爭斗,到北京就任故宮博物院董事會董事,基本退出了政治舞臺。
而王亞樵的部隊突圍之后,方振武、余亞農帶領少數骨干,去了天津,投奔“狗肉將軍”、奉軍宣撫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被委任為奉軍先遣第二支隊少將司令。1924年年底,張宗昌進駐上海。方振武將部隊擴編成一個教練營,新兵全從家鄉壽縣、鳳臺一帶招募,連、排長都是他在湖州的老部下。
王亞樵要去廣州拜見孫中山,匯報江浙戰爭失敗的教訓。同行的名單中,并無戴春風。但是戴春風“大哥長、大哥短”叫得歡,想隨他一起去廣州,希望像三哥胡宗南那樣,找機會報考黃埔軍校。
原來,1924年3月中旬,胡宗南接到了去廣州參加第一期考試的通知。考取后,他給王亞樵寫信,說: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有1200多人,考了3天,錄取正取生350人,備取生120人。因自己身材矮小,不足1.60米,無緣參加考試。廖仲愷時任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負責協助籌辦黃埔軍校。他見胡宗南人矮志高,就特批他參加考試,竟被錄取。
于是,王亞樵帶著何鼎九、戴春風等人,化裝成商販,乘坐海輪顛簸數日,到了廣州。后來,他通過黃埔軍校教練部少將主任李濟深幫忙,把戴春風送進黃埔六期騎兵科,可是,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養虎為患,戴春風不但改名叫“戴笠”,而且改換門庭,成為蔣介石的忠實鷹犬。
不是冤家不聚首。王亞樵發誓要刺殺獨夫民賊蔣介石,戴笠卻誓死保衛“革命領袖”蔣介石,冤家路窄,兩個人反目為仇,從而上演了中國現代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