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低調做人的哲學--低調一點兒益處多 (3)

在生活中適當的低調,有時候是一種生存的哲學,這種看似保守的處世態度,常常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在為人處世上,我們要盡量做到中庸,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的時候,保持沉默,并不一定就是懦弱的表現,而能夠審時度勢隱匿自己的人常常能為人們所接受,因為他的謙虛、他的品格感染了別人。倒是那些不分場合自我炫耀、夸夸其談的人,常常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中國古代,如果哪個太子有能力、又能服人心,他自然就會成為未來的皇帝。但如果太子過于張揚自己的才能,咄咄逼人,甚至作出逼父退位的舉動,就會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歷史上這種事例很多,因此聰明的太子往往很含蓄,不過分地顯示自己的才能。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的一段時間,就不注意這個忌諱。他并不知道宮廷的險惡,處處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向世人表現自己的雄才大略。有一次,他對宮里的一個官員說:“我要竭盡全力,使父皇進行新的改革!”這位官員深諳宮廷的規矩,他告誡太子:“太子啊,當前改革的事情很敏感,你還是收斂一些,多盡一些孝道,向皇上多問一些起居飲食方面的事吧。如果你多干預政事,別人也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呢。陛下聽了你的話,也會對你多加猜忌的,你要三思而行啊!”太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也就不再提上奏改革的事情了。雖然他父皇晚年荒淫而又專制,他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最終完成了唐朝后期著名的順宗改革。

而隋煬帝的兒子楊暕就沒那么幸運了。一次,父子同獵,隋煬帝一無所獲,兒子卻滿載而歸,隋煬帝本來就看不慣兒子的一些舉動,這時兒子的“優勢”更讓他顏面無光,于是隋煬帝就找了個機會把楊暕打入權力的“冷宮”。

同為皇子,順宗審時度勢最終成就帝業,而楊暕卻因不能作到適時遮掩自己的鋒芒,最終被煬帝“冷藏”。可見一個人做人的姿態,有時候可以給他帶來不同的命運。

不管是成就大業的人還是普通的人,低調做人都不是茍且偷生,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謀略。老子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充分說明低調做人對治世的重要性,老子還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能夠安于平淡,不嫌棄崎嶇的山崖,不羨慕優越的地勢,才終歸大海,保全了自己,也最終成為統領眾水的江海。

唐朝的李泌就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他的處世哲學,也讓他得以多次匡扶唐廷,力挽狂瀾,立下卓著功勛。李泌自幼聰敏,博覽群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他的名氣很大,唐玄宗也很賞識他,夸他為“神童”,并打算給他個官職,讓他為朝廷效勞。李泌深知朝中爾虞我詐斗爭激烈,他不想讓自己卷進去,于是堅決地推辭了玄宗的邀請。

天寶年間,李泌看到天下的形勢危急,于是就趕赴朝廷,給玄宗諫言獻策。他的舉動被楊國忠所猜忌,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又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肅宗深知李泌的才能,于是就特意召見了他。李泌向肅宗講述了治理天下的道理,獻了許多良策。李泌最終做了雖不是宰相但權逾宰相的官員,他還勸唐肅宗要學會節儉,不要對個人的恩怨耿耿于懷,要選用一些賢能的人主持朝政,以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在他的大力整治下,唐廷終于收復了長安、洛陽。見唐廷形勢大好,轉危為安,李泌就謝絕了肅宗的挽留,歸隱山林了。

唐代宗時,時局艱難,藩鎮割據,唐廷又特召李泌出山,任命他為宰相。李泌不愿再顯露自己,于是代宗就在宮中為他筑了一個書院,讓他居住,以便于和他商討軍國大事。就這樣,李泌又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后來,當時局好轉后,李泌又辭歸山林。李泌的一生,淡泊名利,不爭權位,與世無爭。也正是因為他的低調,才得以在亂世之中保全了自己,也為唐廷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謀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成為廣為流傳的至理名言。

在生活中適當的低調,有時候是一種生存的哲學,這種看似保守的處世態度,常常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在為人處世上,我們要盡量做到中庸,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低調做人可消災避禍

在待人處世中要低調,當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做,才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消災避禍。

當我們遇到危急的事件,若能低調一點兒,也許就會化險為夷了。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到自我克制。

有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候,在蘇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開了一個典當鋪。有一年年關,尤老翁正在里間盤賬,他忽然聽見外面有吵鬧的聲音,就匆忙跑了出去。到了柜臺處,他才發現,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自己的一個伙計就典當的事爭吵。

尤老翁知道這個趙老頭是個蠻不講理的人,就問其他伙計是怎么回事。原來趙老頭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不僅不還當衣服的錢還硬要將衣服拿回去。尤老翁明知是趙老頭的錯,但他并沒有和趙老頭爭吵,而是先批評自己的伙計,然后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不僅沒有向趙老頭要典當的錢,還讓他把衣服都拿回去。

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感激,大大咧咧地拿起衣服就走,連看都不看尤老翁一眼。尤老翁也不介意這些,而是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就在這天夜里,讓大家吃驚的是,趙老頭竟然死在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原來趙老頭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他覺得自己走投無路,就尋了短見。他預先服了毒,先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調,自己吃虧也不與他計較,他覺得坑這樣的人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要下地獄,于是決定離開尤老翁的典當鋪。就這樣,當他來到另外一個街坊家里時,他服的藥毒性發作了。之后,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趙老頭,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那位街坊到最后被拖得筋疲力盡,花了一大筆銀子才將此事擺平。

事后,有人以為尤老翁之前料到趙老頭會以死進行訛詐,從而躲過了這次災難,于是就問了他許多問題。面對人們的疑問,尤老翁說:“我也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只是想如果有人無理取鬧,我不會和他硬碰硬,我會盡量退一步來處理問題。在我當伙計的時候,家父就經常對我說,‘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么很可能就會變成大的災禍。”正

是尤老翁的忍耐讓他避開了大的災禍。做人要低調一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這正是能屈能伸、方圓做人的道理。在待人處世中要低調,當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做,才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消災避禍。

低調不爭者則無人能與之爭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個巨大的旋渦,把無數爭功爭利者卷了進去。要想不被功利所俘虜,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遠離它。

中國的圣人老子曾說過一句話:“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明了不與人相爭,便可以稱雄天下的道理。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哲理,充滿為人處世的智慧。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能領悟這一做人的智慧,在名利與權位面前,他們常常爭得你死我活,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這些人到頭來,誰都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個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人甚至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不過,歷史上也有許多人做到了不與人爭,結果也很好地成就了自己。

曹丕是曹操與卞氏的長子,曹操把他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曹操覺得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應該是更合適的人選,于是產生了更換王太子的念頭。

曹丕發覺父親開始器重曹植,心里很是著急,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希望他能給自己出謀劃策。賈詡對他說:“你只要能默默地做人,兢兢業業地做事,不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覺得很有道理。

有一次,曹操要親征。曹植來見曹操,他又給父親朗誦起了自己做的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曹操贊賞了他幾句。過了一會兒,曹丕也來了,他見到父親后,什么話也沒說,只是伏地哭泣,并長跪不起。曹操覺得很奇怪,就問曹丕為何這般難受,曹丕哽咽著說:“父王都這么大年紀了,還要掛帥親征,我作為你的兒子,心里有說不出的難過。”曹丕的話,打動了周圍的文武官員,他們也都有同樣的感受,于是都夸獎王太子是一個懂孝道的人。

后來,曹操經過思量,覺得曹植雖然文章寫得好,但不能代表他具有治國才能。而曹丕雖然文章不及曹植做的好,卻深深懂得做人的禮數,而這也是治

國所必需的,將來的一國之君還得具備這樣的品質為好,于是保留了曹丕的王太子之位。曹操死后,曹丕嗣位為魏王、丞相。

曹丕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他悟透了一個道理: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他一心恪守王太子的本分,在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中,他以不爭者的姿態最終獲勝。

曹丕以不爭而保住王太子之位,而東漢的馮異則以不爭被封侯。

西漢末年,劉秀打天下的時候,他手下有個叫馮異的將領。馮異忠心輔佐劉秀,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險境,他都陪伴在劉秀左右。有時他寧可自己餓肚子,也會把找來的豆粥、麥飯分給饑餓之中的劉秀。河北之亂平定后,劉秀打算賞賜部下,眾將聽到消息后,紛紛邀功請賞,而馮異卻獨自坐在大樹底下,只字不提過去為劉秀立下的汗馬功勞。人們見他并不爭功,十分謙虛的樣子,于是就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綽號。之后劉秀對部下進行好多次賞賜,馮異都退居功臣之外,不讓劉秀為難。

公元26年,馮異大敗赤眉軍,殲敵八萬,使對方再無抵抗的能力。劉秀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傳書,要大加獎賞馮異。馮異沒有居功自傲,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軍關中,平定了陳倉、箕谷等地的動亂。劉秀深為馮異的精神所感動,后來在有人誣告馮異的時候,劉秀依然將他提升為征西大將軍,領北地太守,封陽夏侯。馮異回到朝中,劉秀更是當著公卿大臣的面賞賜給他許多珠寶錢財。他常常想起當年馮異的豆粥、麥飯之恩,每次講起來,都讓那些想給馮異進讒言的小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有一則民間故事也很好的說明了“不爭者勝天下”的道理。

相傳在江南有一個大戶人家,老爺子年輕時家里有錢,風流成性,養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群兒子。眼看自己行將就木,他心里琢磨:自己的家族有這么大的產業,應當交給哪個兒子管理呢?老爺子有家里保管財寶的屋里的鑰匙,他的一大群兒子不停地向他索要這把鑰匙,爭搶得不亦樂乎。他擺脫了一群兒子的爭搶,來到院外,這時他發現一個兒子竟默默地忙著家里的事務。這讓老爺子想到這個兒子平時的表現:他總是只顧做事情,從不參與其余兒子間的爭斗。老爺子眼前一亮,于是他就把鑰匙交給了那個不善爭奪的兒子。

以上幾個故事都證明了同一道理--不爭者勝天下,這個哲理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仍然是適用的。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個巨大的旋渦,把無數爭功爭利者卷了進去。要想不被功利所俘虜,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遠離它。因為在橫渡江河時,只有遠離旋渦的人,才會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安| 闽侯县| 宝兴县| 通化市| 炎陵县| 许昌县| 吴川市| 红河县| 镶黄旗| 太仓市| 余江县| 佛坪县| 红桥区| 雅江县| 衡南县| 崇明县| 山西省| 扶风县| 溆浦县| 温泉县| 亳州市| 三原县| 杭锦后旗| 瑞安市| 嘉峪关市| 清水河县| 商南县| 江北区| 吉林省| 时尚| 延吉市| 新昌县| 昌黎县| 星座| 鹤峰县| 洛阳市| 紫阳县| 枝江市| 达孜县| 新乡市|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