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輕撫財富之風 (4)
- 讓感覺跟著跑
- (美)托馬斯·沃特曼
- 4110字
- 2013-08-03 03:15:32
斯通16歲念中學時的那個夏天,也試著出去推銷保險。他的母親指導他去一棟大樓,從頭到尾向他交代了一遍。但是他犯怵了。這時,當年賣報紙的情景又重現在他眼前。于是他站在那棟大樓外的人行道上,一面發抖,一面默默念著自己信奉的座右銘:“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還可能有大收獲,那就下手去做。馬上就做!”
于是他做了。他像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那樣壯著膽子走進大樓。但他沒有被踢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那天,只有兩個人向他買了保險。從數量上來說,他是失敗的,但在了解自己和推銷術方面,他的收獲是不小的。回家的時候,斯通賺了幾元傭金,而且他還想出了克服恐懼的技巧。
第二天,他賣出了4份保險。
第三天,6份。他的事業開始了。
那個假期及后來放假的日子里,他繼續替母親推銷健康保險和意外保險。他居然創造了一天10份的好成績,后來一天15份,20份。他分析自己:為什么成功了?他終于發覺,因為他有了“積極的人生觀”。
讓感覺跟著跑:人需要對困難消除一種暫時的觀念,相信一切是可以改變的。貧窮并不會永遠伴隨你左右,只要你想改變它,你總有一天會改變它。
在逆境中創造奇跡
許多奇跡在于我們去做,只有做才能產生奇跡,相信吧,許多財富正等著我們去獲取。
--培根
一年一度的嘉年華市集即將展開。有一位賣松餅的小販胡里奧,亦摩拳擦掌、滿懷信心地準備在嘉年華會中大展身手,好好地賺他一筆錢。
嘉年華會如期開始,果然不出胡里奧所料,熱騰騰的松餅再淋上甘甜的蜂蜜,飄散濃濃的香味,吸引了許多人,圍繞在胡里奧的攤位四周,生意好得令周圍許多賣冰淇淋的攤位眼紅。
胡里奧的生意持續興隆,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直很穩定地供應他紙盤的供應商,為了配合全國性的紙業大罷工,不能再供貨給他。
胡里奧的紙盤庫存隨著每天大量的消耗而用盡,胡里奧的生意亦隨之發生危機。
沒有紙盤可以盛裝松餅賣給顧客,胡里奧試著用紙巾來代替紙盤,但客人們又嫌紙巾會被蜂蜜沾在松餅上,吃起來相當不方便。隨著顧客們不斷地抱怨,胡里奧的生意逐漸清淡,終至沒有任何人上門光顧。
眼看著嘉年華會期的時間還相當漫長,而攤位的租金已付清了,卻無生意可做,旁邊冰淇淋的攤販好意勸他,不如來幫著賣冰淇淋好了。
胡里奧迫于無奈,只得以較高的價格,向相鄰的冰淇淋攤販批購了一些冰淇淋來販賣,聊以補貼自己攤位的開銷。
就這樣做了幾天生意,胡里奧想著,還好,冰淇淋的生意不是十分火熱;若是冰淇淋的生意一旦好起來,還是需要大量的紙杯來盛裝冰淇淋。萬一再遇上紙業大罷工,生意一樣做不下去,自己的生計還是一樣操縱在別人的手里。
胡里奧有了這一層顧慮,隨即動腦。試著將他惟一會做的松餅,和眼前販買的冰淇淋聯系在一起。他想到,若是將松餅壓薄一點,使之堅固一些,再將壓實的松餅卷成圓錐狀,就能夠盛裝冰淇淋了。如此一來,客人既可以吃到冰涼甜美的冰淇淋,又能享受香脆爽口的松餅,真是一舉兩得。經歷困境而激發的創意,讓胡里奧再次成為嘉年華會中生意最好的攤販。而舉世聞名的“甜筒冰淇淋”,也就這樣被胡里奧發明出來。
讓感覺跟著跑:遇到難題,只須我們眉頭一皺,便有更好的想法上來,有許多財富就是這樣得來的。千萬不要在困難面前低頭,你只有戰勝它,才能獲得人生的回報。
貧富的細小差別
只有眼光既遠又廣的人才能在人生路上揚眉吐氣。
--里厄
愛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時受雇于一家超級市場,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干起。可不久愛若受到總經理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布若卻像被人遺忘了一般,還在最底層混。終于有一天布若忍無可忍,向總經理提出辭呈,并痛斥總經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馬的人。
總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這個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總是覺得他缺少了點什么,缺什么呢?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說清楚了他也不服,看來……他忽然有了個主意。
“布若先生,”總經理說,“您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
布若很快從集市回來說,剛才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
布若又跑去,回來說有10袋,100公斤左右。
“價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吁吁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吧,你可以看看愛若是怎么做的。”說完叫來愛若對他說:“愛若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
愛若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匯報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1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會弄幾筐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可能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作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總經理看一眼紅了臉的布若,說:“現在你明白為什么愛若受到提拔了吧?”
讓感覺跟著跑:人與人的差別是很明顯的,只不過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只有那些聰明人才會對自己有一個全面認識,并且學會揚長避短。
瓊斯的法寶
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考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勞埃爾
當瓊斯身體很健康時,他工作十分努力。他是個農夫,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經營一個小農場。他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滿意,日子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過著,直到突然間發生了一件事!晚年的瓊斯患了全身麻痹癥,臥床不起,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可他卻沒有怨天尤人。是的,他的身體是麻痹了,但是他的心理并未受到影響。他能思考,他確實在思考,并做出了計劃。有一天,正當他致力于思考和計劃時,他認識了那個最重要的活人(自己)和他的法寶(積極的心態),他做出了重大的決定。
瓊斯積極的心態使他滿懷希望,樂觀向上,他把他的計劃講給家人聽。
“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勞動了,”他說,“所以我決定用我的心從事勞動,如果你們愿意的話,你們每個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腳和身體。讓我們把農場的每一畝可耕地都種上玉米。然后我們就養豬,用所收的玉米喂豬。在豬還幼小肉嫩時,我們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腸,然后把它包裝起來,用一種牌號出售。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店出售這種香腸。”他低聲輕笑,接著說道:“這種香腸將像熱糕點一樣出售。”
這種香腸確實像熱糕點一樣出售了!幾年后,“瓊斯仔豬香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都市最能引起人們胃口的一種食品。
瓊斯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為百萬富翁,但他還取得了比財富更大的成就,那就是找到了“積極的心態”這個法寶。因此,他克服了生理上的重重障礙,成為有用的人。
讓感覺跟著跑:成功者是積極主動的,失敗者則是消極被動的。成功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有什么我能幫忙的嗎?而失敗者的口頭禪則是:那不干我的事。培養積極思維的原
則為:言行像你希望成為的人那樣;要心懷積極、必勝的想法;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別人。
拋棄修補的心理
在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時候人們常常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
--尼茲奇
俄亥俄州某家報紙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個紐約的老板湯姆生來俄州投資,機器設備都是從德國進口的最好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有一天突然這個地方發了洪水,雖然經過奮力搶救使大部分機器脫離了險情,但還是有一臺設備沒有搶救出來。洪水退了,為了盡快恢復生產,湯姆生就在當地市場上采購了一臺俄亥俄州制造的機器來代替使用。
這臺機器質量還過得去,用了一段時間也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問題,但是不久它就原形畢露,各種小毛病開始顯現出來。今天這個螺絲松了,明天那個零件壞了,總得不斷修理,這樣常常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湯姆生想重新買一臺進口的新機器,但是進口機器非常貴,再說這臺機器也還能用,所以就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著。但是那個俄州產的機器還是不爭氣,總是出毛病,而且損壞的周期越來越短。到年底一算細賬,就因為這臺機器的這些各種小毛病,產量較上年度有明顯的減少,這些損失加上維修費用等,足可以換一臺進口機器了。湯姆生這才痛下決心,以低廉的價格把這臺機器處理掉,從德國又購置回一臺新機器。
讓感覺跟著跑:也許我們過慣了勤儉節約的日子,對于一些舊事物有眷戀情結,無論什
么時候都想彌補一下,湊和著能使就行。許多不幸的貧窮生活也諸如此般,繼續著不幸的故事。
永不低頭
生活的苦難教會人們如何在不幸和貧窮前保持自己的理想,我們永遠不會向苦難認輸。
--惠特曼
這個故事是父親講給夸爾斯聽的。
在講這個故事之前,父親問了夸爾斯這樣一個問題:錢是怎么來的?
對夸爾斯的回答父親總不滿意。父親說,還是先聽故事吧:
一個小孩子,他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好吃懶做。孩子的父親時時刻刻都指望他能改掉這個不良習慣。然而那個孩子一點也沒有改正自己缺點的意思。
父親不得不隨時隨地提防自己的孩子,擔心他會把家里的錢或值錢的東西偷到外面去換吃的,這位父親覺得自己每天都活得很累很辛苦。不過說來也怪,孩子雖說好吃懶做,卻從沒偷過家里的錢,也沒有聽說過他在外面偷過左鄰右舍的東西。他弄錢的辦法完全是一種正當的手段。比如說你給他錢買酒,他會少買一點酒,然后把剩余的錢一古腦兒買了吃的。無論是買油鹽還是醬醋,他總會用相同的辦法省出錢來滿足他那張不太爭氣的嘴……
為了使孩子的貪吃習性不再滋長,父親決定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包括給他錢去小店買東西。只是父親在給錢的時候堅持了這樣一個原則:少給錢多辦事。盡管如此,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父親的話當作耳旁風。
有一回,父親一氣之下扔了1美分給孩子,讓他去買油。父親心想,我看你會把錢掰成兩半,一半買油一半買吃的不成?
孩子到了店里,售貨員給他裝滿了油,把瓶子遞給他,手卻不縮回去。孩子知道售貨員是要錢,就裝模作樣地在自己渾身摸了一遍,然后苦著臉告訴售貨員說錢掉啦。售貨員無奈,只好把瓶子里的油倒出來,把空瓶子給孩子。
結果,孩子嘴里噙著一粒糖,雙手抱著那個油瓶子,興致勃勃地回到家里。一進門,父親劈頭就問,油呢?
孩子舉了舉瓶子。
瓶子壁上附的油正慢慢流回瓶底里,差不多有一小勺。
父親大怒,這點油怎么吃?
孩子說:“1美分只能買這么多。”
……
夸爾斯的父親就這樣結束了他的故事,但他那期盼的目光始終在夸爾斯的身上流連。夸爾斯說:“這個孩子身上有生意人最完美的素質,但也有生意人最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