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2年開始,我每年都要聽大約五十場演說,并且會對每一場演說做出評論,這不僅成為了我的職業責任,而且還為我帶來了快樂。這些演說者并不是什么大學生,而是一些成年的商人。如果說這種經歷留給了我不同尋常的印記,那么這種印記就是:演講前的精心準備,對演講內容的確切把握,演講所具備的震撼力及其清楚透徹的語言,對于演講者來說是極為必要的。演講過程中,你會感覺到演說家正在與你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而這也正是演講的主要奧妙。
當演講者將自己的身心徹底沉浸在一種境界中時,具有特殊意義的成果也就近在咫尺,這也就是演講的成功。這樣一來,演講將不再是一種束縛,它會變得十分容易;也不再是一種負擔,而變得非常輕松。一場精心準備的演講等同于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只差一步,便可以跨進勝利的殿堂。
大多人都需要進行一番演講準備的訓練,這也是演講最首要一點,如同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在作演講時,許多人都會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忽視演講前的準備工作。就像上戰場的士兵,如果帶著被打濕的火藥、空的炮彈殼,甚至一點彈藥都沒帶,卻又妄想將全部敵人捕獲,這豈不是一種奢求嗎?毫無準備的演講,即使是私下里存在的一點點疑問,當被置于公眾面前時,都會變得迥然不同。林肯在白宮說過:“我相信,一旦我感到無話可說時,即使經驗再老道,我都會感到十分尷尬?!?
如果希望獲得自信,那么我們就應該為這個目標做一些必要的努力。耶穌的使徒約翰曾寫過這樣的話:“恐懼可以被完美的愛徹底趕走?!蹦敲?,精心的準備工作也會消除緊張。韋伯說過,如果他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演講,就如同是一個衣衫不整的人站在公眾面前,唯一想做的就是盡快逃離現場。
如此說來,我們為何不認真地準備自己的演講呢?或許有人會說,自己并不清楚準備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地準備,還有人說沒有時間去做準備。對這這些問題,我們將在這一章節里進行討論。
演講準備的正確途徑
那么準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大量的閱讀書籍嗎?這僅僅是一種方法,但它不是最佳途徑。當然,閱讀對于演講是有益的,可是,假如演講者試圖將書中的“成品”思想作為自己所有并迅速地表達出來,那么這里面似乎缺少了什么。也許,聽眾不能準確地指出這種演講所缺乏的東西,但演講者必然不會獲得聽眾的熱烈響應。
下面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證明這點:
前不久,我為紐約市銀行的高級官員講授一堂公共演講課。當然,他們的時間都安排得特別緊,所以他們發現,要想在演講前做精心的準備,或者按自己構想的那樣去準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常生活中,他們都會從自己的思想出發去思考問題,從而形成了一種自己的判斷,能夠從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活閱歷去看待事物。因此,在這種習慣下,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積累著演講的材料和經驗,但他們自己卻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常常是一葉障目。
這群學員的訓練時間通常都是在周五晚上的五點至七點。有一次,我們指定一位在城鎮銀行工作的男士杰克遜先生做一次發言。當晚他四點三十分就到訓練場地。不知道他會為我們帶給什么樣的演講呢?走出辦公室時,他先在報亭買了一本《福布斯雜志》;接著,在去聯邦儲備銀行培訓的地鐵上閱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你僅僅有十年的時間取得成功》。事實上,他的興趣并不在這篇文章上,但為了找到一個話題應付此次演講,他不得不這樣做。
一個小時之后,杰克遜上臺發言了。不言而喻,他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夠將這篇文章令人信服而饒有興趣地講述給大家。
那么,演說的結果或者該說這種注定的結果又會怎樣呢?
顯然,杰克遜并沒有充分消化和吸收這次演講的內容,他所做的僅僅是復述原文,所以,在演講過程中,也沒有體現出自己所具備的真正的東西。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的言談舉止清楚地看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么能幻想著讓聽眾為之震撼呢?由于他在演說中不斷地提到自己閱讀的這篇文章,而且還提到這篇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如何如何,使這次的演講者變成了《福布斯雜志》,而不是他--杰克遜先生。
所以,針對這種情形,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親愛的杰克遜先生,我們對文章的作者并不感興趣,因為他不在我們身邊,而我們也無緣與之探討。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你本人以及你自己的觀點,請說出你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在演講中,你所要展示的是你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建議你下周重新以這個題目為話題,發表演說。你可以反復閱讀這篇文章,然后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若同意,你就要用自己的經歷加以證明;如果不同意,也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說出你反對的理由。但愿這篇文章能夠成為你自主演講的開端。”
杰克遜先生認真吸取了我的這個建議,重新閱讀了這篇文章。后來,他發現自己真的與這個作者的觀點不同。
我想下次演講,他絕對不會重蹈覆轍,不會像上次那樣坐在地鐵里敷衍了事。相反,他會努力地豐富自己。最初,他的頭腦或許會像孩童一般單純,但現在,他就像孩子們的身體一樣,不斷地發育成長。不知不覺中,他對自己的成長大為吃驚。當他看報時,頭腦里或許會瞬間閃現某種想法;當他與朋友一起探討這個演講主題時,某個事例也會不期而至。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一周時間里,在他不斷地思索下,這個主題得到了深化和提升,其廣度也不斷地擴展,內容更加豐富、翔實。
沒過多久,當杰克遜再一次以這個主題發表演說時,他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像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礦藏和財富一樣,闡發了與作者大相徑庭的觀點。因而,他的演講自始自終都不是復述。有時,意見相左可以說是對演講者的最大激勵。
同一個人,兩周之內,就同一個主題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演講,這是多么不可思議啊,但這卻是正確的準備使然!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從中能夠理解到,演講前的準備與否將會產生哪些不同的效果。
弗蘭先生是華盛頓特區公共演講班的一名學員。一天下午,他要進行一場贊美首都的演講。演講前,他只是在未加思考的情況下匆忙地搜集了一點事實材料,而這些材料是從哪來的呢?它們都來源于一家報社發行的壓縮本小冊子。而這上面的事實聽起來都十分干澀、生硬,而且沒有一點邏輯性。在加上他對這個演講主題準備不充分,因此,他很難調動自己的激情。他自己都認為這場演講沒有多少意義可言,整個過程都平淡、乏味。
又過了兩個星期,有一件事使弗蘭頗為觸動:在公共停車場上,他的車被偷了。于是他立刻飛奔到警察局報案,并且許諾破案后必有重謝,但這些都是徒勞無功的。警員們坦誠地說,處理這種案件,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一個星期前,這些人還在街上閑逛,手里拿著粉筆,因為弗蘭先生停車超時十五分鐘而給了他一張罰單。想到這里,弗蘭先生被這些整日繁忙而又無暇抓捕犯罪的“粉筆警察”激怒了。他開始憤憤不平起來,他有話要說,而這些話并不是報社印刷的小冊子上的語言,而是從他那活生生的生活經歷中流出來的。這是人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它真正將弗蘭先生的感情和信念喚醒了。在對華盛頓溢滿贊譽之詞的演講中,雖然弗蘭的言語并不怎么順暢,可現在,他只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有感而發、直抒胸臆,對警察的怨言可以噴涌而出,就像處于活躍期的維蘇威爾斯火山那樣。這樣的演講基本上不會失敗,因為它是經歷與感悟的完美結合。
演講準備究竟是什么
那么,演講前的準備就意味著將一些完美無瑕的辭藻連綴成篇,然后背誦下來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那么,演講前的準備就是把偶發的、對你沒有大意義的思想匯集起來嗎?這自然也是錯誤的。演講前的準備工作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種結合,是將你的個人思想、觀點、信念和沖動結合在一起。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都擁有這些思想和沖動,有時它們甚至會在你的夢境中蜂擁而至。也正是因為它們,才構建了我們完整的人生。但是,它們就像海岸上沉睡的卵石,總是沉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準備就是一種沉思、回憶,選擇一個對你最有吸引力的東西,然后加以潤色、加工,使它們渾然一體成為屬于你的完美工藝。或許,這聽上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事實上它是很簡單的。你只需要聚精會神地思索片可即可做到。
迪瓦特·默德的演講創造了精神的詩篇,那么他再演講前是怎樣準備的呢?
在我選好一個主題之后,我會把它寫在一個大信封的外面。我有很多這類的大信封。在我讀書看報時,如果看到了那些對這個演講主題有意義的東西,我就會將它們塞進這個大信封。同時,我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接受布道時,只要我聽到對我有啟發的語言,我就會立刻把它記下來,然后塞到相應的信封里。當然,有些材料會在信封里呆很長時間,一年或更長一段時間不會受到驚動。但當我要做演講時,我會充分地利用平日里積累下來的知識,這樣一來,我也就擁有了充足的材料來論證我的研究成果。所以,無論什么時候,查閱我的演講時,只要對它進行一些適當的取舍或補充,它們就將永不過時。
布朗主任的睿智建議
耶魯大學神學系在慶祝建系一百周年時,系主任查爾斯·雷納德·布朗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布道藝術的演講。紐約麥克米公司已經將他的所有演講內容編纂成書,冠名為《布道的藝術》。三十多年來,布朗博士始終如一地精心準備著每周的演講,同時,還對學員的演講及其準備工作進行了認真的培訓。因此,他的行動給了我們最睿智的建議。無論演講者是一個準備對第九十一首發表贊美之辭的、衣著得體的男士,還是一個準備對工會發表演說的制鞋廠工人,這些建議都會大有裨益的。因此,在這里,我非常冒昧地引述布朗博士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