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貨幣標準 (1)
- 貨幣論(全兩冊)
- (英)凱恩斯
- 2559字
- 2013-08-03 03:16:00
1.現金交易標準與現金余額標準
我將在第10章中提出的新的基本方程式,如同其本身所應該的那樣,最終促成了貨幣購買力理論。但是,迄今仍在使用的數量方程式卻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將在第14章中了解到這些數量方程式指的是對不同商品進行了加權的物價水平,但是,對商品的加權不是根據這些商品在消費者中的不同重要性而進行的,而是依據它們對現金交易或者現金結存的重要性進行加權的。這兩種貨幣標準,我們分別稱為“現金交易標準”和“現金余額標準”。
這些貨幣標準都肯定是不同于貨幣購買力的,這是因為,以貨幣交易為目的的不同商品的相對重要性,與以消費為目的的商品的相對重要性是不相同的。很顯然,分別適合消費標準和貨幣標準的加權系統相互間的區別是非常大的。直接從原生產商到最終消費者手中的消費性商品(例如,個人服務)涉及到的貨幣交易額,就比那些在許多人中間流通并且經過多個生產階段才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同前者持有同樣價值的商品涉及到的貨幣交易額要少。因此,這兩種消費品為了消費標準的目的而同等加權,但是在貨幣標準的加權卻并不相同。而且,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金融業務會涉及到高額的貨幣交易,但是對消費標準來說卻無足輕重。比如說,證券交易所業務或者是三個月期的短期國庫券。三個月期的短期國庫券在每三個月的時間里都會引起高額的支票交易,并且由于在其三個月期限到期前有可能多次易手而會引起更多的支票交易。
盡管如此,貨幣標準還是經常和貨幣購買力相混淆;即使有幾位作者能夠區分二者之間的差別,他們也常常會忽視貨幣標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這樣一個現實。在第一類貨幣標準中,不同的開支用途都是根據其導致的現金交易額(該措辭當然包含了用現金、支票進行的支付)比例進行加權的。但是在第二類貨幣標準中,不同的開支用途則是根據各自對銀行往來余款或者貨幣存量的需求而進行加權的,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因為,有些交易要求根據它們發生的頻率和可能性(人們可以從這些交易的日期和交易額來推測),比其他具有一樣的貨幣價值的交易預先持有更多的銀行往來余額。因此,同那些會引起等額的現金交易額的其他商品相比,某些商品價格的上漲或下跌會引起整個社會的現金余額更劇烈地波動。
我提議把第一類現金標準稱為現金交易標準,第二類現金標準稱為現金余額標準,并將在第14章中逐步展開對二者之間區別的重要性的解釋,并且我們還會了解到,費雪的數量方程式逐漸發展成現金交易標準,而劍橋數量方程式則逐漸發展成現金余額標準。
我認為,研究現金標準的作者通常都把現金交易標準而不是現金余額標準看作是現金標準。被定義為現金交易標準的貨幣標準,實際上最初是由福克斯威爾教授提出來的,他稱該標準是在關于復本位制、對各種標準進行選擇等的討論中“衡量增值還是貶值的最佳辦法”。福克斯威爾并沒有率先對此進行解釋,埃奇沃斯教授在與福克斯威爾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在他1889年的《英國聯合會第三備忘錄》(再版,第261頁)中作了如下的評論:“總之,貨幣標準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被之前的指數編制者毫無理由地置之一邊的障礙,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指數結構的奠基石。”現金交易標準也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一樣——該標準正是與歐文·費雪教授著名的PT=MV方程式相對應的物價水平1。
另一方面,現金余額標準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其他情況保持不變,現金余額標準的變化會以同比例改變公眾對貨幣的需求量。
現實中,貨幣標準和消費標準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前者對商品的加權大于后者對商品的加權,而對服務的加權又小于后者對服務的加權;并且前者還包含了金融交易,而后者則排除了金融交易。因此,如果資本商品的交易價值相對于消費品的交易價值發生變化,或者商品的價格相對于服務價格發生變化的話,兩種標準的波動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我們還會發現,這將對短期貿易經濟理論和信貸波動產生重要影響;并且,這還意味著即使銀行慣例和行為沒有發生變化,貨幣購買力與貨幣數量之間的關系也可能產生變化,而且不會引起方便性方面的變化。但是這就要涉及我們后面章節的主題內容了。
在某些情況下,相對于消費標準,批發標準的波動很可能更接近貨幣標準的波動,但是貨幣標準受到資本交易的影響,而批發標準則不受該影響,因此我們無法相信這一聯系的可靠性。
2.是否真的存在“一般價格客觀平均變化”?
但是,還有一種不同于上述現金交易標準和現金余額標準的貨幣標準,該標準在貨幣標準發展史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且極大地影響了我們普遍地對價格指數性質持有的觀點。將價格指數真正納入貨幣科學中的第一位經濟學家(盡管像其他有創新性的天才一樣,之前也并非沒有先行者)杰文斯,既沒有從貨幣購買力這個角度,也沒有從貨幣標準的角度思考過這一觀點。埃奇沃斯從最早研究這一主題直到最近他提出的新的想法,前后跨時四十年,同樣也沒有從上述角度思考過,并且鮑利也沒有清楚地在他的理論研究中這樣做過。我們還要提到古諾,他在道德和物理科學進行錯誤的類比的基礎上生出了非常多的錯誤觀點,因為他認為物價的變化是由貨幣價值變化引起的,就如同地球相對于恒星位置的變化是由于地球本身的運動引起的一樣。當然,這樣的一些著名權威人士,像那些認為物價指數是復合商品的價格,而且因時間、地點和目的不同復合商品也各不相同的一些權威人士一樣已經為人熟知。
他們的觀點與我上述觀點并沒有非常大的區別。然而,至少我認為杰文斯、埃奇沃斯和鮑利當然還提出了不同于貨幣購買力的其他觀點,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這些觀點,并且與他們所謂的貨幣價值,或者古諾所稱的“貨幣的內在價值”有關2。我一直認為這不過是一個令人迷惑的觀點,是一種不停繞圈的行為,使得如何看待英國傳統的指數理論這一問題變得更加難以捉摸、無法理解。但在美國,情況卻并非如此。以C.M.沃爾什、歐文·費雪和衛斯理·密契爾為首的經濟學家提出的解決方法,同我在上面提到的杰文斯、埃奇沃斯和鮑利不同,完全沒有讓這一問題變得更加令人迷惑。可是盡管如此,雖然美國人沒有熱烈地崇拜前者神秘般的觀點,他們也沒有(可能沃爾什除外)積極地與之進行辯論,將該觀點從我們曙光普照的學術界清除出去(而埃奇沃斯卻非常巧妙地在學術界保持這一觀點)3。為了能完整描述對該問題的論述,我將盡力明確我的觀點,并且將可能存在的爭議表述出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