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行票據的產生
在前一章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在交易履行中轉讓貨幣的要求權與轉讓貨幣本身一樣有效。因此,一旦公眾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他們往往更愿意持有可轉換的要求權而不會將其兌換成現金。而且持有銀行票據比持有現金更便捷、更有優勢。
現代銀行可以說就是建立在這種習慣基礎上的機構,其前身的主要業務包括:買賣稀有金屬;在兩國間匯寄現金;作為中介安排債務或者安全保管貴重物品;借入公眾的儲蓄,以自身的聲譽為擔保,憑借自己的判斷力將借入的存款進行投資,并且投資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1。但我們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將主要關注發展成熟的現代型銀行。
現代銀行創造了兩種對貨幣交付——在下文中我們稱之為存款——的要求權。首先銀行為個體存款人創造了針對收到的價值的要求權,銀行收到的價值既可以是現金的形式,也可以是要求轉移某一銀行(其他銀行或者該銀行本身)存款的命令。公眾將手持的現金或者由銀行開具的支票交給某一銀行,條件是由此能夠獲得對現金(即存款)的要求權,該要求權既可以行使,也可以轉移給他人。
但是銀行還有另外一種創造要求權的方法。銀行自身可以購買資產,即增加投資,并且為該資產付賬。至少在第一個例子中,銀行可以通過創造對自身的要求權來增加投資?;蛘咩y行還可以為借款人創造一個對銀行本身的要求權,作為對這一要求權的補償,借款人要保證隨后償還債務,即銀行可以貸款或者預付2。
在這兩個例子中,銀行都創造了存款,因為只有銀行本身有權在其賬目上創造存款,授權客戶提取現金,或者將要求權轉移給他人。除了銀行創造存款的誘因性質不同外,二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區別。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營業的銀行,一方面不停地為收到的現金或者保證創造存款,另一方面由于對存款的要求權的執行或者轉移到其他銀行而消除存款。所以,銀行不停地收到現金并且支付現金,也不斷地收到對其他銀行的要求權和其他銀行對它的要求權。
很顯然,銀行要想持續營業就必須使相反的業務程序能夠相互抵消,也就是說,每天支付的現金量和其他銀行對該銀行的要求權的總和,應該同每天收到的現金量與對其他銀行的要求權的總和差不多。因此,銀行家遇到的實際問題就出現在管理日常工作中,即:銀行每天增加的資產,不管是現金還是要求權,應該等同于其每天增加的債務和其他銀行對該銀行的要求權總和。
由此我們知道,銀行(在安全的前提下)主動地創造存款(貸款或者投資)的速度,應該與被動地為應對收到存款人的流動現金而創造存款的速度有一個合理的關系。因為后者增加銀行的儲備——雖然只有一部分最終存留在銀行中,而前者雖有一部分要支付給其他銀行的客戶,但是最終還是減少了銀行的儲備;事實上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借款的客戶通常都是懷著立即償還債務的心理來借款的,而存款人卻往往無此想法。
像沃爾特利弗這樣具有實踐經驗的銀行家們由此認為,對整個銀行體系來說,主動權掌握在存款人手中,銀行貸款的總額不得超過存款人在此之前委托給銀行的存款總額。這看似是一則日常生活常識,但是經濟學家們卻不這樣看。因此,我將努力將這本來就不應該晦澀不明的現象解釋清楚3。
即使我們是站在眾多銀行中的一家銀行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很清楚地意識到:銀行被動地創造存款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銀行主動地創造存款的速度。因為盡管借款人很可能會立即支付其貸款的收益,他們支付的對象很可能是同一銀行的存款人。假設如此,“主動創造的存款是被動創造的存款的產物”這一現象就顛倒過來了。這從小的方面反映了整個銀行體系的運行過程。如果借款人支付的對象是其他銀行存款人的話,其他銀行由于增加了被動創造的存款,因而增強了本身的實力,這跟借款人銀行被削弱的實力是相等的;同樣,如果其他銀行主動創造存款的話,我們銀行自身的實力也會相應增強。所以,銀行被動創造的存款的一部分,即使不是其主動創造的存款的產物,也是其他銀行主動創造的存款的產物。
假設某國所有的支付款都是以支票結算而不使用現金,并且該國的銀行體系是封閉的,與外界沒有絲毫的關系;再假設在此情形下,銀行覺得沒有必要持有任何現金儲備,而是通過轉移其他資產來結算銀行間的債務。顯而易見,只要各銀行行動一致的話,他們就可以毫無顧慮地創造無限量的銀行票據。斜體字便是表明銀行體系行為的線索。銀行只要主動創造存款就會減弱自己的實力,而其他銀行主動創造存款的話,又會增強該銀行的實力;所以如果所有的銀行共同行動的話,總的說來沒有哪家銀行會被削弱。因此,每家銀行的行為,雖然不能比其他銀行多行動一步以上,都會受到整個銀行體系平均行為的掌控——但是銀行對該平均數的貢獻可能多于或少于它在整個銀行體系中的份額。坐在辦公室中的銀行總裁可能認為自己只是外界力量的被動工具,對外界力量沒有絲毫的控制力;但是“外界力量”有可能只是他自己或者其他銀行總裁,而不是存款人。
這樣的貨幣體系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如果大多數銀行受到某種情況的影響而同時主動地創造存款或者同時被動地創造存款的話,整個銀行體系就會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并很有可能在整個體系中引起劇烈的反應。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貨幣體系不至于如此糟糕,并且銀行已經對其內在的不穩定性進行了檢查。不過,人們仍然意識到在一定程度上某些獨立銀行中還是經常會出現共振動作的。并且,如果銀行體系真的是封閉的話,比如說一國或者整個世界的貨幣都屬于不可兌換紙幣,由共振行為引起的不穩定傾向便具有非常重大的實際意義。
在我們上述討論的假設條件下,我們假定所有的支付款都是以支票來結算的,并且所有的會員銀行都沒有義務或者必要持有現金儲備?,F在我們要去掉這些限制條件。如果一部分支付由現金來結算,那么銀行會逐漸地持有一部分現金量,并且該現金量與銀行票據數量之間存在一個差不多穩定的比例。在此情況下,總的來說,如果銀行創造了更多的銀行票據,就會減少銀行持有的現金量,這會限制銀行創造銀行票據的范圍,除非銀行獲得了支配更大數量現金的能力。
但是沒有哪位銀行家只會需要現金來保證銀行的持續運行。即使某一銀行與其他銀行步調一致,每天該銀行對其他銀行的要求權和其他銀行對它的要求權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這些每日差別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銀行經營規模大小的影響(銀行經營規??梢酝ㄟ^其存款額進行粗略的計算)。因此,為了解決在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出現的微小差別,銀行總是需要持有一定量的流動資源——其形式包括現金和在其他銀行中的存款兩種——我們稱之為“儲備”。銀行“儲備”會隨著該銀行的存款額上下波動,不過,在有些情況下,也會依照法律或者慣例,保持一個固定的“儲備”比例。為了結算銀行間的要求權,銀行之間必須成立一個叫做“票據交換所”的機構,負責每天計算銀行間的要求權余額。為了結算最終的差別,如有需要可以使用現金,但為了方便起見,銀行通常都接受對唯一一家銀行的要求權進行日常結算——有時稱作“銀行的銀行”——通常都是中央銀行或者國家銀行。并且央行存款不僅可以消除票據交換所的差別,還可以兌現以便補充銀行儲備中的現金部分。
因此,銀行首先必須謹慎地確定儲備比例——有時候該比例也可以由法律來規定。我們會在第二卷中詳細介紹該比例的。它可能受到存款人習慣的影響,比如說一國或者某個時期的慣例和銀行客戶的業務范圍;還受到銀行業務規模(我們通常以銀行存款額進行計算)的影響。因此每家銀行都會自行確定為應對其儲蓄而持有的儲備比例(比如說10%),不同銀行的儲備比例可以不盡相同,而且銀行還可以在不同季節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改變儲備比例(法律規定要求一致的情況下除外)。一旦確定了儲備比例,銀行既不愿意使持有的儲備高于該比例(因為這通常意味著銀行要減少有利可圖的業務了),也不愿意低于該比例。因此銀行會根據其儲備(除了日常波動外,銀行的儲備具有減少或者增加的傾向),通過進行大小規模不等的貸款或者投資來主動地創造存款。
現在我們了解了不僅要對各獨立銀行進行監控使其行動一致,而且對所有銀行整體要進行監控。因為如果銀行整體上創造存款的速度引起整體儲備減少的話,銀行的儲備比率就無法滿足需要,因此,銀行就要被迫被動地創造存款,而當存款低于其對儲備的正常比例的話,一些銀行的儲備比例就顯得過高,因此就會促進銀行主動地創造更多的存款。所以,正是儲備資源的總數決定了整個銀行體系的“步伐”。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還將繼續探討決定會員銀行儲備資源總數的因素,但現在我們先討論一下問題的組成部分。
假設中央銀行同時也是發行貨幣的機構,如果央行能夠控制其發行貨幣的總數和存款總數的話,那么會員銀行儲備總額就處于其控制之下。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就是整個銀行體系的指揮師,并且控制整個體系的節奏。但是,中央銀行創造的存款總數可能是由法律或者慣例決定的,而法律或慣例又不受央行的控制,而是由一些嚴格的法規規定的。最后,會員銀行或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有權增加其在央行的存款,或者從貨幣發行機構中提取更多的貨幣。此時,會員銀行之間的聯動不斷增強,并且通過增加其儲備而增強自身實力,結果便是我們很難抵制整個銀行體系中內在的不穩定性。
人們對銀行存款是如何創造以及由誰來創造的爭辯,實際上是一個本無需爭辯的事實,對此我已經做了詳細的解釋。毫無疑問,我們可以用最簡練的語言來表述:所有的存款都是由持有存款的銀行創造的。事實上銀行并不受存款的限制。因為要想創造存款,存款人應該主動地將現金或者支票交付給銀行。但是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單獨一家銀行創造存款的速度是要屈從于某些規則和限制的——該銀行必須與其他銀行步調一致,而且該銀行的存款相對于整個體系存款的比例,與該銀行的業務在整個國家銀行業務中的比例是一致的,銀行不得隨意提高該比例。最后就是所有會員銀行都熟知的“步伐”是受會員銀行的儲備總額控制的。
2.銀行票據作為通貨的主要形式
根據貨幣發展史的發展階段不同,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國家貨幣和會員銀行票據在構成通貨總額中的比例也是變化不一的。但是現在的傾向是銀行票據占據關鍵地位——比如說在英國和美國——差不多占通貨總額的十分之九,而國家貨幣則占據了第二位置。
因此,如果我們假設會員銀行持有所有的中央銀行票據,而且公眾手中所持的所有流通貨幣都是會員銀行票據,即銀行存款,我們就可以簡化而不會削弱這一論題。當然簡化了的論題并不代表現實真相。不過,只要公眾、會員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持有的國家貨幣的比例保持不變,我們的假設結果幾乎與現實真相相同。如果結果與現實真相不同的話,我將盡力對其進行矯正。
在美國,我們可以對活期存款——也可以稱為現金存款——同在銀行之外流通的、由公眾持有的貨幣和鑄幣之間的比例進行比較精確的推測,如下:
美國4
因此,即使是在戰后的八年中,美國的實際現金同現金與活期存款總額之間的比例也由六分之一下降到八分之一。正如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一樣,活期存款的周轉速度高于現金的周轉速度,受此影響,前者在支付手段中變得更為重要。如果我們將定期存款也包括在內的話,我們會看到公眾持有的國家貨幣甚至不及流通貨幣的十分之一。
而在英國,我們無法做出確切的推測,但是我估計在1926年至1928年期間,英國的活期存款(扣除了定期存款)可能是1,075,000,000英鎊,公眾手中持有的通貨是250,000,000英鎊,占總數的19%,或者是五分之一。如果也像美國一樣,將定期存款包含在內的話,公眾持有的國家貨幣差不多是通貨的10%。
因此在英美兩國——并且也逐漸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銀行票據的使用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人們更容易將銀行票據看作是典型的貨幣使用形式,把其他貨幣形式作為補充。相反,如果把國家貨幣看作是典型的貨幣使用形式,而把銀行票據納入其他貨幣形式的話,人們則會感到迷惑不解。第二種做法已與現實不符,并且會導致人們不能正確地關注現代貨幣最典型的特點,其關鍵性特征也會被看作是異?;蛘咛厥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