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強的人只為著自己的生活而奮斗,不大去理會別人的感覺的,也更少注意自己的感覺。柔弱的人對于自己的生活多加考慮些。他們的快樂敏銳,他們的愁苦也很深刻。
人類的興趣也是和人類的感覺一樣的重要。剛強的人因為很少受自己的感覺擾攪,便專心一致地去干事業和競爭,因為自己的生活平淡而無帶刺激性的滿足,便想到那些能抵抗堅強的人是可蔑的。僥幸世界上有許多工作都是這一類的,而又有許多人的性格合宜于此種工作。
因為現在的世界大體總是粗野嚴厲的,所以對于柔弱的人比較困難些,不能使環境適合其需要。這兩類的人永遠不會完全互相了解。然而他們卻必須常在一塊。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是他們應當彼此就很早相識,使各人都嘗試一下對方所處的世界。
下面有一段很好的議論,是一位精神病專家所說的。他對于各種各類人的性情都有相當的了解:
那些由訓練養成覺得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做法的人,他們對于小事都看得重大,他們的一生便會永遠的向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走。當然我們是需要精細的人,而世上也總是有他們的。他們能夠創造優美的東西:他們便是藝術家、詩人和音樂家,這都是很好的。在平靜安閑的環境中,并不會有什么壞處。至于一般普通的人,在平常的情形之下,為自己一生而工作,不斷地尋求快樂、奮斗和成功,那么,如果他們太過于嬌嫩,太易于感受到生活中一切瑣細的不適,就會感覺得常常難受。所以十誡外還要添一個第十一誡:“你不要過于自擾了。”
假如嬌嫩的人,文雅而不自擾;堅強的人,勇壯而有情,世上便可以得到較優良快樂的男女、較好的精神健康。
二十、靜寂的樂園
精神健康的理想園地,是不要太過于孤獨,長久離群索居,也不要太過于熱鬧,弄得烏煙瘴氣。折中的辦法,不僅是要有節制而已,而是要能夠均衡的滿足人類兩種相反的需要——私靜的需要,和友伴的需要。
私靜是屬于文化進步的生活的。原始時代的生活,是以部落而非以家庭為單位的,除了各人所穿的衣飾外,私人財產是沒有的。印第安土人便是大家聚居在一個村莊里,無論什么東西都是歸大眾公用。弗萊徹女土(Miss Fletcher)是一位終身研究印第安土人的專家,她覺得和土人在一處生活,最不方便的地方便是太沒有私靜的時候了。因為在全村里尋不出一塊私靜的地方。只有一個英國人家里才是她的堡壘,在這里她才可以與人群隔絕。
普通看來,“肅靜”二字在辦公室的門上比任何要常見些。在心理上這也是很對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必須私靜;娛樂的時候我們便要尋找伴侶。工作是需要專心的,所以工作的時候,我們必須暫時與家庭鄰居及一切人群隔絕。
實在講起來,鑰鎖的惟一用途便是在乎其能維持私靜。除了清潔之外,市場上最寶貴難買的東西,實在是“私靜”。我們住的地方,往往總是吵鬧喧囂的。在現代工業這種嘈雜的環境中,打字機的喀嗒聲以及其他種種喧嘩聲,可以通過半截的隔板達到各辦公室,一般人真不知如何可以工作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雖以美國之財富,也難于辦到。空間比時間更是寶貴。只有大公司的總經理才有享受私靜的福氣。
有些人對于私靜甚至有一種偏見,以為私靜是一種非平民化的自傲心理,或是躲避群眾做不道德的事,如從前那種貴族的客廳一般。做有害羞的事也和工作時—樣,也是需要私靜的,論到這—點,也就和其他—切的行為一樣,要看動機如何。
一個人之所以需要私靜,不僅是為專心做事,并且也是為求個人的修養。凡人必須私靜,庶幾有自省的時候。原始的人尋求曠野的地方,以為受幽靈感動之所。處于現代文化進步之世,我們的問題是要如何去收回已經失去恬靜的樂園。一個人健全的生活,必須有充分私靜的時間,而后可以修身養性。
私靜便是準備著與人群交接的。在許多事上你是常常需要別人的,兒童更是特別依賴別人,不過也還是需要私靜的時候,以求獨立的發展。社交的年齡,由自然的安排,遷延著直到兒童需要發展的時期。我們從別人學來的很多,也和別人共同學習。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群的,人類都是喜歡聚集在一處,大家混在一起。雖然如此,我們同時也需要私靜的時候。
太孤單了最大的危險,便是那些神經質的人會變為更害羞更不愿和人在一處。一個為悲哀、疾病、煩惱所困的人,想再恢復他原來的常態生活,最好的方法便是要和常態的人常混在一處。太與世隔絕的人便是失了常態,他過于躲藏在自己的影子里,他需要一群的光輝去照耀。
悲傷的時候,以及集中精力奮斗的時候,我們需要孤獨,然而此時我們需要伴侶,也還是同樣的重要。過于孤獨的人假如隨著自己的意志做去,便會成為一個孤僻的人。不常有孤獨生活不能離群索居的人,對于自己便太無內心的涵養,這個問題在訓練兒童的時期常常發生。
城居的習慣每每養成了一般人一種根深蒂固的好群性。平常我們總以為那些平時作工的人在短促的暑期中,變換一下那種擾攪的環境,逃避到深林中或高山上去,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反跑到擁擠的海濱大道上去,混雜在外來旅行的人群中。電話和汽車都是現代交通上的一種便利,使人群聚集,打破鄉村那種孤寂的隔閡。所以我們也希望有天才的人,發明一種方法來保障幽靜。因為從大多數人的方面看,一切世俗的擾攪以及臨近的人與我們相處的時候實在是太多了。
二十一、恬靜的生活
現代實在有不少的文章論到我們生活的轉變,如爵士音樂之吵鬧、傳統思想的瓦解、家庭關系的崩潰、青年的反抗等,因此我們不僅不得不想想它們究竟是何意義和潮流并且還要知道在解放的變遷中,什么是被摧殘和遺失了的。
要得到一種有節制而平衡的生活,現代這種紛擾似乎失掉了一種可貴的元素,似乎其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是處在危險的地位。一個健全、完美、自足的人所需要的,是一種恬靜的生活。像現今這種時代,件件事物都是積極往前進行,于是家庭的燈火完全滅絕,消滅了恬靜生活的中心,至少這種機會是不多的。
“無論怎樣運氣不好,總還是在家里的好。”這并不是一種軟心腸的話,而實在是表現了人類心理一種根本的需要:在現代到處用車輪的世界,實在是太容易游蕩移動了,因之人類愛移動的漸成大多數,我們恐怕會要退化成為一個無家的國家,至少是恬靜的生活無存留的機會了。
這時公寓便成為人類臨時的儲存所,租期既短,一地的人物調換便非常迅速。吃飯時便跑到那些假稱為家常便飯的飯店里去,晚間消磨在電影院里。這樣他們還時常埋怨著沒有地方去,只好蹲在家里。
這種現象的危險,不僅是過于要求興備、刺激、肉感,而是對于個性適宜的涵養的根基打擊太深,剝奪了平靜涵養的生命。
“東也好,西也好,家里是最好。”這是一句家庭諺語,從前在火爐旁是可以常看到的;但是如果在現在的暖氣管上寫著這句成語,卻似乎不合配了,因為置火爐的地方早已隨著家庭消滅了。假如家庭仍舊可以存留,成為一種朋友聚會之所,或甚至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那么,暖氣管也可任其存在無妨。
恬靜集中的生活是岌岌可危了——喧鬧代替了恬靜,分散代替了集中。全家的人各走各的道路。少年人覺得老年人無味,老年人覺得少年人輕浮。但是這種集中的分裂是—個很大的損失。無論外界的事業是怎樣重要,社會的集中是不能代替家庭的中心的。長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比得一種良好的遺傳尤為可貴,因為這便是表示你是在恬靜集中的生活影響中生長大的。小孩覺得母親可貴,便在如此。在一種恬靜集中生活之下,煩惱因之消除,興趣因之養成。這便是幸運的年輕人之所以有一種成熟的興趣,有忠心家庭的感覺的原因。
這一切如果以冷酷的態度觀之似乎是太感情化,太陳舊了。不過無論如何,這是做一種精神健康的原則。世上自立成人的很少,而且他們有許多不完全的地方;不過如若他們能自行創造一種恬靜集中的生活,那他們的成就就不散。至于大多數正在生長的人,這樣的一種心是必須有的。家庭無論怎樣組織不完備,但至今這是惟一能供給此種恬靜集中生活的。
一個缺欠這種穩定環境的民族,無立足的根蒂,并且感覺不到這種生活的需要,和一個生長于這種環境中的民族,是否一樣的精神安適?這個問題那些守舊派的人并不關心,那些進步負責的思想反而覺得很擔憂的。
二十二、“馴良些,可愛的姑娘,讓別人去賣弄聰明吧!”
“去教一個壞小孩變好比去教一個蠢小孩變聰明是容易些。”這是英國一個很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生理學家所說的。“好而愚蠢”是一個很普通的雙名詞,而使人聯想到它們相對的雙名詞:“聰明而頑劣。”
有一點是很明顯的:行為便是這兩種雙名詞的試驗。看你所做的如何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便是對,如何做便是聰明,在你的行為上都可以觀察出來。這種動作是仁慈,是好,但是很愚蠢;哪種動作是聰明,但是太殘酷,太卑劣。
是否天真的意義便是腦筋簡單或是心地純潔呢?是否世俗的智慧便是不要讓你的良心去阻礙你的利益之途呢?是否作偽便是說你懂得德行和智慧的把戲,沒有錯誤的觀念,自己有把握會得勝呢?這類同樣的問題,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問,而始終這類問題總是含糊不清的謎語一樣,得不到一個正確的回答的。
因此訓練是要引人到兩條路上:使你變好,使你變聰明;使你能夠心地正大,能夠心智和道德健全。我最近問過一個很著名的美國著作家(他對書籍中許多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很清楚的):什么是現代人類最大的錯處?他的回答便是:“人類過于注重智慧而忽略了正當的情感,把腦子放在性情之上。”
這一切的意見可總合為一個共同的結論,這結論我也覺得是十分對的。注重一個人的正常情感的態度,健全的嗜好,良好的道德,比注重他的學識、常識、智慧伶俐、聰明等要重要得多。而我個人對于無論那一類的蠢人所感到的不舒適和不方便,是非常敏銳的。照教訓我們應當忍受那些蠢人,特別是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但是我總忍受不住。
在道德和智慧的辯論中,道德每次是必贏的。無論在無知識的環境中所過的生活,比較有知識者的生活,是如何的平凡無味,我們還是要承認這一點,如果將善良和智慧比較起來,好像美一樣,可以說是奢侈品了。世界上若是去掉美麗和藝術,一定是很慘淡無味的;然而德行還是應當占先,雖則它照普通說起來是平淡而樸實的。
心理學家在兩種結論上得到許多可安慰之點:第一,我們改造一個人的道德比改造他的智慧容易些;第二,大概而論,除少數例外,道德和智慧是并存的。這不是一種可選擇之物,像茶里面只可放檸檬或乳一樣;這兩者是我們都可以全備的。你可以在學識上或道德上做一個自大或謹慎的人。
智慧是你整個心智或心理生活最難變易的。你不能夠用思想把你的智慧增加一點,即使你可以增加許多學位的頭銜。除了特別的例外,一個人在學校里經過各年的智力測驗,大概總沒有什么變改的。六歲時的測驗和十六歲的測驗當然大不相同,不過這是表示心靈的增長。這種測驗所忽略的地方比所注意的地方要多些,尤其是學生興趣的變換。主要的增進路線,是他感情自制和意志行事的能力增強。這方面就近乎道德生活的根基,并且因為這種行為的基
本特性是可教導的,因此使一個兒童變好比使他變智慧來得容易。愚蠢比作惡難于醫治些。然而這一切我們不要灰心。而應當努力使人能盡力做個好人。
另外有一點可慰的,便是主使行為的兩種因素——良知和德行——是趨向于合作的。沃茲博士(Dr.Woods)研究皇家的遺傳學——挑選許多皇族家庭以為試驗——因為我們對于皇族的祖先和宗族知道得清楚些——結果得出許多可信的證據,凡是智慧高的人道德也高,反之智慧低則道德也低。然而有時智慧和道德是完全分開的;在罪惡、欺騙、陰謀之中,仍如在高尚有價值的生活中一樣,可以找到極高的智慧。
除非我們能將道德標準提得和智慧標準一樣高,則大學教育恐怕會成為一種專門訓練道德低落的學校,而不是一種養成高深學識心理健全的機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