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五言詩的產生 (3)

  • 中國文學史
  • 鄭振鐸
  • 3865字
  • 2013-08-03 03:15:43

關于《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詩,頗有許多意見與問題。但其為中國古代詩史上的一篇最宏偉的敘事詩,卻沒有一個人否認。此詩共一千七百四十五字,沈歸愚以為是“古今第一首長詩”。敘的是一個家庭中的悲劇。其著作的時代似較晚,當是五言詩的黃金期中的作品。序文云:“時人傷之,為詩云爾。”假如序言完全可靠的話,此詩也是“漢末建安(公元196—220年)中”的“時人”所著的了。然論者對此,異議尚多。梁啟超說,像《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一類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卻無有(《印度與中國文化之親屬關系》)。

為什么這一類的敘事詩會起于六朝呢?他主張,他們是受了佛本行贊一類的翻譯的佛教文學的影響。但有人則反對他的主張,以為《孔雀東南飛》之作,是在佛教盛行于中國以前。中國的敘事詩,并不是突然而起的。在漢人樂府中,已有了好些敘事詩,如《陌上桑》、《婦病行》、《孤兒行》、《雁門太守行》等皆是。蔡琰的《悲憤詩》也在漢末出現。又魏黃初(約公元225年)間,左延年有《秦女休行》。在這個時代(公元196—225年)的時候,寫作敘事詩的風氣確是很盛的。所以《孔雀東南飛》之出現于此時,并無足怪。五言詩在此時實已臻于抒情敘事,無施不可的黃金期了。

有主名的五言詩的早期作家,有蔡邕、秦嘉、酈炎諸人。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為五言詩中最雋妙者之一,然或以為系古詞,非他所作。他的《翠鳥》一作,其情思便遠沒有《飲馬長城窟行》那么雋美了:“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修形容。”

秦嘉字士會,隴西人。桓帝時仕郡上計,入洛,除黃門郎。病卒于津鄉亭。當他為郡上計時,其妻徐淑寢疾,還家不獲面別。他贈詩有云:“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深情繾綣,頗足感人。然已離開民間歌謠的風格頗遠。

酈炎(酈炎見《后漢書》卷二百十)的《見志詩》二首,其一:“大道夷且長,窘路狹且促。修翼無卑棲,遠趾不步局……”趙壹(趙壹見同上)的《疾邪詩》二首:“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骯臟倚門邊”,及“執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以及孔融的《雜詩》:“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臨終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都是以五言的新體來抒寫他們的悲憤的。五言詩在此時,已占奪了四言詩及楚歌的地位,而成為文士階級所常用的詩體了。五言詩到了這個時代,漸漸地離開民間而成為文人學士的所有物了。自成帝(公元前32年)至這時(公元219年)凡二百五十年,五言詩已由草創時代而到了她的黃金時代;已由民間而登上了文壇的重地了。

當五言詩在暗地里生長著的時候,其接近于音樂的詩篇,則發展而成為樂府。唯樂府不盡為五言的。《漢書》卷二十二說:“(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同書卷九十二又說:“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給事狗監中。女弟得幸于上,號李夫人……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又同書卷九十七上,說李夫人死,武帝思念不已,令方士齊人少翁招魂。武帝仿佛若有所遇,乃作詩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因“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

在這些記載中已可見所謂樂府,不外兩端,首先是“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其次,是自作新聲,為新詞作新譜。然自制之作,本未足與民間已有之樂曲爭衡,而廟堂祭祀的詩頌雖譜以新聲,卻更不足以流傳于當時。世俗所盛行者,總不過是所謂“鄭、衛之聲”而已。《漢書》卷二十二又說:“是時(成帝時),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疆、景武之屬富顯于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鄭、衛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然皇帝的一封詔書又怎能感化了多年的積習呢?所以“樂府官”盡管罷去,而“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雅樂”不要說“不制”,即制作了,也是萬萬抵抗不了俗曲的。已死的古樂怎敵得過生龍活虎的活人的歌曲。一時的提倡,更改革不了代代相傳,社會愛好的民間樂府。所以《晉書·樂志》說:“凡樂府古辭,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是也。”晉世荀勖采舊辭施用于世,謂之清商三調。然而被于新聲的調句與古辭已很有異同。有一部分,我們現在只能知其新詞而忘其古辭,這是很可惜的。但有一部分,則古辭幸得保存。《唐書·樂志》說:“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又有楚調、側調,楚調者,漢房中樂也。……側調者生于楚調,與前三調,總謂之相和調。”張永《元嘉技錄》說:“有吟嘆四曲亦列于相和歌。又有大曲十五篇,分于諸調。惟《滿歌行》一曲,諸調不載,故附見于大曲之下云。”他們的話是不大可靠的,特別是以平、清、瑟三調為“周房中曲之遺聲”的一說。《晉書·樂志》的“并漢世街陌謠謳”一語最得其真相。我們一看那些古辭,便可知其實出于“街陌”,而非古代遺聲。

大抵漢代的樂府古辭,可分為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及雜曲歌辭的三類。所謂雜曲歌辭,連《孔雀東南飛》亦在內,所包括的只是一個“雜”字而已。舞曲歌辭則大都為舞蹈之歌曲,文辭絕不可解者居大多數,我們現在所最要注意者唯相和歌辭及雜曲歌辭。

“相和歌辭”凡六類,又附一曲《滿歌行》,據張永說是無可歸類的。第一類“相和曲”,我頗疑心她們真是相和而唱的。《公無渡河》、《江南可采蓮》以及《薤露歌》、《蒿里曲》都有相和相接而唱著的可能。《雞鳴高樹顛》、《烏生八九子》、《平陵東》也可和唱。唯《陌上桑》為第三人敘述的口氣,不像相和之曲。然《陌上桑》全文都為純美的五言詩體寫成,與其他相和曲完全不同。或是誤行混入的吧。第二類“吟嘆曲”,今只有《王子喬》一曲,且還是魏、晉樂所奏,非是本辭。全文似為祝頌之辭,如“令我圣朝應太平”之類。第三類“平調曲”,今存者有《長歌行》三首,《君子行》一首,《猛虎行》一首,這幾首都是五言的。《君子行》一首亦載《曹子建集》中。

第四類“清調曲”,今存者有《豫章行》、《董逃行》、《相逢行》及《長安有狹斜行》四首。《相逢行》及《長安有狹斜行》文字較為簡潔,似當為本辭。第五類“瑟調曲”,今存者有《善哉行》、《隴西行》、《步出夏門行》、《折楊柳行》、《西門行》、《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燕門太守行》、《雙白鵠》、《艷歌行》二首及《艷歌》、《上留田行》等。在這個曲調中,頗多敘事的作品,這是很可注意的。像《東門行》、《孤兒行》及《婦病行》都是很好的敘事詩;在當時,大約是當做短篇的史詩或故事詩般的唱著吧。第六類“楚調歌”,今所傳僅有三首。《皚如山上雪》,共二首,一為本詞,一為晉樂所奏。《皚如山上雪》即相傳為卓文君作的《白頭吟》。“大曲”中,只有一篇《滿歌行》,但有二首,一為本辭,一為晉樂所奏。其情調與《怨歌行》及“人生不滿百”等皆甚相同。

在“雜曲歌辭”里頗多好詩。《傷歌行》的“昭昭素明月”諸語,大似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悲歌》雖只是寥寥的幾句,卻寫得異常的沉痛:“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枯魚過河泣》似只是一首很有趣的兒歌:“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更有“郊廟樂章”,為朝廷所用的“雅樂”,其辭大都是出于詞臣之手。深晦古奧,甚不易解,大似舞曲歌辭。但也有極佳之作。此種郊廟樂章也可分為二類:郊廟歌辭(《漢郊祀歌》十九首)及鼓吹曲歌辭(《漢鐃歌》十八曲)。《漢郊祀歌》者,蓋即《漢書·禮樂志》所謂:“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陰……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詞臣應制所作的東西自易流于古奧。

《漢鐃歌》十八曲,中多不可解者。崔豹《古今注》曰:“短簫鐃歌,軍樂也。……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爾,亦以賜有功諸侯。”《古今樂錄》曰:“《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字多訛誤。”沈約謂:“樂人以音聲相傳,訓詁不可復解。凡古樂錄,皆大字是辭,細字是聲。聲辭合寫,故致然耳。”沈約之說最為近理,但也未必盡然。當亦有竄亂,或古語本來難知者。其中最好者像《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而《有所思》與《上邪》二首,也皆為絕好的民間情歌。所可怪的是,在“郊廟樂章”的鼓吹曲辭中,為什么竟有這些絕不類“廟堂”之作的民歌在?這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民歌侵入《鐃歌》的范圍中去;第二是《鐃歌》的曲調普及于民間,民間乃取之以制新詞。

參考書目

一、《全漢三國晉南北六朝詩》 丁福保編,有醫學書局印本。

二、《古詩源》 沈德潛編,有原刊本及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三、《文選》 有汲古閣刊本,有胡氏仿宋刊本,有《四部叢刊》影宋本。

四、《玉臺新詠》 有坊刊本。

五、《漢詩研究》 古層冰著,啟智書局出版。

六、《古詩十九首解》 金圣嘆著,有唱經堂刊本。

七、《漢鐃歌釋文箋正》 王先謙著,有長沙王氏刊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连市| 甘谷县| 兰西县| 灌阳县| 北碚区| 应城市| 垦利县| 东阳市| 蒙城县| 镇赉县| 竹北市| 鹿泉市| 汉阴县| 甘德县| 三门峡市| 台前县| 曲沃县| 专栏| 屯门区| 达州市| 平度市| 从江县| 洪江市| 巴林右旗| 景泰县| 万年县| 海原县| 濉溪县| 石阡县| 时尚| 临武县| 蓝山县| 井研县| 台南县| 酒泉市| 新巴尔虎右旗| 梅州市| 中卫市| 高雄县| 岳普湖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