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 (2)
- 圖釋經典系列:圖釋塔木德
- 沙遜
- 3427字
- 2013-08-03 03:15:41
在中世紀,基督教會是嚴禁放債收取利息的,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罪惡的行為,然而猶太教卻不這樣規定。《塔木德》說:“無論誰研習《塔木德》,只要你用心去研習,均值得受到褒獎,而且整個世界都將受惠于他,他會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以尊敬的人,一個崇敬上帝的人,他將變得謙恭、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整個世界就有了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賺錢吧,吃面包吧,喝酒吧,和心愛的女人共浴愛河吧,你的行為已經得到上帝的恩準。”
作為宗教經典的《塔木德》,它更像是猶太民族的智慧基因庫——猶太商業智慧的基因庫。整部著作通俗易懂、睿智雋永,成了猶太人的行為指南,同時也對處于流散狀態的猶太人維護民族統一性,加強凝聚力起到了無比重大的作用。
《塔木德》凝聚了10個世紀中2000多位學者對自己民族智慧的發掘、思考和提煉,是整個猶太民族生活方向的航圖,是培育世世代代猶太人的土壤,也是其他民族了解猶太文化、接觸猶太智慧的必讀之書。《圣經》已為基督教吸收,而《塔木德》也成了猶太人真正的經典。到處流浪的猶太人隨身攜帶著這本書,去尋求自己的夢想。直到今天,猶太人仍孜孜不倦地研讀著《塔木德》。猶太人從小就受《塔木德》的熏陶,他們小時候便會去舔被滴上蜂蜜的《塔木德》書頁,他們的父母希望蜂蜜的甜蜜可以使孩子對這本書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長大后,猶太人更是每天都要抽一段時間來研讀,他們會在安息日特意安排幾小時來潛心學習《塔木德》,態度甚篤,有時幾小時才學十幾句,他們會高興地說:“只要理解了這十幾句,能把握其要義,就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而豐富。”凡客人來訪或聚會,猶太人總會相互交流一下學習的心得,而學完一整部《塔木德》則被視為一件大事,定要好好慶祝一番。
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塔木德》已經成為猶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了猶太人的靈魂和頭腦。
這種生存狀態的產生與持續存在,本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該民族歷史遭遇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猶太人確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才會以這樣一種“成文法”的形式早早劃定了民族的“邊界”,使得一個本是弱小而四散而居的民族擺脫地域與種族的限制,個性鮮明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這樣的一本書作為一個民族的藩籬,其內容就必須是閉合的,因為藩籬必須是閉合的,神圣的經典也必須是閉合的。但生活本身是不閉合的,猶太人的生活更是不閉合的,歷史遭遇強加給猶太人的巨變也許遠遠多于人類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存在過的或存在著的民族。他們被一再強行驅入大流散的洪流,去面對迥然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
所以,在這個民族身上,幾乎同時存在著對閉合性和開放性的極端強烈的需要。沒有閉合性,純粹開放的猶太民族必將走上一條由局部同化到完全同化的自行消亡之路;沒有開放性,純粹閉合的猶太民族也只能走上一條自甘萎縮而被歷史淘汰的道路。回溯歷史,有多少民族已經分別消失在這兩條文明進化的歧路之上。
因此,《圣經》必須閉合,但《圣經》又必須開放,這種閉合與開放同存的要求,只能以補充一本“準圣經”——《塔木德》來滿足。
《塔木德》雖被稱為猶太教僅次于《圣經》的法典,但絕對不具有一般法典那種“一家獨言”的特征。種種大相徑庭的觀點并列共存而沒有一個權威性結論,這種情況在《塔木德》中比比皆是。就像每本《塔木德》或者探討《塔木德》的書都必須從第二頁起才印上頁碼,以便讓讀者在那張空白的第一頁上記下自己的觀感一樣,《塔木德》的作者們更愿意讓種種爭論留下一個繼續爭論的余地。因為在拉比看來,《圣經》一旦閉合,上帝也就閉口了;即使上帝不閉口,人類也無須理會于他,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地堅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著名的猶太先知以賽亞說過:“假若《塔木德》是一些固定不變的公式的話,它就不能存在下來。所以,摩西曾向上帝懇求說:‘宇宙之主,請將關于教義和律法中每個問題的終極真理賜予我們。’上帝的回答是:‘教義和律法中沒有先期存在的終極真理,真理是每一代權威注釋者中大多數人經過思考得出的判斷……’”
“真理是每一代權威注釋者中大多數人經思考得出的判斷”,上帝才是真正的“百家爭鳴”的倡導者!神的存在本已使得人們在意見分歧之時達成共識:一個人的意見不可能天然地凌駕于其他人的意見之上。何況上帝還自愿將自己的最終裁決權懸置,任由人們去“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搞“一家做主”的理論壟斷。何等明智的上帝,何等明智的拉比,何等明智的《塔木德》!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明智,《塔木德》才能兼收并蓄地容納了對《圣經》的各種解釋,才能在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同時,保存各種原有觀點,保存各種流派,保存它們所代表的各種發展可能性和它們所蘊涵的各種智慧基因。
一個屢屢被人稱為頑固守舊的民族,卻屢屢為人類做出各種開創性的貢獻,甚至貢獻出與其人數不成比例的世界級大師,其秘訣就在于猶太民族特別善于保存其智慧基因以適應新的環境、迎接新的挑戰。
由于猶太民族較早、較多地從事商業性活動,所以他們很早就開始致力于使商業活動規范化的工作。《塔木德》中提出的一些觀念,對以契約關系為基礎的商業運作提供了思想基礎與法律規范,被公認為是現代商業法規的思想源泉。
《塔木德》非常注意公平交易,為此作了種種規定。比如,用來丈量手段的繩尺冬天和夏天應當有所區別,因為繩尺自身的長度會因熱脹冷縮而有變化;作為量器的瓶子,底部不能有隱藏空間;砝碼的底部必須經常進行清潔,以保持分量的準足;在賣方計量不準的情況下,買方有權要求正確計量。
在有關廣告性質的事項上,有種種禁止弄虛作假的規定。比如禁止賣牛時涂上不同的顏色;禁止用各類工具給牛涂上顏色以舊充新;把新鮮的水果放在陳舊水果上一起出售也屬被禁之列。
在價格問題上《塔木德》也有明確規定。當時雖然沒有客觀的統一價格,成交價一般都是在討價還價中達成的,但要是成交價高于一般價格的16%的話,則這一買賣行為自動被視為無效,買方可以退貨。而且,如果買方買下的是自己不了解的物品,則有權利在一天或一星期內(視所買物品而定),向別人征求意見,最后決定是留下還是退貨。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商品經濟必備的契約意識和法律意識在猶太民族那里的萌生,猶太商人能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商人”也就成了一種歷史和邏輯的必然。
《塔木德》反對不合理競爭,規定在出售特定商品的店鋪隔壁不能開同樣的商店,賣完全相同的東西。對于降價競爭,大部分情況下以是否有利于消費者為標準的評判來決定是否合理。另外還規定,不能買別人早已表示要購買的東西,《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則案例。
有兩個拉比都想買某一塊地。第一個拉比先就這塊地談好了價格,可第二個拉比跑來,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
有一天,有人來見第二個拉比,對他說:“有人想買糖果,來到糖果店,看見已經有人在驗看糖果的質量,但后到的人卻搶先把糖果買了下來,這樣的人,你認為如何稱呼為好?”
第二個拉比回答說:“當然第二個人是壞人了。”
于是,那人就告訴他說:“你新近買下的土地,就相當于后到者買下的糖果。事先已經有人報出了價格,正在交涉之中,你怎么可以先買下來呢?”
事情最后是怎樣解決的呢?
第二個拉比認為把新買下的東西立刻賣出去,有些不吉利;送給第一個拉比,他又不舍得,于是,就把它捐給了一所學校。
很明顯,從《塔木德》的這些具體規定中,很容易發掘出現代公平價格、正當利潤、公平競爭、如實說明等商業法規的基本思想和原始做法。猶太民族的先哲們在其他民族還從事農耕時,就預測到將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并作出種種規定,真可謂極具先見之明。而且這些法規在現代生活中已被證明為合理和有效的規定,對商業史和法律史都具有重大意義。
這種基本思路和具體規范,對猶太商人形成其獨特的經營風格,對現代商業世界建立價值標準以及對猶太商人能夠在今日商業世界取得成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可以傳授的財富秘訣
“傷害人們的東西有三樣:煩惱、爭吵、空錢包,
其中空錢包害人最甚。”
——《塔木德》
一個人想學習《塔木德》,但是他覺得《塔木德》特別的艱澀難懂,便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于是他找到拉比訴說了自己的痛苦。
拉比把他請到了一個房間,房間上面懸掛著一個裝有水果的籃子。拉比對他說:“你想吃水果嗎?如果想吃的話,把這個籃子摘下來就可以了。”可是屋子里沒有梯子,他根本夠不到這么高的水果籃子。他惶惑地看著拉比。拉比問他:“如果這個籃子真的夠不到,那么是誰把它掛上去的呢?”他還是不解,拉比只好說:“《塔木德》并不是要人們不理解它,而是希望人們明白它,既然有人能寫出來,那么為什么你不能理解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