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清凈自然 (2)

  • 花間一枝禪
  • 釋然
  • 4469字
  • 2013-08-03 02:58:25

大智聽了這句話,終于心有所悟:原來一個人只要具有忘我精神,就能讓自己閃爍出永恒的光芒。

一個深切渴望能夠早日得悟正道的和尚,發誓要到深山中苦修,希望借著山川的空靈之氣,洗凈自己的心境,讓自己得以早登化境。

一天,和尚在山林中行走,邊走邊苦思一個經書上解不開的難題。突然他聞到了一股腥味,猛一抬頭,前面的山路上,赫然有一只吊睛白額的猛虎,正要撲上前來。

和尚大吃一驚,連忙轉身撒腿就跑。情急之下,似乎跑得特別得快。那只老虎在后面遠遠地追著,和尚愈跑愈快,眼看就可以脫出猛虎的威脅了。

和尚沒有想到自己只顧拼命奔跑,絲毫沒看清周圍的環境。跑著跑著,他竟跑到了一處懸崖上。和尚仍不肯放棄最后一線希望,他快步沖向懸崖邊,往下望去,心中想著,懸崖底下若是深澗,自己冒著危險縱身一跳,或許還可以僥幸逃離虎口。

懸崖底下果然是一道極深的山澗,只不過,水中隱隱約約還露出幾段枯木似的東西,漂浮在山澗里。和尚仔細看了看,那些枯木竟然是一大群鱷魚。

正當他思索著該如何處置眼前狀況的同時,那只猛虎已經追到。它倏地往前一撲,和尚沒有退路了,只能往山澗中一跳,手中卻緊緊地抓著懸崖邊垂下的一條樹藤,就這樣讓自己凌空懸吊在崖邊。

和尚希望憑著自己的臂力,或許還可以支持一會兒,等到老虎失去耐心離去,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這時候,懸崖邊不知從哪兒冒出一黑一白兩只老鼠,竟不約而同地啃食起和尚手握的那道樹藤,眼看兩只老鼠再啃幾下,樹藤就要斷了,和尚也將落人鱷魚的口中。

和尚望著那兩只老鼠,心中登時醒悟:這兩只老鼠豈不象征白天與黑夜,不斷地在啃食人們生命的剩余時光;而老虎、鱷魚,則是自己一直不愿去坦然面對的恐懼。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這一刻,和尚終于領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活在當下。

就在這一瞬間,老虎、鱷魚、老鼠全都不見了,和尚好端端地站在山林之中,臉上露出寶光笑容。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大智度論卷十七》

敬鐘如佛

凡是帶有幾分禪心就會有所悟有所得。修行在修心,心靜自然涼。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要有虔誠齋戒、敬鐘如佛的禪心,這樣何事不成呢?

鐘,是佛教寺院里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后緩,警醒大家,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后急,提醒人應及早休息。所以,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于鐘聲,止于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問道:“早晨敲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的沙彌。”

于是奕尚禪師將沙彌叫來,問道:“今天早晨你是以什么樣的心情敲鐘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么問他,便答道:“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情,只為敲鐘而敲鐘。”

奕尚禪師問道:“不會吧?你在敲鐘時,心里一定想著什么。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敲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想說:“其實沒有想別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鐘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鐘如佛。”

奕尚禪師聽后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以后處理其他事務時,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今天敲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恭謹的習慣,不但敲鐘,做任何事情,動任何念頭,都一直記著師父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敲鐘的禪心。他就是后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奕尚禪師不但識人,而且從鐘聲里就能聽出一個人的品德,這也是由于他是有禪心的人。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有一個乞丐來找榮西禪師,哭訴道:“禪師,我的妻兒已多日粒米未進。我想盡我的一切努力給他們溫飽,可是始終無法辦到。連日來的霜雪使我舊病復發,我現在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兒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幫我們吧!

榮西禪師聽后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準備裝飾佛像的金箔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聽到榮西禪師的這個決定,弟子們都很驚訝,紛紛表示抗議:“老師!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裝金用的,您怎么熊輕易地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非常平和地對弟子說:“也許你們無法理解,可是我實在是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弟一子們一時無法領會老師的深意,忿忿地說道,“老師!您說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么做的,那么我們將佛陀圣像變賣以后用來布施,這種不重信仰的行為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不再辯解,只是說:“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么做!”

弟子們仍然不服,還是嘀咕個沒完。榮西禪師于是大聲斥責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舍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對待眾生的?你們真的了解佛陀嗎?”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因絲多命早亡。

世界從來多缺陷,

幻軀哪得免無常。

--明·憨山德清

沙彌開悟

執著地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地投身自己所喜愛的事業,但有時執著并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的,灑脫一些倒是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唐代仰山慧寂禪師,廣州人,俗姓葉,九歲時,父母便送他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歲時,父母又后悔不該送他出家,故又想盡方法,把他接回家來,令他還俗,準備完婚。慧寂知道后,大驚,著急地問道:“這是為什么呢?”

慧寂的父親回答道:“從前我和你母親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為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命中犯兇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菩薩的庇護,便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經度過了厄運,可以還俗,繼承葉家香火,我與你母親已為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回到寺里過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聽后,不覺悲痛萬分,一方面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覺得雙親在利用佛門,以保全兒子生命。如今厄運一過,就要立刻背棄佛門,這種偽善偽信、自私自利的行為,實在是罪過。

想來想去,慧寂決心不造孽緣,不能順著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語言上的爭執是沒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時,將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鮮血淋漓地盛在盤里,捧著去見雙親,長跪不起地請求道:“孩兒已身入佛門,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愿回向,卻絕不再還俗成家。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我的愿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盤里血漬斑斑的兩截斷指,知道其意志堅決再難更改,只好讓慧寂返回佛門。

后來,慧寂十八歲時,到江西吉州,拜訪耽源禪師,傳授圓相九十六種;二十一歲,參訪靈山禪師,侍從十五年;三十五歲后,領眾出世,成為靈山座下的大弟子,創立中國禪宗里“偽仰宗”一派;七十三歲時圓寂,大家都尊稱為“小釋迦”。

有一位小沙彌,從小就立下了修行成佛的宏愿。可是,他總是想不通,自己投身佛門已三年,師父既不教誦經,又不讓拜佛,總是叫自己上山砍柴。要是這樣,自己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悟道呢?

一天,小沙彌像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可他腦子里總想著怎樣悟道。突然有一只罕見的動物來到了他的跟前,小沙彌好奇地問:“你是什么動物,叫什么名字,怎么長得這樣奇怪?”

那只奇怪的動物回答:“我叫‘悟’。”

小沙彌一聽,心中非常高興,想道:好極了,它就是“悟”,我不正想要悟嗎?我非把它抓住不可!

想到這里,只聽那叫悟的動物敏感地說:“好啊!你一看到我,就想抓住我,我不會讓你得逞的!”

小沙彌嚇了一跳,心想:果然是悟,居然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這時,悟得意地說:“怎么樣,領教了我的厲害了吧?”

小沙彌暗想:好吧,就讓你得意,我就騙騙你,裝作什么都忘記的樣子,然后趁你不防把你抓住!

不料,悟又開口說道:“你別想騙我了,以為我不知道嗎?想裝作什么都忘記的樣子,然后趁我不備把我抓住。是不是?告訴你,那是行不通的!”

小沙彌聽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點破,很尷尬,但裝著什么也不知道,故意不去搭理它。

悟得寸進尺,小沙彌心中想什么,它就馬上全給他抖出來。

這樣一來,小沙彌真的有點生氣了。他想:這真是個可惡的家伙,居然連我想什么都知道,而且還要說出來,這讓我多難堪。

這時,悟又說道:“你生氣也沒用。因為你心里想什么,我全都知道。”

看來,小沙彌的心思,確實都能被悟捕捉到。

這時,小沙彌開始重新思考:既然我心中想什么,悟全都知道,要抓住它根本不可能,我何必白費心思呢?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砍柴吧!何況,我上山就是來砍柴的,抓不到悟也沒有什么損失,也沒有什么遺憾。

想到這里,他的心情平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揮起斧頭砍柴。悟閑著無事,站在一旁看他砍柴。

小沙彌越砍越投入,手越來越用力,只聽“咔嚓”一聲,斧頭柄給弄斷了。正巧,那斷斧頭飛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悟的頭上,一下子把它打昏了。

小沙彌意外地捉住了悟,心中很高興。而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自己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要想開悟,先要放棄開始的念頭,而不能執著于開悟。

在山中的廟里,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里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并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后就下山到城里去廚師指定的店里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兇惡的表情及嚴厲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在他快到廟門口時,由于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一個坑。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得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當他回到廟里時,碗中的油就只剩一點兒了。

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罵:“你這個笨蛋,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么還是浪費這么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后就跑來問是怎么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并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匯報。”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做匯報。

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只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 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就在邊走邊看風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覺就回到廟里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里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都沒有少。

木食草衣心似月,

一生無念復無涯。

時人若問居何處,

綠水青山是我家。

--唐·龍牙禪師

彌勒修佛

修佛就像做人和生活一樣,對于任何的事情都要有專心致志的態度,耐心等待,最終能有所收獲。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獲得人生的真諦。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覺悟的佛,法名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講說法要。這時群眾中有兩位比丘,一位名叫“精進辨”,一位名叫“德樂止”,他們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聽聞法旨要義。精進辨就是后來的佛陀,德樂止則是彌勒菩薩。

那時,精進辨聽聞佛法非常專心,一下子就聽懂了,很快就得道,獲得了六大神通;但是德樂止卻在睡覺,根本不專心聽法,所以沒有得道。

精進辨對德樂止說:“勤奮修習才能獲得道業進步,不可貪圖睡眠。”

德樂止聽了這句良善的諫言,馬上振奮精神,但過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總是忍不住又睡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淅川县| 三江| 本溪市| 沂南县| 江达县| 黔西| 时尚| 中宁县| 年辖:市辖区| 安达市| 乌拉特前旗| 普兰县| 莱西市| 嘉荫县| 台东市| 沙田区| 鹤庆县| 浠水县| 汪清县| 兴宁市| 突泉县| 大悟县| 都兰县| 城固县| 交口县| 正安县| 车险| 平远县| 高雄市| 威宁| 柏乡县| 招远市| 辰溪县| 客服| 文化| 延寿县| 高邮市| 惠来县| 祥云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