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清凈自然 (1)

  • 花間一枝禪
  • 釋然
  • 4453字
  • 2013-08-03 02:58:25

處處皆佛

無畏、無悔是個人成功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在自己的人生上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是如果能夠時刻都運用好無畏和無悔的性情,你就能夠擁有輝煌的人生。

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

少小離家,云山蒼蒼,心里難免有幾分惶恐。

于是他在出發前特地拜訪了本地最有名氣的一位老和尚,請求指點。

老和尚正在河邊臨碑練字,用一根樹枝在沙地上揮毫寫意,見年輕人討問前程,就隨手寫了兩個字“無畏”。

老和尚并未抬頭,只是對他說:“人生四字秘訣,老朽先給你一半,已夠施主半生受用?!闭f完便又自信摹字。

年輕人便覺失落,不甚理解地離開了。

三十年后,這個年輕人已有了一些成就,當然也添了很多傷心事。

歸程漫漫,近鄉情怯,他又去拜訪那位老和尚。

可是老和尚幾年前已經過世,僧人取出一個信封交給他,說:“這是師父生前留給你的,說施主日后必然來取,請施主自行打開吧!”

年輕人一振,慎重地接過來拆開封套,只見里面赫然兩個字“無悔”。

年輕人頓感萬念攢心,涕淚交加,回想自己三十年所得所失,竟然在老和尚一念四字之間,不由得敬由心生,留意已決。

五年之后,同道僧人拿一帖佛寓告已經出家的年輕人,請接住持之事。

年輕人不解,僧人告日:自施主三十年前前來求解,老住持已算準施主今日。

十年后,這位年輕人終成一代宗師。

人生在世,應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不要過于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而重要視自身素養的修煉。

一天,佛陀問他的弟子:“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什么呢?”

弟子們恭聲答道:“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保養身體,求得生命的清凈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弟子,沉靜地問:“那么,你們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是幾十年。”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肅穆地說:“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嗯,你能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對佛法的了解,仍限于表面。”

他又聽到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人微,對佛法已有了表面的認識,但還不夠深刻?!?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被激發起來。又有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和朝露沒有什么兩樣,看起來很美麗,可陽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這時,一個弟子站起身,說:

“佛陀!依弟子看,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他此語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聚精會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他的開示。

佛陀贊許地說道:“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能真正體驗到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其實,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什么話也不說。

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還是對這個問題比較關心的。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佛陀對他的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后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看蠟燭的光。”

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著,擔心風把蠟燭吹滅了。佛陀卻訓斥道:

“為什么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就吹滅了蠟燭,問:“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說不上來。

佛陀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和火焰熄滅是一樣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滅了。因為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鹧媸莻€性,個性存在于整體之中,火焰熄滅了,個性就消失了,但是整體依然存在。不要關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佛。等到你們頓悟的時候,你們就不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無處青山不道場,

何須策杖禮清涼?

云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唐·無名禪師

貪嗔勿取

人們常說無欲則剛,人一旦有了貪念,那么就會陷入可怕的境界。禪宗就像一面明鏡,可以讓每個人看清自己的內心,拋棄自我的陋念。寡欲知足,取得自己應得之份,才能平平安安地過幸福安寧的生活。

從前,有一位菩薩住在羅陀國。該國的商人每次出海采寶時,都把這位菩薩請到船上,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化險為夷,平安抵達目的地。后來,菩薩逐漸年老力衰,不愿陪他們出海??山蛔∩倘丝嗫鄳┣?,他就同意了。

船只朝寶物的所在地前進,這時天空刮起北風,船只偏離了航向,一直向南方漂流。到了第七天,海水竟然變成金色,就像鋪了一層黃金一樣。

商人們問菩薩:“綠色的海怎么會變成金色呢?”

“我們進人了黃金之海,這里充滿了不可勝數的黃金,彼此照耀閃爍,才會呈現出這種情形。我們偏離了航向,非常危險,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回到北方?!辈涣?,船只順風而行,繼續漂向南方。幾天后,海水又呈現出白色,好像冰雪世界。

菩薩又對商人說:“現在,我們到了珍珠之海。這里全是珍珠,由于珠色交相輝應,才呈現出這種光芒。但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回到北方?!比欢贿€是順風而去,繼續漂向南方。

幾天后,海水三度變化,呈現出青色,無異鋪上了青琉璃。菩薩對商人們說:“現在我們來到青色的琉璃海。海里有無數的青色琉璃,由于琉璃顏色相映,才呈現出這種光彩?!?

幾天后,海水四度變化,又變成紅色,好像血海一般。菩薩對商人們說:“現在,我們進人紅色的琉璃海,海里充滿無數的紅色琉璃,由于琉璃顏色相映,才呈現這種光景?!?

幾天后,海水五度變化,好像流出一片墨汁,到處是漆黑的顏色。接著,遠處傳來巨大的爆炸聲,聲音凄厲,好像猛火點燃了干燥的竹林。而且,當船向南方漂流時,忽然有一根巨大的火柱,從海底掀騰而起,噴薄而出,直向天空。商人們第一次看到如此可怕的情形,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性命難保。

他們唉聲嘆氣,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向菩薩求援。這時,菩薩說道:

“連世間的大丈夫,都會貪生怕死。悲傷絕望只會令人失去理智,大家還是想方設法運用逃離苦海的方便吧。只要得到了這個方便,就能安全到達彼岸。大家不要沮喪,因為這個方便,我已經給你們了,請大家好好念佛吧。”

眾人立刻焚香禮拜諸佛,祈求風平浪靜。片刻之后,惡風終于停止,大家才脫離險難,到達藏寶之地,如愿以償地得到許多金銀財寶。

這時,菩薩向商人們說:“這些金銀財寶,世間難逢。因為諸位前世有過布施,今世才能得到這樣珍貴的財貨。但是,你們前世廣行布施的時候,有過吝嗇之心,以致現在遇到惡風,身心備受驚慌苦惱。諸位對這批金銀財寶,必須知足。如果貪婪無厭,必然會再次遇到災難。在諸位尋找財寶的過程中,價值最高的莫過于生命,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

有一位叫做金碧峰的祖師,已經修成正果,達到了無我無物的境界。有一天,皇帝知道他的神奇,便聘請他為國師,并特別賜給他一只足金鑄成的、精美華貴的金缽。見到這個金缽,本已修得一顆無所執之心的金碧峰,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有時甚至是在禪定中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只金缽。

當金碧峰禪師壽命將盡的時候,黑白無常二鬼要來捉拿他,但每次來捉拿他,金碧峰都沉浸在禪定之中,這時候,他的身心都是了無蹤跡的,所以每次二鬼都是無功而返。后來,二鬼聽說金碧峰貪戀金缽,經常在禪定時起心動念想到這只金缽。那時他動了這種念頭,身形就會顯現。于是,黑白二鬼來到金碧峰禪師的住處,等待時機要捉拿他歸案。

這一天,金碧峰又進入禪定中,黑白二鬼仍然無處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禪定中的金碧峰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缽,身形一時顯現,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一警覺便馬上收了心,霎時間又無影無蹤了。

有了這次差點丟掉性命的教訓,金碧峰禪師就把皇帝所賜的金缽徹底毀掉了。從此,金碧峰禪師真正達到了無牽無掛的境界,黑白二鬼對他也無可奈何。

無欲則剛??!我們的缺點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能夠時時提醒自己,就能不斷完善自己,也就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借口。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迷途與忘我

我們周圍充滿了機遇和誘惑,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從而迷失自己的歸途;忘我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力量源泉,能使時光永恒、品行升華、事業成功!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禪師,他在此修行禪定,研習禪道。佛光禪師很善于講法,他經常把深奧的法理融入到生動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簡單的詩偈表達出來。

有一次,一位信徒來向他討教,說:“我曾聽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禪師用詩偈作答:“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途?!?

禪師又解釋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歸巢的鳥雀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為供養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養無心道人,卻是以無心無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諸佛固然無錯,可無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認識自己。” 信士又問道:“既然寺院為清凈之地,為何還要打鼓敲木魚?”

佛光禪師仍用詩偈回答他:“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清凈的寺院所以敲打木魚、撞擊皮鼓,另有其深義。魚在水中從不閉眼,所以敲木魚表示勤奮修煉,永不懈??;打鼓,是為警示世人,消業增福。

信士又問:“在家既能學佛道,何必出家著僧裝?”

佛光禪師還是用詩偈作答:“孔雀雖有七色身,不如鴻鵲能高飛?!痹诩倚扌泄倘缓芎?,但不如出家更能專心致志;孔雀的顏色雖然好看,卻比不上大雁能夠高飛千里!

信士聽后頓悟了其中的道理。

佛光禪師修行參禪專心致志,四方僧人禪客紛紛前來拜訪請教??墒?,每當弟子前來通報有人向禪師學道時,他總是反問:“誰是禪師?”

佛光禪師專注禪理,就連吃飯時,也在思考什么。弟子見他手拿碗筷不動,就提醒他:“師父,吃飽了嗎?”

他竟然忘了自己是在吃飯,反問弟子:“說什么?誰在吃飯?”

由此可見他聚精會神的程度!

農禪是當時修煉的重要方法,佛光禪師身體力行,從不分心。

有一次,弟子擔心他太累,提醒他:“師父,您真是太辛苦了!”

佛光禪師卻反問道:“誰太辛苦了?”

一天,佛光禪師的弟子大智赴外地參學歸來,向師父匯報了自己的見聞體會。接著問道:“師父,我在外二十年,您生活得怎樣?”

佛光禪師輕松地答道:“好,好,天天誦經修道,說法著述,猶如在廣闊的海洋里遨游,心曠神怡?!?

兩人談到半夜,佛光禪師讓大智休息,天亮后再談??墒堑搅颂炝粒笾切褋?,卻聽見師父的陣陣誦讀聲,看來師父又是通宵達旦。到了白天,佛光禪師更忙,沒有一絲空閑。不是接待前來拜佛參禪的禪客,就是在禪房里執筆閱改弟子的習卷和撰述講稿。

大智問道:“師父,二十年來都這么緊張地生活嗎?怎么不見您衰老呢?” 佛光禪師笑了笑說:“大智,我可沒有時間想到老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怀来县| 鄂温| 武安市| 石台县| 赤水市| 蓬溪县| 巴中市| 黎平县| 孟连| 定结县| 阳东县| 宣汉县| 长沙县| 三亚市| 德兴市| 蒙城县| 威宁| 平邑县| 深州市| 平安县| 汶川县| 横峰县| 尖扎县| 峡江县| 五寨县| 腾冲县| 师宗县| 开鲁县| 察雅县| 乌鲁木齐县| 叶城县| 钟山县| 河西区| 丰城市| 民县| 贡嘎县| 云林县| 高邑县| 托克托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