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啟示: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奇跡的人,憑借的都不是最初的那點勇氣,但是只要把最初那點微不足道的勇氣保留到底,任何人都會創造奇跡。
14.推銷員與IBM創始人
1895年10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了美國現金出納機銷售總公司,他找到了公司營業處的負責人約翰·蘭奇先生。
他向約翰·蘭奇先生表示說:“我……我希望能成為貴公司的一名推銷員。”
“噢!你先試試吧。”約翰·蘭奇先生沒有與他說太多的話,只是讓他去倉庫領了幾臺出納機。
兩個星期過去了,年輕人走街串巷,可是一臺出納機也沒賣出去。
他只好又來到約翰·蘭奇的辦公室,希望這個前輩能夠給他一些指導。
“哼,我早就看出你不是干推銷的那塊料。瞧你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還不趕快給我從辦公室里滾出去!你呀,老老實實回去好好學學吧。”
沒想到約翰·蘭奇竟然劈頭大罵。
年輕人身材高大,而此時卻被罵得無地自容。不過,他并沒有絲毫的不滿,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最后,約翰·蘭奇沒有再發脾氣,而是和藹地說:“年輕人不要太著急了,讓我們來好好地分析一下,為什么沒有人買你的出納機呢?”
約翰·蘭奇像換了一個人,他請年輕人坐下,接著說:“記住,推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零售商都愿意要出納機,他們就會主動購買,就用不著讓推銷員去費勁了;如果每個推銷員都能輕而易舉地把商品推銷出去,那也是不正常的。推銷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你認真學習和思考。這樣吧,改日,我和你走一趟。如果我們倆一臺出納機都不能賣出去,那咱們倆都得回家了!”
幾天后,約翰·蘭奇帶著年輕人上路了。
年輕人非常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他認真地觀察這個老推銷員的一舉一動。在一個顧客那里,約翰·蘭奇耐心地為客戶講述出納機的用處與好處,他說:“買一臺出納機可以防止現金丟失,還能幫助老板有條理地保管記錄,這不是很好嗎?再有,這出納機每收一筆款子,就會發出非常好聽的鈴聲,讓人心情愉快……”顧客微笑著傾聽他的講述,最后竟然真得買下了一臺出納機。
年輕人睜大眼睛看著一筆生意就這樣談成了。
后來,約翰·蘭奇又帶著這個年輕人到其他幾個地方推銷出納機,也都一一成功了。
年輕人后來才知道,約翰·蘭奇那天對他的粗暴行為,并不是真的看不上他,也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拿他撒氣,而是對推銷員的一種訓練方式——他先是將人的臉面徹底撕碎,然后告訴你應該怎樣去做,以此來激發人的抗挫折能力和決心,調動人的全部智慧和潛能。
大啟示: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不僅僅是言傳,更在乎的是身教。讓你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從而得心應手地去應付各種情況,這才是真正地用心教,而不是用聲吼。
15.洛克菲勒與一美分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是美國19世紀的三大富翁之一。
洛克菲勒享有98歲高壽,他一生至少賺進了十億美元,捐出的就有七億五千萬。
他平時花錢卻十分節儉。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車回家,缺一美分,就向他秘書借,并說:“你一定要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
秘書說:“請別介意,一美分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聽了正色說:“你怎能說算不了什么,把一美元存在銀行里,要整整兩年才有一美分的利息啊!”
還有一件事。落克菲勒習慣到一家熟識的餐廳用餐,餐后,給服務生兩美分的小費。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只給了一美分。
服務生不禁埋怨說:“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錢的話,我絕不吝惜那一美分。”
洛克菲勒笑了笑說:“這就是你為何一輩子當服務生的緣故。”
大啟示:洛克菲勒對金錢的看法是:我非但不做錢財的奴隸,而且要把錢財當作奴隸來使用。他是那么說的,也是那么做的,所以才會成就今日的石油大王。
16.第三只木板凳
愛因斯坦小時候,有一次手工課上,他決定制作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向那位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交上自己的手工作品。只有愛因斯坦交不出來,他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數學,幾何方面都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會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老師的是一只制作得很粗陋的木板小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就這個呀!”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意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挖苦道:“我想,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哄笑。
愛因斯坦臉紅紅的,但他堅定地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有的,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起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只更為粗陋的木板小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只木板小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只總要強一些。”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向他投來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大啟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次一點進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足以讓人欣喜。如果你做到保證每天只進不退,一生中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17.愛迪生的成功
在愛迪生55歲的生日宴會上,有一位老朋友關心地問:“好友啊!你的一生成就非凡,在這剩下來的幾年,你打算怎么安排自己?”
愛迪生開朗地回答:“從現在到75歲,我想把時間交給工作。76歲開始我計劃去學橋牌。到了80歲,我想和女士好好聊聊。至于85歲后,我想學好高爾夫球。”
老朋友繼續問:“那90歲以后的你,想要做些什么呢?”
愛迪生和藹地說:“我安排的計劃不會超過30年,太短就缺乏遠見,太長又不切實際不好掌控。”愛迪生75歲生日時,老朋友又問同樣的問題,這回愛迪生這么回答:“我從工作當中獲得無窮的快樂,我仍然有數不清的構想,這些事情足夠我忙上幾百年啊!”
愛迪生80歲以后仍沒有退休,當時他正在進行人造橡膠的實驗,直到84歲逝世當天,還依然埋首工作。
大啟示:愛迪生的成功,在于用正確的方法去努力與不斷的嘗試,為自己妥善地安排好計劃,一旦目標確定,整個生命就專注投入,朝目標努力。所以請給自己積極的動力,不要畏首畏尾、躑躅不前。
18.最優秀的人是你自己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沒能給他尋找到一個最優秀的閉門弟子。
事情是這樣的。蘇格拉底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明白,”那位助手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承傳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這樣的人。”“好的,好的。”助手很溫順很尊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半年之后,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里,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責了整個后半生。
大啟示:當你覺得你是一塊寶石時你就是一塊寶石。即使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你也應該給自己這樣的評價。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
19.自己創造機會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也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他從小在家庭暴力中長大,學業一無所成,成了街頭的混混,直到他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刺激了他,使他下定決心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可以出頭的機會,最后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決不放棄!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并且不止一遍。后來,他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這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他相信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從最后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后,他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500家電影公司依然拒絕了他。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349家后,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應愿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后,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并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為了那一刻,他已經做了足夠的準備,終于可以一試身手,完全有信心做好一切。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拼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后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大啟示: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創造。惟有會創造機會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每做一件事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主動地令事情發生。這就是史泰龍的成功法寶!
20.丘吉爾炒股
據說愛因斯坦死后進入天堂,上帝將他安排在一間4個人的房間里。愛因斯坦問第一個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為160。愛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說:“好!我正擔心來到這里找不到探討相對論的伙伴呢!”他又問第二個人,那人說他的智商是120。愛因斯坦顯然有點失望,嘆了口氣說:“罷了,我們還是能探討些數學問題的。”他最后問第三個人,那人說自己智商不到80,愛因斯坦皺起了眉頭,良久之后說道:“看來我們只能侃侃股市了。”
上面這則笑話僅是杜撰之作,不足為據,那么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早年在華爾街股市小試牛刀,結果折戟沉沙的軼事則是有真憑實據的。
1929年,丘吉爾的老朋友、美國證券巨頭伯納德·巴魯克陪他參觀華爾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緊張熱烈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爾。當時他已年過五旬,但狂傲之心絲毫未減。在他看來,炒股賺錢實在是小菜一碟。他讓巴魯克給他開了一個戶頭——“老狐貍”丘吉爾要玩股票了。
丘吉爾的頭一筆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這讓他很丟面子。他又瞄準了另一只很有希望的英國股票,心想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準能大勝。但股價偏偏不聽他的指揮,一路下跌。他又被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