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談話中的你 (1)
書名: 禮儀金說6:社交禮儀作者名: 金正昆本章字?jǐn)?shù): 3699字更新時間: 2013-08-03 02:57:35
各位好!在社交活動中,談話是人與人最基本的溝通形式。以下,我們來談?wù)動嘘P(guān)談話的禮儀。
熟悉田大中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個善于辭令的人,可什么人都和他談得來,而且大家都喜歡他。如果深究起來,田大中的所長就是他在同別人談話時,非常善于傾聽。他總是面含微笑,神情專注地聆聽著他人的一言一語,時不時只說一兩句話,就能使對方在他的面前“感觸頗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田大中的好朋友孟偉的口才要好得多,但是不論是老朋友還是一面之交的人都與孟偉“話不投機半句多”。這是因為孟偉跟別人談話時愛用一句“口頭禪”:“真的?我怎么沒有聽說過?”正是這短短的幾個字大大地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心,遂使沒有多少熟人愛同孟偉在一塊兒聊天。
這兩位先生的一長一短,從正反兩個方面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之中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一些談話的藝術(shù),并非無足輕重。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在人際交往中,談話既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增進(jìn)了解的最重要的手段,又是講究“聽其言,觀其行”的國人考察他人人品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
從社交禮儀的角度來講,如欲在談話中獲得成功,即充分表達(dá)自己的真實思想,又給談話中的另一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就必須“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始終如一地把克己敬人放在第一位。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否認(rèn)有許多人在人際交往中是以談吐取人的,對待一面之交的人尤其是這樣。要想使自己的談吐顯得高貴動人,即作為“說的一方”在談話中取得成功,應(yīng)努力做到聲音美、語言美和態(tài)度美。
第一,聲音美。
一位詩人曾經(jīng)寫過:在人世之間,沒有比悅耳動聽的聲音更中聽的東西,也沒有比尖銳刺耳的聲音更難聽的東西。他的話充分說明了聲音美在談話中的重要意義。
要做到聲音美,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要盡可能地在談話時調(diào)低音量。原則上,能夠使交談的另一方聽清自己的意思即為適度,這樣做會比粗聲大氣高嗓門說話顯得悅耳得多。
其次,音調(diào)要盡可能地柔美自然。雖說一個人音調(diào)的優(yōu)劣出自天賦,然而卻也離不開后天的影響。聲音嘶啞乏力,或是尖銳刺耳,都與自我“放縱”有關(guān)。若經(jīng)過科學(xué)訓(xùn)練,并注意隨時調(diào)整,做到音調(diào)柔美并不太難。聲音單調(diào)呆板當(dāng)然不美,但拿腔拿調(diào)、過分追求所謂的抑揚頓挫,也會給人以華而不美的“作戲”的感覺。自然的音調(diào)才是美妙動聽的,這一點必須認(rèn)識到。
再次,發(fā)音要清晰易懂。發(fā)音不清晰,使人感到含糊難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口齒不清。口齒不清的成因主要是說話人口吃、咬舌或是鼻音太重。口吃、咬舌者只要在講話時不急不躁,長句短說,能慢則慢,就不會影響到發(fā)音的清晰度,而鼻音過重者存在的發(fā)音混濁的毛病也是可以自我治療的。說話時鼻音過重,是因為用鼻腔說話。只要說話時克服緊張情緒,放松下腭,慢慢地張口說話,聲音就會從鼻腔中改道而出了[原文為“聲音就不從鼻腔中改道而出了。”]。
最后,發(fā)音的速度要不快不慢。發(fā)音速度過快,好像機槍掃射一樣,會令人應(yīng)接不暇,跟不上反應(yīng)。發(fā)音速度過慢,如擠牙膏似地“嗯、嗯”、“啊、啊”,也會使人著急,甚至喪失談下去的興趣。因此,在談話時,唯有使自己發(fā)音的速度適中,每分鐘講120個字左右,才最適宜。
第二,語言美。
人道是“語為人鏡”,意即通過一個人談話中所使用的語言這面“鏡子”,就可以了解其閱歷、教養(yǎng)和志趣。
在人際交往中所使用的談話用語應(yīng)以親切、自然為第一要旨。所謂親切,是要求說話時遣詞造句及其表述方式應(yīng)處處使人感到誠實、坦率、平等、和諧、輕松、愉快。這種樸實無華、推心置腹的作風(fēng),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且易于廣結(jié)善緣。所謂自然,是要求在談話時應(yīng)盡量多使用一些明白曉暢的口語白話。這樣做,既合乎人們的習(xí)慣,易于被理解、接受,還不會給人以賣弄做作之感。有人不明白這一點,或是有意要顯得與眾不同,喜歡將自己鐘情的書面語言移花接木,生搬硬套到現(xiàn)實生活中,張口“不但,……而且……”,閉口“如果,……那么……”,只會使人生厭。
在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同交談時,應(yīng)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其中某些人聽不懂的外文和方言土語。個別學(xué)生腔十足的小姐往往不分時間地點,動不動就甩出幾句外文;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雖不至于“兩眼淚汪汪”,在一起“溫習(xí)”幾句家鄉(xiāng)話,對不少人也是一種享受。而在社交場合,則最好不要這么作,除非在場的其他人對你使用的語言能夠完全聽得懂,否則就會使人產(chǎn)生被你有意疏遠(yuǎn)的感受,有時甚至還會因為語言隔閡而產(chǎn)生誤解與抵觸情緒。
比方說,近幾年上海人喜歡用否定來表示肯定,正話反說。他們說的“不要太瀟灑”,實際上的意思是“好瀟灑、好瀟灑呀!”可這話不少外地人就聽不懂,弄不好面對上海人用這句話進(jìn)行的夸獎還會產(chǎn)生反感:“不讓我太瀟灑,難道只許你們上海人瀟灑不成?!”
要使自己交談時所用的語言親切、自然,絕不是要求我們?yōu)榱藛畏矫孀非蟆吧鷦印保蹈褚郧螅罅康厥褂门K字、粗話、俚語和黑話。有人片面地認(rèn)為,只要多使用一點兒上述各種不潔的語言,就能神奇地縮短和其他人的距離,而且還會顯得自己“見多識廣”。他們把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分別叫作“一張”、“一棵”、“一噸”、“一方”。或者以“盤兒亮”、“條兒挺”自詡,從不忌談“哥兒們找姐兒們套磁”、“小蜜傍大款”之類。如此種種,這不過只能證明自己的格調(diào)不高。
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每個人在談話時免不了會不自覺地帶出一兩句自己的“口頭禪”。有的“口頭禪”不傷大雅,聽多了充其量不過使人有點別扭了。可有的“口頭禪”卻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使自己的談話對象產(chǎn)生錯覺,或者被自己的語言所傷害。
例如,下述“口頭禪”都是應(yīng)當(dāng)自覺地棄而不用的。
“知道不?”“你懂嗎?你!”它們教訓(xùn)人的口氣十分明顯,而且還會令人覺得暗含輕視的意思。
“沒什么了不起。”對誰都這么說的人是不是有點兒目空一切?
“是嗎?”這是典型的“懷疑一切”的態(tài)度,會使談話對象的自尊心深受傷害。
要做到語言美,除了談話時的語言要親切、自然之外,還應(yīng)隨時隨地有意識地使用禮貌用語,這是文明人應(yīng)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以敬人之心贏得尊重的基本方式。
感謝他人時,要認(rèn)真地說一聲“非常感謝!麻煩你了”,或是“你的幫助對我十分重要,我一定不會忘記”。
萬不得已,需暫時離去或打斷對方時,應(yīng)當(dāng)首先說明:“對不起,我去取一些飲料,馬上回來。”或是“抱歉得很,我可不可以暫時打斷您一下。”不要顯得若無其事。
拒絕別人贈送的禮品或敬上的香煙、酒水時,不宜直言相告:“我不喜歡!”“我最討厭這玩意了。”而應(yīng)以“不,謝謝了。”作答。
有很多的時候,“請”字最能體現(xiàn)我們對他人的敬意。在交談中,萬不得已使用祈使句時,加上一個“請”,像“請稍候”、“請您再說一下”、“請用茶”等等,命令的口氣就輕得多了,而且不會讓人感到生硬刺耳。
要想談話得以繼續(xù),并且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適度地選用一些幽默風(fēng)趣的語言,無疑會受益匪淺。幽默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它是知識與閱歷的集合。幽默的語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長。如能在談話中適當(dāng)?shù)丶右允褂茫粌H能夠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啟人心智,吸引聽眾,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
然而凡事都要有個限度,都要因人而宜。即使幽默的語言在談話中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并產(chǎn)生共鳴,但也不可以無限量地以之“狂轟濫炸”。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談話也是如此,該嚴(yán)肅則要嚴(yán)肅,該輕松則要輕松,不能無原則地把它當(dāng)作相聲、小品大賽的賽場,一味地指望“幽他一默”。
幽默也有高下之別。犯貧、逗悶、拿人開涮之類絕非幽默之正宗。把一個跛腳的人稱作“金雞獨立”,將一個胖子說成“渾身上下都是拋物線”,見到一個牙黃的人便問人家“是不是買不起牙膏”,可能也會博得某些人的庸俗一笑。但此種揭短的幽默傷人太深,只會使自己無意之間得罪了朋友。
第三,態(tài)度美。
態(tài)度美,在談話之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含義是指在談話之中語氣、語態(tài)、神色、動作、表情都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合乎規(guī)范,一心敬人。
談話有賴于參與者的積極配合。有的人自恃自己口才出眾,好為人師,一旦他到場,就把自己視為獨一無二的主角,而把自己談話的對象一律視為聽眾。這種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斷然容不得別人開口。有些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伶牙俐齒和見多識廣,總愛用夸張和教訓(xùn)人的語氣說話,甚至不惜危言聳聽,不顧他人的喜怒哀樂。這種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人的如此作派,給人的只是傲慢、自私、放肆的印象。別看他們到了哪兒都講得最多,倒還不如一言不發(fā)。他們的過錯,是不懂得在談話中尊重別人。
任何有經(jīng)驗、有教養(yǎng)的人,只要張口與人交談,都不會忽略應(yīng)當(dāng)引起談話對象的談話興趣。稱道對方,關(guān)懷對方,對對方所說的一切洗耳恭聽,表示出濃厚的興致,都可以提高對方的談話興趣。這就是所謂的雙向溝通的具體體現(xiàn):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愛聽我所說的一切,我還會不把你當(dāng)成知音嗎?
在談話之中,以適當(dāng)?shù)膭幼鱽砑又卣Z氣是允許的,但也不是從頭到尾一直手舞足蹈,使“舞臺化”的傾向過于明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談話的自始至終,都不允許做出某些明顯的不尊重談話對象的動作。揉眼睛、打哈欠、伸懶腰、搔頭發(fā)、掏耳朵、修指甲、看鐘表、玩弄手帕、整理服飾、活動腰身、翹起二郎腿后抱著膝蓋兒直晃悠,……等等,這些動作都會使人感到自己心不在焉,傲慢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