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京卷 (1)
- 萌芽: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精選
- 文池
- 2806字
- 2013-08-03 00:54:45
[材料作文]讀古詩寫感想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詩中的名句,有人說,這是歌詠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說,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說,這是嘆息“細雨”、“閑花”不為人知的寂寞處境;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并不等于無所作為;還有人說,這里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請你根據自己讀這兩句詩的體會,展開聯想,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擬題目,自定角度。
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全文不少于800字。
[鮮人指路]
擅長寫散文的考生或許能在這樣一道格外雅致的題目上大顯身手了,而對古詩詞情有獨鐘、深入了解的人也同樣得到了一次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此乒彭嵱迫坏脑娋?,其實并不難理解,何況后半部分的五個“有人說”也算是一種提示,列出了五種不同境界,給出了不同的寓意,后面的省略號,就要看考生自己有怎樣的遐思了。“各自擅其妙”,寫出具有創見性的考場作文。
[經典范文]
細雨閑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
北京考生
寂寞是一根斷了的紅線,有心人緊緊抓著它,默默等待另一頭的牽線人,即使那人早已遠去。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每每讀起這句,不禁感嘆細雨與閑花的寂寞。當那迷蒙的小雨,一點一滴打落在羅衫之上,誰說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濕了整件衣裳?當那柔美的花朵,飛舞旋轉飄落在青石路上,誰說這感情不壯烈?不然怎的鋪滿了整條幽徑?然而它們卻是“看不見”“聽無聲”。
每個人都在心靈深處有一處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卻不為外人道的情感。而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鎖。
納蘭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無疑,他是相國公子,御前侍衛,人人歆羨。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埋著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翹,卻“何恨不能言”,只能嘆一聲“已經十年蹤跡十年心”。他向往平淡與樸實,然而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細雨,任是將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無聲而已矣。納蘭的寂寞是一個人的悲傷。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國維說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龍椅上的孩子們,往往是沒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紙醉金迷,終日燈紅酒綠,也抵不過夜深人靜時無人訴衷腸的寂寞。尤是南唐滅亡之后,家國之恨降臨在這個還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頭。他的寂寞也是無聲的,但卻不是無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將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鋪在宣紙之上,將其化為“一江春水”,化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度碎g詞話》中有批語:“詞至李后主,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崩铎系募拍悄莻€動蕩年代的悲傷,但卻開啟了詞的新時代。
陸游在沈園寫下“紅酥手,黃縢酒……”將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記憶之中。王維在嘆“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將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陽剛之手書下“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钡莱隽四羌t墻深院里,一個個寂寞靈魂的心聲。詩人手中那根紅線,另一端系著筆。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為無聲,也化為揮筆的動力,讓細雨的閑花,變得鏗鏘有力,永不磨滅。
其實,還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學上的作用。林則徐被貶伊犁,他的寂寞豈是常人能及,但他卻高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韓愈被發配潮州,愛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嘆卻化為了治國的動力,他在那個邊遠小城興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擁戴,那潮州的山水竟盡姓了韓。
他們的細雨不止于沾濕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潤了一方水土;他們的閑花也不止于鋪滿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的紅線那端,是蒼生百姓!他們將寂寞化為動力,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一個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書上,刻在碑上,這寂寞是美麗的,是供人欣賞的。但沒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過山水,韓愈的故事告訴我們,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獻,我們應該恭敬地去仰望。
[指手畫腳]
“寂寞是一根斷了的紅線,有心人緊緊抓著它,默默等待另一頭的牽線人,即使那人早已遠去?!弊魑拈_篇所營造的格調令人為之一震,看得出作者有著豐厚的材料積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作文立意深刻,脈絡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北京考生
令人陶醉的詩句,往往不是能夠憑枯燥的藝術理念講清楚的。這些詩句往往是一種細膩的、微妙的、獨特的人生體驗。而這種體驗,不要說外人難以體察,就是作者本人,當他處于另一處境遇,眼前所見是另一幅圖景的時候,恐怕也難以復制出當初詩中所蘊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坦誠地說,我是第一次知道這兩句詩,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極致的詩,卻并不太需要讀它的人先了解時代背景、創作動機、詩人的生平遭遇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僅僅憑借一顆跳動著的心去感受,憑借一雙敏感的耳朵去傾聽。換言之,好詩與上天聯系得更為緊密,而與作者倒可以層層剝離開來。因而我們只要能聽懂上天的傾訴和人間永恒不變的樂音,我們就可以無限靠近詩句中所傳達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動。
讀這樣的詩句需要靜下來,放下手中的俗務,松開心靈的桎梏,然后,想像……如絲的細雨,輕輕的粘濕穿透春日薄如蟬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潤肌膚。緩緩的,如松軟的雪地上一顆被擠碎的櫻桃,紅色的汁液滲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縷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個尖尖上,凝結成一個細小而飽滿的紅色珠子。而皮膚如泥土一般,以令人體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納著那柔滑的水滴,漸漸的,你身體的每個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在。那些雨水并非憑空生出的死水,它們有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曾搖擺過嫩綠的水草,或許曾有魚兒在水中吐過泡泡,或許是一泓清泉繞過巖石青白色的脊梁,它們蒸騰、凝結,在天空中聽守鳥兒的歌聲,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躍的靈魂,便隨細雨浸入了你的身體。在這一刻,我們還只是一個個孤零零、硬邦邦的個體嗎?我們同大自然靈與肉的親密接觸不就在不經意間實現了嗎?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兩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和梭羅。我注意到他們的詩文中,似乎特別強調農耕之樂,強調自給自足,用自己的雙手去蓋房子、種糧食果蔬、蓄養家禽家畜。而他們的偉大之處則正在于此:他們超越了單純的懶漢閑夫式的隱士情結,而構建了一套更為純樸,更為謙遜真誠的與大自然親近的人生哲學。因而陶淵明擺脫了魏晉名士張狂不羈、折磨肉身、痛飲狂歌,最終服藥而死的悲慘結局。而梭羅則沒有像他的后輩那樣,或充滿“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終在仇恨、縱欲與郁郁寡歡中被粗礪的現實吞沒。是大自然,充滿善意,懷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們在人世間傷痕累累的身軀,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輕暖的撫摸平息了他們內心的憤世嫉俗的怒火。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但如果不是聽從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的將自己的心臟貼在大地上,與山川同呼吸,與草木結友伴,他們又怎能在渾濁的世上,為后世留下一顆純白無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一份心動,讀詩,你是知音;傾吐,你就是詩人。
[指手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