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全國卷Ⅱ
- 萌芽: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精選
- 文池
- 4773字
- 2013-08-03 00:54:45
(黑龍江、云南、貴州、吉林、甘肅、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
[材料作文]關于“幫助”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歌手叢飛節衣縮食,捐款300萬元,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當他自己病危住院經濟困難時,幾個受助完成學業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輕人,竟然沒有一個人來看望他。這件事被媒體披露后,又一個受助者居然還埋怨說,這讓他很沒面子。叢飛說,不要責怪他們,我已不再需要醫療了。
華農大的學生小李和同學們將賣廢品的錢捐給了一所希望小學。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這所希望小學的師生給小李捐款,一個四年級女生捐了10元錢。問她為什么把春節的壓歲錢全都捐出來,她說:“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說的那句話就滿足了。”問她那是一句什么話,她說:“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還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鮮人指路]
可以說這兩則材料對考生來說并不陌生,稍稍了解一下內容就知道兩則材料對比鮮明。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樂于助人”,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是為什么。通過各種方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幫助過別人或成為幫助的對象,因為初衷不同,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經歷與感受。付出是否就意味著一定要有所回報?無私奉獻,有償回報,哪一個更會令人感到助人的“樂”之所在?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施以別人幫助或接受別人的援助之手?
[經典范文]
擺渡手
一考生
爸是一個很強壯的大漢。
我和爸相依為命。
從我出生那時起,似乎就只有這個男人在我身邊。隨著他手上的繭一層一層地加厚,我也一天一天地在搖晃的船上長大。
我爸是一個好心的擺渡手,村里的人都這么說。我也一直這么自豪地認為。
因為他擺渡只是為了能讓每一個村里鄰居部能安然地渡河,而從不收取一分錢,所以我和我爸的生活全靠那一畝田地。雖然生活拮據,然而我爸卻使盡辦法讓我吃好的、穿暖的。我覺得只要有我爸在。我就是一個幸福的孩子。
然而有一天,一個陌生的女子突然站在船艙外,我爸叫我喚她為“阿姨”。從此以后,這個“阿姨”便在我們狹窄的船艙里住下了。她對每個人都笑嘻嘻的,每次我爸在擺渡,她總會幫我爸擦汗,遞水。
可是我卻不喜歡她,她占去了我爸太多的關注,這讓我感覺到備受冷落。于是我干方百計扔掉她送給我的東西,不穿她做的衣服,不吃她做的飯菜。可是這樣不僅沒有得到爸的關切的問候,而且我爸狠狠地瞪我,要我聽她的話。看著“阿姨”滿臉的淚水,讓我更加不知所措和莫名的憤怒。
最終有一天,我半故意半失手地將“阿姨”推進了流水的旋渦里。我爸發瘋似地跳進河水抱上了奄奄一息的“阿姨”。
“我到底是不是你女兒?”隨著爸爸掄起的巴掌落下,我聲嘶力竭地喊了出來。
“你不是我女兒!她才是你媽!”爸爸臉上的青筋暴起,對著我大吼。
我轉頭望著躺在床上的她,呆呆地望著。許久,爸爸說話了:
“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因為學歷不高,所以連肚子都填不飽。于是萬念俱灰,喝了幾瓶酒便昏沉地往這條河里跳。當時天很黑,我以為沒人知道,但是你爸,就是這艘船原來的主人,他用盡力氣將我推上岸,自己卻被奔騰的河水卷去了!當時她,就是你媽,抱著一個月的你失去了理智,她恨恨地將你扔在船艙里,之后就不知去向。經過河水的沖刷,醒來的我只看見船艙里的你。是我的錯,而使你們美好的一家破裂。你的親生父親好心救了我,讓我知道,人不能為自己而活,能幫助人,甚至失去生命也并不可借!”爸爸泣不成聲。
于是我面前的爸爸就拿起了船槳,日復一日地渡人過河。我終于能理解他為什么每次都會那么奮不顧身地跳下河去救落水的人,甚至是落水的物品。他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周圍的一切。
“你爸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我將你養大;又四處找你媽。乞求她的原諒,并用我的真心和時間等待她的歸來,真真正正地做你的爸爸!”我爸握著我“阿姨”的手。
“我記住了你爸對我的救命之恩,他讓我學會了愛別人,幫助別人!”我爸的這句話從此時時在我耳邊回蕩。
我爸是一個擺渡手。
我的爸爸們是偉大的擺渡手。
[指手畫腳]
在材料作文中,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記敘文。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懸念設置合理,凄婉感人,人物的刻畫生動形象,無論是外貌動作描寫,還是心理描寫,都非常出色,情感抒發自然,令人產生共鳴感。
溫暖人間
一考生
在茫茫的人海間,與我們認識的人很少。但無論熟悉還是陌生,總會有“幫助”溫暖我們的心。對親人的幫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與關愛;對朋友的幫助是心有靈犀的默契和配合;對路人的幫助是細致入微的關懷和一個攙扶。
幫助無處不在,它浸透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變成呼吸的氧氣,支持著我們的生命。
文壇巨匠巴金曾說過:“我的生活目標,無一不是在幫住別人,使每一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得著光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由。”這個用《家》《春》《秋》等著作來慰籍苦難中又向著和平的人們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標是幫助別人,不管是用充滿愛意的文字,還是用實際的愛心行動,確實給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帶來溫暖和光明。
一生都為幫助別人的人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熱愛,就像巴金留給人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將被人們永遠銘記在心中。而“幫助”也成為人們前進的燈塔,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溫暖并讓溫暖這顆火種撒滿人間,點燃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
幫助同時是互助,只有相互才會更加長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也會把錢捐給輟學的兒童后所說的那樣:“別人幫助了我,我也要將這份溫暖傳遞給他人。向每一個處于危難之中的人伸出援手,這個世界才會成為愛的海洋。
不知道叢飛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斷的幫助別人,但我知道,他是懷著失望和無奈死去的。受到幫助的人絲毫沒有感謝之心,反而用所謂的“怕叢飛丟面子”而拒絕去探望重病中的叢飛。人心冷漠至此實在是社會的悲哀。當他們拿到那一筆筆捐款,他們的心難道沒有一絲顫動,他們的靈魂難道沒有受到一次次強有力的撞擊,讓自己被麻醉的神經變的清醒從而學會感恩嗎?
但愿這種讓“壯士扼腕”的事情不要再發生,我們永遠也不愿看到叢飛眼角那滴英雄淚。
林清玄曾說過:“雪,冷而清明,純凈優美,在某一個層次上,像極了我們的心。”而“幫助”是我們的心靈最單純最明亮的底色。是幫助,為饑寒交迫的人們送去冬日里的溫暖陽光;是幫助,讓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幫助,讓在黑暗襲時孤苦無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天光。
讓我們盡情吞吐這種生命的氧分,即使風沙侵襲,我們的人間依然溫暖如春。
[指手畫腳]
作者采取一種近似呼告的方式,呼喚人間的暖意:“幫助無處不在,它浸透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變成呼吸的氧氣,支持著我們的生命。”隨后從意識與行動兩個方面,結合巴金與叢飛的事例來論述這兩點,后以林清玄的話語來點明題意。文章結構完整,條理清晰,說理透徹。
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
一考生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類的感恩。
因為懂得感恩,他們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的心,因為懂得感恩,他們創下了人世間溫馨的傳奇。因為懂得感恩,這世界才會如此美麗。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頭美麗綻放。
“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七出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后人為他寫下的詩篇,為報當年的知遇之恩,他用畢身的精力向后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作宰是多少讀市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
他們的感恩溫暖了自已,感動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的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
感恩之心,是我們維系這個世界的根本,擁有感恩的心,才能稱之為有靈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設想。
云南大學曾震驚一時的血案是多少人揮之不去的陰影。馬加爵一時的性起讓四個年輕的生命就此終結,我不想說他的殘忍。我只想說,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學用知識培養他,而他卻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養大,他卻讓他們體會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楚;他與同學的同學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顆感恩的心,也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當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開在哪里?
數十年為戰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陳健對戰友的感恩;荊軻賭命,是為報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數十年專注研究雜交水稻,是為祖國的感恩。
懷抱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將愛傳遞。將別人無私的幫助,深深銘記,并將之傳遞,這世界因感恩而美麗。
人世間沒有不絕的風暴,感恩卻有其不老的風情。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灼灼其華。
[指手畫腳]
作者圍繞標題,闡釋了感恩與幸福之間的關系,運用對比手法,精心選取三方面對比鮮明的事例來說明感恩的深意。文章過渡自然,夾敘夾議,結構安排合理,首尾呼應,情感真實。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一考生
我們生活在當下。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賺的錢更多了,人情味卻更少了;我們的交通工具更先進了,公交車上站著的老人卻更多了;我們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卻不愿伸手幫助對面的鄰居;我們的股市價格一路狂升,價值觀卻成倍地下降;我們的社會都知道“此仇不報非君子”,卻怎么也流行不起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而社會上數不勝數的忘恩負義之人,仇視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會道德危機。人們的心越來越狹隘,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之人,仿佛充斥著整個社會。
記得做一篇練習時讀到的一個故事:一對老夫婦遇到一位趕著回家過圣誕節的年輕人。年輕人買不到車票,在大雪紛飛的夜晚,無法回家。老夫婦在邀他共度圣誕節遭推辭之后,竟主動將自己的車借給了年輕人。這樣的舉動令人震驚,令人感動,但接下來的事卻讓人心寒:這年輕人再也沒有回來,杳無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談到社會道德時也曾說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在一次散步時撿到一個錢包,打電話找到失主時,失主無感謝之詞,竟要求他送還到失主家中。
我們感嘆叢飛節衣縮食為貧困學生,卻也憤慨他在重病之時無人援助,我們感嘆雷鋒無私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也無奈現在有些中小學生不知“雷鋒”何物!
當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暖昧的姿態時,我們應該需要一種有質感的態度來面對社會道德危機。
這便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一位即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將自己的兒女喚到跟前,一一敘說了何人何時幫助過自己,教導子孫們報答人家。雖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終未提一句,只把感謝留給后入。這是我見過一個老人留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他讓人明白了感激的力量,回報的感動。
一位女士用自己430元的稿費,隨意地捐給了西北一位素未謀面的小女孩,但這位女孩卻把她的恩德深深記在心里,即便在貧困的條件下,仍堅持給她信,雖然這位女士已經快忘了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卻讓人欣慰。
我們感嘆華農大小李的愛心,更受到那位四年級的女生的感動;我們感嘆大批青年出國深造,更感嘆他們回國報效的高尚。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別人愛我我愛別人,這是小愛;我愛別人,別人愛我,才是大愛。”所以基督教有一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無論東西方,無論古今,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都是我們的準則,促使我的社會變得有思想、有內涵,遙望一個美好的未來。
[指手畫腳]
可以說作者選取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角度來立意文章,目光獨到,思想深刻。開篇即針砭時弊,指出當下社會的道德危機,并輔以實例來論述,后自然地提出應以“一種有質感的態度來面對社會的道德危機”,水到渠成地推出主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文章條理清晰,觀點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