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美之存在 (2)

含蓄之美在詩詞中的體現有如下的情形:

眷眷深情,自然流露。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首句明寫地點,次句暗寫環境、時間,特定的氛圍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場作了鋪墊。“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此二句交代人物,寫她們正閑坐談論天寶遺事。看似冷靜的字里行間其實隱藏著深情:美麗的宮女由于長期被天子幽禁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中,成日寂寞無聊地對著宮花出神,花開花落,年復一年,想自己則早已紅顏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說說玄宗遺事又別無話題,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絕?“寥落”、“寂寞”、“閑坐”,既是描寫當時的情景,又寄托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絕句,內涵如此豐富,難怪古人評之:“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容齋隨筆》)

化物為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金陵野錄》),古詩詞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不在少數,如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首句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堪為千古絕唱。“一片孤城萬仞山”,次句寫高山反襯下的孤城,透視出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羌笛何須怨楊柳”,引入羌笛之聲,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春風不度玉門關”,明寫邊遠苦寒,暗含著無限鄉思離情,可謂“語絕而意不絕”,“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姜齋詩話》),用王夫之的這句話評《涼州詞》是再恰當不過了。

背面敷粉,無跡可尋。說得通俗點,就是從側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寫到精彩處,往往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境。如《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已暗寓自傷老大之情。 “鄉音無改鬢毛衰”,具體寫自己“老大”之態,以不變的鄉音襯托變化了的鬢毛,為下文作了鋪墊。“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富于戲劇性的場面描寫里含蓄著難言的深情。在兒童淡淡的一笑一問之間,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內心卻不能不產生無限感慨:數十年漂泊生涯經歷過怎樣的風霜雪雨?如今年邁衰頹回歸故里,面對這反主為賓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怎能一個愁字了得”?這“笑”的背后豈不是“一把辛酸淚”?詩篇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弦外之音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全詩雖寫哀傷之情,卻以歡樂場面入手,雖寫自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特別是后兩句,如此貼切自然,確有“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之妙。

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巧用雙關、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暗喻后文相思情。“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覺親切。“愿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妙用雙關,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征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諷詠時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煙霧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連用二“籠”字,意味深長。“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寫景又點題,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國恨”此句是曲筆,因為誰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國恨而沉醉在這樂曲(因荒淫而亡國的陳后主所作)聲中的是那班貴族官僚。“隔江猶唱《后庭花》”,微妙地把歷史、現實和未來連成一線,表現出詩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涼和無限的感慨,堪稱發人深省之作。

以小見大,言微旨遠。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內容,寫眼前景物

煙籠寒水月籠紗”,首句描寫又較注重細節的描寫。如《烏衣巷》往的朱雀橋,今天又荒涼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敗,“野”字增添了荒涼景象。“烏衣巷口夕陽斜”,夕陽西下,再點上一“斜”字,何此慘淡?“舊時王謝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歷史的見證人,似乎信手

朱雀橋邊野草花”,寫昔日人來人拈來,卻足以使人想起烏衣巷昔日的繁榮。“飛入尋常百姓家”尋常”突出了今日與往日之不同,寄托著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全詩落筆于眼前的“野草花”、 “夕陽”、“堂前燕”等細小景物,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主旨:封建權貴勢傾一時,終究逃不脫衰亡的命運。

化實為虛,虛實相生。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于一問一答中已覺不得歸之苦。“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眼前秋雨,羈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象,獨辟蹊徑,不再訴苦寫愁,卻寫心中美愿,可謂出人意料。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后以“何當”化實為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內含蓄永,余韻無窮,不愧為絕句中的精品。

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剛開了頭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此二句表面上是在與李龜年的交往過程,流露的卻是對開元盛世的無限眷戀和郁積心頭的滄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動亂時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襯;“落花時節”是寫當時實景,又別有寄托,使人讀來不禁思緒萬千:世運的衰敗,社會的動蕩,詩人的漂泊,人世的艱辛……都不知不覺地在腦中閃過。按理說兩位老藝人幾度風雨后相逢,當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收筆,在無言中包含著“痛定思痛”、“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悲涼,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關于詩詞中的含蓄之美,我們可以結合描寫楊玉環和唐明皇愛情的詞來具體體味:

香霧迷蒙,祥云掩擁,

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

卻笑他,紅塵碧海,

幾許恩愛苗,多少癡情種,

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

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全篇對兩人的纏綿無限描述得可謂含蓄深情且又淋漓盡致,雖沒有平鋪直敘,但“香霧迷蒙,祥云掩擁,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一句以景傳情,試想,香霧祥云繚繞,二人同上蓬萊仙島,看瓊花玉樹露華正濃,兩人許下生死誓言,過去的日子留下多少夢幻般的回憶,好一對人世間的神仙眷侶!

接下來,“卻笑他,紅塵碧海”一句筆鋒一轉,詞作整體格調發生變化。“幾許恩愛苗,多少癡情種,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一對恩愛的人兒別離了,無論曾經多么癡情,卻也只能把情意深藏,那萬般無奈的相思夢境,留給讀者多少惆悵的想象啊!

因為,“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古代詩人深得含蓄婉曲之妙,我們在閱讀時理當反復咀嚼,品出這“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又有中國第一首愛情詩歌——《詩經》第一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雖不說一個情字,但無限情意全在其中。

直白的敘情述意固然使人一目了然,但含蓄的美卻更加引人入勝!

美是什么

美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現實事物必須先有某些產生美的客觀條件,而這些條件必須與人的階級意識、世界觀、生活經驗這些主觀因素相結合,才能產生美。

——《談美》

以上介紹了許多,是不是有人要問:美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來說美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它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正式提出與探討,始于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詭辯派學者希庇阿斯別開生面的對話,正式提出與探討了“美是什么”的問題。在對話中,他區分了“美本身”(“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什么東西是美的”)。一些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問題時,只是列舉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馬”、“美的豎琴”、“美的湯罐”之類,而沒有涉及“美本身”。他認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恰當、有用、有益等價值,不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撥亂卻未反正,關于“美本身”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結論,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難的。”

柏拉圖所說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具有了美本身;“美本身”是使這無數美的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根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金寨县| 南靖县| 德江县| 麟游县| 左云县| 五寨县| 河曲县| 永胜县| 广水市| 武冈市| 濉溪县| 报价| 新和县| 镇宁| 惠东县| 高唐县| 满城县| 蛟河市| 义马市| 卢湾区| 延川县| 彝良县| 莲花县| 贺兰县| 南城县| 洛隆县| 大竹县| 昌黎县| 苍梧县| 宁河县| 浦东新区| 雷山县| 葫芦岛市| 遂平县| 甘肃省| 梅州市| 聂荣县| 皋兰县| 高雄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