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無為
美的欣賞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無言之美》
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相傳她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致沉入水底,因此她得有別號“沉魚”,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后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更是成為了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古時候,便有人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來形容美與自然的關系。清·翟灝《能人編·婦女》中有云:“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語也。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是說,戀人之間產生了好感,就會覺得對方的容貌像西施一樣美麗無比。正如古人詩云:“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這一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道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更是朱光潛大師對美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形象的總結。他認為,從美學觀點看,“自然美”三個字是自相矛盾的,是
“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還沒有成為“美”。如果你覺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經經過藝術化,成為你的作品,不復是生糙的自然了。
如《鄒忌諷秦王納諫》中記載,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于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覺得鄒忌說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命令剛一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現象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這幾句話,道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吃的是山珍海味,錢財貨物堆積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地罵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 ”在他的心里,“有為”是禍國殃民的源泉所在,是破壞和諧、破壞美的罪魁禍首。
“無為而治”本言自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但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針對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但卻好大喜功,他們的妄自作為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勞民傷財,以致造成人民的災難這一現象,老子極力呼吁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好靜”、“無事”和“無欲”是分別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苛政和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國、利萬眾的憲政;憲政一旦制定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其中自化。
老子的“無為”是指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為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這里,“無為”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這和“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要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并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奪、不要占有、不要違背規律。老子的這一“無為”思想體現在欣賞美上即為不帶有占有欲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
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數千年來,這一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利于他人,無論何時、何地、何境,都應繼承和發揚。
所以朱光潛說,老子所說的“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說是美感態度的定義。
無痕無跡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絕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個是閬苑仙葩
一個是美玉無瑕水中月、鏡中花——虛幻的感覺,朦朧的感覺,若即若離。美好的事物總是那樣縹緲虛幻,讓人趨之若鶩,最后卻是水中撈月,鏡中觀花。水中月,鏡中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然而卻也算是一種缺陷美吧。維納斯斷臂不是依然迷倒世人了嗎?其實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宛如鏡花水月,正如《愛蓮說》中周敦頤筆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既然這樣,盤根究底,水落石出又有什么必要呢?不需要大徹大悟,不需要菩提,需要的是生活中對花與月執著信念,去領會、去感受罷了。
因為,言有盡而意無窮……
意境指文藝作品通過形象描寫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情調和境界,是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是情與景高度融會后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最令人眷顧和回味的美境便是無言之美、含蓄之美。
而什么是含蓄的美呢?
就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先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更在無窮之意。就文學說,詩詞比散文的彈性大;換句話說,詩詞比散文所含的無言之美更豐富。散文是盡量流露的,愈發揮盡致,愈見其妙。詩詞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離,才能引人入勝。
因此,我們以中國詩詞為例: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他還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來形容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玄遠的詩境。
羚羊夜宿,掛角于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傳說中羚羊晚上睡覺的時候,跟普通的牲口野獸不同,它會尋找一棵樹,看準了位置就奮力一跳,用它的角掛在樹杈上,這樣可以保證整個身體是懸空的,別的野獸夠不著它。
關于羚羊掛角的出處,最早見于《埤雅·釋獸》:羚羊夜眠以角懸樹,足不著地,不留痕跡,以防敵患。又有《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義存禪師示眾語謂:“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你向什么處捫摸?”再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載道膺禪師示眾語謂:“如好獵狗,只解尋得有蹤跡底。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跡,氣亦不識。”后人們將其理解為禪宗用語,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語”。引申開來,我們以“羚羊掛角”來比喻意境超脫,不著形跡。司空圖《詩品》還有言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古人對含蓄之美的高度重視。我們要用智慧的雙眼,通透的心靈時時處處去體味那份看似縹緲而又意味無窮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