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童幼時光 (4)
- 尼采傳(中小學生必讀叢書)
- (法)丹尼爾·哈列維
- 2657字
- 2013-08-02 23:39:52
1862年5月,尼采在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經常想到自己的前途問題,外界環境和我自己的因素使這個問題顯得麻煩并且難以定奪。毫無疑問,我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在我所從事的職業內取得成功,但我放不下這些充滿趣味、形形色色的問題。我知道這是必須由我自己來權衡定奪的事情,可對于將要研究什么的問題,我腦海里真的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觀念。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面對什么,我都會充滿激情地一干到底,這樣一來卻讓選擇變得更為艱難,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希望正在欺騙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發現一個能夠讓我們為之獻身的職業。一個暫時的偏好、某種家庭傳統、一個愿望都有可能讓人走上錯誤的道路!選擇職業猶如讓一個人去抽獎,其間大多數人都鎩羽而歸,中獎者卻寥寥無幾!此時此刻,我不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樂觀,我對很多的領域都頗有興趣,如果我能滿足自己廣泛的興趣,那么我必然能在很多領域深有成就,但這些成就對我的職業而言卻毫無用處。我明白自己當前的任務——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但這就意味著我要摒棄自己現有的許多愛好,同時去增加新的愛好。但我應該拋棄哪些呢?如果被我拋棄的那些恰好又正是我最鐘愛的呢?
最后一個假期悄悄地過去了,尼采的學習生涯只剩下最后一個學年。尼采即將畢業,無憂無慮地重返學校。此時學校的清規戒律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變得松懈了,并向學生提供了一間屬于他們自己的屋子。尼采獲得了某些自由,總有些老師會邀請他出去吃飯,在這些娛樂活動中,尼采首次在修道院般的學校里感受到世俗的樂趣。有一次,在一個老師家里,尼采見到了一個迷人的姑娘。當他再次見到她時,便陷入了對這個姑娘深深的愛戀之中。有好幾天,他總是夢見這位姑娘,幻想著能將書借給她并和她一起彈奏音樂。當尼采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內心的情感時,這個姑娘卻離開了普爾塔,姑娘的離開讓尼采重新回到了自己正常的人生軌跡。他認真閱讀了柏拉圖的《會飲篇》、埃斯庫羅斯的悲劇,然后埋頭學習正規課程。有時候,在吃晚飯之前,他會坐在鋼琴邊彈奏,他經常選擇貝多芬或者舒曼的曲子,甚至是自己的即興創作。他的兩個同學——格斯道夫和保爾·杜森成為了他固定的聽眾,而他們后來也和尼采保持了一生的友誼。
尼采陷入到了狂熱的詩歌創作之中,只要稍有空閑,只要作業可以拖延幾個小時,他就會再次成為抒情詩人。一個復活節的早晨,他離開學校返回了家中,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徑直走進了自己的房間,他獨自呆在那里,如同沉入夢囈一般,接著飛速運轉的思維便包圍了他,給予了他強烈的樂趣,他隨即將自己的感覺記錄了下來。以下抄錄的一頁難道配不上查拉圖斯特拉嗎?
復活節之夜,窗外飄著毛毛細雨,一片靜謐。我獨自一人,裹著晨衣,坐在火邊。桌上躺著一張白紙。我凝視著它,陷入了深思。我轉動著鋼筆,為蜂擁而至的無法擺脫的問題、感覺和想法所困擾。它們向我逼來,嚷著要付諸于筆端。喧囂吵鬧制造出了巨大的騷動:它們像年輕人一般渴望獲取生活的思想,有的打著手勢,奮力抗爭;它們像老紳士一般謹慎而清醒,用不愉快的目光注視著那些血氣方剛的年輕思想的混戰。我們的情緒被這種新舊的交戰決定著,戰爭的結果,無論勝利還是失敗都是我們的心境和情緒……我經常窺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帶著虔誠的心緊緊地研究它們——在劇烈磨擦所帶來的忙碌和騷動中,空氣震顫著被撕裂了,就像是某個思想或是某只鷹長嘯一聲,直射太陽,這樣的過程讓我無法忘懷。
靈魂從斗爭中汲取了力量,并在斗爭中取得了甜蜜和輝煌成就。甜蜜在前方誘惑它,讓它燃起對新鮮養料的欲望,于是它被驅使著奮力作戰,大肆破壞,但是當它把獵物誘捕到手并吞入腹中時,它臉上的表情又何其的溫柔。
此刻的歡樂和痛苦都會瞬息即逝,它們僅僅是作為更深廣感覺的帷幕而存在著,當那些更為成熟、更為高級的感覺出現之時,它們就會消失。正因為此,當它們稍縱即逝,那些曾經獨一無二、無與倫比、迅捷而又無法形容的感覺會越來越深地銘刻于我們的記憶之中。
此刻,我正想著我曾經愛過的一些人,他們的名字、音容笑貌在我腦海里一閃而過。我相信,我的想念并沒有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完美。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不論是這些回憶中的哪個片斷被重新想起時,它們就都會喚醒我心中那些更為敏銳的感覺,因為精神不能容忍它的原地踏步,它需要被不斷地擴充,向著更高的高度進發。親愛的感覺,我拜倒在你的腳下,你代表著靈魂騷動之下那絕妙的悸動。你和大自然一樣豐富,卻比大自然更為壯觀,因為你永遠在斗爭,為著達到更高的高度,而植物們卻在原地不動,它們在今天發出的香味與初生時發出的香味毫無區別。我現在的愛迥異于我幾周前的愛,而且此刻我的心境也與我提筆之初的完全不同。
回到普爾塔之后,尼采參加畢業考試,他差點沒能通過,事實上,是他的數學成績沒有達到畢業所需的及格線,不過老師們依然將畢業證書頒給了他。他滿腹悲傷地離開了母校。他的心靈總是容易融入所處的環境,并恪守著相同分量的愉快和憂傷。
畢業典禮是每個學校都要舉行的儀式,畢業生們聚集在一起做最后一次祈禱,接著向他們的老師致書面感謝詞。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感謝信哀婉莊重,動人心弦。他在感謝詞中首先向上帝致意:“我首先感謝上帝,他賜予我一切。對于他的慷慨,我只能向他奉獻發自內心深處的強烈謝意和對其愛的信任。他給予了我在此地度過一生中最歡樂的時光的機會。祈愿他,仁慈的萬物之主,繼續把我置于其庇護之下。”接著尼采在文中感謝國王:“由于國王的仁慈,我才有機會來到……我決心有一天自己能夠為他和我的祖國增光添彩。”接著是向尊敬的老師和可愛的同學們致辭:“親愛的同學們,我深知,移植一棵樹很困難,它需要在新的土壤環境中慢慢生根。我很懷疑在離開你們的日子里我能否習慣?再見吧,親愛的同學們!”
似乎這篇長文還不足以宣泄他心中的感情,于是他又在文章后為自己寫了幾行抒情詩,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人生之路就在腳下,就是這樣,
讓生命像普照他人一般普照我,
他們出發了,生命擊碎了他們的輕舟,
他們沉入海底,消失無影,
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在哪兒。
再見了,再見!汽笛已經發出了起航的召喚,
船長的催促擊退了我的徘徊,
從今往后,
劈波斬棘,千帆競發。
再見,再見吧!
①[穆奇烏斯:傳說中的羅馬英雄,在伊托魯里亞的克魯西姆王波爾杉納親征羅馬的時候,他自告奮勇去行刺波爾杉納,并在行動失敗后被捕。在波爾杉納面前時,他為了顯示自己的無畏精神,將右手放進了燃燒的火堆里,并親眼注視著火焰把手燒焦而沒有縮回。波爾杉納為其勇氣所動,將他放回了羅馬。后來穆奇烏斯的右手殘廢,他也因此被市民尊稱為“左撇子穆奇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