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試武藝 契丹的麥子是什么顏色的?
- 后代說岳:岳飛真傳
- Ritaaa
- 1702字
- 2008-10-10 14:11:38
姚大翁輕輕撥轉馬頭,向北行去。路邊的綠樹,一棵又一棵;金黃的麥地,一片又一片,被甩在身后。不覺行至湯河,這湯河水清冽得如谷酒一般。
岳飛望著湯河,問道:
“外公,你曉得我們的縣名為何叫湯陰么?”
“不曉得。請告訴我吧。”
岳飛觀察著姚大翁的表情:“你騙人,你曉得。”
“這也被你發現了。”被岳飛看穿,姚大翁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只得老實作答,“因湯陰縣城在湯水之南而得名。”
這一路北去,老少二人,一問一答,有說有笑,好不開心。又因此去,天氣卻早,路上人蹤尚稀,說笑更無顧忌。岳飛的笑聲,沿著悠遠的道路傳得渺遠:
“外公,這條親善驛道有盡頭么?”
“如何沒有盡頭?這條驛道全長1800多里。它南起東京開封府,縱貫你們湯陰縣,經我的家鄉宋遼界河白溝,進入大契丹國,繼續往北,經遼南京、遼中京,最終抵達遼上京。上京臨潢府就是它的盡頭。”
“大契丹國是什么樣子?”
“燕云之外是茫茫無際的大漠。”
“契丹的麥子是什么顏色的?”
“麥子是中華農耕之物,契丹人是游牧部落,馬背之幫,并不定居耕種,無所謂麥子。不過,凡中華之物,絲綢,茶葉,豬肉,米麥,文字,典章制度,城池,契丹人無一不羨,喜愛非常。故時常馳馬南下劫掠,他們稱之為‘打谷草’,逢中國有事,或他們遇著災害之時尤盛。唐末以來,他們啟用漢人,教契丹人耕田打鐵,砌房屋造城池。漸染中原教化,百年有余。建元稱制,分建京闕,宮室,官號,盡效中國。衣冠文物,百工技藝,竟與中華無二。譬如,我們的國主稱帝稱宗,契丹的國主也稱帝稱宗,契丹目下的國主稱天祚帝。我們大宋,建有四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BJ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大契丹國,建有五京:上京臨璜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山府。”
“大契丹國為何又叫遼國?”
“這里還藏著一個故事,罕為人知。五代末,有一位漢人使節出使契丹,契丹人炫耀道:‘我們的馬跑到哪里,大契丹的國界就到哪里。那個漢使騎著馬跟著那個契丹人跑了幾月,不見際涯。他在馬背上望著遼闊的草原,驚嘆道:‘真是個大遼國啊!’‘遼’即廣闊。契丹人很欣賞‘大遼國’的提法,他們疆域如此遼闊,正苦于大契丹國中的“大”字,還不足以表達帝國之寬廣,遂把‘大遼國’作為國號。”
“他們的疆域比我大宋還要遼闊?”
“大宋是沒有長城的中國。你說是大還是小?”
只恨國人不爭氣,大唐之后,鬧出個五代亂世,野心家都想爭霸稱帝,殺來打去,中國四分五裂。五代后唐河東節度石敬瑭叛,暗通契丹,以割地為獻,稱臣稱兒,賄賂契丹出兵滅了后唐,契丹擁石敬瑭入洛稱帝,冊為晉主,史稱后晉。石敬瑭得志后,遂將燕云一十六州,為賄禮割與契丹,并歲帛無算。長城隨之不在大宋的疆域之內,契丹南部國界,劃到了中原的腹地,宋遼國界就在姚大翁的家門口。今天的雄州成了地道的邊疆,河北路成為邊疆路。在中國歷史上幾個大朝代中,大宋疆域最為狹小。
“是孟姜女哭的那個長城?”
“天下只有此長城,你還聽說有別的什么長城?”
“沒有長城,還叫什么大中國?”岳飛原本為國家而自豪,聽了氣憤得撒起村來,“石敬瑭為何不割他自己的雀雀作賄禮?”
驛道上早已車馬雜沓,商賈輻輳。驛道上的眾客旅,聽了俱掩口大笑。
“呃,臟話不好罵得!”姚大翁趕緊制止。
途路之中,人多嘴多,講得話兒,卻話粗理不粗:
“罵得好。好個血性男兒!石敬瑭本是賣國賊。我看該割下他爹的雀雀才好,免得生出石敬瑭這個孽種來。”
“倒不用費那個勁。石敬瑭做了六年的兒皇帝,在契丹人面前唯唯諾諾,如履薄冰。契丹人貪得無厭的索取,供給稍稽,則詬辱陵責,終憂郁成疾而死。及少主石重貴嗣立,恥稱臣而只稱孫,契丹帝怒,引兵踏破宮闕。石家一脈,被擄往兩千公里外的黃龍府,沿途風餐露宿,忍饑挨餓不說,女性遭受的凌辱,非人所能忍。”
“不少人說到國家利益受損,毫不觸動感情,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著實不如此小兒。”
見眾人如此說,姚大翁自豪起來,道:
“我外孫兒愛恨情仇分明得很哩!”
正在談論之際,忽聞身后響起“回避!回避!”之聲,回頭只見一彪大宋官兵護衛著一大隊車馬,喝道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