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馬斯·品欽的小說《V.》中,有一個神秘的女性角色V.,她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出現,如特工、娼妓和革命者。她多才多藝,似乎具有神秘的力量,甚至被猜測為機器人。赫伯特·斯坦西爾對她有著強烈的興趣,試圖揭開她的秘密。在追蹤V.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各種奇特的人和事,卻始終未能撩開V.的面紗。V.使人想到博爾赫斯筆下的孟買學生追尋并不斷接近的阿爾莫塔辛,但她不是后者那種源于柏拉圖的神話對某種品味、對某一原型的想象,而是作為一個隨著追尋被不斷重塑的客體來描述的。從《接近阿爾莫塔辛》到《V.》,追尋作為一種建構轉向了對建構本身的反思。
在《V.》中,V.不僅是變幻不定和不可捉摸的意義及其歷史的象征,也是作品敘事結構的隱喻符號。斯坦西爾對V.的追蹤只是小說的一條線索,另一條線索——與之如字母V一樣交會——寫的是紐約街頭的一伙頹廢青年,中心人物是班尼·普魯費恩,一個像溜溜球一樣的游蕩者,最后被斯坦西爾說服一起去追尋V.的秘密。閱讀《V.》,閱讀托馬斯·品欽,猶如普魯費恩隨斯坦西爾追尋V.的秘密一樣,將被一種動量帶動著奔向夜晚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