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章我開始正式解讀西游記的具體章節。
這一章我定為(悟空傳)
東勝神州傲來國的海島上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自開天辟地受日月精華已久,一日仙石迸開化生石猴,石猴就是孫悟空。
孫悟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在這里就不細說了,他從石頭里迸出本身就很蹊蹺。
石猴出生可以說是既久遠又離奇。
為什么這樣說呢?
久遠是說,石猴受日月精華圓滿孕育成熟了這才出世了。
離奇是說,既然開天辟地億萬年都沒動靜,怎么偏偏到了今天才出生?
吳承恩寫石頭縫里迸石猴是有原因的。
吳承恩生活年代道教昌盛,有些人為了長生拋棄雙親尋求成仙之道,就連嘉靖皇帝都用少女經血煉丹尋求長生。
作者寫從石縫里迸出石猴是想告訴這些人,人是有父母的,不是從石頭縫蹦出來的,別為了成仙連雙親都不管了。
作者還有一個意圖,就是想用石猴諷刺自詡的那些忠臣孝子,整天滿嘴的忠孝仁義,暗地里干的確是男盜女娼,意思是從石縫里生出的猴子都比有些人懂得恩情。
當然了,吳承恩想譏諷的是哪些人我們無從得知。
書中確實有人為侍奉母親放棄修仙的情節。
原文:
《猴王道:“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8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不管作者什么意圖我們繼續往下說。
石猴出世后在花果山稱霸,水簾洞稱王,不知過了多少年竟然懼怕生死有了長生念頭。石猴經過千難萬險度過兩重大海,輾轉塵世十余年,看盡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最后求到犀牛賀州的靈臺山并拜了菩提老祖為師。
靈臺山的菩提老祖其實就是如來佛祖,靈臺山也是佛教圣地靈山。
菩提老祖是如來佛祖的論斷吳閑云曾說過,我認為他的解讀基本正確,這也是本書和煮酒探西游唯一的共同點。
下面列出證據看看是否經得起推敲?
(1)菩提老祖講的經和如來佛祖講的經名稱一樣,都是妙演三乘教,也就是三藏真經,這一點在書中多次提到。
(2)唐僧取經到達蓮花洞時,唐僧被金銀大王抓走孫悟空營救時有這樣一段經歷。
原文:
《他就淚出痛腸,放眼便哭,心卻想道:“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嗨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一卷經能值幾何?》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前并沒拜過佛祖,被唐僧救出直到蓮花洞也從沒見過佛祖,那他又是啥時候在哪參拜的佛祖呢?
孫悟空是見玉帝都不跪拜的主,他磕頭無數的是靈臺山的恩師菩提老祖,在蓮花洞他提都沒提,反到提到了如來佛祖,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就是二人是同一個人。
很多人認為這一段原文描寫是作者頭腦混亂了,或者是流傳的版本抄錄錯誤造成的。
我認為這是作者鋪設的一個謎團。
這段話并非孫悟空的口說而是他的內心描寫,所以說可信度是極高的。
從以上的兩點肯定菩提老祖和如來佛祖應該是同一個人。
我們還能從后文很多細節得出這個結果。
比如孫悟空的悟字就暗合佛教規則,他念的咒語唵屬于佛門咒語,還有他破解盤中謎和佛教五祖弘忍傳衣缽給六祖慧能的情節一模一樣,都是在頭上敲了三下暗示三更傳藝。
這些描寫暗示菩提老祖是佛教的人,所以說菩提老祖和如來佛祖是一個人的推測是可信的。
佛祖顯化靈臺山等候孫悟空,目的就要收他為徒,教其本領為日后大鬧天宮做準備。
祖師傳藝有幾個疑點。
一是為何不傳趁手兵器?
二是以后惹出事還不讓說出他的名號。
沒有金箍棒的孫悟空實力是大打折扣的,這一點很容易從書中找到,老祖難道不知道兵器的重要性?
傳藝不傳兵是為了讓孫悟空去搶別人的。
明知道孫悟空會惹事還讓他下山,明顯是故意的,而且還有慫恿他惹事的意味在其中。
惹出事不讓說出師父名號,估計是怕人懷疑到他的佛教身份。
傳教孫悟空金丹法而不傳佛教修仙法又為什么?
應該也是掩人耳目,還是怕道教懷疑孫悟空是佛教的人,有所警覺破壞了大鬧天宮的計劃,因為大鬧天宮最終目的就是道教的金丹。
我們接著說孫悟空。
孫悟空破了盤中迷得到傳藝的機會。老祖傳了金丹之法,他苦修三年修成仙體,老祖又將躲災之法七十二變和筋斗云都傳了他。
大家想啊,這躲災之法明明是打斗之法,卻說此法能躲過五百年一次的天罰,這其中有什么玄機?
我認為,這躲災之法與孫悟空從八卦爐逃生有關,躲災之法肯定包括從八卦爐逃生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火燒不死的本領。
獅駝嶺那一回,孫悟空被裝進陰陽二氣瓶險些被火燒死,當時他腿都快燒融化了,面臨死亡威脅眼淚都掉下來了,若不是觀音送的救命毫毛肯定被燒死了,所以說若沒有躲災之法他在八卦爐中肯定也必死無疑。
八卦爐逃生是大鬧天宮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導致玉帝能否撇開道祖一派,招佛祖上天降妖立功,從而為安天大會做好準備,更是為日后佛教傳經做好鋪墊。
沒有孫悟空逃出八卦爐打臉道祖這一環節,玉帝也不可能順利招佛祖上天助攻,因為佛道兩家是死對頭,佛教上天救駕道教肯定層層阻撓的。
如果孫悟空在八卦爐里燒死了,太上老君將他吃的金丹再煉出來,大鬧天宮的結果將前功盡棄。
玉帝和佛祖對此環節肯定十分重視,事先肯定要有所防范,所以說躲災之法肯定包含爐火中逃生之法。
我們接著說孫悟空。
孫悟空輾轉二十余年終于修成仙體,回到花果山開始招兵買馬,七十二洞妖魔來投,猴兵就有四萬七千眾,當時的陣容可以說是聲勢滔天。
花果山龐大的勢力是在極短時間積累成功的,這肯定不是孫悟空個人能力,其實從他出生的一刻起就被一只無形的大手操控著。
這只大手是誰的?
當然是玉帝了,沒有第二家,當然具體的操作者有可能是如來佛祖。
為了趁手兵器孫悟空和龍王發生了沖突,為了生死簿又跟地府又發生了沖突。
這兩家把孫悟空告上了天庭,玉帝接到狀紙表現的卻很奇怪,他不但沒處罰孫悟空,而且還將他詔安到了天庭,并且還官封了弼馬溫,對那兩家的訴狀卻不聞不問。
孫悟空嫌官小直接反下天庭,而且在獨角鬼王的提議下自封了齊天大圣。
兩個獨角鬼王是他反下天庭當天投靠來的,顯然兩個鬼王也是無形大手操控來的。
孫悟空打敗了三太子哪吒,玉帝又招他上了天庭。
二次上天也是太白金星的功勞。不要認為這白胡子老頭是個無能之輩,其實他是西游記及其重要的人物,他在西游記中貫穿始終,既是玉帝的心腹又是佛教的密友,而且玉帝對他是言聽計從。
太白金星的名號是什么?
西方太白金星!
西方代表什么?
佛教啊!
作者暗示太白金星是親佛派的神仙。
玉帝的心腹仙臣竟然是親佛派的人物,這足以說明玉帝對待佛教的立場。
孫悟空在天上待了半年,成天的東游西逛呼朋交友,玉帝見他無所事事就把蟠桃園交其管理。
問題來了?
玉帝難道不知道猴子最愛吃桃嗎?
他將孫悟空安排在桃園工作究竟有什么目的呢?
蟠桃可是玉帝拉攏神仙的長生食品,蟠桃能為神仙們增續壽命,如此重要的蟠桃園怎么會交給孫悟空管理?
一是給孫悟空一個犯錯的機會,二是為了佛教的蘭盆會做準備。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們留到佛祖傳經的章回再詳細說。
接下來事情更奇怪了?
因為蟠桃會沒請孫悟空赴宴,他就大鬧了蟠桃會,不僅偷吃御酒還跑到三十三天吃光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酒醒之后他又反下了天庭,這一次玉帝終于出手了,不在縱容孫悟空了。
道祖的金丹被孫悟空吃光了,我認為就算他不吃光金丹,剩下的金丹也會被玉帝拿走,因為大鬧天宮的目的就是道祖的金丹。
玉帝為何非要弄沒道祖的金丹呢?
因為金丹是道教的根本,道教若沒有金丹做后盾就沒有抗衡玉帝的資本,天庭眾神就不會跟著道祖賣命了。
同樣的道理,蟠桃園也是玉帝的根本,如果蟠桃園出事了他的權威也會衰弱下去。
所以說,玉帝和太上老君的爭斗都牽扯了兩家根本利益,只不過是爭斗過程有先有后,其實是先有的火燒蟠桃園事件,后來才有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偷金丹。
孫悟空為什么要大鬧蟠桃會?
有人認為我這個問題很弱智。
但我要說的是真相并非想當然的那樣簡單。
大鬧蟠桃會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有人教唆孫悟空大鬧蟠桃會。
是誰在教唆孫悟空呢?
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這個人肯定是玉帝指使來的。
憑什么斷定大鬧蟠桃會是玉帝在背后操控呢?
解讀這個問題得從孫悟空的性格出發,我們看看他是不是一個點火就著,一言不合就鬧事的人。
下面就看一下孫悟空的性格表現。
大鬧天宮之前西游記對孫悟空性格描寫并不多,有這么幾處。
原文:
(1)《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孫悟空拜師之前說自己無性。
無性是說他沒什么脾氣,別人打他罵他都不惱。
這是真的嗎?
我認為孫悟空說無性的真實意圖不是沒脾氣,祖師問他姓什么,他卻說自己無性,這顯然是屬于所答非所問。
這說明什么?
說明他求師心切,忙著要展示自己是個好徒弟,也說明孫悟空智慧非同一般,如果這事擱在我們身上,咱們肯定會脫口而出,我沒姓名。
(2)《正嚷間,金星倏到,悟空就覿面發狠道:“你這老兒,怎么哄我?被你說奉玉帝招安旨意來請,卻怎么教這些人阻住天門,不放老孫進去”?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來未曾到此天堂,卻又無名,眾天丁又與你素不相識,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見了天尊,授了仙箓,注了官名,向后隨你出入,誰復擋也?”悟空道:“這等說,也罷,我不進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還同我進去。》
孫悟空第一次上天前曾說早想上天瞧瞧,說明他是知道天宮的,估計在他學藝時眾師兄就說過天宮的好處,后文他也曾說天庭是他的舊家,可見他對天庭是有歸屬感的。
孫悟空飛到了南天門,守門的天將不讓進去,而他并沒有大鬧南天門,而是耐心等候太白金星,見到太白金星就嚷著不去了,可最后他又跟著金星進了天宮。
這說明什么?
說明孫悟空根本不想走,以他的本事想走早走了。
從這一段的描寫就能看出孫悟空性格并非狂妄自大,而且他做事還非常謹慎,可以說是小心翼翼,看得出天宮對他的誘惑是相當大的。
(3)《太白金星領著美猴王,到于靈霄殿外。不等宣詔,直至御前,朝上禮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禮,但側耳以聽金星啟奏。金星奏道:“臣領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簾問曰:“那個是妖仙?”悟空卻才躬身答應道:“老孫便是。》
孫悟空來到凌霄寶殿是站在一旁支著耳朵聽的。
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他的動作是多么可愛啊!
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天宮,他一沒有卑躬屈膝,二也沒有無理仰視玉帝,而是站在一旁低頭觀察,等玉帝問到他才躬身答應,老孫便是。
雖然這一聲老孫便是有些無理,但并不顯得他有多魯莽。
可以說孫悟空的心思很縝密,面對天庭的威嚴可以做到不卑不亢。
(4)《眾妖即跑入報道:“外面有一老者,他說是上界天使,有旨意請你。”悟空道:“來得好,來得好!想是前番來的那太白金星。那次請我上界,雖是官爵不堪,卻也天上走了一次,認得那天門內外之路。今番又來,定有好意。”教眾頭目大開旗鼓,擺隊迎接。大圣即帶引群猴,頂冠貫甲,甲上罩了赭黃袍,足踏云履,急出洞門,躬身施禮。高叫道:“老星請進,恕我失迎之罪。”》
第一次反下天庭,孫悟空打敗了李天王、哪吒等天兵天將,而當太白金星二次來花果山他并沒有憤怒,聽說金星前來他是歡喜異常并且擺隊迎接。
孫悟空對太白金星的態度非常熱情的,他的一句“今番又來,定有好意”,老星請進,恕我失迎之罪,完全暴露了他還想上天宮的真實想法。
孫悟空并不是狂妄自大的人,他反下天庭并打敗天王哪吒其實是在展示實力,目的是和玉帝講條件要再一次加入天庭。
從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孫悟空是一個頭腦冷靜、懂得審時度勢、遇事不驕不躁、聰慧無比的人。
這樣一個聰明人怎么可能蟠桃會沒請他就大鬧天宮呢?
孫悟空大鬧蟠桃會是另有原因的,若想知道大鬧天宮的謎團,請大家接著看以后的章節。
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