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不平靜的烏雞國

  • 西游迷霧
  • 陶少伯
  • 7098字
  • 2016-12-17 16:43:31

——貞觀十五年秋——

經(jīng)歷了太上老君的怒火,唐僧師徒終于度過了平頂山。這一天他們走到了烏雞國。在借宿寶林寺期間,烏雞國王的鬼魂給唐僧托夢,說他才是烏雞國真正的國君。當年有一全真道士害了他的性命,當今的烏雞國王是那妖道所變。唐僧師徒知道真相后,決定為烏雞國鳴冤昭雪。

為了指正妖魔真?zhèn)危蚩蘸桶私鋵跏韽木写驌瞥鰜怼榱司然钫鎳酰瑢O悟空又上太上老君處求了一粒金丹。唐僧師徒帶領(lǐng)真國王到王宮指認妖道,妖道見事不好要逃走,孫悟空與妖道打斗起來,最后妖道被文殊菩薩前來收服。烏雞國國王沉冤得雪,唐僧師徒繼續(xù)西天取經(jīng)。

……

唐僧師徒所遇到的劫難,幾乎全是發(fā)生在西牛賀州。大家認為西牛賀州是佛教的地盤。可從唐僧一路西行來看,西牛賀州并不完全是佛教的。比如這一回的烏雞國,就不屬于佛教的地盤。

按文殊菩薩的說法,當年佛教是準備度化烏雞國王。佛祖許給國王的果位是金身羅漢。眼看國王就要皈依佛教,可在文殊菩薩前來度化的關(guān)鍵時刻,烏雞國王突然翻臉將文殊菩薩綁了,并扔進河里侵了三天三夜。佛教在烏雞國的傳教計劃也因此失敗。

原文——

《菩薩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來的。”行者道:“這畜類成精,侵奪帝位,還奉佛旨差來。似老孫保唐僧受苦,就該領(lǐng)幾道敕書!”菩薩道:“你不知道;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原先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結(jié)果,是文殊菩薩的智慧不足造成的。可后來發(fā)現(xiàn),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靈吉菩薩是佛教的四大菩薩。這一類菩薩都很不簡單,他們是智慧的化身,頭腦中都充滿了智慧。所以說,文殊菩薩不可能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那是什么原因?qū)е挛氖馄兴_度化失敗的呢?

原來有人在暗中搞破壞。

那是誰在暗中搗亂?

當然是道教啦!

道教又是怎么搗亂的?

我們先看文中開頭,僧官對唐僧惡劣的態(tài)度,就能明白里面是有原因的。

原文——

《問道人:“那里人來?”道人用手指定道:“那正殿后邊不是一個人?”那三藏光著一個頭,穿一領(lǐng)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后門首。僧官見了大怒道:“道人少打!你豈不知我是僧官,但只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這等個和尚,你怎么多虛少實,報我接他!看他那嘴臉,不是個誠實的,多是云游方上僧,今日天晚,想是要來借宿。我們方丈中,豈容他打攪!教他往前廊下蹲罷了,報我怎么!”抽身轉(zhuǎn)去。》

我們發(fā)現(xiàn)僧官對外來和尚很敵視,只看見一個光頭就罵起了道人。能看得出僧官是個勢力眼。用他的話說,只有城里來了官員他才迎接,云游的和尚是沒資格讓他迎接的。

當僧官知道投宿的是唐三藏時,他對唐僧的態(tài)度依然沒有一點改變。

我們都知道,西天路上凡是知道唐三藏的人,不是很羨慕就是很敬重他。完全沒有如僧官這樣的態(tài)度。

那僧官真是狗眼看人低嗎?

當然不是啦!

僧官原來可不是這樣。只因?qū)毩炙掳l(fā)生了一件事,他才會變成這樣的。

寶林寺到底發(fā)生什么事了?

原文——

《僧官怒聲叫道:“你這游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三藏道:“何為油嘴油舌?”僧官道:“古人云,老虎進了城,家家都閉門。雖然不咬人,日前壞了名。有幾眾行腳僧,來于山門口坐下,是我見他寒薄,一個個衣破鞋無,光頭赤腳。我嘆他那般襤褸,即忙請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齋飯,又將故衣各借一件與他,就留他住了幾日。怎知他貪圖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個年頭。住便也罷,又干出許多不公的事來。”三藏道:“有什么不公的事?”僧官道:你聽我說——閑時沿墻拋瓦,悶來壁上扳釘。冷天向火折窗欞,夏日拖門攔徑。幡布扯為腳帶,牙香偷換蔓菁。常將琉璃把油傾,奪碗奪鍋賭勝。》

寶林寺來過一群窮和尚,僧官見和尚們很可憐,就將他們收留在寺中。可沒多久這些和尚們,卻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和尚們天天掀瓦扔磚,偷盜,賭博,拆窗木拆門燒火。在寺中住了七八年,搞的寶林寺烏煙瘴氣臭名遠揚。

這些壞和尚為什么要搗亂呢?

其實這些壞和尚不是真的和尚。他們是道教派來搗亂的,他們都是道教假扮的。要知道寶林寺是皇家寺院,寶林寺出了這樣的事,烏雞國的皇帝遲早會知道。

烏雞國王原來是好善齋僧的。那他為什么卻跟文殊菩薩翻臉了呢?

顯然國王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響。這個外在因素肯定是外來的壞和尚。

我認為在皇帝來寶林寺燒香的時候,被這幫壞和尚們沖撞了。所以好善齋僧的國王,突然就恨上了和尚。

國王正為寶林寺的和尚們生氣呢,文殊菩薩卻奉旨前來度化國王。文殊菩薩按佛教的規(guī)矩,他要出言發(fā)難考驗國王。沒想到國王正在氣頭上,一氣之下把菩薩扔進了河里。

……

傳教大業(yè)被道教破壞了,佛教知道會善罷甘休嗎?

當然不會!

緊接著佛教就出招了。烏雞國突然遭遇大旱,而且一旱就是三年。

原文——

《那人道:“師父啊,我這里五年前,天年干旱,草子不生,民皆饑死,甚是傷情。”……“我國中倉稟空虛,錢糧盡絕,文武兩班停俸祿,寡人膳食亦無葷。仿效禹王治水,與萬民同受甘苦,沐浴齋戒,晝夜焚香祈禱。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

烏雞國為什么會干旱三年?

當然是為獅子精下凡做的準備。

大家想啊!佛教的傳教大業(yè)剛失敗,烏雞國就遭遇了干旱。哪會有如此的巧合?

在烏雞國危難之際,獅子精變成的全真道士,為烏雞國求來了甘雨。

原文——

《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正都在危急之處,忽然鍾南山來了一個全真,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先見我文武多官,后來見朕,當即請他登壇祈禱,果然有應(yīng),只見令牌響處,頃刻間大雨滂沱。寡人只望三尺雨足矣,他說久旱不能潤澤,又多下了二寸。朕見他如此尚義,就與他八拜為交,以兄弟稱之。”》

我們知道人間的司雨都歸玉帝管。以前就有涇河龍王改雨數(shù)被斬的案例。在紅孩兒那一回,東海龍王也曾說過人間降雨的規(guī)矩。

原文——

《那龍王道:“大圣差了,若要求取雨水,不該來問我。”行者道:“你是四海龍王,主司雨澤,不來問你,卻去問誰?”龍王道:“我雖司雨,不敢擅專,須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幾尺幾寸,什么時辰起住,還要三官舉筆,太乙移文,會令了雷公電母,風伯云童俗語云,龍無云而不行哩。”》

大家看到?jīng)]有?

司雨可是大事。必須經(jīng)過玉帝的旨意。

為什么這個假道士也能呼風喚雨?

因為烏雞國的干旱或者下雨,其實是玉帝在支持佛教的結(jié)果。或者說,烏雞國的布局本來就是玉帝的意思。要不然一個佛教的坐騎,怎么有呼風喚雨的能力。

這個呼風喚雨并不是那么簡單,后文也有因降雨導(dǎo)致的佛道沖突事件。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到了相關(guān)章節(jié)再細說。

……

烏雞國的干旱問題解決了。國君對全真道士是感恩戴德。他與道士八拜為交結(jié)為兄弟。可沒多久道士就將國王害死了,他將國王推入井中,自己卻變成國王逍遙自在。直到唐僧師徒到來烏雞國,真國王才得以沉冤得雪。

道教假扮壞和尚詆毀了佛教,佛教馬上就派獅子精假扮道士,敗壞了道教的名聲。這真是你砍我一刀,我必還一劍。

真國王被唐僧師徒救活后,他肯定恨透了道士。從此他只念佛教的好,當然會一心一意的皈依佛教。國王皈依了佛教,那官員們、百姓們能不皈依嗎?

從此烏雞國的地盤就歸佛教了。

烏雞國這一難,其實是道教和佛教一次小規(guī)模的交手。

……

下面我們看原文做分析。

原文——

《三藏見了,點頭長嘆道:“我那東土,若有人也將泥胎塑這等大菩薩,燒香供養(yǎng)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

烏雞國的寶林寺,規(guī)模是非常大。佛像也塑的非常巨大,就連唐僧見了都感嘆不已。這說明烏雞國原來是很重視佛教的。

……

原文——

《你何不在陰司閻王處具告,把你的屈情伸訴伸訴?”那人道:“他的神通廣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與他會酒,海龍王盡與他有親,東岳天齊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閻羅是他的異兄弟。因此這般,我也無門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陰司里既沒本事告他,卻來我陽世間作甚?”那人道:“師父啊,我這一點冤魂,怎敢上你的門來?山門前有那護法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緊隨鞍馬。卻才被夜游神一陣神風,把我送將進來,他說我三年水災(zāi)該滿,著我來拜謁師父。他說你手下有一個大徒弟,是齊天大圣,極能斬怪降魔。》

真國王被獅子精害死后,他也曾四處去伸冤。可他卻又訴告無門,原來獅子精神通廣大,人情遍布陰間各部。

而如今唐僧來到寶林寺,真國王卻被夜游神主動送來伸冤。顯然這件事是佛教有意為之的。

我們知道獅子精下凡是佛祖差派的。他害死國王又不讓國王伸冤,這肯定是佛教的安排。那為什么唐僧來了,佛教又主動替他昭雪呢?

害死真國王并不是整治他,而是佛教想在烏雞國傳播佛教。佛教的目的不是要國王死,而是要他真心的傳播佛教。

國王昭雪這件事,佛教指定了孫悟空執(zhí)行。

原文——

《卻才被夜游神一陣神風,把我送將進來,他說我三年水災(zāi)該滿,著我來拜謁師父。他說你手下有一個大徒弟,是齊天大圣,極能斬怪降魔。》

那問題來了?

難道佛教的這個布局,非得孫悟空才能完成嗎?

我認為,佛教在獨自面對道教時,連與其對抗的勇氣都沒有。等唐僧師徒來到烏雞國,佛教才敢借助孫悟空的手,將布局完成下去。因為唐僧取經(jīng)不僅代表佛教,它更代表玉帝的意愿。在玉帝的意愿面前,道教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個布局非孫悟空不可,也有考驗孫悟空的意圖。

自從孫悟空踏上取經(jīng)路,他的智慧就不斷的成長。這一回孫悟空先打撈尸體,再去王宮替國王昭雪,就是智慧成長的表現(xiàn)。他完全按照佛教的布局在行動。

可以說,此時的孫悟空,已經(jīng)由妖轉(zhuǎn)換成為人,而且正由人向佛一步一步的在邁進。

西天取經(jīng)中的孫悟空,并不是一個好勇斗狠的角色。在西天路上他一直都在用智。只要有辦法能解決問題,孫悟空絕不用武力。這一點在后文有很多實例。這也是孫悟空打不過妖精的主要原因。

不是說孫悟空打不過妖精,而是他不屑完全用武力解決問題。有時他不用武力解決問題,也是怕破壞了玉帝與佛祖的計劃。因為他不知道哪些磨難是玉帝的考驗,哪些磨難真是道教的圈套?

當然有一些妖精,孫悟空的確是打不過的。在這里先不進行論斷了,等到了相關(guān)章節(jié),我們在揭秘,哪些妖精是孫悟空無法匹敵的。

……

這回的開頭有一段也很有意思。

原文——

《那行者見師父面上含怒,向前問:“師父,寺里和尚打你來?”唐僧道:“不曾打。”八戒說:“一定打來,不是,怎么還有些哭包聲?”那行者道:“罵你來?”唐僧道:“也不曾罵。”行者道:“既不曾打,又不曾罵,你這般苦惱怎么?好道是思鄉(xiāng)哩?”唐僧道:“徒弟,他這里不方便。……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好行者,按一按頂上金箍,束一束腰間裙子,執(zhí)著鐵棒,徑到大雄寶殿上,指著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裝假像,內(nèi)里豈無感應(yīng)?我老孫保領(lǐng)大唐圣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jīng),今晚特來此處投宿,趁早與我報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現(xiàn)本相泥土!”》

大家看到?jīng)]有?

唐僧只要受了別人的委屈,孫悟空肯定會翻臉急眼。上一次烏巢禪師對唐僧無理,孫悟空就差點掀翻了他的鳥窩。

孫悟空進寺一通胡鬧,將和尚們嚇跪迎唐僧。

原文——

《行者聞言暗笑,押著眾僧,出山門下跪下。那僧官磕頭高叫道:“唐老爺,請方丈里坐。”八戒看見道:“師父老大不濟事,你進去時,淚汪汪,嘴上掛得油瓶。師兄怎么就有此獐智,教他們磕頭來接?”三藏道:“你這個呆子,好不曉禮!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

孫悟空進寺去胡鬧,唐僧完全沒有阻止。以唐僧的智慧,他肯定能想到孫悟空進寺會折磨和尚們。他在寺里時就說過,要是孫悟空前來,肯定會打斷和尚腿的話。他不阻止孫悟空進寺胡鬧,其實是希望孫悟空為他出口氣,因為他在寶林寺的確是受刺激了。

唐僧面對豬八戒的調(diào)侃,他還了一句“鬼也怕惡人”。

唐僧進廟里遭人白眼,而孫悟空卻讓僧眾出來跪迎。唐僧的這一句“鬼也怕惡人話”將二人進寺呈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解讀的是相當?shù)轿弧?

從這一點看,唐僧并不是只會念經(jīng)的和尚,他對人情世故相當?shù)牧私狻K倪@句“鬼也怕惡人”,可以說是流傳甚廣!

……

這一回還寫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金丹的確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孫悟空上天求金丹,看見太上老君正在忙著煉丹。

原文——

《一路云光,徑來到三十三天離恨天兜率宮中。才入門只見那太上老君正坐在那丹房中,與眾仙童執(zhí)芭蕉扇扇火煉丹哩。他見行者來時,即吩咐看丹的童兒:“各要仔細,偷丹的賊又來也。”》

太上老君正熱火朝天的忙著煉丹。自從孫悟空偷光了金丹,他就一直在加緊煉丹。因為道教如果沒有金丹做后盾,太上老君在天庭就沒有話語權(quán)了。

孫悟空前來求取金丹。按理說太上老君不可能給他面子。可由于上回蓮花洞時,太上老君舍下臉要回五件寶貝,無形中欠下孫悟空一個人情。這才給了他一粒金丹。

太上老君給金丹,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他被孫悟空整怕了。他不知道孫悟空求金丹,背后有沒有玉帝的影子。如果孫悟空求不到金丹,肯定會緊盯著他的金丹不放。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萬一哪天孫悟空再摸進了丹房,那太上老君哭的心都有了。到那時就算告到玉帝那,孫悟空也有理在先的。

……

這一回,豬八戒機智表現(xiàn)也是一大看點。

豬八戒與孫悟空斗智,雖然他被孫悟空算計了,可他只一句話就扳回場面。

原文——

《八戒道:“不是心硬,師兄和我說來,他能醫(yī)得活。若是醫(yī)不活,我也不馱他來了。”那長老原來是一頭水的,被那呆子搖動了,也便就叫:“悟空,若果有手段醫(yī)活這個皇帝,正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我等也強似靈山拜佛。”行者道:“師父,你怎么信這呆子亂談!人若死了,或三七五七,盡七七日,受滿了陽間罪過,就轉(zhuǎn)生去了,如今已死三年,如何救得!”三藏聞其言道:“也罷了。”八戒苦恨不息道:“師父,你莫被他瞞了,他有些夾腦風。你只念念那話兒,管他還你一個活人。”真?zhèn)€唐僧就念《緊箍兒咒》,勒得那猴子眼脹頭疼。》

唐僧對豬八戒的話,還是深信不已。他一句話就讓唐僧念起了緊箍咒。

……

我們講過,唐僧對豬八戒很偏愛。這一回又有這樣的情節(jié)。

原文——

《行者笑道:“老孫的計已成了,只是干礙著你老人家,有些兒護短。”唐僧道:“我怎么護短?”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兒偏向他。”唐僧道:“我怎么向他?”行者道:“你若不向他啊,且如今把膽放大些,與沙僧只在這里。待老孫與八戒趁此時先入那烏雞國城中,尋著御花園,打開琉璃井,把那皇帝尸首撈將上來,包在我們包袱里。明日進城,且不管什么倒換文牒,見了那怪,掣棍子就打。他但有言語,就將骨親與他看。》

大家看到?jīng)]有?

在取經(jīng)團隊中,探路、化齋、打妖精都是孫悟空一個人的活。而豬八戒與沙僧兩人只需守著唐僧就行了。而且孫悟空想要指使豬八戒,還必須得唐僧同意才行。

從這一點看,取經(jīng)團隊中起主導(dǎo)地位的還是唐僧。

……

唐僧還說起,從取經(jīng)到此經(jīng)歷的年數(shù)。

原文——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么還不能得到?”行者聞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

唐僧說從離了長安,已經(jīng)有四五個年頭。

這一回的時間是貞觀十五年秋。從貞觀十三年秋到十五年秋,其實只有兩整年。算年頭也只有三個年頭。

唐僧為什么非說四五個年頭呢?

我認為,唐僧多說的這兩年,其實是在萬壽山度過的。

萬壽山是神仙界,時間流速比人間要慢。唐僧在萬壽山停留過十余天,人間有可能就過了兩年。

大家還記不記得,白骨精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原文——

《果然這山上有一個妖精,孫大圣去時,驚動那怪。他在云端里,踏著陰風,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

白骨精說了幾年前。

我們以前推測過,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有唐僧吃過人參果的緣故。自從唐僧吃完人參果,作者就沒寫具體的年數(shù)。

白骨精聽說的傳聞,有可能就是人參果之后。唐僧吃完人參果,傳聞不脛而走。唐僧在萬壽山住了七八天,白骨精在白虎嶺有可能就等了兩年。

當然!唐僧說的四五個年頭,也有可能是在吹牛,要知道唐僧是很喜歡說大話。

……

以前我們說過火眼金睛不好使話題。這一回我們就找到了些許的證據(jù)。

原文——

《他兩個戰(zhàn)經(jīng)數(shù)合,那妖魔抵不住猴王,急回頭復(fù)從舊路跳入城里,闖在白玉階前兩班文武叢中,搖身一變,即變得與唐三藏一般模樣,并攙手,立在階前。這大圣趕上,就欲舉棒來打,那怪道:“徒弟莫打,是我!”急掣棒要打那個唐僧,卻又道:“徒弟莫打,是我!”一樣兩個唐僧,實難辨認。》

大家看到?jīng)]有?

妖精變成了唐僧,孫悟空竟然無法辨認,他還差點打錯了唐僧。

從這一點就能證明,火眼金睛沒有識別妖精的功能。這也證明孫悟空識別妖精,只是靠殺氣或者妖氣。

獅子精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肯定沒有什么妖氣。他變成唐僧只是為了自保,根本無意傷害他人。所以孫悟空根本看出妖精的變化。

……

這一回的文殊菩薩是不請自到的。說明烏雞國的劫難是早有布局的。

可以這樣說,凡是神仙不請自到的行為,都預(yù)示著其中含有圈套。

文殊菩薩派來騸了的獅子精,他變成國王并沒有玷污后宮。

原文——

《菩薩道:“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這三年間,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何害人之有?”行者道:“固然如此,但只三宮娘娘,與他同眠同起,點污了他的身體,壞了多少綱常倫理,還叫做不曾害人?”菩薩道:“點污他不得,他是個扇了的獅子。”八戒聞言,走近前,就摸了一把,笑道:“這妖精真?zhèn)€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擔其名了!”》

說明文殊菩薩一直在關(guān)注著烏雞國。也說明佛教不是單純的報復(fù)國王。佛教的布局是留有余地的,目的想在烏雞國立佛法傳播佛教。

……

烏雞國的名字也有其含義。

我們都知道烏雞表面上跟雞沒什么區(qū)別,可它的骨頭其實是黑色的。作者將此國家寫成烏雞國,就是暗示烏雞國是有黑幕的。

烏雞國皈依了佛教,唐僧師徒繼續(xù)西天取經(jīng)。

他們又將遇到怎樣的磨難呢?

請看下回《紅孩兒的低級錯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化隆| 长泰县| 盈江县| 双柏县| 山西省| 宜章县| 皋兰县| 太仆寺旗| 潍坊市| 绥阳县| 莎车县| 湖口县| 黄平县| 会东县| 乡城县| 安化县| 阜宁县| 宜宾市| 潢川县| 巴青县| 秦皇岛市| 沭阳县| 承德市| 祥云县| 乌兰察布市| 西安市| 嘉鱼县| 昭平县| 渑池县| 方正县| 峨眉山市| 邳州市| 贵南县| 洞头县| 古交市| 英德市| 临安市| 遂昌县| 固原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