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歸去來兮
書名: 詩中折子戲作者名: 璞珺本章字?jǐn)?shù): 6632字更新時間: 2012-09-11 09:15:33
有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的微妙莊嚴(yán),它有著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人們住在金銀寶絡(luò)造就的樓閣里,不食人間煙火,沒有貪、嗔、癡三毒煩惱,甚至連什么是煩惱,什么是惡道都不存在,一切都是那般的自然隨心。閑時便常作天樂,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和樂而鳴。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或整日端坐于蓮臺上,念佛念法念僧清寂而殊妙。
又有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的美麗,它有著各種各樣美麗的樹木,結(jié)滿了好吃的果子,也有一棵能使人辨別善惡的樹。又有各種動物和飛鳥,還有一個男人及用這個男人肋骨造就的一個女人。他們每日耕種,看守著園子,吃園中的各種果子。如果不去偷吃了禁果,便能夠長生不死,不受任何懲罰與磨難。
還有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的樸實(shí)自然,它有著桑樹竹林的濃蔭,雞鳴犬吠的村落,荒草桃源的自然,又有童子縱情隨意的歌聲,老人歡快行游的笑聲。人們“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食著人間煙火,沒有金銀珠寶,卻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春種秋收,不用交稅,沒有饑餓,沒有貧困,也沒有殘酷的官吏和腐敗的惡人,不需要智慧也就沒有相互的算計與狡詐。人們生活歡快,高尚自然純樸。
這些地方不在彼岸,而在心間。是人生信仰的圣地,是靈魂飄泊的家園。只是現(xiàn)在早已被人們遺忘,遺棄了——熱鬧的都市,繁喧的人們,為了切身的衣食住行忙碌奔波,現(xiàn)實(shí)教育人們只有拿得到手的東西才是真東西。好人是傻瓜,君子是笑柄,福貴即使如浮云也要搶一朵!每天得挖空心思地算計、奔波。大概有時閑下來,倒覺得極樂世界完全可以乘飛機(jī)去個幾日游的,沒必要學(xué)佛的苦行。聰明而狂妄的人們有什么看不透的呢——佛像是用木頭做的,現(xiàn)在寺里很有錢多用金屬做的,算卦的僧人是騙子,念佛的教徒是受了刺激的弱者和傻子,上布施的是貪官、奸商,求佛祖保佑的是為了眼前利害,想著升官發(fā)財?shù)娜耍灰恋閳@里根本沒有了人,上帝死了,亞當(dāng)夏娃跑了。教堂里的神父除了會說“阿門”,還會和修女私通,求上帝救贖的是犯了錯的人;至于世外桃源它又在哪里呢?即使是隱居生活那也要柴米油鹽吧!真恨孔子死的不干凈,只剩一條遺言興——食色性也!只要還為著自己臉上那張嘴,別人嘴里那張臉。就得勾心斗角比財產(chǎn)。只有錢,才能填飽那張嘴,充胖那張臉。高尚是什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后餓死了;屈原不同流合污,最后淹死了。倒覺得斗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史上最有意思的斗富,要算晉代時的王愷和石崇了。這兩人位高權(quán)重,富可敵國。于是兩人便比起誰的財更多、生活更奢侈來,那比法簡直幼稚的可愛,不過司馬炎皇帝都參予了,看來這攀比財產(chǎn)一事歷來是國家大事。如今這一傳統(tǒng)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每年都會有專人統(tǒng)算出某處、某地、某區(qū)、某國、某星球的首富而榜上提名。所以想起《滄浪之水》里的池大為來,他蛻變后的思想才符合了時代的潮流:“我平時在心里怒罵權(quán)和錢是兩個俗物,這時才感到了兩個俗物的妙處,它們可以成為無限的目標(biāo),這是其他東西無法取代的。目標(biāo)是虛擬的,但成就感帶來的充實(shí)是真實(shí)的,因此虛擬的真實(shí)比真實(shí)的真實(shí)更加真實(shí)。以前我覺得億萬富翁都是愚不可及的傻瓜,錢多得用不完還那么整天奔波賺錢干什么,人能活一萬年嗎?現(xiàn)在想起來,認(rèn)為他們是傻瓜的人才是傻瓜呢……我覺得自己看透了世界,沒有來世,沒有終極,沒有時間后面的本質(zhì),因此沒有犧牲的理由……展開著的市場不承認(rèn)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人需要一個神話,但這個神話卻被永遠(yuǎn)地?fù)羲榱恕S谑牵约壕褪墙K極,就是唯一的意義之源。過程與終極已經(jīng)合流。這是破譯,這是底牌,這是真相,這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覺醒,也是最大的悲哀……人們舍棄了道義人格和良知,順從了可親可近可悲可鄙的現(xiàn)世主義。”
以前看閻真的《滄浪之水》總覺得池大為沒有錯,他只是順應(yīng)了生存的法則、游戲的規(guī)則,即使背棄道德良心也是無可奈何,潮流所迫。他那時已是九十年代末,總不能還和八十年代的孫少平(《平凡的世界》)做出同樣的選擇吧。這倆人都是從農(nóng)村出來的知識分子,雖然后來是不同階層,有不同思想的人,但相同的是:在時代前進(jìn)的大漩渦里,他們又都是不甘沉沒,努力奮斗的人。池大為最后選擇了前進(jìn),孫少平最后選擇了回歸。不過路遙若是活到現(xiàn)在,我想他說什么也不能讓孫少平再選擇繼續(xù)留在大牙灣煤礦,而放棄都市的生活了。人的思想總是隨著時代的潮流而變幻。如今這二十一世紀(jì)又過去了十年,人們的思想再不可同日而語了,除了激進(jìn)和激情,我們還守著空虛,那是大把大把的迷醉無法填平的空虛。
也許人的道德信仰早已成了廢書,讀讀翻翻可以,永遠(yuǎn)無法與現(xiàn)實(shí)聯(lián)系。從王朔的痞味,到周星星的無厘頭,道德良知這些東西即使在書本中也慢慢地被玩笑掉了。生活早己容不得認(rèn)真,它本是一場戲只能夠玩世不恭,那些虛擬的尊嚴(yán)和真實(shí)的利益又實(shí)在是充滿著誘惑與美好,所以墮落成為時尚。
也許再激蕩的潮流也不應(yīng)該淹沒心中的道德和良知,盡管有時它們會讓人覺得很可笑,但是它們卻是人能被稱之為人的東西。讓潮流上的船兒載上他們吧,不要把它們丟到海底,或是拋到彼岸!
所以今天又讀起陶淵明的詩時,卻突然想對池大為及只追求現(xiàn)世利益的人說聲:歸去來兮!心田荒蕪胡不歸?既已無心只為欲,奚空虛而買醉?笑往者之愚善,享今者之墮穢,實(shí)迷途已遙遠(yuǎn)!歸來兮,心無悴!
根據(jù)陶淵明作品改編——
一歸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初冬,一輛馬車從那遠(yuǎn)山夕陽西下中漸漸駛來,斜陽是那般的安謐,將黃昏的山路罩上了一層燦黃的銀沙,卻透露出它底層的倦意來。輕風(fēng)追著馬車呼呼地喘著氣,厚重的山仿佛裹在了遙遠(yuǎn)而沉靜的夢幻中,也許它是睡著了,偶爾的鳥鳴吵不醒它,飛揚(yáng)的沙塵撓不癢它。風(fēng)聲是它的酣聲,馬車已經(jīng)進(jìn)入了它的夢中。
“吁~吁!”馬車停在了這峰回路轉(zhuǎn)之處,一位四十多歲的男人從車上下來,他一身素衣,不修儀容,眉目間充蝕著的曠達(dá)與灑脫是貧窮潦倒所不能遮住的,他走到路邊石臺上正沖著風(fēng)口處,暢然而立,心間突然止不住澎湃,想到此去再也不做什么官了,從此歸園田居,又是怎般的自在,回想前些日子的窩火,不禁嘆氣道:“
我的家境貧槁,耕植不足自飽,家中孩子很多,米缸存糧卻少。
沒有維計之道,親戚朋友勸導(dǎo)。糊口不嫌官小,苦于門路難找。
機(jī)會總能尋到,諸候惠愛才豪。家叔薦而得召,百里彭澤不遙。
酒米再無費(fèi)勞,貪污同僚難交。本心坦率性高,怎能勉強(qiáng)違拗。
督郵貪吏來擾,何必媚顏屈腰?平生志愿難昭?惆悵心愧無消。
妹喪武昌噩耗,駿奔辭官去了。為官八十余朝,不如歸去消遙。”(1)
抬頭看著天邊那撩繞的晚霞,紅艷艷的天涯,隱忍于遙遠(yuǎn)的山角。清風(fēng)瀟瀟,心懷蕩蕩。他便心暢意舒地上了馬車。車夫一聲“駕!”揚(yáng)鞭而起,沙塵便在身后絕煙。從車中傳來了他渾厚雄健的歌聲,回蕩在山間,終于叫醒了那山林沉靜的夢,使這厚重的山不再困頓而歡躍起來,仿佛也隨著這歌聲漸行漸遠(yuǎn):“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dú)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二飲酒
南山下的茅屋在晨曦中蘇醒,公雞飛到柵欄上喔喔地啼叫。躲在草窩里的狗被吵醒了,它似乎很煩躁地走出來,伸了腰蹬著腿,然后盯著柵欄上兀自啼叫的公雞,滿懷不快地想著去襲擊。有個老翁提著酒壇走來,他停下來,手叩著柴扉道:“元亮,(2)開門!”
便聽得屋里傳出挲挲的木屐之聲,元亮走出屋來,只見他衣裳還不曾穿好,頭戴青巾,面容憔悴,身體枯瘦。卻一臉豪爽地笑著跑來開門,道:“呀!老伯,我一聽就是您的聲音,多日不見了,這么遠(yuǎn)來看我。來!趕快進(jìn)屋來!”
“哈哈,老翁我昨日將余糧釀了酒,今晨早早地便給你送過來了,喏,這一壇酒是專為你釀的。”
“快快!快進(jìn)來!我若餓上幾天倒也不覺得怎樣,這幾天沒有酒喝,卻是渴得要死!”元亮接過酒壇,倆人進(jìn)得屋來,但見茅屋四壁頹敗,鍋碗破落地擺在地上,卻看不到一點(diǎn)米糧油鹽。他將酒壇放在桌上,迫不急待地打開了,深深地聞了一口,抬起頭,閉著眼睛沉醉了一下道:“真是好酒啊!”
老翁道:“哈哈,知道你好這一口。只是今天來得急,酒還不曾篩過,你看,這上面還有糧沫未凈。”
“我這就找個東西過濾下,您先坐這兒等著。”他拿出兩個碗來道:“一會兒咱爺兒倆,定喝個一醉方休!哈哈。”
“好!一醉方休!”
元亮在屋子里前前后后找了一遍道:“唉!竟然找不到一塊紗布來。”突然他一摸頭巾:“哈哈,舍近求遠(yuǎn)了,舍近求遠(yuǎn)了!”他摘下頭巾將酒濾了兩碗,復(fù)戴在了頭上,馬上那清醇的酒香便從上而入鼻入口,他深深地吸了一下氣道:“若復(fù)不快飲,恐負(fù)頭上巾啊!來來,喝喝!”
兩人暢懷而飲,喝了幾碗后,老翁嘆道:“唉!可惜,可惜啊!”
元亮道:“有如此美酒,還可惜什么?”
老翁道:“不是我說你啊元亮,以你之才,不應(yīng)在此。破衣茅屋,不是高棲之地。唉,既然一世皆已濁,你又為何不能同流?”
元亮放下酒碗道:“深感老伯您的好言相勸,但我天性很難與人和諧一致。重返仕途,同流合污誠然是可以學(xué)的,但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豈非自甘迷途,糊涂顛倒!暫且一起歡飲吧,我的車駕是不可能返回的了。來,喝酒,喝酒!”
一時,倆人推盞把碗不覺沉醉,元亮道:“有酒不能沒有詩,就這眼前之景,我與老伯作首詩如何?”
老翁道:“甚好!甚好!快作一首詩來助興!”
元亮略一沉思道:“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yuǎn)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xué),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吟完醉眼蒙朧地站起身來道:“老伯,你自便,我醉了,要去睡一覺才好!”
老翁道:“好,好,你去睡你的,老翁我也醉了,哈哈。”
三桃源(3)續(xù)
卻說元亮此時迷迷糊糊地睡去,不覺來到了那日歸來時的山路上,但見有一輛馬車駛來,走到他身旁便停住了,有一男子下得車來,卻見這人身披鶴氅,頭戴長巾。面色蒼白似有病容,卻神采弈弈心有所向。那人上前作揖道:“在下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也。敢問這位先生,你是否知道此間可有個世外桃源?”
元亮打量著他,猶豫了一下道:“你尋它作甚?”
子驥道:“我自幼好游山澤,志存遁逸。如今聽得有這么一處人間仙境,豈能不往!先生若是知道,請務(wù)必說于在下,這是我人生最后的愿望。”
元亮道:“這事我本不想告訴任何人,若是他人,我便只道不知,可是今日見這位仁兄是一位高尚之士,是真心求隱,我便不忍背違。你且坐下來聽我將這事給你慢慢道來。”
于是兩人便坐在了路邊的石臺上。元亮道:“前些時日,我辭官歸來時,途經(jīng)這座山林,因?yàn)轳R倦不行,便到林中尋溪泉飲馬。卻見有一位漁父慌慌張張地在樹上刻著什么,我走過去詢問,他說:‘我馬上要去見太守,此間有座世外桃源,我剛從里面出來,怕忘記了道路,便在一些樹上刻上了標(biāo)記。尋著這些標(biāo)記便能找到世外桃源,那是個很美很隱秘的地方。’他說完便慌慌張張地走了。我一時好奇,就尋著那些標(biāo)記走去,一直順著那條溪流往前走,忽然遇到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我不禁奇怪別處早己落葉凋零了,而此間卻仿佛如春天一般,兩岸幾百步以內(nèi),中間沒有一棵雜樹,全是桃樹,那粉嫩的花瓣散發(fā)著的誘人的清香,還有樹下的芳草鮮美,花落繽紛,足以使人迷醉。我便忘情地走到了桃樹林的盡頭,那里是溪水的發(fā)源地,有一座山擋住了路,山腳下有個小洞,好像有團(tuán)燈火之光,因?yàn)榇藭r,天色已晚,那團(tuán)燈光格外地乍眼,我便從洞口摸了進(jìn)去,那是個極窄的通道,走了幾十步,突然就開闊明亮起來,只見,這里似乎是另一番的世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干凈,這里是片肥沃的土地,有清澈明麗的池塘和濃密的桑樹、竹林。田間小路四通八達(dá),村落間處處有雞鳴狗吠的聲音,此時夜幕已降臨,人們來來往往從田間耕完歸家。他們的衣著,悉如我們,但是他們卻仿佛比我們要快樂自在的多,他們的臉上都充滿了歡笑。他們見了我便圍過來說:‘咦?怎么又來了一人,那人不是剛走了嗎?不是讓他不要再告訴別人了嗎?’他們問我:‘你也是從那什么晉代來的吧?’我說是,他們說:‘前兩天就來了一位漁夫,他說他是從晉代來的。還告訴了我們很多事情。而我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便帶著妻子和族人逃到了這里,從此便與外界隔絕,后代都沒有再出去過,我們也不想再出去了,早已習(xí)慣了過這種平和安靜的日子。所以今天那位漁夫走的時候一再叮囑他,希望他不要告訴別人,因?yàn)槟菢踊蛟S就會打亂了這里的安寧。你又是怎么來到這里的呢?’我沒有對他們說漁夫背信的事,只說迷路了不知不覺走到了這里。他們都很高興,也很好客。邀請我到他們家里去,并拿出酒飯來招待我。我便在那里住了一夜,心想:那漁夫肯定是將這世外桃源告訴了太守,只是因?yàn)樘焐淹肀銢]有尋來罷了,明天一早肯定會有人來的。于是第二天天不亮,我便辭別了桃源,出來后心想,決不能讓他們找到這里,破壞了這世上唯一一處清凈安詳之地。可是我又該如何阻擋他們啊。于是我突然想起那些標(biāo)記,便將洞口附近的樹上留下的標(biāo)記全擦去了,又怕那漁夫憑著記憶還能尋到,又將那標(biāo)記向錯誤的方向一直刻了去。這樣他們就找不到了。后來我便回去了,也不知道漁夫和太守找到了沒有。你又是從哪里聽說的呢?”
子驥聽完道:“哦,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就對了,我是聽那些兵卒們說的,他們說那日和太守一起去尋世外桃源竟迷了路,餓了一天,傍晚才回來,太守氣壞了,將那漁夫打了一頓,便不再去尋了。可是我聽說后卻一直想去找到那樣一個安靜詳和的地方,我知道我的時日不多了,卻希望能夠在那美麗干凈的地方死去,也好過在這污濁顛倒的世間多活一天!你能不能帶我去呢?”
元亮道:“好!咱們一起去!”
子驥道:“太好了!”
于是他們相攜而去,那背影漸漸消失在山林中……
直到午后,元亮才醒來,他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并沒有在那世外桃源中,而是在自己貧敗的茅屋里。老翁已經(jīng)走了,桌上兀自擺著殘酒。他的心中突然惆悵悲傷起來,對著窗外苦笑著說:“還有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的樸實(shí)自然,它有著桑樹竹林的濃蔭,雞鳴犬吠的村落,荒草桃源的自然,又有童子縱情隨意的歌聲,老人歡快行游的笑聲。人們“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4)食著人間煙火,沒有金銀珠寶,卻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春種秋收,不用交稅,沒有饑餓,沒有貧困,也沒有殘酷的官吏和腐敗的惡人,不需要智慧也就沒有相互的算計與狡詐。人們生活歡快,高尚自然純樸……
注釋:
(1):根據(jù)《歸去來兮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候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yuǎn)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dāng)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2):陶淵明(約公元365——427年)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東晉詩人,文學(xué)家,散文家。
(3)《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4):《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信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dú)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自馀樂,于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