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天機傳百代3
- 光塵:晉世神俠錄
- 孤名釣魚
- 2963字
- 2016-11-03 17:10:55
記不清是何年何月,秦毅終是斷了尋找師父的念想,從此孑然一身,了無牽掛。
他曾怨恨過師父的不辭而別,卻又漸漸理解了那份苦心:自己不能一輩子呆在山里,依賴師父的羽翼庇護。
然而此刻,竟有人重提師父之名,更斷言他是自己的生父!這突如其來的宣告,令秦毅深陷于身世的重重迷霧之中。
思緒收回,石室內依舊亮如白晝。罩子里射出的光線灼燒著瞳孔,仿佛無數尖針扎入顱腦,激得秦毅陣陣劇痛。他側首望去,只見墻邊書柜里層層疊放的漆皮古籍,也在光照下泛著金芒,恍如凝固的落日余暉。
片刻后,手腳終于恢復了些許力氣。秦毅掙扎起身,在石門附近摸索良久,在墻上發現了似乎可以開啟石門的機關——一個微微凸起的石塊,似乎可以旋轉。然而無論他如何使勁,那機關紋絲不動,純屬徒費工夫。
無奈之下,秦毅盤腿坐在案桌邊,桌上擺著一卷薄薄的羊皮書冊,封皮字跡已然斑駁漫漶,顯然是歷經了無盡滄桑的古物。隨手翻開書卷,扉頁上兩個楷書大字赫然在目:“暗流”。其下另有一行小字:“光辰門紀史,閱者慎重。”
再翻一頁,正文顯現:
“圣光元年(塵世華夏周慎靚王二年),商君肇建光辰門,利在造福人間。然舉世皆愚,吾族不可顯名,惟處影中,乘間而發一力,以匡正世道,撫順人心。”
隨后的文字雖是一段段枯燥干癟的敘述,秦毅讀來卻驚心動魄。其大略如下:
商君矢志以流輝族超越現世的無窮智慧,引導濁亂人間走向大同盛世,正如他當年強秦之路。
商君有言:流輝族倏然降臨此世,乃神之旨意。吾等應為凡人之師,指引世人趨赴繁榮,切勿重蹈舊世覆轍。
于是,以與世隔絕的昆侖山為根本,流輝族人承繼并發揚先祖遺澤。智慧雖僅存殘篇,于這蒙昧塵世卻已綽綽有余。
因血脈中殘留的天外遺澤,所有流輝族人皆具遍布全身的“經絡”,宛如血管。其中蘊藏“精魄”,一旦需發力勞神,“精魄”即化為“真氣”,由經絡輸送至四肢百骸或靈臺識海,催生強大力量或堅韌意志,使體力、智力爆發出數倍乃至千百倍的威能。
然流輝族人非天生通曉經絡運用,必經漫長修煉方能漸悟其中奧妙,此法名為“御氣道”。此道本為流輝族專屬,不知何時起流傳至凡間。凡人本無經絡,無法修習,然有先賢窮盡心力探索,竟從中發掘出一套適合凡人的法門。彼等不解經絡真義,誤將其曲解為自身潛藏脈絡,實則是以血管勉強替代經絡,用以儲存精魄、輸送真氣,亦可達“超凡入圣”之境。然血管終非經絡,故凡人修煉者終其一生,極限不過流輝族頂尖高手之半,且耗時更為漫長。
御氣道不僅強身健體,更能療傷愈病。有賢者據此著《黃帝內經》,開醫道與武道之先河,漸衍生諸多氣功秘術,皆為御氣道之變種。而純正御氣道,唯流輝族方可修習。
除經絡與御氣道,流輝族更掌握無數舊世流傳之技。此技可鑄就麟鳴劍般堅不可摧之神兵;可馴化日行萬里之飛鴿;可筑昆侖雪巔富麗堂皇之圣城。
憑此卓絕天賦,流輝族俯瞰塵世如觀棋局,于暗中操縱天下大勢,無需再置身凡俗算計之中。
商君建門之年,光辰門以“圣光”為號紀元,流輝族以“辰光”為姓,以守護世界為職志,光辰門大業由此肇興。
九年,初代大司統辰光商鞅逝,年僅八十歲——乃因經年操勞,心力早衰。
商君之逝,對流輝族重創至深。然圣光意志不屈不撓,指引光辰門于其身后堅定前行。
十二年,圣地成。巍巍昆侖之巔,其輝光始普照寰宇。
二十四年,頒行《侍輝族制典》,將服侍流輝族之塵世人定為“侍輝族”,須世世代代效命圣門,永世不得歸返塵世。
二十六年,頒行《禁止異族通婚令》,嚴禁流輝族與侍輝族通婚,污損圣裔血脈;嚴行一夫一妻,違者死。
五十一年,行鼎立制:統制院主政令(大司衜領),元勛院議決策(大司術領),裁決院斷法裁判(大司衡領)。
七十五年,建守護軍,大司衜兼都帥,大司衡兼都判,大司術兼都監。
八十二年,決議干預塵世戰局,促秦滅六國、肇建皇朝。
九十年,秦軍東出,摧枯拉朽,十年間六國崩解。秦朝立,圣門借秦法度,向塵世貫徹大明神意志,扶植虔信者于各地興建奉圣所,為光辰門人塵世行止之基。奉圣所或為莊園、閣樓、殿堂,其首領由通曉天機之“天道使者”擔任,世代承教化之責,誘以名利,曉以義理,驅策世人效力圣門,并供給部分財物。
然秦皇施政暴戾,天下洶洶。圣門內裂為兩派:一派主張承商君遺志,維系秦祚;一派認定苛政已失民心,悖逆商君降恩初衷,須另立新朝。此乃圣門首次大分歧,亦為后世數百年派爭之濫觴。
一零六年,黃石公賜張良《素書》,授其兵法修仙術;未幾又授韓信兵法劍術;同年,扶大俠朱家崛起于魯地,使其賓客刺秦吏數百。
一一一年,反秦派壓服助秦派掌權,秦朝速朽,群雄逐鹿。擁劉邦與擁項羽者復各成一派。
一一六年,圣門決議助劉邦稱帝,蕩平六國余燼,揚大漢國威。后又有封建與郡縣之爭。
一二五年,圣門決議經略西土,遣先遣隊赴安息、天竺。
一六五年,圣門決議強化漢帝皇權,削平七國之亂,固皇朝根基。
一七二年,圣門決議建西域守護軍,支持安息帝國主宰西域。
一八五年,圣門決議建大秦守護軍,經略遠西大陸。
一九四至一九七年,圣門決議助漢武帝鎮撫四夷,廣置郡縣;借張騫鑿空,推天朝秩序于近西。
二零四年,圣門決議奉孔孟之道為華夏主信,扶植儒家,以禮法治國。
二三五至二六三年,圣門決議挑動匈奴內斗,縱烏桓西侵,草原自此爭戰不休,部落離散,無力大舉南犯。漢朝外患漸消,國賦日減,人丁繁盛,然世家豪族趁勢坐大。
二九三年,圣門決議扶持王氏家族,確立皇室與豪族共治之體,弱帝權以防世道傾頹如秦皇漢武。
三零八年,大秦守護軍叛。第十九代大司衜親征彈壓,歷時九載方平。遂頒《守護軍更替鎮守制》,防久鎮生變。
圣門因平叛無暇東顧。其時天下貧富懸絕,流民遍野,鬻兒賣女者不絕,萬民呼求圣人。外戚王莽乘勢篡位,托古改制。然事與愿違,新政未解民困,反致怨聲載道,不數年,天下皆反。圣門遂棄新莽,決議復立漢朝。其后,陰助景帝后裔劉秀,遂一統天下。
后漢立,圣門行無為之治,削弱遍布四方之諸奉圣所。豪族勢力漸控郡縣,終成皇室、世宦、土豪、黎民四階之序。
圣光三七五年,因干涉羌亂引發祁連山擎天峰事件,三十六圣武士歿于羌人毒箭。圣門決議于隴西廣傳武學,驅當地豪族以御羌,不再直接遣圣武士介入。
圣光三九五年,建南華夏守護軍,統轄南疆數千里蠻域。至此,四大守護軍拱衛昆侖,號令八荒六合,萬邦諸國。
因外戚宦官亂政,漢廷日腐。豪杰恃強凌弱,庶民為求自保,競相習武結幫,于是三江五湖,草莽之人四起如蜂蟻,漸成圣門心腹之患。
圣光四五六至五零四年,大勢派壓倒無為派,改奉因勢利導之策,不涉庶務,僅以崇高禮法道德引導世人向善守序。然圣光煌煌,亦有晦暗難及之隅。總有本性邪惡之徒,貪圖享樂,自甘墮落,從內部蛀蝕圣門偉業。唯徹底清除此等逆門極惡之徒,方可達天下大同之境。逆門者朝榮天驕化名張角,于冀州舉太平道反旗,妄圖挾民力抗漢廷、撼圣門、奪天下。圣門大力鎮壓,未及一年,黃巾主力潰敗。然余孽星散,為禍江湖,如野草滋蔓,難除根荄。圣門遂降三圣使,以仙術之名,導世人重歸正道。吾等討逆扶正,禍患漸平,以至今日……
至此,紀事戛然而止。末了附一句評語:
百川東流,千曲萬折,飛濺浪花無數。然自高而低,終歸汪洋,縱有巨石長堤,豈能阻之?魚蝦之輩,但隨波逐流,焉得自在天地間乎!
“此書……呼延盾所言……莫非皆真?世間果有此等門派?自己竟是流輝族后裔?在那奔涌不息的歷史洪流之下,當真潛藏著如此洶涌的暗流?”秦毅心潮翻涌,陷入了無邊的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