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王健林:情商決定人生
- 第10章 劉墉:做個快樂讀書人
- 第9章 馮侖:理想是黑暗最盡頭的那束光芒
- 第8章 崔永元:敢說真話,還要妙說實話
- 第7章 李開復:善于選擇,勇于放棄
- 第6章 潘石屹:開發他人身上的寶藏
第1章 前言
年輕人往往有熱血沒經驗,有問題沒答案。每一代年輕人都在千萬次地問,向同時代的青年導師提問——從1947年給胡適寫信問“國家是否有救”的北大學生,到向李開復微訪談提出兩萬個問題的網民。因為現實與理想的撕裂,如今的青年們迷惑很多——
物質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對著現實的殘酷;
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已經體會到了內心的焦慮;
嚴峻的就業形勢、難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讓年輕人陷入了就業還是考研、出國還是工作的困惑中;
……
書本里的鉛字無法立即變成活生生的社會經驗,曾經的理想猛烈地撞擊著未來的路。對自己的人生還有期望和憧憬的你,需要一個怎樣的青年導師?
“有一種人,也許他從政沒有發跡,經商沒有發財,學術沒有創新,管理沒有發達,混得很悲慘,但他很可能有一種精神,一種一旦選擇了自己認定的事業,就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精神。當你見到這種人的時候,你可以從他身上感受到某種鼓舞,從而反過來刺激你自己的人生發展。”人生規劃師徐小平如是說過。
中國青年需要的夢想導師,其實不過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變時代氣候的人,但他會告訴你如何適應這個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會告訴你大路邊仍有羊腸小路可走;他不是大義的布道者,但他會告訴你聞所未聞的人生價值——他教你常識,教你獨立,教你反思;他讓你不再隨波逐流,讓你學會自我救贖;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一模一樣。
也許,在你學習、工作不順意的時候,他會拍拍肩膀告訴你成績不代表一切;也許,在你騷動的彷徨期,他不是阻止你選擇,而是認真地指給你一個可能的方向;也許,在你遭受失敗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人生不一定要過獨木橋;也許,在你因失敗而絕望的時候,他會告訴你做人可選擇的路很多。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雖然已被社會認定為成年人,但剝去表面的成熟,我們并未做好由里到外變成成年人的準備。我們被社會上一股必須要成功的強迫感裹挾著,哪怕是停下來喘口氣都覺得不安,因而無法發現自己身上的無限可能。
鑒于此,本書挑選當代青年有代表性的成長困惑,邀請10位“夢想導師”做出回復,馬云、俞敏洪、李開復、王健林、劉墉、袁岳、潘石屹……他們或犀利、或和藹、或清晰、或睿智,與你共同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以及對青年們的無限期待。
這本書與其他青春主題的書籍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并不是一本訓斥年輕人為什么這么自私、無能、不爭氣的書,也不是一本空泛的喊口號,告訴你只要努力,前途就一定光明的書,而是一本像朋友一樣靜靜地傾聽你的苦惱,并通過睿智的寥寥數語引導你發現自己,獲取自己人生答案的書。所以,這本定位給20多歲年輕人看的書,讀者已經蔓延到了30、40、50歲的人,這里講的不僅是年輕人要面臨的困惑,更是你一生都要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