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的阿爾貝特·施佩爾: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師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簡介
有些人想要強調,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謹將此書獻給所有那些因這些人的行為而飽受傷害的人們。
“為了能建造宏偉的建筑,我不惜像浮士德一樣出賣自己的靈魂。而現在,我找到了我的靡菲斯特。他和歌德筆下的那位魔鬼一樣迷人?!保ㄊ┡鍫枺?970,第31頁)
這些年來,貝托爾德·康拉德·赫爾曼·阿爾貝特·施佩爾——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阿爾貝特·施佩爾——有過不少官方和非官方的稱呼。人們稱他為“好納粹”、“希特勒的建筑師”。他是希特勒可能的接班人之一,是德意志帝國的未來總理。他甚至可能是第一次紐倫堡審判中唯一一個悔罪的被告。毫無疑問,阿爾貝特·施佩爾有許多不同的面孔:戰時,他是除希特勒以外影響力最大的人,是廣為默認的希特勒接班人;在資源普遍短缺的那個歷史時期,他以卓越的組織能力,使德國的生產力一度達到巔峰;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會像其他納粹領導人一樣被判處死刑,沒想到他卻躲過了斷頭臺,僅僅被判了二十年監禁。
他做過希特勒的建筑師,擔任過軍備部長。鑒于他在納粹黨的活躍程度以及在德國所發動的戰爭中的貢獻,人們不禁要問:施佩爾是否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所獲得的出人意料的判決是否反映出人們認為施佩爾犯的罪在某種程度上比其他被告要來得輕?還是說他在辯護中進行了策劃以此減輕了判決?在紐倫堡審判前及審判中的一些事件記錄,提供了解答這些疑問的線索:從手頭的證據中,可以看出施佩爾具有怎樣的人格,他的人格又是如何產生影響的?
紐倫堡審判之后,傳記家們就對施佩爾的一生非常感興趣。他們試圖解讀這個謎一樣的男人,解讀他和希特勒以及德國政權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他在戰爭將要結束時的一些行為。范德瓦特引用了1944年4月9日觀察家報上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的一篇文章中的詞句:“施佩爾并非是典型的納粹;而作為這架戰爭機器的司機,對納粹黨而言,他甚至比希特勒還要重要”(范德瓦特,1997,第191頁)。施佩爾自己也承認,他有效地配置基礎設施和武器制造廠,讓德國的生產力屢創奇跡,延長了戰爭的時間。施佩爾還精心策劃,表現出一副沉著干練、智力超群的形象,這讓他在被告中顯得卓爾不群。此外,施佩爾本人也是一個可靠的信息來源。他不單是個受審者,還是個作者,寫過好幾本書來記錄納粹組織里的那些事兒。不論是在監禁期間還是在出獄以后,他都一直在書寫關于納粹政權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所做的事,試圖向世界也向自己,為他那時的所作所為進行辯護。施佩爾做的那些事兒真的有情可原嗎?施佩爾暴露出的野心以及與那些不人道罪行撇不清的關系,是否成了他在法庭上最大的破綻?他是否成功地通過耍花招的方式,說服了法庭,一直以來他對納粹政權殘酷暴行全心全意的支持,是無意間被牽扯進去的?
所有這些證據顯示,施佩爾是個復雜的人。他精于算計、精明狡猾,同時又有著脆弱天真的一面。本書認為施佩爾是個投機者;他選擇追隨希特勒,是想要鞏固自己的事業。而后來在紐倫堡軍事法庭上,他選擇說謊并用他的魅力掩蓋真相,是為了讓自己逃過死刑。在法庭上,他既沒有表現得和他的同僚一樣那么冷血,在面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時,他也沒有流露出滿心悔恨的樣子。而他的見風使舵以及不惜一切代價保全自己地位的自私行徑給我們帶來了如下疑問:在這歷史性的第一次審判中,他真的與其他被告有所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