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凌羽化旅中囑子 石珮珩深院報仇

詩曰:

豪杰安論富與貧,一番磨煉一番新;

丹陽市上吹簫客,就是吳邦柱石臣。

這四句詩,是全篇意旨。講那英雄豪杰,隨地而生,不論富貴貧賤之家,若自能振拔,定轉貧為富,轉賤為貴。其原處富貴的,自更光前啟后,大抵都要做一個萬古不磨的漢子,才為了當。然而古來豪杰能有幾個是萬古不磨的?總之只要持身務歸于正,相交貴別賢奸,氣質或有所偏,處事必參情理。是這般做人,便是豪杰。遇與不遇,又有命運存焉。莫謂能自振拔,便去著意妄求,這便大差了。所謂振拔者,不外乎持身、待人、接物,即上歸于正,別賢奸,參情理三項。如此做得去,這則為兼善豪杰,窮則為獨善豪杰。然而這等豪杰,自不能得庸福,定有許多苦難磨他。譬如韓信寄食漂母,寧戚傭工飯牛,不但不為人所齒,連“衣食”二字都難,是皆勞筋骨,苦心志,涉歷流離顛沛,正所謂磨煉英雄也。可見得這等人不是自在得的。韓信為蕭何所薦,乃至齊王;寧戚為管仲所薦,便登相國。當其困窮之日,未嘗改易操守,使名聞于賢者,正是他持身待入得力處。初先混跡塵寰,世人肉眼不識;到后來顯榮發達,做出事業,自然動地驚天,流名千載。可見得這等人原不可易視的。然而這等人決不獨生,必有相附。如前所說韓信、寧戚,便有蕭何、管仲薦他;有了關、張,自有劉昭烈收他。這都是天地不使那等人虛生在世,必定叫他有一著腳處,方展其才。故豪杰在落魄不遇時,有一具高眼識得,便相提挈,其人也非凡輩。

如今且聽說一個識豪杰的,陌路便結生死交,至后互相救援,締姻千里,立身成名,奇蹤異跡,都從那識拔中生。看它且等我從頭敷演得去,自有可觀之處。正是:耳聞安足信,說出便知奇。

詞曰:

窮達不人由,家教綿綿世澤悠。接續書香傳種子,無憂。貽厥兒孫有善謀。為惡豈常留,大義春秋重復仇。何況高堂恩罔極,應酬。感得神明也降庥!

話說前朝浙江紹興府有一個太守,姓凌,名登,字羽化。進士出身,本籍南直揚州府江都縣人氏。少年娶下同鄉王少卿女兒,所生一子,眉清目秀,氣格不凡。生產之夜,其母夢吞一星,乳名便叫星兒。到得六歲,請先生教他讀書,取名六鰲,字駕山。讀書過目成誦,聰明異常。父母愛如珍寶,自不必說。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過了幾個年頭,羽化選任紹興知府,正要收拾赴任。不料王夫人染了不測之癥,一病而故。羽化因憑期緊迫,不敢久停,只得選地把夫人安葬。此時王少卿去世已久,子孫俱遷移他所,自己又無嫡親弟兄,只得把家務托與得力家人魏義,分撥停當,帶著駕山,驛傳到任。

路上父子二人踽踽涼涼,甚是凄楚。幸得駕山曲意承歡,周旋左右,稍可解慰。不則一日,到了紹興府中。公座畢,未免有那衙門規矩,見上司,會同僚,待屬縣的許多事體。忙忙過了數日,然后發牌放告。羽化生來性子最直,不肯偏私受賄,一味清廉,撫字心勞,悉知民隱,紹興一府無不稱揚盛德。一日,審得一起盜贓扳害。那受害的乃是一個小經紀,姓褚名愚,他出身原系末籍,都因勤儉起家,———大凡勤儉的,便多慳吝—鄰舍面上情分多稀。古語說得好:“一家飽暖千家怨。”即有那等嫉妒飽暖幸災樂禍的人,出于其間。褚愚又缺少親族,難以倚靠,雖有一個表親,姓姚名茂功,在兗州府做軍官,卻又迢迢阻隔,縱有如無。因此鄉里有那無藉不良的,欺他單弱,便買盜詐他錢財,嚼他腦髓。豈料被凌知府審出真情,把眾盜問罪訖,將褚愚超豁。

審畢,眾犯皆發放去,獨有褚愚尚跪著不動,衙役趕逐,只是不走。凌知府看了這般光景,便問道:“本府既已把你超出冤枉,并沒加罪,你今卻戀戀不去,難道還有審不到處,你心下不足么?”褚愚連連磕頭道:“小人得蒙青天察出冤情,超救蟻命,怎敢還有不足!但念小人不智,薄有家資,以致眾人垂涎招怨。若不遇青天明斷,則小人必死于箠楚之下,家私自然難保,妻子必至流離。老爺恩德,真如天高地厚,無可補報。今愿在衙中服侍,少效犬馬。”凌知府大笑道:“本府自有童仆,何須用你!且官長以部民為奴,我也不忍。”褚愚道:“若老爺不準收用,則小人無處報德,豈不有負大恩!縱就供設長生,朝夕焚祝,或來生相報,終屬虛事。不若親侍左右,少盡忠心。伏乞收錄,雖死不辭!”說罷,涕淚如雨。凌知府見他如此誠心懇切,亦覺感動,遂準收入衙中。褚愚不勝之喜。歸家安頓妻子,自入府衙承役。

凌知府見他識得幾個字兒,略曉得些文義,便派他承管書房。因得與公子朝夕親近,駕山與他說話,甚是投機合意,便亦另眼看他。

不覺春去秋來,褚愚已在衙中二年有余,凌知府考滿入京候選,兩下分別,十分不舍。褚愚要送上京師,知府不許,道:“你有妻子在家,怎好出門遠去。但你平居必須和睦鄰里,免得再生他故,恐將來官府未必如我持公。”褚愚哭拜道:“此處人都刁詐,小人亦不愿久居,日后若有遷移,當到老爺府上叩見。”時合城搢紳耆老,官吏師生,于知府起程之日,俱至十里長亭設餞,皆攀轅不舍,灑淚而別。褚愚又送了一程,然后別去。后地方上思念凌知府德澤,遂建造生祠,紀功報德。

且說凌知府一路行到蘇州,忽然感病,只得泊船住下,尋寓安歇,請醫調治。日復一日,漸漸沉重。知府料病不起,乃分付駕山道:“你父親幼年力學,博得腰金,今即一病而亡,在我也盡夠了。但痛你幼時喪母,今又喪父,不得照顧成人,婚姻未結。我若死后,你可扶柩歸家,合葬母塋。但是世務艱險,只宜謹守,不可外務,致墜家聲。若得你體貼我心,持身如玉,我雖在九泉,瞑目含笑。家業盡可過活。家人魏義,忠義可托,一應財物出入,叫他照管,決無差誤。門戶應酬,你俱未諳,須與魏義商酌,原情度理,便可無過。你必專志讀書,掙個出頭日子,接續書香才好。”駕山跪在榻前,傷感五中,凄然下眼,乃解慰道:“爹爹放心,安靜調理,自然痊可。不須思及他事,惹起憂思。”知府亦含淚長嘆。不料服藥無功,禱神不效,知府日重一日,竟是嗚呼去世。駕山一慟幾絕,只得著家人備棺盛殮,扶柩歸家。

晝夜趲行,到了本土。魏義聞信遠接,放聲痛哭道:“相公年幼,諸事未曾結果,老爺竟去世了,叫相公倚靠何人!”駕山痛哭,頃刻不省人事。魏義慌忙叫喚,良久方蘇。乃勸道:“相公且休痛哭。今老爺既已仙歸,相公須料理喪葬大事,不宜哭壞身子,反為不便。”駕山乃與魏義計議,即擇日在船開吊,出柩到墳,與母相合葬。忙亂數日,虧了魏義夫婦二人竭力料理,不要駕山費心。

凌羽化是進士知府,同年社友雖多,然無出仕兒子,世態炎涼,總也不來吊唁。駕山依著父親臨終分付的話,把家中一應田租莊稅,盡托與魏義掌管,自己卻折節下帷,潛心讀書。有時想起父母,放聲慟哭。當月明夜靜,萬籟俱寂,悲號數四,聞者酸心。正是:

靜夜蟲聲徹曉聽,凄凄寒焰照書屏。

雙親未養音容渺,樹欲寧時風不寧。

駕山在東樓讀書,早已過了三年服滿。此年卻好學道按臨,魏義對駕山道:“今年又當科試,相公不可不去應考,若得入學,便可繼祖世書香。”駕山點頭道:“是。”到了縣考進場,把兩篇文字,一揮而就。只因他原是聰明之人,再加了三年苦功,真正落筆有神,奇思滿紙,那兩篇時文,何消著力!到了出案日子,第一名就是凌六鰲。到府考又是案首,察院中取在第二名入泮。是時來慶賀者便多,好生熱鬧。正是:“世態炎涼見,人情得失知。”

凌駕山自從入學之后,就有朋友來往,初時只閉門杜客,今自己有了前程,也就出外交接。一日,坐在東樓看書,只見小廝來說道:“張相公同一位了相公來拜。”拿上帖子,見寫著:“眷通家侍教弟丁嚴拜。”你道張相公是誰?原來名駿,字玉飛,祖上原居北直涿州,住在揚州已經數世。父親張哲,字明武,住在涿州,開一個大綢緞鋪,家中富有資財。玉飛小時與駕山曾同筆硯,性地聰明慷慨,兩人甚是莫逆。玉飛是十五歲進學,進學之年,駕山尚隨父在任。這時玉飛已十九歲了,同著母親穆氏,在家里管著田莊,料理家務。父親張哲,或一年或二年也回揚州一次。父子都是好義之人,待朋友頗有肝膽。初先駕山扶柩歸葬,及入泮等事,俱來吊賀。尋常不時相會,極疏也只隔得十數天。會時不過講些文章人品,真是同心知己,氣味相投。駕山也極感他交誼。這日同了丁嚴來拜,不知這姓丁的卻是何人。駕山平素厭見這些講世務的成群逐隊,所以只是杜門謝客。總是見得這班人守本分的少,說是非的多,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壞人心術品行,深可痛絕。今卻因是張玉飛同來,不好回他,乃整衣出堂。相見畢,坐定。駕山乃對玉飛道:“連日不晤,正欲到宅奉看。”張玉飛道:“吾兄埋頭書史,名達鄉邦,丁兄仰慕高才,故同小弟特來奉謁。”駕山乃問:“丁兄貴表尊居?”

你道這姓丁的是何等樣人?原來是本郡丁少師的兒子,生丁嚴時,少師已五十余歲,晚年得子,愛恤倍常,由他心性,不甚拘束。以后長大了,習慣如自然,只管驕奢淫佚,胡作胡為。父母才管他,卻管不下了。把父母反看做厭物,如眼釘肉刺,一存了厭惡心腸,日久日疏。富貴之家屋宇又多,便整月的父子不得見面。丁少師又是一個貪財慕祿之人,原少義方之訓,做事原有許多不好處。這丁嚴輕忽父母,如同陌路,反要嚴聲厲色的相對。父母方懊悔幼時慣了他性子,以致如今教誨不轉。看著兒子便氣,想想自己又氣,終究老年人拗不過少年人,一雙父母竟為兒子氣死。這番丁嚴稱了心意,無人聒絮,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家中擁金穴之資,便門下集無賴之輩,日日聚在一處,也沒有一句好話說。不是賭錢吃酒,就是宿娼嫖妓,鮮衣怒馬,街市招搖。只要揚州城里有那一處迎神賽會,唱戲燒香,便聚了一班好勝之人,無有不到。更有一樁大不好處:學古人石崇做事,養一班強盜在家,駕著船只,便去江心里打劫客商,因此家財日盛一日。他年才二十有余,心腸最險,動要害人。又喜的是交游虛譽,上年歲試,買了生員,整整費去幾千金。今聞得駕山入學,大有才名,思欲結為朋友,故拉同張玉飛來引進。

凌駕山動問,張玉飛便代為稱說家聲:“表德孟明,上年已游庠過了。”駕山乃與丁孟明致恭道:“小弟坐井守株,不得親近時賢,反荷先施,罪甚罪甚!”丁孟明道:“小弟性質鄙陋,久欲仰攀高士,向聞吾兄大名,如雷灌耳,今得拜識荊州,果然名下無虛。”駕山又謙敘一回。兩次茶畢,又講了些閑話,然后起身告別。明日只得去回拜他,遂拉了張玉飛同去。孟明接見,甚是歡洽。換茶過,正欲告退,孟明一把扯住不放,留入園里。果是富貴之家,景象不同,層樓疊閣,古玩奇珍,觀之奪目。正是:

庭院深深畫閣重,富家分得帝王宮。

香浮寶鴨沉煙細,光映珠簾暖日融。

花氣氤氳薰面目,鶯聲圓溜度房攏。

眼前應接應無暇,疑是仙鄉入夢中。

三人散步,縱觀半晌,方邀入一軒中坐下。頃刻擺上酒肴,賓主酬酢。酒至數巡,丁孟明道:“小弟濫叨黌序,實慚文墨,有失禮處,還要吾兄見諒。”張玉飛道:“如今讀書的人,往往有許多俗態,不期自至,非酸即腐,非呆即迂。弟思此等人,深足愧恥。吾見有一種豪邁磊落之氣,與眾不同,真是男兒志趣。”丁孟明道:“若以拘執迂腐較之豁達雄豪,固是不及。吾兄此談,在小弟固不敢當,然而大丈夫也須如此。”又對駕山道:“小弟此言何如?”駕山點頭道:“斯文一脈,原不是叫人迂腐,不過不同于流俗耳。今人則故作迂腐體格,以自托于讀書人,誠足深惡痛絕。吾兄所見,小弟略同。”丁孟明拍手大笑道:“英雄所見,大率如。此 .”三人說說笑笑,杯盞交錯,直吃到午夜方散。

駕山歸家,已是大醉。明日直睡到紅日三竿,方才起身。梳洗畢,魏義說道:“相公昨日丁家吃酒,直恁地醉?”駕山道:“去回拜他,承他美情留飲,不覺竟醉了。”魏義道:“相公有所不知,這丁相公是揚州城中一個最厲害公子。相公看他出言吐語,便知他是一個險惡的人,只要看他一雙眼睛,便是個不好相,將來必遭刑險。一向聞說他家窩藏強盜,在江里打劫過往客商,因此上家私比他少師爺手里更好。相公今后凡與他交接應對,俱要留心。”駕山愕然道:“原來如此,我卻不知。既然有此等事,難道官府并不知覺?”魏義道:“官府那里曉得?他與衙門里人,吏書皂快,通同隱庇,縱就知覺,也原調停過了。”駕山道:“留心處固要留心,但看他待朋友,就像情誼厚重的,料也無害于我。”正是:

奸險之人切莫交,語中針刺笑中刀。

莫言意氣甜如蜜,稍有參差易改操。

話分兩頭。卻說山西太原府城西,有一陸家莊,那陸家莊上有一個務農的莊家,姓石名虹。妻房劉氏。父親石驥,是一個秀才。祖上原是大同人氏,因有志讀書,見得大同都尚弓馬,沒有讀書的人,故此搬到省城。到石驥手里,讀成了書,便得入學。石驥做人也好,有聲庠序。養兩個兒子,長名石虬,早年亡過;有一嗣子,頂了宗祧。次子便是石虹。石驥死后,石虹讀不成書,便移到這陸家莊,種田為活,家事盡可支持。年過四十,才生下一兒,面方耳大,體壯聲洪,石虹夫妻好生歡喜。恐他不能養大,有祖上遺下一件寶貝,是一個玉鎖,把來就系在小兒頸項上,即取乳名鎖兒。到得六七歲,便送在鄉塾讀書,聰明有識,看過不忘。那村館先生即于玉鎖上起見,取個單名,叫做石瓊,表字珮珩。十來歲時,卻長得相貌整齊,眉目秀麗,外邊看他像是一個文弱書生,內里邊卻有天賦一身膂力,有異尋常,若與村童頑耍,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后來年紀漸長,越發奢遮。這石瓊才得成童,卻便有一種高人性格,具宗愨、班超之志。他常道:“為人在世,如白駒過隙,有限時光,最壽者不過百年,名隨身沒。若不去建功立業,做一個天地間有用處的人,使后人仰慕余芳,流傳千載,此生便是虛生。我今株守蓬門,做那些村莊事業,有恁出頭日子?”此時漸漸無力讀書。前村有一個閑住的老武官,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便瞞了父母,私下去投見他,求他指撥弓馬。那武官見石瓊有些志量,人物出眾,將來不是落寞之人,乃盡心教導他,與他講解兵書戰策。珮珩也都心領神會,鉆心用力,把槍刀武藝,演習皆精,能一弓發兩矢,箭無不中。演習既久,萬不失一,心下大喜。然也只是韜藏隱晦,總不露出鋒芒。過得一年,那老武官死了,臨死之時,把器械弓箭贈幾件與珮珩。一有閑暇工夫,便去拈弄。正是:

少年切莫耽閑暇,百歲韶華轉眼空。

投筆班生艷千古,愿將健翮試秋風。

閑話休提。且說石虹這老頭兒,有些家私,又得好兒子,以為心滿意足,快活過日子的。不料時勢遷移,命途乖舛,歷年水旱不均,田地拋荒,家資耗盡,將產業逐漸變賣,反賃入田種,愈加掣手縮腳,失神少智。珮珩也不得力量讀書,隨著父親做田中生活。父子二人拚命做去,爭奈天不留情,這“衣食”兩字,萬難周給,其年又遭春旱,麥俱干死。村中俱言城中郝家放米,遠近俱去借貸。石虹立腳不定,明知郝家利重,爭奈無親族移挪,只得也央著中人,到郝家去告借。

你道郝家是何等人?原來是個有錢鄉宦,當家的名龍字云驂,專以盤放為事,積聚家資數十余萬,貧窮受累的不計其數。恐有官府詐他,便納了一個中書,交結了官府。長子郝韜,次子郝鈐,俱買了生員,越發有勢有力,不怕債戶少欠他的。鄉人又因別家借債不能便應急,這郝家只消寫了紙,便有銀子,故此鄉人情愿擔此重利。石虹央著中人,去借得四石小米,算計可度到秋收。不料秋來霪雨連旬,河水泛漲,淹得寸草俱無,好難支架。郝家又追逼要緊,石虹從來不曾受人氣的,今見郝家奴仆來討債,未免嘴里不干不凈,一時忍耐不得,便與他相嚷。這些狼虎奴仆們,方倚勢生事,怎肯干休?回家輕事重報,郝龍不勝大怒,差人把石虹捉到家中,不問根由,喝令眾家人痛打。自己高坐太師椅上,大聲叱喝道:“我老爺規矩,那個不知?你敢抗延,不來還納,反將我差來家人打罵,是何道理?世上那有你這般大膽的人!”石虹此時被眾狼虎按捺在地,又受打痛苦,勢已至此,不得不哀求道:“委實田里無收,便無償抵,還求老爺寬限;待我拆屋賣瓦,本利自然清還。”郝龍嗔目大喝道:“唗!好一個自在性兒,要我老爺寬限!難道不曉得我老爺有一個將身準債的法兒么?你若果然無物可償,便把人口投靠進來,這個反造化了你,你反得倚靠我老爺的勢了。疾忙出去,算計定了,速速回覆。”言罷,便轉身進去。石虹見郝龍說到將身準債,便氣得喉塞胸填,又不敢抵觸,欲要再向哀求,見他又進去了,在地下爬將起來,只得向眾家人訴說。眾家人那里管他,只是亂嚷亂罵亂推的,搢出大門,只叫:“早須寫身子進來,省得我們腳步。”石虹被他們搢得腳不點地走到街上,一路喊叫:“倚富殺人!”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還有一等輕薄的道:“你這老頭兒,還不快走,卻在此處絮絮叨叨,想是打得不爽利么?”正是:

狂吠安論是與非,助他豪猾勢巍巍。

一般弱肉強之食,狐技偏能假虎威。

石虹受這一肚子氣,沒處申訴,又見紅日西沉,天將昏黑,便急急出城;幸喜城門還略露些,遂出城外。在路思量道:“我好受苦受累受氣!一向衣食無憂,何等自在;今止為年歲荒歉,暫時挪借,打算秋收還他,不料又遇這樣天時,受他這般凌辱,還道限我速速完納,不然竟把合家寫去靠他。我想我爹也曾進學,我雖年暮,也還有節氣的,怎好去靠人?呸!不如死休!免得貽累妻子。”遂回身急急奔走,欲死到郝家去。走到城門邊,卻見門已閉了,如何得到郝家?左思右想,一時氣忿不過,望著城墻奮身一撞,腦裂血涌,眼見得這條性命結果!此時城門雖閉,那城外開鋪子的尚有未曾收店,見有人撞死城下,便叫喊起來。眾人點起火把,齊來救護,紛紛嚷嚷,鬧動街坊不表。

且說珮珩是日割柴歸家,劉氏對他說:“郝家人來捉了你父親去,此時尚不見回,你可速進城去瞧看。”珮珩聽得此言,一口氣按捺不住,放下柴擔道:“我去也。”飛走的趕進城來。日已沉西,心下愈急,才到城邊,只見眾人圍在一處嚷亂,聽得說道:“這是什么人?”又道:“死的了,救不活了。”又道:“不知為著恁事,尋此短見?”珮珩聽了,那吃驚不小。急擠上前一看,見眾人圍著一人在地,有用手候他口氣的,有摸他心頭的。珮珩在火光影里,分明認得是父親,便一躍上前,抱住尸骸,放聲大哭道:“我的父親!你緣何死在此處!”一口氣接不來,便悶倒在地。有慈心人見了感傷,急忙叫喚扶起,半晌方蘇。眾人問恁原故,珮珩便把借郝家米事略述,哭道:“郝家既然捉去,為何又死在這邊?莫不是郝家暗害了,丟在這里的么?”眾人道:“這不相干。方才見一人東西奔走,旋聽得觸墻聲息,想是受了累,一時氣忿,故尋此短見。”珮珩此時心膽俱碎,抱著尸骸,捶胸跌足,只是痛哭。

早立過一個老者來道:“小官人,你哭也無益。你父親必是受了郝家凌辱,故此負氣自盡。今已死了,夜又深了,你也料難回去。不如且到我家,歇了一夜,明日再行區處。”珮珩道:“承老爹厚意,但是父親尸骸暴露,卻怎么好?”老者道:“不妨,我家有舊毯,且拿來覆著。”便令人取來蓋了,要留珮珩去宿。珮珩哭道:“我父親如此慘亡,做兒子的何忍去睡?情愿在尸邊守了一夜罷!”老者道:“這是你的孝心,但是露天霜氣寒冷,一夜如何打熬得過?還到我家去。”便引珮珩到自家屋廊下,付出鋪蓋,叫珮珩睡覺。珮珩原移到尸旁,人家檐下打坐。

哭到天明,到老者家里還了鋪蓋,作料下鄉報母。走到庭前,見那老者已起身在外,便上前拜謝。老者扶起道:“你父親如此慘亡,你今如何主意?”珮珩道:“下鄉去報知母親,挪借些銀子上來,且買具棺木盛殮了再處。”老者道:“你家值此荒年,卻向那里去挪借?”珮珩道:“就是賣身子也顧不得了。”老者道:“豈無親族告借?何必說這等慘毒的話!”珮珩道:“雖有幾個親族,都遇了這般年歲,也只好各人自顧,那里有錢來周濟?止有一個母舅,肯慷慨仗義,上年又亡過了。”老者嘆口氣道:“可憐是個孤幼,無處投奔。那里不是積德處!”便道:“你既無好親族,又無處挪借,就是賣身子,一時有誰來買?我有幾兩積蓄,愿借與你,待你掙扎好了還我罷。”便進去取出三兩銀子,付與珮珩。珮珩見老者如此盛德,方問及姓名,叫做施仁甫。乃垂淚道:“固承施老爹高厚之恩,也待我做一紙借契,才好領你銀子。”施仁甫道:“難道你這般一個少年,就沒了我的銀子?要契何用!”珮珩不勝感激,便央仁甫同去買了一具棺木,出了腳力錢,抬到城邊,將尸骸入殮。珮珩號天搶地,哀感行人。及問知致死之由,都懼怕郝家威勢,不敢多嘴。正是:

窮途慘禍卒然投,饒你英雄沒轉籌。

堪恨眼前澆薄子,不關休戚總悠悠。

珮珩既殮了父尸,停棺城下,乃與施仁甫商議,要與郝家告官分說。施仁甫道:“阿呀,你好不知事!你家父親不是他家打死,是自尋短見的,這地保怎肯擔差?說到后來,縱然逼死自真,誰肯與你做個硬證,執他人命?況且他家巨富,又與官府來往,你孤掌難鳴,如何弄得他過?古語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他只消用上一千五百,這事就冰釋了,怎得他吃虧?只怕你反要受他的累哩!竟要聽了我說,早休此念。”珮珩道:“固如施老爹所言,但是父親受此大冤,竟不能替父洗雪,要我做兒子的何用!若與他告到官司,縱卵石不敵,喪身九泉,也等旁人得知我父親受了冤枉,死者亦得瞑目。”施仁甫笑道:“原來你主意甚差。古來孝子為親報仇的也不少,都能審時度勢,使仇惡必報,親冤必伸,這才是善于處事的。你今因一時忍不得,便要與他告理,固然是一種至情,自天性發出,原難隱忍。但不知其中有個委曲:你只想,當今之世,惟有‘財’‘勢’兩件可以行事,你既無錢,又無勢,他有財,又有勢,相去天淵,如何抵敵?況且這個死所,又非郝家的地方,那時不惟不能雪冤報仇,反要斷送一條性命。且你有老母在家,卻教何人奉養?且一經告官,官府便要相驗,拋尸露體,不得入土。為仁人孝子的心下何安?我不是與郝家有甚親故,替他吹散,實是為你算計。不如聽了老夫說話,別作良圖,待時而動。”珮珩細味其言,果是有理,遂辭別下鄉。

走入村中,只見母親倚門而望,急上前叫聲:“媽媽!”眼里便吊下淚來,口里也說不出了。劉氏道:“我兒呀!你昨日去了,怎么父子都不回來?叫我懸懸盼望,好生焦躁!坐了一夜,沒有合眼。打聽得父親消息何如?為何這般光景,莫非有甚尷尬么?”珮珩大哭道:“父親死了!”劉氏大驚道:“怎么說父親死了?”珮珩道:“被郝家提去打壞,便在城墻上撞死了!”劉氏聽說,大叫一聲:“我的丈夫呀!”驀然跌倒,珮珩攙扶不及,慌忙叫喚,那里蘇醒?只見得牙關緊閉,心口如冰!你道劉氏如何便到這個地位?只因年紀已高,又為歲值兇荒,吃食便不同往昔,昨日見郝家如狼似虎的家人,把老官兒蜂擒蟻擁的提去,唬得魂不附體,再見兒子去了一夜總不回家,料非好光景,疑慮恓惶,心飛肉跳,已十分難過。今突然聞此兇信,一時氣涌上來,頭眩跌倒,跌得太重,氣遂頓絕。珮珩叫喚良久,不見蘇醒,跌足捶胸,啕號陶痛哭。此際真上天下地,也沒個法兒生出來!

鄰里聽得他家哭聲,聚來觀看,問得其故,個個嗟呀不已,然并沒一個為他籌劃。珮珩略定一定神魂,猛然思省道:“今父母一時慘亡,父親已承那施老爹借銀收殮,今母親卻無棺木。聞說前村王伯甫要買屋,何不去求他,將這房子賣與他,好弄些銀子殯葬父母。”因央鄰人看著母親尸骸,隨寫了張屋帳,急急走到前村。你道這樣年歲,怎么還有人買屋?卻有個原故。自古道:“熟年田地隔邱荒,荒年田地隔邱熟。”這陸家莊上荒多熟少,前村系是高鄉,今秋大熟,那王老兒在成熟之處,要分兒子出來另居,故此要買屋。珮好遇王老兒正在場上看斛穄米。便上前相見,哭訴情由。王老兒也慘然道:“尊翁與我也是相知一邊,當初若要借米,何不早向我說,卻去郝家借此重債。今乃遭此大變,父母俱亡,真是人生大不幸了。我豈可不救人之急!”即接了屋帳,拱到起坐處坐了,便去請一個村館先生來,寫下屋契,做個中見。議定價銀十五兩,先付十兩,余待出屋找足。珮珩接了銀子,與眾人別過,就去買棺木,叫團頭盛殮畢,然后入城,取父親靈柩。

到施仁甫家相謝,具述母親急死之故,已經變賣房屋,得價買棺。施仁甫大驚道:“你的命運怎么這般不好?兩日之內父母雙亡,真個可憐極了!”珮珩放聲大哭。仁甫亦灑淚不止。珮珩要稱還前邊所借,施仁甫止住道:“我若要你還,就要你寫契了。我也是慣行濟困扶危的。你若必要還我,你便看得我輕,你也是個小家子,不是丈夫氣概,后來沒出頭的了。況且你父母雙亡,雖已入殮,尚未安葬,用錢之處正多,雖有了這幾兩屋價,濟得恁么事來?以后你還要弄間房子,才好棲身。日常供給也要用度,我正替你擔憂作何算計,你怎么反要還我?倘你日后少一缺二,不妨來對我說,自當資助。”珮珩見施仁甫如此仗義疏財,便不好再說別話,唯有揮涕拜謝。施仁甫道:“還有一說,只怕郝家這宗債負,必不肯罷休,定還要與你費氣。”珮珩忿然道:“我父母都被他逼死,他還敢問我要?況且我屋都變賣了,將什么與他?”施仁甫搖頭道:“他不是這般說。自古道:‘父債子還。’他又是個潑賴人,那里管你!”珮珩道:“且由他怎么樣再處。”

當下別了施仁甫,取了父親靈柩,扛抬下鄉,將兩棺合葬祖墳訖。終日懷念:“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郝家這廝想來決不肯便罷。這幾日因我父母慘亡,不便來討,故也放松一著;只怕再過數日就來聒絮了,施仁甫所料定是不差。但我報仇作何設法?”想了數日,猛然道:“除非殺卻這廝,逃避遠方,乃是上著。但是他深居簡出,我何處乘其不備?除非到他家左近,看個機會下落,或挖撬墻壁,或上屋跳進。我膂力自有,縱就驚動多人,也不妨事。即殺他全家,亦不為過。我今田地俱荒,屋又賣去,身上毫無牽掛,正當報仇。縱逃不出性命,被官府問了死罪,我俯仰無怍,不忝此生!”算計停當,一夜安睡。只因這一念激切,有分教:暗里鬼神來指引,人間豪杰有提攜。未知珮珩如何報仇,且聽下回分解。

有一凌駕山,便有一丁孟明;有一石珮珩,便有一郝龍。可見善惡都有成對。語云:“一死一生,乃見交情。”當續之曰:“一善一惡,乃成世情。”

劉氏不死,郝龍罪已難逭,乃惡言竟逼兩命,其怨毒為何如哉!天怒神怨,即以兩命償之。天道好還,洵不誣也。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2 15:19:33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门头沟区| 巴林左旗| 白银市| 漯河市| 彭山县| 琼中| 原平市| 长岭县| 海城市| 赣榆县| 招远市| 临湘市| 常州市| 台中市| 织金县| 平远县| 衢州市| 抚顺市| 思南县| 双鸭山市| 报价| 丹巴县| 政和县| 安图县| 霞浦县| 阳曲县| 和平县| 介休市| 长寿区| 哈巴河县| 新竹市| 商丘市| 屏东市| 朝阳县| 荣昌县| 铁力市| 兴仁县| 若羌县| 曲周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