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雙門誕瑞,初綻書香

作者:霖筆?康喬烈夫

選自:文集《禹雨之期》

創作時間: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至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

地點:日本福岡德國柏林河南商丘貴州銅仁

第一章秦地韻庭,墨香啟歲

1987年的西安城,暑氣尚未褪去,雁塔區朱雀大街上的法桐枝葉繁茂,將熾熱的陽光切割成細碎的光斑,灑在青石板路上。陳家的“韻庭門樓”前,朱漆大門敞開,門楣上高懸的鎏金匾額熠熠生輝,“書韻傳家”四個大字筆力遒勁,那是 decades前一位書法名家到訪時,為陳家三代堅守古籍修復與文脈傳承的風骨所題。

八月十五,恰逢陳家長孫陳謙墨滿月之喜,門樓內外早已裝點得煥然一新。青灰色的磚墻被擦拭得锃亮,檐角懸掛的銅鈴隨風輕擺,發出清脆的聲響,似在為這喜慶的日子唱和。庭院中,百年石榴樹繁花滿枝,殷紅的花瓣飄落一地,與青磚地上鋪展的紅綢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天然的民俗畫。

卯時三刻,陳家大宅便熱鬧起來。最先到的是祖父陳喬松的故交——碑林博物館的老館長林鶴年。他身著藏青色長衫,腳蹬黑布鞋,雖已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手中捧著一方古樸的端硯,硯臺上“墨韻恒傳”的刻字清晰可見。“喬松啊,恭喜恭喜,這端硯是我早年得的,就給小公子添個文房彩頭,愿他將來墨韻隨身,文脈永續。”林鶴年踏入正堂,便高聲笑道。

陳喬松忙迎上前,雙手接過端硯,眼中滿是感激:“林老,您這禮物太重了,謙墨這孩子能得您賜硯,往后定要好好琢磨字里乾坤。”說話間,二人攜手走進正堂。正堂內,紫檀木的八仙桌上擺滿了文房四寶與古籍善本,兩側的太師椅上,陸續落座的賓客皆是西安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有研究唐代碑刻的學者,有傳承古法裝裱的匠人,還有市文化館的資深館員。

辰時,滿月宴正式開始。陳喬松抱著襁褓中的陳謙墨,緩步走到正堂中央。嬰兒的小臉粉雕玉琢,眉眼間竟已隱隱有幾分祖父專注于古籍修復時的沉靜。陳喬松清了清嗓子,用帶著秦腔韻味的語調開口:“今日,我陳家添丁,謙墨滿月,承蒙各位親朋故舊賞臉。我陳家在雁塔區扎根三代,從先父那輩起,就守著這古籍修復的手藝,守著這滿屋子的紙墨書香。如今,這孩子呱呱墜地,我盼他能承繼家學,把這墨香續下去,讓咱老陜的文脈,在這一筆一劃里,傳得更遠。”

話音剛落,賓客們紛紛舉杯,掌聲與賀喜聲此起彼伏。研究唐代碑刻的學者李默堂起身,笑著說:“喬松兄,你家這小公子,生在這韻庭門樓,長在這墨香堆里,將來定是個能為咱西安文化添彩的人物。我這有本影印的《雁塔圣教序》,送給孩子,讓他打小就瞧瞧咱雁塔的文脈根基。”說著,便將一本裝幀精美的古籍遞了過來。

陳謙墨的父親陳秉文,此時正忙著招呼賓客,額角沁著細汗,眼中卻滿是笑意。他是市文化館的古籍管理員,常年與古籍相伴,身上自帶一股儒雅氣質。母親蘇琳則在一旁,溫柔地看著襁褓中的孩子,時不時用手帕擦拭他額頭的細汗,眼中滿是慈愛。蘇琳本是中學語文老師,因待產才告假在家,她看著滿座的文化同仁,心中默默期許:“謙墨啊,往后你可要在這書香里,長成個有風骨、有溫度的人。”

宴席間,賓客們或探討古籍修復的新工藝,或交流碑刻研究的新發現,偶爾也會逗弄一下陳謙墨,歡聲笑語在韻庭門樓里回蕩。庭院中的石榴花,似乎也被這熱鬧的氛圍感染,花瓣簌簌飄落,落在賓客們的肩頭、衣襟上,添了幾分雅趣。

與此同時,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商丘梁園區,劉家的“書韻堂”也沉浸在喜慶之中。劉家是商丘有名的書香門第,祖父劉望旌是當地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一生致力于古詩文教學與傳承,家中藏有不少民國時期的線裝書,連梁園區的老學者們,也常登門借閱研討。

八月十五,劉家長女劉寧悅周歲,“書韻堂”內翰墨飄香。正廳的紫檀書桌上,整齊擺放著文房四寶、線裝古籍與一架小巧的古琴。劉望旌身著灰布長衫,手持戒尺,正襟危坐于太師椅上,眼神中透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期許。

巳時,賓客陸續而至。最先到的是商丘師范學院的老教授周鴻儒,他頭戴瓜皮帽,身著青布馬褂,手中捧著一套線裝《詩經》,笑道:“望旌兄,恭喜添丁。這套《詩經》是我早年在舊書攤淘的,雖不是珍本,卻也字字珠璣,給小丫頭當個開蒙禮,愿她將來詩禮傳家,才情并茂。”

劉望旌起身相迎,雙手接過《詩經》,拱手道:“周兄費心了,寧悅這孩子能得您賜書,往后定要好好悟這詩里的乾坤。”說話間,二人一同走進正廳。正廳內,賓客們或坐或站,皆是商丘文化界的賢達——有研究民俗文化的專家,有傳承古琴藝術的藝人,還有市圖書館的資深館員。

午時,周歲宴啟。劉望旌抱著劉寧悅,走到正廳中央。小女孩粉嘟嘟的臉蛋上,一雙大眼睛清澈明亮,好奇地看著滿座賓客。劉望旌清了清嗓子,用帶著商丘口音的普通話開口:“今日,我劉家添喜,寧悅周歲,多謝各位親朋好友捧場。我劉家在梁園區也算有些年頭,從先父起,就守著這詩文傳承的事兒,家中藏的這些書,這些琴,都是咱文脈的根。如今,這孩子蹣跚學步,我盼她能承繼詩禮,把這書香、這雅韻,在這一言一行里,傳得更廣。”

賓客們紛紛舉杯慶賀,掌聲與笑聲交織。研究民俗文化的專家趙啟年起身,說道:“望旌兄,你家這小丫頭,生在書韻堂,長在詩禮間,將來定是個能為咱商丘文化添彩的人物。我這有幅手寫的《關雎》書法,送給孩子,讓她打小就聽聽咱商丘的詩禮余韻。”說著,便展開一幅墨香未干的書法作品。

劉寧悅的父親劉邦彥,在一旁忙著斟茶遞水,他是市圖書館的館長,常年與書籍打交道,身上透著一股溫潤的氣質。母親安嵐則在一旁,輕聲哄著劉寧悅,眼中滿是寵溺。安嵐本是出版社的編輯,因照顧孩子暫別工作,她看著滿座的文化同仁,心中暗暗祈禱:“寧悅啊,往后你可要在這詩禮里,長成個有情懷、有擔當的人。”

宴席間,賓客們或研討古詩文的新解,或交流民俗文化的傳承,偶爾也會逗弄一下劉寧悅,溫馨的氛圍在書韻堂里彌漫。庭院中的丁香花,悠悠散發著香氣,花瓣落在石桌上、臺階上,為這周歲宴添了幾分詩意。

在西安韻庭門樓,陳謙墨的滿月宴漸入佳境。陳喬松抱著孫子,與賓客們探討古籍修復的“傳拓技藝”,從唐代碑刻的傳拓講究,到現代影印技術對傳統技藝的沖擊,言辭間滿是對文脈傳承的憂慮與堅守。“現在科技是發達了,可這傳拓的手藝,是帶著人的溫度的,墨拓在碑上的力度,紙張與碑面的貼合,這些細微處,機器可替代不了。咱得讓年輕人知道,這不是簡單的手藝,是咱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密碼。”陳喬松的話,讓席間的年輕學者陷入沉思。

陳秉文則與市文化館的同事交流古籍數字化的進展,“現在館里在推進古籍數字化,把那些善本、孤本掃描存檔,既方便研究,也能更好地保護。但數字化只是手段,真正的傳承,還是得讓人去讀、去悟、去傳承字里行間的精神。就像這《雁塔圣教序》,數字化后能讓更多人看到,但只有親手觸摸碑帖,感受墨色的濃淡、筆畫的頓挫,才能真正體會到褚遂良書法的神韻,體會到玄奘譯經的那份虔誠。”

蘇琳在一旁,聽著丈夫與賓客的交流,偶爾也會插上幾句,分享自己在中學教學中,如何將古籍里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我教語文,就常給學生講《論語》里的小故事,講古人的為人處世,講‘仁義禮智信’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有的還會主動去讀原著。我想,這就是文脈傳承的一種方式,從課堂里,從生活中,一點點滲透。”

而在商丘書韻堂,劉寧悅的周歲宴溫馨依舊。劉望旌抱著孫女,與賓客們研討古詩文的“吟誦之美”,從《詩經》的雅言吟誦,到唐詩宋詞的韻律把握,話語中滿是對詩禮傳承的執著與期待。“這吟誦可不是簡單的讀詩,得講究平仄、韻律,得把自己放進詩里,感受古人的心境。現在會吟誦的人越來越少了,咱得把這門學問傳下去,讓孩子們知道,詩不是印在紙上的死文字,是能唱、能吟、能傳情的活文化。”劉望旌的話,讓席間的年輕學子心生向往。

劉邦彥則與市圖書館的同事交流地方文獻的整理工作,“梁園區的地方文獻豐富,有很多關于商丘歷史、民俗的珍貴資料,我們得好好整理、挖掘,讓這些文獻里的故事重見天日。就像這《商丘縣志》,里面記載了多少名人軼事、民俗風情,要是能整理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商丘的文化根脈。”

安嵐在一旁,聽著丈夫與賓客的探討,不時也會分享自己在出版社的經歷,“我以前做編輯,就喜歡挖掘那些小眾但有價值的古詩文選題,把它們推廣出去。現在雖在家帶孩子,可也沒閑著,給寧悅讀詩、講書,希望她從小就對這些有興趣。我覺得,文脈傳承,有時候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從家庭開始,從日常開始。”

西安的日頭漸漸西斜,韻庭門樓的滿月宴進入尾聲。賓客們起身告辭,陳喬松抱著陳謙墨,站在門口相送。林鶴年握著陳喬松的手,說道:“喬松,好好教這孩子,咱西安的文脈,就靠你們這些年輕人續下去了。”陳喬松點頭稱是,眼中滿是期許:“林老放心,我定不負囑托,讓謙墨把這墨香傳下去。”

陳秉文與蘇琳也在一旁相送,看著賓客們離去的背影,蘇琳輕聲對陳秉文說:“秉文,今天這么多文化界的前輩給謙墨賀喜,咱可得好好培養他,不能辜負這份期望。”陳秉文點點頭:“是啊,這孩子生在咱陳家,就得扛起文脈傳承的擔子,我和你一起,好好教他。”

商丘的夕陽也緩緩下沉,書韻堂的周歲宴漸漸散場。賓客們起身告別,劉望旌抱著劉寧悅,站在門口相送。周鴻儒拍著劉望旌的肩膀,說道:“望旌,好好帶這孩子,咱商丘的詩禮,就靠你們這些后輩子孫傳下去了。”劉望旌拱手致謝:“周兄放心,我定傾盡全力,讓寧悅把這詩禮續下去。”

劉邦彥與安嵐在一旁相送,看著賓客們離去的身影,安嵐輕聲對劉邦彥說:“邦彥,今天這么多文化界的朋友給寧悅祝福,咱得好好培養她,不能辜負這份心意。”劉邦彥微微頷首:“是啊,這孩子生在咱劉家,就得挑起詩禮傳承的大梁,我和你一起,好好教她。”

當西安的夜幕降臨,韻庭門樓里亮起了盞盞燈籠,柔和的光映著青磚灰瓦,石榴樹的影子在墻上搖曳。陳謙墨在母親的懷中安睡,臉上還帶著淡淡的笑意,仿佛在夢中也能感受到這滿庭的墨香。陳喬松走進書房,小心翼翼地將林鶴年送的端硯、李默堂送的《雁塔圣教序》,還有其他賓客送的文房禮物,一一歸置在書案上,看著這些飽含期許的物件,他輕聲自語:“謙墨啊,你可得記住,這不僅僅是禮物,是咱西安文脈傳承的接力棒,你得好好接,好好跑。”

同一時刻,商丘的夜色也悄然降臨,書韻堂里點起了蠟燭,昏黃的光映著木質書架,丁香花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劉寧悅在母親的臂彎里熟睡,嘴角掛著淺淺的笑,好似在夢鄉里也能聆聽這滿室的詩韻。劉望旌走進藏書閣,輕輕將周鴻儒送的《詩經》、趙啟年送的《關雎》書法,還有其他賓客送的文化珍品,一一擺放在書架上,望著這些寄托希望的物件,他低聲呢喃:“寧悅啊,你要記得,這不僅僅是饋贈,是咱商丘詩禮傳承的火種,你得好好護,好好燃。”

這一日,秦地的韻庭門樓與豫地的書韻堂,皆因新生命的誕生而充滿希望,文脈傳承的種子,在兩個孩子的生命里悄然埋下,等待著在未來的歲月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續寫屬于他們這代人的書香傳奇。

第二章墨韻交融,禮贊傳承

西安的暮色如墨,韻庭門樓內的燈火卻亮如繁星。陳喬松送走最后一批賓客,轉身回到書房,案頭的端硯、古籍在燭光下泛著溫潤的光。他戴上老花鏡,小心翼翼地翻開李默堂贈的影印《雁塔圣教序》,手指輕輕撫過頁面,仿佛能觸到千年前褚遂良揮毫時的溫度。“這字里的筋骨,得讓謙墨早早悟透。”他喃喃自語,隨即取來宣紙、湖筆,蘸墨臨摹,筆鋒游走間,雁塔文脈的氣韻在書房流淌。

陳秉文和蘇琳回到廂房,將熟睡的陳謙墨安置在雕花搖籃里。蘇琳望著孩子恬靜的睡臉,輕聲說:“今天賓客們的話,我都記在心里了。咱們教謙墨,不能只教認字讀書,得讓他懂這墨香背后的責任。”陳秉文點點頭,從懷中掏出白天在宴席上記錄的賓客建言,“林老說傳拓技藝要傳承,李學者講數字化與傳統融合,這些都是文脈延續的門道,以后得一點點講給謙墨聽。”夫妻倆就著燭光,整理起為孩子準備的“文脈啟蒙冊”,把古籍修復的故事、碑刻傳承的意義,都細細寫在泛黃的毛邊紙上,預備等孩子懂事,便開啟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商丘的月夜似紗,書韻堂中的燭光搖曳生姿。劉望旌踱步至藏書閣,取出周鴻儒贈的線裝《詩經》,輕輕翻開,“關關雎鳩”的字樣在燭光下古樸厚重。他取下墻上的古琴,調試琴弦,指尖撥響宮商角徵羽,《詩經》的吟誦調便在閣內悠悠散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古老的韻律,似要穿透時空,與千年前的風雅對話。

劉邦彥和安嵐守在劉寧悅的搖籃旁,看著孩子在夢中不安分地蹬腿,忍不住相視而笑。安嵐掏出白天記錄的賓客研討片段,“趙教授說吟誦之美要傳承,周老講地方文獻需挖掘,這些都是詩禮延續的根基,得慢慢教給寧悅。”劉邦彥從書架取下竹簡《論語》,用朱砂筆在空白處標注現代解讀,準備為孩子打造專屬的“詩禮啟蒙箋”,把古詩文的情、民俗文化的根,都融入這一筆一劃,待孩子牙牙學語,便領她走進這詩意天地。

西安·韻庭門樓寅時

黎明前的黑暗最是濃稠,韻庭門樓的書房卻亮如白晝。陳喬松擱下筆,望著案頭臨摹的《雁塔圣教序》,眉頭微蹙。他取來祖傳的拓碑工具——棗木捶、桑皮紙、油煙墨,決定以實際操作,探尋傳承技藝的新路徑。

“傳拓講究‘三輕三重’,選紙要輕,上紙要重;捶打要輕,著墨要重……”陳喬松對著空氣喃喃,仿佛眼前立著年幼的陳謙墨,正睜大眼睛學習。他取來一方唐代殘碑拓片,先將桑皮紙浸潤,以竹簾輕托,覆于碑面,手指如游龍,迅速撫平褶皺。棗木捶起落間,似在叩擊時光之門,“這力度,得像撫摸故人的臉,輕柔卻有溫度。”待紙干,他持墨撲輕拍,墨色如晨霧漫染,殘碑上的字跡漸漸蘇醒,帶著千年風雨的痕跡,在紙上重生。

拓畢,陳喬松將拓片與臨摹的《雁塔圣教序》并置,對比間,發現傳拓的真實質感與書法臨摹的藝術加工,恰是文脈傳承的一體兩面——傳拓留住歷史本真,臨摹賦予藝術新生。他提筆在“文脈啟蒙冊”添上批注:“傳承非守舊,是讓歷史與藝術共綻光芒,待謙墨悟此,方懂傳承真意。”

商丘·書韻堂卯時

天際泛起魚肚白,書韻堂的藏書閣里,琴音與吟誦聲交織。劉望旌輕撫古琴,吟罷《關雎》,又取來《離騷》竹簡,以楚調吟誦:“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蒼涼悲壯的調子,似要把屈子的憂憤,融入清晨的霧氣。

他放下古琴,取出地方文獻《商丘民俗考》,翻閱至“火神臺傳說”章節,目光發亮。“這傳說里藏著咱商丘人的精神吶,得讓寧悅從小就知道。”他取來雕花刻刀,在梨木板上勾勒火神臺輪廓,刀鋒游走如筆,將傳說刻進木里,預備制成啟蒙教具——待孩子稍長,便可通過木刻、故事、吟誦,多維感知家鄉文化的厚重。

刻罷,劉望旌望著木刻上的火神臺,喟嘆:“傳承不是照搬,是把老故事講出新滋味,讓后人既能觸摸歷史溫度,又能生出創新的芽。”他在“詩禮啟蒙箋”寫下:“詩禮傳家,要讓古老傳說活在當下,待寧悅悟此,方解傳承妙義。”

西安·韻庭門樓辰時

晨霧未散,韻庭門樓的庭院已熱鬧起來。陳秉文抱著陳謙墨,在石榴樹下踱步,指著滿樹繁花,用《詩經》句式教孩子說話:“謙墨看,‘石榴之華,燁燁其英’。”蘇琳在一旁,將昨夜整理的“文脈啟蒙冊”鋪在石桌上,指著陳喬松拓的殘碑拓片,輕聲講:“這是太爺爺拓的碑,上面的字,藏著千年前的故事。”孩子雖聽不懂,卻盯著拓片上的墨痕,咯咯直笑。

此時,陳喬松從書房出來,將新拓的殘碑拓片鋪在石桌上,與陳秉文、蘇琳探討:“這傳拓技藝,得讓謙墨盡早接觸,但不能只教手藝,得讓他明白,每道工序都是與歷史對話。”他取來放大鏡,讓孩子觀察拓片上的墨點,“你看這墨點,有的深,有的淺,就像歷史的呼吸,有輕有重。”陳謙墨的小手無意識地揮動,碰倒了桌上的毛筆,墨汁在拓片上暈開,卻意外形成獨特的紋理。陳喬松眼中閃過光亮:“你瞧,傳承里也得容得下意外,這暈開的墨,不也是一種新的表達?”夫妻倆相視一笑,明白傳承之路,既要守正,也要納新。

商丘·書韻堂巳時

日上三竿,書韻堂的庭院飄著丁香花香。劉邦彥抱著劉寧悅,在丁香樹下輕晃,用方言吟誦《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安嵐取出昨夜準備的“詩禮啟蒙箋”,指著劉望旌刻的火神臺木刻,溫柔講述:“這是爺爺刻的火神臺,上面的故事,講的是咱商丘人的勇敢。”孩子的小手抓向木刻,摸到凹凸的紋理,咿咿呀呀地回應。

劉望旌從藏書閣出來,將新刻的《詩經》木版畫鋪在石桌上,與劉邦彥、安嵐交流:“這吟誦之美,得讓寧悅從小浸潤,但不能只教韻律,得讓她感受,每句詩都是古人的心跳。”他取來古琴,彈起《鹿鳴》,讓孩子聽琴音里的詩韻,“你聽這琴音,和詩里的‘呦呦鹿鳴’是不是一樣歡快?”劉寧悅的小腳蹬動,踢翻了桌上的竹簡,竹簡散落間,竟拼出“詩禮傳家”四字。劉望旌撫掌大笑:“你看,傳承中藏著機緣,這散落的竹簡,不也是一種奇妙的呼應?”夫妻倆會心一笑,懂得傳承之途,既要循古,也要啟新。

西安·韻庭門樓未時

午后的陽光透過法桐葉,灑在韻庭門樓的青磚地上。陳喬松帶著陳謙墨,走進市文化館的古籍修復室。室內,古籍善本整齊排列,修復師們戴著口罩、手套,小心翼翼地修補殘卷。陳喬松指著一位修復師手中的宋版書,對孩子說:“這書受傷了,得給它治病,就像醫生救病人。”修復師會意,放慢動作,展示“拆線、洗頁、補紙、重裱”的工序,宋版書的殘頁在她手中,漸漸恢復往昔容顏。

陳謙墨的眼睛眨也不眨,看著修復師用竹鑷子夾起比發絲還細的補紙,填補書頁的破損。陳喬松在一旁講解:“這補紙得選和原書一樣的材質,墨色得調得和原書一致,才能讓書‘復活’又不顯痕跡。”修復室的老師傅們,你一言我一語,分享修復中的“奇遇”——曾在某本殘卷里發現古人的批注,解開了一樁學術爭議;也曾因補紙材質不對,讓整本書“變了味”。這些故事,像一顆顆種子,埋進陳謙墨幼小的心靈,雖還未發芽,卻已讓他感知到古籍修復背后的溫度與智慧。

離開時,陳喬松抱著孩子,站在文化館的古籍陳列前,輕聲說:“謙墨,這些書是歷史的嘴巴,修復它們,就是讓歷史繼續說話。咱陳家守著這手藝,就是守著歷史的聲音,你往后要學的,不僅是怎么修書,更是怎么聽懂歷史的話。”陳謙墨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卻緊緊抓住祖父的衣襟,仿佛握住了傳承的接力棒。

商丘·書韻堂申時

夕陽的余暉給書韻堂鍍上一層金。劉望旌帶著劉寧悅,踏入商丘師范學院的古籍藏書樓。樓內,線裝書的香氣彌漫,古籍管理員們正用毛筆謄抄孤本。劉望旌指著一位管理員手中的《商丘縣志》,對孩子說:“這書是咱商丘的記憶,得給它換新衣,就像給老人梳洗。”管理員會意,放慢動作,展示“謄抄、校勘、裝幀”的流程,《商丘縣志》的殘頁在他筆下,重新煥發光彩。

劉寧悅的眼睛亮閃閃的,看著管理員用蠅頭小楷謄抄縣志,墨香在空氣中彌漫。劉望旌在一旁解說:“這字得寫得和原書一樣工整,校勘得仔細,不能讓錯誤跟著書傳下去。”藏書樓的老教授們,你一段我一段,講述古籍中的“寶藏”——曾在某本縣志里發現明代商丘的商業地圖,填補了地方史空白;也曾因謄抄時的筆誤,讓一段歷史“失了真”。這些故事,像一道道光,照進劉寧悅稚嫩的心田,雖還未照亮前路,卻已讓她觸摸到地方文獻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返程時,劉望旌抱著孩子,站在藏書樓的古籍墻前,輕聲說:“寧悅,這些書是商丘的根脈,傳承它們,就是讓根脈更粗壯。咱劉家守著這事兒,就是守著家鄉的魂,你往后要學的,不僅是怎么傳抄書,更是怎么讀懂家鄉的魂。”劉寧悅咯咯笑著,小手卻牢牢拽住祖父的衣袖,仿佛握住了傳承的密碼本。

西安·韻庭門樓酉時

暮色染透朱雀大街,韻庭門樓的正堂亮起紅燈籠。陳家人圍坐八仙桌,共享晚餐。陳喬松夾起一筷油潑面,說:“今天帶謙墨去文化館,這孩子盯著修復師看了一下午,眼里有光。”陳秉文接過話:“是啊,我看他對拓片也感興趣,往后多帶他接觸這些,說不定能早早開竅。”蘇琳給孩子喂了口粥,笑道:“剛才教他認‘墨’字,他抓著毛筆不放,像模像樣地亂畫,墨汁滿臉都是。”

飯桌上,話題自然轉到文脈傳承。陳喬松放下碗筷,正色道:“傳承這事兒,得趁早扎根,但不能急功近利。咱得讓謙墨先感受,再理解,最后熱愛。就像這油潑面,得先聞著辣子香,再嘗著面勁道,最后才懂這是咱西安人的味道。”陳秉文點頭稱是:“我在文化館整理古籍,發現很多年輕人對古籍修復感興趣,但苦于沒渠道深入。往后咱可以在門樓辦些小講座,讓謙墨跟著聽聽,也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蘇琳也說:“我在中學教語文,能把古籍里的故事融入課堂,讓更多孩子接觸文脈。謙墨要是能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傳承的事兒,自然水到渠成。”

一家人的話語,像一盞盞燈,照亮了韻庭門樓的傳承之路,雖還漫長,卻已明晰方向。

商丘·書韻堂戌時

夜色籠罩梁園區,書韻堂的正廳點起牛油燭。劉家人圍坐檀木桌,共進晚餐。劉望旌夾起一筷水激饃,說:“今天帶寧悅去師范學院,這孩子聽管理員講書,聽得入了迷,小手一直拍。”劉邦彥接過話:“是啊,我看她對木刻也好奇,往后多帶她逛逛藏書樓,說不定能早早結緣。”安嵐給孩子喂了口湯,笑道:“剛才教她認‘詩’字,她拿著竹簡搖晃,竹簡上的字都被她晃模糊了,逗得大家直笑。”

飯桌上,話題悄然落于詩禮傳承。劉望旌擱下碗筷,鄭重道:“傳承這事兒,得從小熏陶,但不能刻板生硬。咱得讓寧悅先喜歡,再鉆研,最后堅守。就像這水激饃,得先嘗著甜脆,再品著麥香,最后才懂這是咱商丘人的情懷。”劉邦彥深以為然:“我在圖書館整理地方文獻,發現很多年輕人對商丘歷史感興趣,但缺乏系統了解。往后咱可以在書韻堂辦些小沙龍,讓寧悅跟著聽聽,也讓更多人觸摸這方水土的魂。”安嵐也說:“我雖暫別出版社,可也能給寧悅講書里的故事,把詩禮融入生活。寧悅要是能在這樣的滋養中成長,傳承的事兒,自然瓜熟蒂落。”

一家人的交談,像一束束光,點亮了書韻堂的傳承之旅,雖有波折,卻已錨定航向。

這一日,從晨霧到暮色,秦地的韻庭門樓與豫地的書韻堂,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為新生命的傳承之路奠基。陳謙墨與劉寧悅,一個在西安的墨香里觸摸歷史紋理,一個在商丘的詩韻中聆聽文化心跳,他們雖未謀面,文脈傳承的絲線,卻已在時光里悄然纏繞,預備著編織一場跨越秦豫的書香佳話,而這場傳承的接力,才剛剛啟幕,未來的風雨與榮耀,都在等待這兩個孩子,一步步去書寫、去見證,讓古老的文脈,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綻放更絢爛的光彩。

第三章文脈潤心,初萌新枝

西安的晨光穿透薄霧,韻庭門樓的青石板路上,落滿了昨夜被風吹下的石榴花瓣。陳謙墨在搖籃里醒得早,小手揮舞著抓向空中的光斑,咯咯的笑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蘇琳聞聲走進廂房,抱起孩子,指尖輕輕劃過他柔軟的頭發:“謙墨醒啦?今天太爺爺要教你認墨,咱們可得好好學。”說著,便抱著他往書房走去,腳步輕緩,生怕驚擾了庭院里的靜謐。

書房內,陳喬松早已端坐案前,案上擺著一方新磨的徽墨,墨錠上“松煙凝香”四個字在晨光下泛著溫潤的光。他見蘇琳抱著陳謙墨進來,連忙起身接過孩子,小心翼翼地讓他坐在自己膝頭:“謙墨乖,今天太爺爺教你認‘墨’,這可是咱文人的根。”陳喬松拿起墨錠,湊到孩子眼前,“你看這墨,是用松煙、麝香、珍珠粉做的,要磨三個時辰才能用,慢工出細活,就像做人,得沉下心來。”

陳謙墨的小手好奇地伸向墨錠,指尖剛碰到冰涼的墨面,就被墨香吸引,湊著鼻子使勁聞了聞,引得陳喬松和蘇琳都笑了。陳喬松握著孩子的小手,輕輕在墨錠上摩挲:“這墨要順著一個方向磨,力道得勻,墨汁才會細膩。你看太爺爺磨給你看。”他放下孩子,取來端硯,倒入少許清水,手持墨錠順時針研磨,“沙沙”的磨墨聲在書房里響起,似春蠶啃食桑葉,又似細雨打在窗欞,溫潤而綿長。

蘇琳在一旁看著,想起昨夜陳秉文說的話,輕聲道:“爹,昨天秉文說想在門樓辦古籍修復小講座,既讓謙墨多接觸這門手藝,也能讓街坊鄰里了解文脈傳承,您覺得怎么樣?”陳喬松磨墨的手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光亮:“這主意好!現在年輕人對老手藝了解太少,辦講座既能傳手藝,又能讓謙墨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耳濡目染,比咱們天天教他還管用。等磨完這錠墨,咱們就和秉文商量具體細節。”

說話間,墨汁已磨得濃稠,陳喬松取來湖筆,蘸了些墨汁,在宣紙上寫下“書韻傳家”四個大字。筆鋒游走間,橫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撇如陸斷犀象,捺如崩浪雷奔,將秦地文脈的蒼勁與厚重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把毛筆遞給陳謙墨,握著孩子的小手在紙上畫圈:“謙墨也來寫,不管寫得好不好,只要沾了墨香,就是咱陳家的傳承人。”

陳謙墨握著筆,在紙上胡亂畫著,墨汁暈開,形成一個個不規則的圓圈,卻透著孩童的天真爛漫。陳喬松看著紙上的“作品”,笑得眼角皺起:“好!有咱陳家的氣勢,以后肯定是個能扛得起文脈傳承的好孩子。”蘇琳拿起宣紙,小心翼翼地晾干,心里暗暗想著:等謙墨長大,一定要把這張紙給他看,讓他知道自己第一次“寫字”的模樣。

與此同時,商丘書韻堂的晨光也格外溫柔。劉寧悅在搖籃里翻了個身,咿咿呀呀地喊著,安嵐連忙走進廂房,抱起孩子:“寧悅醒啦?爺爺在藏書閣等你呢,今天要教你認竹簡,咱們快去。”她抱著孩子,穿過飄滿丁香花香的庭院,走向藏書閣,腳步輕快,似要趕一場與文化傳承的約定。

藏書閣內,劉望旌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拿著一卷竹簡《論語》,見安嵐抱著劉寧悅進來,連忙起身:“寧悅來啦?爺爺給你準備了好東西。”他從桌上拿起一卷迷你竹簡,上面刻著“詩禮傳家”四個字,字體娟秀,是他特意為孩子刻的,“這是爺爺給你刻的竹簡,上面的字是咱劉家的家訓,以后你要記住,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丟了詩禮傳承。”

劉寧悅的小手抓住竹簡,搖搖晃晃地揮舞著,竹簡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引得劉望旌和安嵐都笑了。劉望旌接過孩子,讓她坐在自己膝頭,指著竹簡上的字:“寧悅看,這是‘詩’,這是‘禮’,咱劉家世代傳詩禮,你得從小就懂這個。”他拿起竹簡,輕聲吟誦:“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是孔夫子說的話,意思是要多學詩,才能會說話;多學禮,才能立身處世。”

安嵐在一旁聽著,想起昨夜劉邦彥的提議,開口道:“爹,昨天邦彥說想在書韻堂辦地方文獻沙龍,讓寧悅多接觸商丘的歷史文化,也讓更多人了解咱商丘的根脈,您覺得可行嗎?”劉望旌眼睛一亮:“可行!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商丘的歷史有多厚重,辦沙龍既能傳文化,又能讓寧悅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比咱們天天講大道理強。等教完寧悅認竹簡,咱們就和邦彥商量怎么弄。”

劉望旌放下竹簡,取來古琴,調試好琴弦,指尖輕撥,《詩經·周南》的旋律便在藏書閣里流淌開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邊彈邊唱,聲音蒼老卻充滿感情,將《詩經》的風雅與韻味展現得恰到好處。劉寧悅聽得入了迷,小手跟著旋律揮舞,嘴里還咿咿呀呀地跟著哼唱,模樣十分可愛。

安嵐看著眼前的一幕,心里滿是欣慰:“寧悅這么喜歡古琴和《詩經》,以后肯定能把咱劉家的詩禮傳承下去。”劉望旌停下彈琴,笑著說:“那是自然!寧悅生在書韻堂,長在詩禮間,骨子里就帶著文化的基因,只要咱們好好引導,她肯定能成為咱商丘詩禮傳承的好苗子。”他拿起竹簡,再次遞給劉寧悅,讓她自己把玩,看著孩子專注的模樣,眼中滿是期許。

西安·韻庭門樓巳時

陳秉文從文化館回來,剛走進韻庭門樓,就聽見書房里傳來歡快的笑聲。他快步走進書房,見陳喬松正抱著陳謙墨在宣紙上畫畫,蘇琳在一旁晾干宣紙,連忙笑道:“爹,謙墨這么早就開始接觸筆墨了?”陳喬松抬頭見是他,笑著說:“秉文回來得正好,剛才你媳婦說你想辦古籍修復小講座,我覺得這主意好,咱們正好商量商量。”

陳秉文在椅子上坐下,從包里掏出一份文件:“爹,這是我昨天在文化館整理的古籍修復資料,里面有修復工具的介紹、修復工序的流程,還有一些修復案例,咱們辦講座的時候可以用這些當教材。”他翻開文件,指著里面的圖片說:“您看,這是傳拓用的棗木捶和桑皮紙,這是修復古籍用的竹鑷子和補紙,這些工具都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得讓大家好好了解。”

陳喬松接過文件,仔細翻閱著,不時點頭:“這些資料很詳細,正好能讓大家全面了解古籍修復。咱們辦講座,不能只講理論,還得有實操。下次講座,我可以現場演示傳拓技藝,讓大家看看怎么把碑刻上的字拓下來,這樣更直觀。”蘇琳也補充道:“我可以在講座上給大家講古籍里的故事,把枯燥的修復知識和有趣的故事結合起來,讓大家更容易接受。”

陳謙墨見大人們在討論,也湊過來湊熱鬧,小手抓著陳秉文的衣角,咿咿呀呀地喊著。陳秉文抱起孩子,笑著說:“謙墨也想參加講座嗎?等講座辦起來,你就是最小的聽眾,得好好聽太爺爺和媽媽講課,以后繼承咱陳家的古籍修復手藝。”陳謙墨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手在陳秉文的臉上胡亂摸著,引得大家都笑了。

經過一番討論,三人決定下周末在韻庭門樓的庭院里辦第一場古籍修復小講座,邀請街坊鄰里和文化館的同事參加。陳喬松負責演示傳拓技藝,陳秉文負責講解古籍修復的理論知識,蘇琳負責講古籍里的故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看著計劃一步步完善,三人都充滿了期待,盼著能通過講座,讓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復,也讓陳謙墨在這樣的氛圍里,早早種下文脈傳承的種子。

商丘·書韻堂午時

劉邦彥從圖書館回來,剛走進書韻堂,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他走進正廳,見劉望旌正抱著劉寧悅在院子里散步,安嵐在廚房里忙碌,連忙走過去:“爹,寧悅今天乖不乖?”劉望旌笑著說:“乖得很!早上教她認竹簡,她學得可認真了,還跟著我唱《詩經》呢。對了,昨天你說想辦地方文獻沙龍,我和你媳婦都覺得可行,咱們正好商量商量。”

劉邦彥在石凳上坐下,從包里拿出一本《商丘縣志》:“爹,這是我昨天在圖書館找到的清代《商丘縣志》,里面記載了很多商丘的歷史故事和民俗文化,咱們辦沙龍的時候,可以圍繞這本書展開,讓大家了解商丘的過去。”他翻開縣志,指著里面的內容說:“您看,這里記載了火神臺的傳說,還有商丘的傳統手工藝,這些都是咱商丘的文化瑰寶,得讓大家知道。”

劉望旌接過縣志,仔細看著,眼中滿是贊嘆:“這本縣志很有價值,正好能讓大家深入了解商丘的歷史。咱們辦沙龍,不能只講縣志,還得有實物展示。我可以把家里收藏的民國線裝書和古琴帶來,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安嵐從廚房里出來,擦了擦手說:“我可以準備一些商丘的傳統小吃,比如水激饃、糟魚,讓大家在聽講座的同時,也能嘗嘗咱商丘的味道,這樣更有氛圍。”

劉寧悅見大人們在討論,也從劉望旌的懷里下來,搖搖晃晃地走到劉邦彥身邊,拉著他的褲腿,咿咿呀呀地喊著。劉邦彥抱起孩子,笑著說:“寧悅也想為沙龍出一份力嗎?等沙龍辦起來,你就給大家表演唱《詩經》,肯定能贏得大家的掌聲。”劉寧悅似懂非懂地笑了,小手在劉邦彥的臉上拍了拍,模樣十分可愛。

經過一番商議,三人決定下周末在書韻堂的庭院里辦第一場地方文獻沙龍,邀請街坊鄰里和圖書館的同事參加。劉望旌負責講解商丘的歷史文化和吟誦《詩經》,劉邦彥負責介紹《商丘縣志》和地方文獻,安嵐負責準備傳統小吃和接待賓客。看著計劃逐漸成型,三人都充滿了期待,盼著能通過沙龍,讓更多人了解商丘的歷史文化,也讓劉寧悅在這樣的環境里,早早埋下詩禮傳承的種子。

西安·韻庭門樓未時

午后的陽光格外溫暖,陳喬松帶著陳謙墨來到庭院里的石榴樹下,準備教他認識碑刻。陳喬松從書房里搬出一方小型的雁塔碑刻復制品,放在石桌上:“謙墨看,這是大雁塔的碑刻復制品,上面的字是褚遂良寫的,叫《雁塔圣教序》,是咱西安的文化瑰寶。”他指著碑刻上的字,一字一句地說:“你看這‘永’字,筆畫流暢,結構勻稱,這就是書法的魅力。”

陳謙墨的小手放在碑刻上,感受著字的凹凸不平,好奇地問:“太爺爺,這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呀?”陳喬松笑著說:“這字是先由書法家寫在紙上,再把紙貼在石碑上,最后由石匠一點點刻上去的,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就像做學問,得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功近利。”他拿起一把小型的刻刀,在一塊廢石上演示:“你看,刻字要先描輪廓,再慢慢刻,力道要掌握好,不然字就會變形。”

蘇琳端著一盤水果走過來,放在石桌上:“爹,謙墨還小,別讓他玩刻刀,小心傷到手。咱們可以給他講講碑刻的故事,讓他先了解了解。”陳喬松放下刻刀,拿起水果遞給陳謙墨:“還是你娘細心。那太爺爺就給你講《雁塔圣教序》的故事。這篇碑刻是為了紀念玄奘法師譯經而刻的,玄奘法師為了求取真經,歷經千辛萬苦,從長安出發,去印度取經,回來后翻譯了很多佛經,為佛教的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謙墨聽得入了迷,眼睛眨也不眨地看著陳喬松:“太爺爺,玄奘法師好厲害呀!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樣,做有意義的事。”陳喬松笑著說:“謙墨真有志氣!只要你好好學知識,傳承咱陳家的古籍修復手藝,將來肯定能做有意義的事,為咱西安的文脈傳承做貢獻。”蘇琳在一旁聽著,心里滿是欣慰,覺得孩子在這樣的熏陶下,肯定能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擔當、有作為的人。

商丘·書韻堂申時

夕陽的余暉灑在書韻堂的庭院里,劉望旌帶著劉寧悅來到丁香樹下,準備教她認識古琴。劉望旌從藏書閣里搬出一把小型的古琴,放在石桌上:“寧悅看,這是古琴,有五千年的歷史了,是咱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他指著古琴上的弦說:“這古琴有七根弦,分別代表宮、商、角、徵、羽、文、武,能彈出很多好聽的曲子。”

劉寧悅的小手放在古琴上,輕輕撥動琴弦,發出“咚咚”的聲音,引得她咯咯直笑。劉望旌笑著說:“寧悅真聰明,一學就會。這古琴不僅能彈曲子,還能表達人的情感。比如《高山流水》,講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彈琴,鐘子期能聽出他彈的是高山還是流水,兩人成為了好朋友。后來鐘子期去世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再也不彈琴了,因為他覺得再也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了。”

安嵐端著一杯茶水走過來,遞給劉望旌:“爹,您講得真好,寧悅聽得可入迷了。咱們以后可以經常教寧悅彈古琴,讓她從小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劉望旌接過茶水,喝了一口說:“是啊,古琴是咱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得讓年輕人傳承下去。寧悅這么喜歡古琴,以后肯定能彈出好聽的曲子,把古琴的魅力展現給更多人。”

劉寧悅拉著劉望旌的手,撒嬌道:“爺爺,我還要聽故事,還要彈古琴。”劉望旌笑著說:“好,爺爺再給你講一個《廣陵散》的故事。《廣陵散》是一首很有名的古琴曲,講的是聶政刺韓傀的故事,曲子激昂悲壯,充滿了俠義精神。”他邊講邊彈,古琴的旋律在庭院里回蕩,劉寧悅聽得入了迷,小手跟著旋律輕輕揮舞,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之中。

西安·韻庭門樓酉時

夜幕漸漸降臨,韻庭門樓的庭院里亮起了紅燈籠,溫馨而浪漫。陳家人圍坐在八仙桌旁,準備吃晚飯。陳喬松看著桌上的飯菜,笑著說:“今天謙墨學了認墨、看碑刻,收獲不小。下周的講座,咱們得好好準備,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古籍修復的魅力。”陳秉文點點頭:“是啊,我已經把資料整理好了,明天就去邀請街坊鄰里和文化館的同事,相信大家都會感興趣的。”

蘇琳給陳謙墨喂了一口飯,笑著說:“謙墨今天表現得很好,下周講座的時候,要乖乖坐在旁邊聽,不能搗亂哦。”陳謙墨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嘴里還嚼著飯,模樣十分可愛。陳喬松看著孩子,眼中滿是期許:“謙墨是咱陳家的希望,也是咱西安文脈傳承的希望。只要咱們好好培養他,他肯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古籍修復師,把咱老祖宗的手藝傳承下去。”

晚飯過后,陳秉文抱著陳謙墨在庭院里散步,指著天上的月亮說:“謙墨看,月亮又大又圓,就像咱韻庭門樓的傳承之路,雖然漫長,但一定會越來越光明。”陳謙墨看著月亮,小手伸著想去抓,引得陳秉文笑了。蘇琳和陳喬松跟在后面,看著父子倆的背影,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他們知道,文脈傳承的路雖然艱難,但只要一家人齊心協力,就一定能走得更遠,讓陳家的墨香永遠流傳下去。

商丘·書韻堂戌時

夜色漸濃,書韻堂的庭院里點起了牛油燭,溫暖而靜謐。劉家人圍坐在檀木桌旁,享受著晚餐時光。劉望旌看著桌上的飯菜,笑著說:“今天寧悅學了認竹簡、聽古琴,進步很大。下周的沙龍,咱們得好好準備,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商丘歷史文化的魅力。”劉邦彥點點頭:“是啊,我已經把《商丘縣志》整理好了,

第三章文脈潤心,初萌新枝(續)

明天就去邀請街坊鄰里和圖書館的同事,相信大家會愿意來聽聽咱商丘的故事。”

安嵐給劉寧悅夾了一塊水激饃,笑著說:“寧悅今天跟著爺爺學唱《詩經》,學得可認真了,下周沙龍的時候,要是有人問起,你就唱一段給大家聽好不好?”劉寧悅嚼著水激饃,用力點點頭,嘴角沾著碎屑,引得全家人都笑了。劉望旌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角的笑意:“寧悅是咱劉家的驕傲,也是咱商丘詩禮傳承的驕傲。往后咱們多帶她接觸這些老祖宗的東西,她肯定能把詩禮的根扎得穩、長得壯。”

晚餐過后,劉邦彥抱著劉寧悅在庭院里散步,丁香花的香氣在夜色中愈發濃郁。他指著天上的星星說:“寧悅看,星星亮晶晶的,就像咱書韻堂里的古籍,每一本都藏著珍貴的故事,等著咱們去發現。”劉寧悅伸出小手,仿佛想抓住天上的星星,咿咿呀呀地喊著,聲音清脆動聽。安嵐和劉望旌跟在后面,看著父女倆的互動,心里滿是暖意。他們知道,詩禮傳承的路或許會有坎坷,但只要一家人同心協力,就一定能讓劉家的詩禮雅韻,在商丘的土地上永遠流淌。

西安·韻庭門樓亥時

韻庭門樓的書房里,燭光依舊明亮。陳喬松坐在案前,仔細整理著下周講座要用的傳拓工具——棗木捶被打磨得光滑溫潤,桑皮紙按尺寸疊得整整齊齊,油煙墨被切成小塊,方便現場研磨。他拿起一塊桑皮紙,對著燭光看了看,輕聲自語:“這紙得選最薄的,才能把碑刻的紋路拓得清晰,不能讓街坊們覺得咱糊弄事。”

陳秉文走進書房,手里拿著一沓宣傳單:“爹,這是我剛印好的講座宣傳單,上面寫了講座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明天我就去朱雀大街、魚化寨這些地方發一發,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的講座。”他把宣傳單放在案上,指著上面的文字說:“您看,我還特意加了‘免費體驗傳拓’的字樣,應該能吸引不少人來。”

陳喬松拿起宣傳單,仔細看了一遍,滿意地點點頭:“寫得不錯,既清楚又實在。明天發的時候,多跟街坊們說說古籍修復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這些老手藝不是沒用的東西,是咱西安的文化根脈。”他放下宣傳單,拿起棗木捶,在手心輕輕敲了敲:“明天我再把傳拓的工序在腦子里過一遍,確保現場演示的時候不出錯,得讓大家看看咱陳家的手藝,看看咱老陜的文脈底氣。”

蘇琳端著一碗熱茶走進書房,遞給陳喬松和陳秉文:“爹,秉文,別忙太晚了,喝碗熱茶暖暖身子。謙墨已經睡了,睡前還拿著您白天給他畫的‘書韻傳家’,說要好好保存呢。”陳喬松接過熱茶,喝了一口,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孩子,心里已經有墨香了。等他再大些,我就把祖傳的修復手藝一點點教給他,讓他知道,咱陳家的人,就得守著這文脈,不能讓它斷在咱們手里。”

陳秉文也喝了口熱茶,看著案上的工具和宣傳單,眼神堅定:“爹您放心,我會和您一起,把古籍修復的手藝傳下去,不僅傳給謙墨,還要傳給更多喜歡這門手藝的人。下周的講座只是開始,以后咱們多辦幾次,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上古籍修復,讓咱西安的文脈,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書房里的燭光,映著父子倆堅定的臉龐,也映著案上的傳拓工具,仿佛在訴說著一場跨越世代的文脈堅守。窗外的石榴樹,在夜色中靜靜佇立,仿佛也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講座,默默祝福。

商丘·書韻堂子時

書韻堂的藏書閣里,燭光搖曳。劉望旌坐在竹椅上,手里拿著那本清代《商丘縣志》,仔細標注著下周沙龍要講的內容——火神臺傳說旁畫了個小火焰,傳統手工藝介紹旁寫了“可現場展示”,地方名人軼事旁貼了張小紙條,記著要結合《詩經》吟誦。他放下筆,伸了伸懶腰,輕聲說:“得把這些故事講得生動些,讓大家聽得進去、記得住,才能真正了解咱商丘的好。”

劉邦彥走進藏書閣,手里拿著一摞民國線裝書:“爹,這是我從圖書館借的民國線裝書,有《商丘民俗考》《歸德府志》,下周沙龍的時候可以展示給大家看,讓大家近距離感受一下老書的魅力。”他把書放在書架上,小心翼翼地擺好:“這些書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了,紙頁都泛黃了,得好好保護,不能讓它們受損。”

劉望旌站起身,走到書架前,拿起一本《商丘民俗考》,輕輕翻開:“這些書都是咱商丘的寶貝,里面藏著咱商丘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得讓年輕人好好看看,知道咱商丘的歷史有多厚重。下周沙龍的時候,你就給大家講講這些書的來歷,講講書里記載的故事,讓大家知道,咱商丘不僅有火神臺、應天書院,還有這些藏在書里的文化瑰寶。”

安嵐端著一盤點心走進藏書閣,放在桌上:“爹,邦彥,別太累了,吃點點心歇歇。寧悅剛才醒了一次,嘴里還念叨著‘竹簡’‘古琴’,看來今天學的東西,都記在心里了。”劉望旌拿起一塊點心,咬了一口,笑著說:“這孩子,是塊學詩禮的好料子。等她再大些,我就教她吟誦《詩經》、彈奏古琴,讓她把咱劉家的詩禮傳承下去,也讓咱商丘的詩禮文化,在她身上煥發生機。”

劉邦彥也拿起一塊點心,吃了起來:“爹您放心,我會和您、安嵐一起,把商丘的歷史文化和劉家的詩禮傳承,一點點教給寧悅。下周的沙龍只是一個開始,以后咱們多辦些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商丘、熱愛商丘,讓咱商丘的文化根脈,在更多人心里發芽、開花。”

藏書閣里的燭光,映著父子倆懇切的臉龐,也映著書架上的古籍,仿佛在見證一場跨越世代的詩禮傳承。窗外的丁香樹,在夜色中散發著幽香,仿佛也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沙龍,悄悄喝彩。

西安·韻庭門樓次日辰時

天剛蒙蒙亮,陳喬松就起床了。他走進庭院,拿起掃帚,仔細清掃著青石板路上的石榴花瓣,每一片都輕輕拾起,生怕損壞了這自然的饋贈。“下周講座就在這兒辦,得把庭院打掃干凈,讓街坊們來了心情舒暢。”他邊掃邊說,動作緩慢卻認真,仿佛在打理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陳秉文也早早起床,拿著宣傳單出門了。他先去了朱雀大街,這里人流量大,街坊們大多認識陳家,聽說陳家要辦古籍修復講座,都很感興趣。“陳師傅,下周的講座我們一定去,早就想看看古籍是怎么修復的了。”一位開茶館的老板接過宣傳單,笑著說。陳秉文連忙道謝:“謝謝您支持,到時候還有傳拓體驗,您可以帶著孩子來試試。”

他又去了魚化寨,這里雖然離韻庭門樓遠些,但也有不少喜歡傳統文化的人。一位在菜市場賣菜的大媽接過宣傳單,疑惑地問:“古籍修復是啥呀?能當飯吃嗎?”陳秉文耐心解釋:“大媽,古籍修復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能把破舊的古書修好,讓里面的故事和知識傳下去,這可是比吃飯還重要的事,關系到咱西安的文化根脈呢。”大媽聽了,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那我下周去聽聽,看看這手藝到底有多厲害。”

蘇琳則在家里準備講座要用的茶水和點心。她泡了一壺陜南綠茶,又做了些陜西特色的油酥餅,放在精致的瓷盤里。“街坊們來聽講座,得讓他們喝上熱茶、吃上點心,感受到咱陳家的誠意。”她邊做邊說,臉上滿是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下周講座熱鬧的場景。

陳謙墨醒來后,看到母親在忙碌,也湊過來幫忙。他雖然還小,做不了什么重活,卻學著母親的樣子,把油酥餅一個個擺在盤子里,動作笨拙卻認真。蘇琳看著兒子,笑著說:“謙墨真乖,是媽媽的小幫手。等下周講座,你要好好表現,給太爺爺和爸爸加油哦。”陳謙墨用力點點頭,小臉上滿是認真。

商丘·書韻堂次日巳時

太陽已經升起,劉望旌走進庭院,開始整理下周沙龍要用的古琴和竹簡。他先把古琴放在石桌上,仔細擦拭著琴身,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然后調試琴弦,確保每一個音都準確無誤。“這古琴是咱劉家的傳家寶,下周要靠它給大家展示古琴的魅力,可不能出岔子。”他邊調試邊說,眼神專注而虔誠。

劉邦彥也出門去發沙龍邀請函了。他先去了梁園區的老街,這里的街坊們大多是老商丘人,對商丘的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劉館長,下周的沙龍我們肯定去,早就想聽聽《商丘縣志》里的故事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師接過邀請函,激動地說。劉邦彥連忙說:“謝謝您支持,到時候還有民國線裝書展示,您可以近距離看看。”

他又去了商丘師范學院,邀請了幾位研究地方文化的教授。一位教歷史的教授接過邀請函,笑著說:“邦彥,你們辦這個沙龍太好了,現在年輕人對地方文化了解太少,正好借著這個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商丘的歷史,傳承商丘的文化。下周我一定去,還可以給大家講幾句。”劉邦彥高興地說:“太好了,有您的支持,我們的沙龍肯定會更精彩。”

安嵐則在家里準備商丘傳統小吃。她先做了水激饃,金黃酥脆,散發著麥香;又做了糟魚,肉質鮮嫩,味道醇厚;還準備了一些商丘特色的水果,擺放在精美的盤子里。“大家來聽沙龍,不僅要聽好聽的故事,還要嘗嘗咱商丘的味道,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商丘的文化魅力。”她邊做邊說,臉上滿是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下周沙龍溫馨的場景。

劉寧悅醒來后,看到爺爺在調試古琴,也跑過去湊熱鬧。她學著爺爺的樣子,輕輕撥動琴弦,雖然彈不出完整的曲子,卻也引得劉望旌笑了。劉望旌抱起孫女,笑著說:“寧悅真聰明,等下周沙龍,爺爺教你彈一首簡單的曲子,給大家表演好不好?”劉寧悅高興地點點頭,小臉上滿是期待。

西安·韻庭門樓周末辰時

終于到了講座的日子。韻庭門樓的庭院里,早已擠滿了人——有街坊鄰里,有文化館的同事,還有不少特意從外地趕來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庭院中央的石桌上,擺著傳拓工具和古籍修復資料,旁邊的架子上,掛著陳喬松拓的碑刻拓片和臨摹的《雁塔圣教序》,整個庭院都彌漫著墨香和文化氣息。

辰時三刻,講座正式開始。陳喬松走到石桌前,清了清嗓子,笑著說:“各位街坊、各位朋友,今天謝謝大家來參加咱陳家的古籍修復講座。咱陳家在雁塔區住了三代,靠的就是古籍修復這門手藝,靠的就是對文脈傳承的堅守。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古籍修復的故事,再給大家演示一下傳拓技藝。”

他先講解了古籍修復的重要性:“古籍是咱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里面藏著歷史、文化、藝術,是咱中國的文化根脈。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古籍都破損了,有的缺了頁,有的霉了紙,要是不修復,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就會永遠消失。咱古籍修復師,就是古籍的‘醫生’,要把這些‘生病’的古籍治好,讓它們繼續傳承下去。”

接著,陳秉文講解了古籍修復的理論知識和工具使用方法。他拿起竹鑷子,說:“這是修復古籍用的竹鑷子,要選最細的竹子做,這樣才能夾起比發絲還細的補紙,不損壞古籍。”他又拿起補紙,說:“這補紙得選和原書一樣的材質,一樣的顏色,這樣修復后的古籍才看不出痕跡,保持原有的風貌。”

蘇琳則給大家講了古籍里的故事。她講了玄奘法師譯經的故事,講了《雁塔圣教序》的來歷,講了古籍修復師們如何搶救破損古籍的感人經歷。“有一次,我們在修復一本宋代的古籍時,發現里面夾著一張古人的批注,上面寫著他讀這本書的感悟,那一刻,我們仿佛和古人對話了,那種感覺,真的很奇妙。”蘇琳的講述,讓在場的人都聽得入了迷,對古籍修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向往。

最精彩的環節,是陳喬松的傳拓演示。他先將桑皮紙浸潤,用竹簾輕托,覆在雁塔碑刻復制品上,手指迅速撫平褶皺,然后拿起棗木捶,輕輕捶打,“咚咚”的聲音在庭院里回蕩,似在叩擊時光之門。“傳拓講究‘輕捶慢打’,力道要勻,才能把碑刻的紋路拓得清晰。”他邊捶打邊講解,動作嫻熟而優雅。

待紙干后,他拿起墨撲,蘸了些油煙墨,輕輕拍打在紙上。墨色如晨霧漫染,碑刻上的字漸漸蘇醒,“永徽四年”“褚遂良書”的字樣清晰可見,引得在場的人陣陣驚嘆。“太厲害了!這字拓得跟真的一樣!”一位街坊忍不住贊嘆道。陳喬松笑著說:“這只是基礎的傳拓技藝,要想拓得好,還得練個十年八年。”

演示結束后,陳喬松邀請在場的人體驗傳拓。大家都很積極,紛紛上前嘗試。一位小朋友在陳喬松的指導下,成功拓出了一個“永”字,高興得跳了起來:“我也會傳拓啦!以后我也要學古籍修復!”陳喬松看著小朋友,眼中滿是欣慰:“好啊!只要你們喜歡,咱西安的文脈就有傳承的希望。”

陳謙墨坐在一旁,看著太爺爺、爸爸和媽媽忙碌的身影,看著大家對古籍修復的熱愛,小臉上滿是自豪。他悄悄對蘇琳說:“媽媽,我以后也要像太爺爺一樣,做古籍修復師,把咱陳家的手藝傳下去。”蘇琳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好啊,謙墨要加油,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商丘·書韻堂周末巳時

同一時間,商丘書韻堂的沙龍也熱鬧開場。庭院里擠滿了人——有街坊鄰里,有圖書館的同事,有商丘師范學院的教授,還有不少喜歡地方文化的年輕人。庭院中央的石桌上,擺著《商丘縣志》、民國線裝書和古琴,旁邊的桌子上,放著安嵐準備的商丘傳統小吃,整個庭院都彌漫著書香和美食的香氣。

巳時三刻,沙龍正式開始。劉望旌走到石桌前,笑著說:“各位鄉鄰、各位朋友,今天謝謝大家來參加咱劉家的地方文獻沙龍。咱劉家在梁園區住了幾十年,靠的就是對商丘歷史文化的熱愛,靠的就是對詩禮傳承的堅守。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商丘的歷史故事,再給大家吟誦幾首《詩經》。”

他先講解了商丘的歷史文化:“商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華商之源’‘圣人故里’的美稱。這里有火神臺,是祭祀火神閼伯的地方;有應天書院,是北宋四大書院之一;還有很多歷史名人,比如莊子、墨子、花木蘭,都是咱商丘人。這些都是咱商丘的驕傲,是咱商丘的文化根脈,得讓更多人知道。”

接著,劉邦彥介紹了《商丘縣志》和地方文獻。他拿起清代《商丘縣志》,說:“這本縣志記載了商丘從古代到清代的歷史、地理、民俗、人物,是研究商丘歷史的重要資料。比如這里記載的火神臺傳說,講的是閼伯為了給人們帶來光明,犧牲了自己,這個故事體現了咱商丘人的奉獻精神。”他又拿起一本《商丘民俗考》,說:“這本書里記載了商丘的傳統節日、民間工藝、飲食習慣,比如咱商丘的水激饃、糟魚,都是有歷史的傳統小吃。”

安嵐則給大家介紹了商丘的傳統小吃。她拿起一塊水激饃,說:“這水激饃是咱商丘的特色小吃,始于明代,外酥里嫩,甜而不膩,是用商丘本地的小麥做的,吃起來有濃濃的麥香。”她又拿起一塊糟魚,說:“這糟魚是用商丘的黃河鯉魚做的,用酒糟腌制,肉質鮮嫩,味道醇厚,是咱商丘人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美食。”大家聽了,都忍不住拿起小吃品嘗,紛紛稱贊:“好吃!這就是咱商丘的味道!”

最動人的環節,是劉望旌的古琴演奏和《詩經》吟誦。他坐在古琴前,指尖輕撥,《詩經·鄭風》

版權:昆侖中文網
同類熱門書
重生之女將星
會員
我的1979
超級大忽悠
秘戰無聲
老兵新警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兴海县| 井研县| 射洪县| 福州市| 定安县| 双江| 隆昌县| 中阳县| 柳州市| 澄江县| 福建省| 兴仁县| 九江县| 綦江县| 隆化县| 七台河市| 仁寿县| 尼勒克县| 永兴县| 库车县| 泸定县| 山阳县| 盐山县| 交口县| 依安县| 南康市| 青神县| 连城县| 五原县| 金川县| 江陵县| 漯河市| 淮北市| 漳浦县| 通州市| 荆州市| 伊川县| 友谊县| 尼勒克县|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