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枝抽芽續華章
2019年3月,商丘的春風帶著暖意拂過韻庭書院的青磚灰瓦,小花園里的兩株桂樹冒出了嫩綠的新芽,去年秋天種下的“友誼樹”也已亭亭玉立。劉寧悅剛送走“中外地方書院聯盟”的首批學術考察團,就接到了南京圖書館的來電——當年從韻庭書院流出、現藏于該館的清代抄本《韻庭書院講錄》已完成修復,邀請她前往參與驗收,同時商議后續數字化合作事宜。
“《韻庭書院講錄》!”劉寧悅握著手機,聲音難掩激動。這份講錄是祖父當年在書院授課的講義合集,收錄了他講解《論語》《詩經》的核心觀點,以及對“耕讀傳家”“明理濟時”理念的闡釋,此前僅在《退思齋日記》中提及,從未見過實物。她立刻召集陳謙墨和林曉,三人帶著《韻庭書院藏書目錄》復制品,次日一早就驅車前往南京。
抵達南京圖書館后,古籍部張主任小心翼翼地從恒溫恒濕的展柜中取出《韻庭書院講錄》——深棕色的線裝封面,書脊上用小楷寫著“韻庭講錄·民國八年”,內頁是細膩的竹紙,上面的字跡正是祖父的手跡,雖有幾處輕微蟲蛀,卻依舊清晰可辨。劉寧悅輕輕翻開第一頁,“凡為學者,當明事理、濟時艱,而非徒務虛名”的句子映入眼簾,瞬間讓她想起祖父日記里“教書當以育人為本”的理念,眼眶不由得發熱。
“這份講錄的修復用了半年時間,我們采用了傳統的‘補紙托裱法’,盡量保留原件的歷史風貌。”張主任指著書頁上的補紙說,“你們看,這些補紙的紋理、厚度都與原紙一致,修復后幾乎看不出痕跡。”
陳謙墨拿著放大鏡仔細查看,不時點頭:“修復得太專業了!這份講錄不僅是劉爺爺的授課史料,更是研究民國時期地方書院教學體系的重要文獻。我們計劃將它納入‘韻庭書院數字博物館’,做成高清掃描版,讓更多人能在線閱讀。”
當天下午,雙方就《韻庭書院講錄》的數字化達成合作——南京圖書館負責提供高清掃描件,“韻庭文化傳承中心”負責整理注釋,計劃在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線數字博物館。此外,雙方還約定共同開展“民國地方書院講錄整理計劃”,未來三年將聯合全國10家圖書館,整理出版《中國民國地方書院講錄叢刊》,韻庭書院的相關史料將作為開篇收錄。
從南京返程途中,劉寧悅看著車窗外掠過的田野,心里滿是期待:“有了《韻庭書院講錄》,咱們就能更系統地梳理祖父的教育思想,把‘韻庭式實踐課’的內容做得更深入。比如講錄里提到‘以詩育人’,咱們可以開發‘傳統詩詞創作課’,讓鄉村孩子不僅會讀詩,還會寫詩。”
陳謙墨和林曉紛紛贊同。林曉立刻在手機上記錄:“還要把講錄里的核心觀點整理成‘明理濟時’精神解讀手冊,作為鄉村教師培訓的教材,讓老師們更準確地理解書院文化的內涵。”
4月,“韻庭式實踐課”升級計劃正式啟動。劉寧悅聯合SQ市教育局、河南大學的專家,以及20所鄉村小學的教師代表,共同開發了“詩詞創作”“古籍裝幀”“傳統禮儀”三個新增課程模塊。其中,“詩詞創作”模塊以祖父的《景明詩鈔》和《韻庭書院講錄》為基礎,教孩子們從身邊的草木、農田、校園生活取材,創作淺顯易懂的古詩;“古籍裝幀”模塊則讓孩子們學習簡單的線裝書制作,將自己的詩作、畫作裝訂成“個人詩集”;“傳統禮儀”模塊通過講授揖禮、拜師禮等傳統禮儀,培養孩子們的禮貌意識和文化素養。
在李家坳小學的“詩詞創作”試點課上,劉寧悅帶著孩子們走進田間,觀察麥苗的生長、燕子的飛舞。“大家看,麥苗綠油油的,燕子在天上飛,這就是很好的寫詩素材。”她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麥田綠,燕子飛”,然后引導孩子們補充詩句。
小花看著田間的稻草人,立刻舉手:“稻草人,站田邊,守護麥苗不被饞!”
孩子們哄堂大笑,劉寧悅卻笑著點頭:“寫得很好!既寫出了稻草人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作用,很生動。”
在她的引導下,孩子們紛紛動筆,寫下了“春風吹,桂花開,書院門前等你來”“勤讀書,明事理,長大要做有用人”等充滿童真的詩句。課后,孩子們把自己的詩作裝訂成線裝書,小花還在封面上畫了韻庭書院的門樓,寫上“李家坳小學童詩集”。
“以前覺得寫詩很難,現在發現身邊的東西都能寫成詩。”小花拿著自己的詩集,興奮地說,“我要把詩集送給寧悅姐姐,還要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看。”
試點課的成功讓劉寧悅信心大增。5月,她組織了“首屆鄉村孩子詩詞大賽”,來自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100名鄉村孩子參賽。孩子們的詩作雖然語言質樸,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化的理解。最終,來自安徽阜陽的小男孩王浩憑借“韻庭書香飄,學子志向高;傳承好文化,未來更美好”獲得一等獎。
頒獎儀式在韻庭書院舉行,王浩接過證書和《景明詩鈔校注》,激動地說:“以后我要多讀書、多寫詩,像劉爺爺一樣,用詩句傳遞文化,用知識改變命運。”
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韻庭書院講錄》數字版在“韻庭書院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同時上線的還有“民國地方書院講錄數據庫”,收錄了南京圖書館、SQ市博物館等機構提供的5種書院講錄。上線僅一天,數據庫的訪問量就突破了8萬次,很多高校的歷史系、教育系將其列為教學參考資源。
一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在留言中說:“這個數據庫填補了民國地方書院教學研究的空白,《韻庭書院講錄》中‘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對當代基礎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會將其納入研究生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地方教育史的研究。”
同月,“韻庭文化傳承中心”與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了“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特色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專業課程涵蓋古籍修復技藝、地方文化研究、傳統技藝傳承等內容,由周教授、陳謙墨,以及南京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專家共同授課。首屆招收的30名學生中,有10名是來自鄉村的孩子,他們都是通過“百校千童·韻庭書香”計劃了解到韻庭文化,立志從事文化傳承工作。
來自河南南陽的學生李娟,小時候曾參加過“韻庭式實踐課”,她說:“當年寧悅姐姐教我們摹寫‘明理濟時’,給我們講劉爺爺的故事,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現在能考上這個專業,學習古籍修復,我特別開心。以后我要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修復更多的文化瑰寶,把‘韻庭’的精神傳承下去。”
7月,暑假來臨,“韻庭書院暑期研學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學員——來自全國10所高校的“文化傳承志愿者”骨干。這些志愿者經過選拔,將在研學營接受為期20天的專業培訓,內容包括書院歷史講解、傳統文化課程設計、公益活動組織等,之后前往偏遠地區的鄉村小學,開展“韻庭文化支教”活動。
在“傳統文化課程設計”培訓課上,林曉通過案例講解,教志愿者如何將古籍修復、傳統詩詞等內容轉化為適合鄉村孩子的課程。“比如古籍修復,可以簡化成‘補紙體驗’,用彩色卡紙模擬古籍殘頁,讓孩子們感受修復的樂趣;傳統詩詞,可以結合當地的民俗,編成兒歌,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來自云南大學的志愿者張昊,在培訓后設計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與傳統詩詞結合”的課程方案:“我們家鄉有很多少數民族歌謠,我想把歌謠的韻律和傳統詩詞結合起來,教孩子們用少數民族語言朗誦古詩,既傳承傳統文化,又保護民族語言。”
劉寧悅看著志愿者們的方案,欣慰地說:“文化傳承需要創新,更需要結合地方特色。你們的方案都很有想法,相信能給鄉村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8月,“韻庭文化支教”活動正式啟動。30名志愿者分成10支隊伍,前往云南、貴州、四川、XJ等地的鄉村小學。在云南昭通的一所彝族小學,志愿者張昊帶著孩子們用彝語朗誦祖父的《勸學詩》,教他們用彝族刺繡制作“明理濟時”主題的掛件;在XJ喀什的一所維吾爾族小學,志愿者李陽教孩子們用維吾爾族傳統樂器彈唱改編版的書院故事,還和孩子們一起繪制“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畫作。
支教結束時,彝族小學的孩子們給張昊送上了自己制作的刺繡掛件,上面用彝漢雙語寫著“韻庭書香,民族團結”。張昊感動地說:“這次支教讓我明白,文化傳承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傳遞愛與溫暖。這些孩子對文化的熱愛,讓我更加堅定了從事文化傳承工作的決心。”
9月,“第四屆韻庭文化節”如期舉辦,本屆文化節以“新枝抽芽·文脈永續”為主題,新增了“高校特色專業成果展”“鄉村孩子詩詞展”“志愿者支教紀實展”三大板塊。在“高校特色專業成果展”上,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專業的學生展示了自己修復的古籍殘頁、制作的線裝書,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在“鄉村孩子詩詞展”上,100幅孩子們的詩作書法作品掛滿了書院的回廊,有的稚嫩可愛,有的充滿力量;在“志愿者支教紀實展”上,支教過程中的照片、視頻和孩子們的禮物,讓很多觀眾深受感動。
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地方書院與鄉村振興”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學者、鄉村振興專家、高校代表,圍繞“如何發揮地方書院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展開討論。
HEN省社科院的專家在發言中說:“韻庭書院的實踐證明,地方書院可以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引擎’——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鄉村孩子的文化素養;通過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通過文化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值得在全國推廣。”
劉寧悅在研討會上分享了“韻庭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計劃:“未來三年,我們將在全國1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建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每個驛站配備圖書、傳統文化教具和志愿者,開展‘韻庭式實踐課’、文化活動和技能培訓,讓書院文化真正融入鄉村振興的進程。”
她的計劃得到了與會代表的支持,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當場表示,將為“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提供500萬元專項資金;SQ市政府也承諾,將在政策、場地等方面給予支持。
10月,“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正式啟動。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帶著團隊,前往云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考察,選擇交通相對便利、文化需求迫切的鄉村建立驛站。在云南昭通的彝族村寨,他們利用村里閑置的老校舍,改造出了一個集“讀書區”“實踐區”“展示區”于一體的文化驛站;在貴州畢節的苗族村寨,他們和村民一起,將苗族傳統民居改造成文化驛站,還在驛站里設置了“苗族文化展示角”,展示苗族的刺繡、銀飾和傳統故事。
11月,首批5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正式運營。每個驛站都配備了2名專職志愿者和1名當地文化傳承人,定期開展“韻庭式實踐課”、“古籍體驗”、“傳統技藝培訓”等活動。在云南昭通的文化驛站,志愿者每周教孩子們學習傳統詩詞、制作線裝書;當地的彝族刺繡傳承人則每月開展刺繡培訓,教村民和孩子們制作傳統文化主題的刺繡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可以自己收藏,還能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為村民增加收入。
苗族村寨的文化驛站運營一個月后,村民王大媽通過刺繡培訓,制作了一幅“韻庭書院門樓”刺繡畫,賣出了800元。她笑著說:“以前只會繡苗族的傳統圖案,現在學會了繡書院、繡詩句,不僅能賺錢,還能了解傳統文化,真是太好了!”
2020年1月,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韻庭書院暫停了線下活動,“韻庭文化傳承中心”的工作也轉為線上。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沒有停下腳步,他們迅速調整計劃,開展了“云端韻庭”系列活動。
林曉負責策劃“云端書院”直播,每周邀請周教授、張啟山、王建國先生等嘉賓,通過直播講解書院歷史、祖父的故事、古籍修復知識;陳謙墨負責優化“韻庭書院數字博物館”,新增“線上古籍摹寫”“云端研學”等互動功能,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傳統文化;劉寧悅則聯合鄉村小學的教師,開展“線上韻庭式實踐課”,通過視頻連線,教孩子們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朗誦詩詞。
在“云端古籍摹寫”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手機屏幕,跟著陳謙墨學習握筆姿勢和摹寫技巧,然后將自己的作品拍照上傳到社交平臺,參與“最佳摹寫獎”評選。李家坳小學的小宇,每天都準時參加直播,認真摹寫“明理濟時”,他的作品連續三周獲得“最佳摹寫獎”。小宇在視頻連線中說:“雖然不能去書院,但在家也能學習傳統文化,我很開心。等疫情結束,我一定要去書院,把我的摹寫作品送給寧悅姐姐。”
“云端書院”直播上線兩個月,累計觀看人數超過500萬次,很多家長留言:“疫情期間,孩子不能出門,‘云端書院’讓他們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還培養了專注力,太感謝你們了!”“希望以后能多開展這樣的線上活動,讓更多孩子了解韻庭文化。”
3月,劉寧悅收到了一個來自武漢的特殊請求——武漢某醫院的護士李靜,希望能通過“云端書院”,為住院的孩子們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劉寧悅立刻組織團隊,為孩子們設計了“抗疫主題詩詞創作”“傳統剪紙”等線上課程。每周三下午,志愿者通過視頻連線,和孩子們一起創作詩詞、制作剪紙,為他們的住院生活增添了樂趣。
護士李靜在感謝信中說:“孩子們因為疫情住院,心里很害怕、很孤獨。‘云端書院’的活動讓他們變得開朗了,有的孩子還把自己創作的抗疫詩詞念給醫護人員聽,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謝謝你們用文化的力量,為孩子們帶來溫暖和希望。”
5月,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韻庭書院恢復了線下活動。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帶著志愿者,首先前往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還為參與“線上韻庭式實踐課”的孩子頒發了“文化小使者”證書。
在王家村小學,孩子們看到他們,都興奮地圍了上來。小花拿著自己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抗疫詩詞,說:“寧悅姐姐,這是我寫的詩,題目是《致敬白衣天使》,我想把它念給你聽。”
“白衣天使真勇敢,不怕病毒沖向前;我們在家勤洗手,一起打贏防疫戰!”稚嫩的聲音里滿是堅定,劉寧悅和志愿者們都深受感動。
6月,“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恢復推進,第二批5個文化驛站在四川、XJ等地建成運營。至此,“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已覆蓋全國1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受益村民和孩子超過2萬人。
7月,“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專業首屆學生完成了兩年的學習,進入實習階段。10名學生被分配到南京圖書館、SQ市博物館、韻庭書院等單位,參與古籍修復、史料整理、文化活動策劃等工作。學生李娟在南京圖書館實習期間,參與了《中國民國地方書院講錄叢刊》的整理工作,她認真負責的態度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能參與這么重要的項目,我特別榮幸。”李娟在實習日記中寫道,“在整理講錄的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明理濟時’的精神,也更加堅定了從事文化傳承工作的決心。以后,我要像劉爺爺、周教授他們一樣,做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
9月,“第五屆韻庭文化節”以“文化抗疫·薪火不熄”為主題,回顧了疫情期間“云端韻庭”的成果,展示了鄉村孩子和武漢住院兒童的抗疫主題作品。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疫情下的文化傳承”研討會,邀請全國的文化學者、志愿者,探討疫情期間文化傳承的創新模式和經驗。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代表在研討會上說:“韻庭文化在疫情期間開展的‘云端’活動,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創新思路——通過線上平臺,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讓傳統文化惠及更多人。這種模式不僅適用于疫情期間,也為未來文化傳承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10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他們的“韻庭書院文化傳承與創新項目”獲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稱號。這是國家對“韻庭”文化傳承工作的最高認可,也是對他們多年堅守的肯定。
收到通知的那天,三人帶著志愿者和鄉村孩子代表來到韻庭書院,在“明理濟時”木匾下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劉寧悅捧著榮譽證書,看著眼前熟悉的書院、身邊熱情的伙伴,還有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在商丘縣圖書館見到《韻庭詩文集》殘卷的場景——那時的她,從未想過“韻庭”的文脈能綿延至此,能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
“這份榮譽,屬于每一個在文化傳承路上堅守的人。”劉寧悅的聲音帶著哽咽,卻格外堅定,“從一本殘卷的修復,到一座書院的重建;從‘云端韻庭’的創新,到‘文化驛站’的落地;從鄉村孩子的詩詞,到國際友人的共鳴,我們始終相信,優秀傳統文化有穿越困境、連接人心的力量。未來,我們會帶著這份認可,繼續在文化傳承的路上前行,讓‘韻庭’的新枝,抽出更茁壯的芽,讓‘明理濟時’的華章,續寫更動人的篇。”
儀式結束后,顧爺爺拉著劉寧悅的手,指著書院小花園里的桂樹說:“你看這桂樹,每年都開花,每年都有新葉,就像‘韻庭’的文脈,一代傳一代,永遠不會斷。景明兄要是泉下有知,看到現在的景象,一定會特別欣慰。”
張啟山也笑著說:“當年我祖父和景明先生守護書院,是怕文脈斷絕;現在你們不僅守住了文脈,還讓它開枝散葉,影響了這么多人,這是我們這些后人最想看到的。”
11月,為了進一步推動“韻庭”文化的創新傳播,林曉帶領文創團隊推出了“韻庭數字文創”系列產品——基于“韻庭書院數字博物館”開發的虛擬藏品,包括“明理濟時木匾數字復刻版”“祖父詩作數字書法”“書院四季景致數字畫作”等。這些虛擬藏品通過區塊鏈技術確權,上線后僅三天就被搶購一空,其中部分收益將用于“韻庭書院文化驛站”的運營和鄉村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
“數字文創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新嘗試。”林曉向參觀者介紹,“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群體了解‘韻庭’文化——他們可能因為喜歡虛擬藏品而走進數字博物館,因為逛數字博物館而想來實地參觀書院,最終成為文化傳承的一份子。”
一位購買了“木匾數字復刻版”的95后網友留言:“第一次了解韻庭書院,是因為看到虛擬藏品的介紹。后來去數字博物館逛了逛,被書院的歷史和‘明理濟時’的精神打動了。明年一定要去商丘,實地看看這座有故事的書院。”
12月,“韻庭文化傳承中心”聯合全國10所高校,啟動了“青年文化傳承者培養計劃”。該計劃面向全國高校招募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通過“線上課程+線下實踐”的模式,為他們提供書院研究、古籍修復、文化活動策劃等方面的培訓,每年選拔100名優秀學員,授予“韻庭青年文化傳承者”稱號,并推薦他們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項目。
來自北京大學的學生李然,通過選拔成為首批學員。在參加“書院歷史研究”線上課程后,她選擇以“韻庭書院與民國地方教育變遷”為主題開展研究,還利用寒假前往商丘,在韻庭書院查閱史料。“以前覺得傳統文化離自己很遠,通過這個計劃,我不僅了解了韻庭書院的歷史,還學會了如何用學術的視角研究地方文化。”李然說,“未來我想考取文化遺產保護方向的研究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1年1月,春節前夕,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帶著“韻庭青年文化傳承者”,前往云南、貴州等地的“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開展“暖冬文化行”活動。他們為村民和孩子送去春聯、書籍和傳統文化教具,還組織了“詩詞朗誦會”“傳統技藝體驗”等活動。
在貴州畢節的苗族文化驛站,青年傳承者們跟著苗族村民學習銀飾制作,還和孩子們一起用苗族刺繡制作“春節福袋”;在云南昭通的彝族文化驛站,他們教村民用手機拍攝“書院故事”短視頻,幫助村民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傳統手工藝品。
苗族村民王阿婆拿著青年傳承者幫她賣出的刺繡作品貨款,激動地說:“以前我們的刺繡只能自己用,現在能賣到全國各地,還能讓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太感謝你們了!”
春節過后,劉寧悅他們開始籌備“韻庭書院建院125周年”紀念活動。相比120周年的國際交流主題,本次紀念活動更注重“扎根鄉村、賦能未來”,計劃推出“鄉村文化振興成果展”“青年傳承者論壇”“文化驛站十年規劃發布”等核心環節,還將聯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百站計劃”——未來十年,在全國10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建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讓書院文化真正融入鄉村、服務鄉村。
3月,“韻庭書院建院125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正式啟動。SQ市政府、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中外地方書院聯盟代表,以及鄉村教師、青年傳承者、村民代表齊聚書院,共同商議活動細節。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負責人在籌備會上說:“‘百站計劃’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項目,更是鄉村振興的助力工程。我們會整合資源,為每個文化驛站配備圖書、教具和培訓資金,還會聯合企業開展‘文化+產業’合作,幫助鄉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讓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青年傳承者代表李然也在會上發言:“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我們計劃在紀念活動期間,發起‘青年傳承者鄉村行’倡議,組織全國的青年傳承者走進文化驛站,開展支教、調研和文化活動,讓青春力量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力。”
4月,商丘的春天繁花似錦,韻庭書院的小花園里,牡丹、芍藥競相綻放,桂樹的枝葉郁郁蔥蔥,“友誼樹”也已長得枝繁葉茂。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坐在石桌旁,翻看“韻庭書院建院125周年”紀念活動的方案,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紙上,照亮了“扎根鄉村、賦能未來”八個字。
“咱們還要在紀念活動期間,發布《韻庭文化傳承白皮書》,系統梳理這些年的經驗和成果,為全國的地方文化傳承工作提供參考。”陳謙墨指著方案說,“白皮書里會收錄‘韻庭式實踐課’的課程體系、‘文化驛站’的運營模式、‘青年傳承者’的培養機制,還有疫情期間‘云端韻庭’的創新案例。”
林曉補充道:“我已經聯系了國內的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會對紀念活動進行全方位報道,還會邀請網紅主播開展‘云游書院’直播,讓更多人了解韻庭書院的故事,關注鄉村文化振興。”
劉寧悅點點頭,目光望向講堂——那里,工作人員正在整理“鄉村文化振興成果展”的展品,有文化驛站村民制作的手工藝品、鄉村孩子的詩詞書法、青年傳承者的調研報告;藏書樓里,新到的《中國民國地方書院講錄叢刊》第二輯正在上架,書架上的書籍越來越豐富;小花園里,工人正在搭建“青年傳承者論壇”的舞臺,舞臺背景板上“新枝抽芽續華章”的字樣格外醒目。
她忽然想起祖父在《韻庭書院講錄》里寫的一句話:“教育之責,在育今日之童,在謀明日之世;文化之責,在守往昔之脈,在開未來之篇。”
此刻,她終于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韻庭”的傳承,從來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在堅守初心的基礎上,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它能適應時代、服務當下、照亮未來。那些鄉村孩子的詩詞,是新枝;那些青年傳承者的堅守,是新枝;那些文化驛站的落地,是新枝;那些數字文創的創新,也是新枝。這些新枝,在“明理濟時”的沃土上抽芽、生長,最終會匯聚成一片茂密的森林,讓“韻庭”的文脈永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華章,在新時代續寫得更加精彩。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韻庭書院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澤。劉寧悅拿出手機,拍下這一美好的景象,發在了“韻庭文化”的社交平臺上,配文:“125年風雨,新枝再抽芽;文脈永續,華章待新篇。韻庭書院,始終與鄉村同行,與青年同行,與熱愛文化的你同行。”
評論區很快熱鬧起來,有鄉村教師留言“期待文化驛站早日開到我們村”,有青年傳承者寫道“會帶著初心,走好文化傳承的路”,還有海外友人說“明年一定要來書院,見證125周年的慶典”。看著這些溫暖的留言,劉寧悅知道,“韻庭”的故事還在繼續,“韻庭”的新枝還在生長,而這束跨越百年的文化薪火,會因為更多人的加入,變得更加明亮,更加溫暖,照亮鄉村振興的前路,也照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美好未來。
第八章百站織網潤鄉野
2021年10月,商丘的秋陽將韻庭書院的青磚灰瓦曬得暖融融的,小花園里的桂樹再次綴滿金黃的花苞,微風拂過,清甜的香氣便漫過書院的門檻,飄向不遠處的村落。劉寧悅剛結束“韻庭書院建院125周年”紀念活動的復盤會議,就接到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來電——“百站計劃”首批20個文化驛站的建設資金已撥付到位,邀請她帶隊前往甘肅、青海等地,推進驛站選址與落地工作。
“百站計劃”是此前“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的升級擴展,目標是未來十年在全國10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建立標準化文化驛站,形成“以書院為核心、驛站為節點”的鄉村文化傳承網絡。放下電話,劉寧悅立刻召集陳謙墨、林曉和“青年文化傳承者”代表,將消息同步給眾人,辦公室里瞬間響起了抑制不住的歡呼聲。
“終于要啟動‘百站計劃’了!”負責驛站運營方案設計的林曉,激動地翻開厚厚的規劃手冊,“咱們前期制定的‘1+3+N’標準化體系終于能落地了——‘1’個核心空間,包含讀書區、實踐區和展示區;‘3’類基礎服務,即傳統文化課程、圖書借閱和技能培訓;‘N’項特色活動,結合當地民俗設計專屬內容。現在就等實地考察,把方案細化成符合每個鄉村的‘定制版’。”
陳謙墨則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驛站物資清單”:“每個驛站需要配備500冊傳統文化書籍、20套古籍修復體驗工具、30套傳統手工教具,還有數字化設備,比如平板電腦和投影儀,方便開展線上課程。這些物資我們已經聯系好供應商,考察結束就能分批配送。”
10月底,劉寧悅帶領考察團隊兵分兩路,分別前往西北和西南地區。她親自帶隊的西北組第一站,是甘肅定西的一個回族村落。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駛,窗外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偶爾能看到山坡上零星分布的窯洞和農田。抵達村落時,村支書馬占山早已帶著村民在村口等候,黝黑的臉上滿是期待:“早就聽說韻庭書院的文化驛站,能把驛站建到我們村,孩子們以后就能在家門口學傳統文化了!”
考察團隊跟著馬支書走進村落,發現村里有一棟閑置的老校舍,青磚瓦房的結構保存完好,只是墻面有些斑駁,門窗也需要修繕。“這棟老校舍以前是村里的小學,后來孩子們都去鎮上讀書,就空下來了。”馬支書指著校舍說,“要是改成文化驛站,既不用占新地,還能保留老建筑,多好!”
劉寧悅走進校舍,陽光透過破舊的窗戶灑在水泥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柱。她摸了摸墻面,又查看了屋頂的梁木,笑著說:“這棟房子基礎很好,稍微修繕一下就能用。讀書區可以設在東邊的教室,光線充足;實踐區用西邊的大教室,能開展手工和課程活動;院子里可以搭個棚子,做‘鄉村文化廣場’,平時能辦活動,農閑時村民還能來聊天。”
村民們聽到這話,紛紛圍上來出主意——有人說要捐出自家的老桌椅,有人說愿意免費幫忙修繕,還有回族老人提議在驛站里加一個“回族文化展示角”,展示回族的刺繡、磚雕和民間故事。“我們回族有很多老手藝,年輕人都不太會了,要是能在驛站里教孩子們,也能把這些手藝傳下去。”老人的話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贊同。
在甘肅考察的半個月里,團隊先后走訪了8個村落,確定了5個驛站的選址,每個選址都結合了當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需求——在臨洮的一個漢族村落,利用村里的老戲臺改造驛站,保留戲臺的主體結構,增設“傳統戲曲體驗區”;在臨夏的一個東鄉族村落,將閑置的村委會辦公室改成驛站,融入東鄉族的木雕工藝,還計劃邀請東鄉族非遺傳承人定期來授課。
與此同時,陳謙墨帶隊的西南組在云南、四川等地也進展順利。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村落,他們利用江邊的吊腳樓建立驛站,計劃開展“傈僳族傳統歌謠與古詩結合”的課程;在四川涼山的彝族村落,他們將驛站建在村文化廣場旁,配套建設“彝族漆器制作工坊”,讓村民能通過制作傳統文化手工藝品增加收入。
12月,“百站計劃”首批20個文化驛站陸續啟動修繕和改造。為了確保驛站建設符合標準,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輪流前往各個站點督導,從墻面修繕的顏色到書架的擺放位置,都親自確認。在甘肅定西的回族驛站,施工隊原本計劃用白色涂料粉刷墻面,劉寧悅看到后立刻制止:“咱們要保留老建筑的歷史感,用米黃色的涂料更合適,既顯干凈,又不破壞老墻面的質感。”
施工隊負責人有些不解:“白色不是更亮堂嗎?”
“文化驛站不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傳承歷史的地方。”劉寧悅指著墻面的斑駁痕跡說,“這些痕跡是老校舍的記憶,我們要盡量保留,讓孩子們在驛站里能感受到鄉村的歷史和溫度。”
2022年3月,首批20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全部建成運營。每個驛站都配備了1名專職站長(從當地村民中選拔培訓)和2名“青年文化傳承者”志愿者,還邀請了當地的非遺傳承人、老教師擔任兼職講師。
在甘肅定西的回族驛站,站長馬曉燕是村里的返鄉大學生,她每天早早打開驛站大門,整理圖書、準備課程。上午,她給村里的孩子上“韻庭式實踐課”,教他們用回族刺繡制作“明理濟時”掛件;下午,她組織村民開展“傳統故事分享會”,邀請村里的老人講回族民間故事;晚上,驛站的燈光亮到很晚,村民們三三兩兩地來讀書、看電影,原本冷清的老校舍變得熱鬧起來。
“以前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和孩子沒地方去,現在有了驛站,大家都愿意來。”馬曉燕笑著說,“有個老爺爺每天都來讀《古蘭經》的漢譯本,還跟孩子們講里面的道理;有個小女孩特別喜歡刺繡,每天都來練習,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簡單的掛件了。”
4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對首批驛站進行運營評估。他們走進每個驛站,查看課程開展情況、圖書借閱記錄,還和村民、孩子面對面交流,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驛站,孩子們告訴劉寧悅,希望能多學一些傈僳族傳統歌謠;在四川涼山的彝族驛站,村民們提議增加“電商培訓”,幫助他們把漆器作品賣出去。
“這些建議都特別好,咱們要盡快落實。”劉寧悅在評估會上說,“‘百站計劃’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根據每個鄉村的需求不斷調整。孩子們喜歡傳統歌謠,咱們就聯合當地非遺傳承人,開發‘傈僳族歌謠與古詩’的融合課程;村民需要電商培訓,咱們就聯系電商平臺,邀請講師來驛站開展培訓,真正讓驛站成為服務鄉村的‘文化樞紐’。”
5月,“韻庭文化電商培訓”項目正式啟動。團隊聯合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邀請專業講師前往各個驛站,為村民開展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產品包裝等培訓。在四川涼山的彝族驛站,村民阿依莫通過培訓,學會了在網上開店,她制作的彝族漆器掛件,上線第一個月就賣出了300多件,收入超過2萬元。
“以前我們的漆器只能在當地賣,價格低還賣不出去,現在通過電商,全國各地的人都能買到。”阿依莫拿著手機,給劉寧悅看網店的訂單,臉上滿是笑容,“我還教村里的其他婦女做漆器、開網店,現在我們村已經有10多個人在網上賣手工藝品了,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
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韻庭書院文化驛站”聯合開展了“非遺進鄉村”系列活動。20個驛站同步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統技藝展示和體驗——甘肅的回族磚雕、云南的傈僳族織布、四川的彝族漆器、青海的藏族唐卡……孩子們在傳承人身邊打下手,村民們則圍在一旁觀看,有的還忍不住上手嘗試,整個鄉村都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里。
在青海海東的藏族驛站,唐卡傳承人洛桑大師帶著孩子們用礦物顏料繪制簡單的唐卡圖案。10歲的藏族男孩旦增,拿著畫筆認真地在畫布上涂色,雖然動作有些稚嫩,卻格外專注。“我以前只在寺廟里見過唐卡,沒想到自己也能畫。”旦增舉起自己的作品,開心地說,“以后我要跟著洛桑大師好好學習,把唐卡技藝傳下去。”
7月,暑假來臨,“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啟動了“鄉村兒童文化夏令營”活動。每個驛站都圍繞當地文化特色,設計了為期15天的夏令營課程——在甘肅臨洮的漢族驛站,孩子們學習傳統戲曲表演,跟著老藝人唱秦腔、練身段;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驛站,孩子們跟著傳承人學唱傈僳族歌謠,還一起創作了“傈僳族版《勸學詩》”;在四川涼山的彝族驛站,孩子們學習彝族漆器制作,還跟著志愿者用漢語和彝語雙語朗誦祖父的詩作。
夏令營閉營時,每個驛站都舉辦了“文化成果展示會”。孩子們穿著當地的傳統服飾,表演學到的技藝,展示自己的作品,家長們坐在臺下,看著孩子的變化,臉上滿是驕傲。在甘肅定西的回族驛站,小花(和李家坳小學的小花同名)穿著回族服飾,用回族刺繡制作的“韻庭書院”掛件獲得了“最佳創意獎”。她的媽媽激動地說:“以前孩子很內向,不愛說話,參加夏令營后變得開朗了,還學會了刺繡,真是太感謝驛站了!”
8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收到了來自教育部的通知,邀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參與“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項目,為偏遠地區的鄉村學校提供傳統文化教育支持。他們立刻組織團隊,選拔了50名“青年文化傳承者”,組成“韻庭文化幫扶隊”,前往云南、貴州、甘肅等地的鄉村學校,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幫扶。
在云南昭通的一所鄉村小學,幫扶隊隊員張昊為學校設計了“苗族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校本課程,教孩子們用苗族銀飾制作傳統樂器,還和孩子們一起編寫了“苗族民間故事與古詩對照手冊”;在貴州畢節的一所鄉村小學,幫扶隊隊員李陽教孩子們用布依族蠟染技術制作“明理濟時”主題的桌布,還組織了“布依族山歌會”,讓孩子們用山歌的形式演唱祖父的詩作。
支教幫扶半年后,云南昭通的鄉村小學有了明顯變化——孩子們的課堂參與度提高了,還成立了“苗族銀飾制作社團”“古詩朗誦社團”;家長們也更愿意參與學校的活動,有的還主動到驛站當志愿者。學校校長在感謝信中說:“‘韻庭文化幫扶隊’帶來的不僅是課程,更是對文化的熱愛和對教育的熱情。孩子們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能給鄉村教育帶來新的活力。”
9月,“第六屆韻庭文化節”以“百站織網·文化潤鄉”為主題,首次采用“主會場+分會場”的模式——主會場設在韻庭書院,20個文化驛站作為分會場,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同步開展活動。主會場展示了“百站計劃”的成果,包括驛站的照片、村民的手工藝品、孩子的作品;分會場則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甘肅的秦腔表演、云南的傈僳族歌謠、四川的彝族漆器展示……通過鏡頭,全國的觀眾都能看到鄉村文化的活力。
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鄉村文化振興與書院傳承”高峰論壇,邀請了鄉村振興專家、文化學者、驛站站長和村民代表,共同探討文化驛站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負責人在論壇上說:“韻庭書院文化驛站的實踐證明,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通過文化驛站,不僅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還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韻庭方案’。”
10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籌備“百站計劃”第二批30個文化驛站的建設。這次,他們創新了“政企社合作”模式——聯合地方政府提供場地和政策支持,聯合企業捐贈資金和物資,聯合社會組織提供志愿者和專業服務,形成“多方聯動、共同參與”的建設運營機制。
在河南信陽的一個村落,當地政府提供了閑置的村部大樓作為驛站場地,企業捐贈了圖書、教具和數字化設備,社會組織則派來了專業的社工,負責驛站的日常運營和活動策劃。“這種合作模式能整合各方資源,讓驛站建設更高效、運營更可持續。”劉寧悅在合作簽約儀式上說,“未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加入‘百站計劃’,一起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
11月,“韻庭文化產業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由“韻庭文化傳承中心”發起,聯合了全國50家從事傳統文化產品開發、銷售的企業和非遺工坊,旨在通過資源整合,幫助文化驛站的村民將傳統手工藝品轉化為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聯盟成立后,首先啟動了“驛站手工藝品標準化”項目,為村民提供產品設計、質量檢測和品牌包裝服務,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甘肅臨夏的東鄉族驛站,村民們制作的東鄉族木雕,以前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質量參差不齊,很難賣出好價格。加入聯盟后,專業設計師對木雕產品進行了重新設計,增加了“明理濟時”“韻庭書院”等文化元素,還制定了質量標準,統一了包裝。改良后的木雕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翻了三倍,價格也提高了50%。
“以前我們做木雕都是憑感覺,現在有了標準,產品好看了,買的人也多了。”村民馬建軍拿著改良后的木雕,高興地說,“聯盟還幫我們注冊了‘東鄉韻庭’的品牌,以后我們的木雕也是有品牌的產品了!”
2023年1月,春節前夕,“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開展了“暖冬送福”活動。50個已建成的驛站同步組織志愿者,為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去春聯、書籍和生活用品,還為他們表演傳統文化節目。在青海海東的藏族驛站,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為孤寡老人貼春聯、包餃子,用藏語和漢語雙語朗誦《春節童謠》;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驛站,志愿者帶著孩子們挨家挨戶送福字,還教村民用手機拍攝“春節全家福”。
“以前過年,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冷冷清清的,今年有了驛站的志愿者,家里熱鬧多了。”青海的藏族老人卓瑪拉著志愿者的手,眼里滿是淚水,“你們還教我拍照片,我現在能經常看到在外打工的孫子了,太謝謝你們了!”
2月,春節過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對“百站計劃”進行中期總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百站計劃”已建成50個文化驛站,覆蓋全國20個省份的5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累計開展傳統文化課程1.2萬節,服務村民和孩子超過10萬人次,幫助村民銷售傳統手工藝品收入超過800萬元,培養鄉村文化骨干200余名。
在總結會上,林曉展示了一組對比照片——第一張是驛站建成前的閑置校舍,墻面斑駁、雜草叢生;第二張是現在的驛站,窗明幾凈、圖書滿架,孩子們在里面讀書、做手工,村民們在院子里聊天、開展活動。“這些照片就是‘百站計劃’的成果,”林曉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們不僅建了一座座驛站,更點亮了一個個鄉村的文化希望。”
陳謙墨補充道:“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擴大‘百站計劃’的覆蓋范圍,同時深化驛站的服務內容,比如開展‘鄉村文化帶頭人培養計劃’,選拔有潛力的村民進行專業培訓,讓他們成為驛站的‘永久守護者’;還要開發‘驛站數字平臺’,實現圖書借閱、課程預約、產品銷售的線上聯動,讓驛站的服務更便捷、更高效。”
劉寧悅點點頭,目光望向窗外——韻庭書院的小花園里,孩子們正在追逐嬉戲,他們有的來自商丘本地,有的來自甘肅、云南的文化驛站,是來參加“韻庭書院研學營”的。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她忽然想起了祖父當年創辦韻庭書院的初心——“讓每個孩子都能讀書,讓每個鄉村都有書香”。
現在,祖父的初心不僅實現了,還擴展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從商丘的一座書院,到全國50個鄉村的文化驛站;從幾個年輕人的堅守,到成千上萬村民和志愿者的參與;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到鄉村振興的助力,“韻庭”的文脈已經織成了一張大網,覆蓋了祖國的鄉野,滋潤了無數人的心靈。
3月,“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獲得了“全國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稱號。頒獎儀式上,農業農村部的負責人說:“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將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賦能了鄉村發展,為全國的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站在領獎臺上,劉寧悅握著獎牌,腦海里閃過這些年走過的鄉村路——甘肅定西回族村落里老校舍修繕時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云南怒江傈僳族吊腳樓驛站里孩子們學唱歌謠的笑臉,四川涼山彝族漆器工坊里村民們收獲訂單時的喜悅……這些畫面像電影般串聯起來,讓她更加堅定:“百站計劃”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起點。
“這份榮譽,屬于每一個扎根鄉村的文化守護者。”劉寧悅對著話筒,聲音清晰而有力,“從50個驛站到100個驛站,從文化傳承到產業賦能,我們始終相信,鄉村的振興需要文化的支撐,而傳統文化的活力,也需要在鄉村的土壤里生長。未來,我們會繼續織密這張‘文化網’,讓每一個鄉村都有書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
頒獎儀式結束后,來自甘肅定西的驛站站長馬曉燕特意找到劉寧悅,遞上了一本厚厚的相冊——里面裝滿了驛站運營一年來的照片:孩子們上課的場景、村民參加電商培訓的畫面、非遺傳承人授課的瞬間……“這是我們村的‘文化記憶冊’,想送給您做紀念。”馬曉燕笑著說,“現在村里的人都把驛站當成了家,以后我們會好好守護它,讓它成為村里的‘文化燈塔’。”
劉寧悅接過相冊,輕輕翻開,每一張照片都充滿了溫暖與生機。她知道,這不僅是一本相冊,更是“百站計劃”扎根鄉村的最好見證,是無數人用熱愛與堅守編織的“文化夢”。
4月,“鄉村文化帶頭人培養計劃”正式啟動。“韻庭文化傳承中心”聯合河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為50個文化驛站選拔的100名鄉村文化帶頭人,開展為期三個月的集中培訓。培訓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知識、驛站運營管理、文化活動策劃、產業發展規劃等,還安排了實地考察環節,組織帶頭人前往韻庭書院、南京圖書館、蘇州園林等地學習文化傳承與產業運營經驗。
來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帶頭人李阿妹,在培訓中格外認真。她不僅詳細記錄課程內容,還主動向專家請教如何將傈僳族傳統歌謠與現代音樂結合。“我想把我們民族的歌謠改編成孩子們喜歡的樣子,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學、愿意傳。”李阿妹說,“培訓結束后,我要回村里組建‘傈僳族歌謠合唱團’,還要把驛站的線上課程做得更好,讓外面的人也能聽到我們的歌謠。”
培訓結束時,100名鄉村文化帶頭人共同簽署了《鄉村文化傳承承諾書》,承諾將所學知識運用到驛站運營中,帶動更多村民參與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劉寧悅在結業儀式上說:“你們是鄉村文化的‘種子’,希望你們能在各自的鄉村生根發芽,長出更多的‘文化新枝’,讓鄉村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讓傳統文化的魅力越來越強。”
5月,“驛站數字平臺”正式上線。平臺整合了“圖書借閱”“課程預約”“產品銷售”“文化資訊”四大功能——村民可以通過平臺借閱異地驛站的圖書,實現“全國驛站圖書通借通還”;孩子可以在線預約傳統文化課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村民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品,可以通過平臺的“驛站商城”直接銷售,平臺還會提供物流對接服務;此外,平臺還會實時更新各地驛站的文化活動資訊,方便村民和外界了解驛站動態。
“驛站數字平臺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四川涼山的彝族帶頭人阿依莫興奮地說,“以前我們賣漆器,要自己聯系物流,很不方便;現在通過平臺,下單后直接有快遞上門取件,還能實時看到訂單狀態,太省心了。上個月我通過平臺賣了500多件漆器,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
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驛站數字平臺”舉辦了“非遺好物線上直播節”,邀請50個驛站的非遺傳承人和鄉村文化帶頭人,通過直播展示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講解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持續了3天,累計觀看人數超過200萬次,賣出傳統手工藝品1.2萬件,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在甘肅臨夏的東鄉族驛站直播專場,木雕傳承人馬師傅現場展示了木雕的制作過程,從選材、雕刻到上色,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詳細而生動。“這是我們東鄉族的傳統木雕技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馬師傅拿著自己雕刻的“明理濟時”木牌說,“現在通過直播,全國的人都能看到我們的手藝,還能買到我們的產品,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7月,暑假再次來臨,“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啟動了“百站聯動·文化研學”活動。50個驛站之間開展“結對研學”,組織鄉村孩子到結對的驛站參觀學習,了解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甘肅定西的回族孩子來到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驛站,學習傈僳族織布;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孩子來到四川涼山的彝族驛站,學習彝族漆器制作;四川涼山的彝族孩子來到甘肅定西的回族驛站,學習回族刺繡……
在“結對研學”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不同的傳統技藝,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甘肅的回族男孩馬小龍和云南的傈僳族男孩阿木,因為都喜歡傳統樂器,成了好朋友。馬小龍教阿木吹回族的“口弦”,阿木教馬小龍彈傈僳族的“三弦”,兩人還一起創作了一首“民族融合”的樂曲。“以前我以為只有我們回族有好聽的樂器,現在才知道,每個民族的樂器都很有特色。”馬小龍說,“以后我要和阿木經常聯系,一起學習更多的傳統樂器。”
8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收到了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邀請“韻庭書院文化驛站”項目參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國際論壇,分享中國鄉村文化傳承與振興的經驗。這是“韻庭”文化首次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舞臺,也是國際社會對“百站計劃”的認可。
9月,劉寧悅帶著“百站計劃”的成果,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國際論壇。在論壇上,她通過圖片、視頻和案例,詳細介紹了“韻庭書院文化驛站”如何通過“文化傳承+產業賦能+人才培養”的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當她講到甘肅定西的回族驛站如何通過電商培訓讓村民增收,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驛站如何通過非遺傳承讓孩子愛上傳統文化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在點評中說:“韻庭書院文化驛站的實踐,為世界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它證明,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保護,還可以創新;不僅可以傳承,還可以賦能鄉村發展。這種模式值得在全球范圍內推廣。”
論壇結束后,多個國家的文化機構向劉寧悅發出合作邀請,希望能借鑒“韻庭”模式,在本國的鄉村開展文化傳承項目。劉寧悅笑著說:“文化是世界的共同財富,我們愿意分享‘韻庭’的經驗,和世界各國一起,守護好人類的文化遺產,讓文化的力量照亮更多鄉村的未來。”
10月,劉寧悅從巴黎回到商丘,剛下飛機就直奔韻庭書院。此時的書院,正忙著籌備“第七屆韻庭文化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在庭院里掛燈籠、擺展品,孩子們在講堂里排練節目,整個書院充滿了熱鬧的氛圍。
“寧悅姐,你回來了!”林曉拿著文化節的方案迎上來,“今年的文化節,除了主會場和驛站分會場,我們還新增了‘國際文化交流分會場’,邀請了法國、英國、日本的文化機構代表,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和我們一起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陳謙墨也笑著說:“我們還準備在文化節期間,發布《百站計劃中期報告》,詳細介紹50個驛站的運營成果,同時啟動‘百站計劃’第三批20個驛站的建設。”
劉寧悅點點頭,目光望向書院的大門——門口掛著“第七屆韻庭文化節”的橫幅,陽光灑在橫幅上,格外耀眼。她知道,“韻庭”的故事還在繼續,“百站計劃”的藍圖還在展開,而這張織滿鄉村的“文化網”,會因為更多人的加入,變得更加牢固、更加溫暖,讓優秀傳統文化的書香,永遠飄灑在祖國的鄉野大地上,讓“明理濟時”的精神,永遠照亮鄉村振興的前行之路。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韻庭書院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澤。劉寧悅走到庭院里,看著正在排練節目的孩子們,看著忙碌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忽然想起了祖父在《韻庭書院講錄》里寫的一句話:“文化之脈,在人;鄉村之興,在魂。”
此刻,她終于明白,“韻庭”傳承的不僅是一本本古籍、一座座建筑,更是“以人為本”的初心,是“文化興鄉”的信念。而那些扎根鄉村的文化驛站,那些堅守傳承的鄉村帶頭人,那些熱愛文化的孩子,都是“韻庭”文脈的延續,都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未來,無論走多遠,她和陳謙墨、林曉都會帶著這份初心與信念,繼續織密“文化網”,讓每一個鄉村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驛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讓“韻庭”的書香,永遠潤養祖國的鄉野,讓“明理濟時”的精神,永遠激勵更多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