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談學校對孩子的影響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教育的變革
學校是對家庭教育的彌補。如果父母對于教育孩子的事宜可以獨包獨攬,也可以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讓他們順利解決人生中的各種難題,那么學校的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古代,家庭承擔著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工匠的兒子可以從父輩或者祖輩那里學習技術和經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不僅要學習父母教授的知識,還要學習父母身上沒有的一些東西,這樣不但可以延續父母所授的技術,還能學習更多的人生哲理,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
歐洲的學校教育雖然比美國的全面,可以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但是傳統教育的欠缺也有目共睹。最初的歐洲,只有皇室或貴族才可接受學校教育,他們也由此變成尊貴的人,其余的人只是安安分分地工作,不敢有他求。后來,對社會有益的人范圍越來越大,宗教機構成了教育的主要部門,在這里,人們可以得到關于神學、藝術、科學和其他專業的培養。
如今,科學的進步,使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現實社會不相適應。所以,擴大教育范圍成為勢在必行的事務。以前,村里的校長也許只是鞋匠或裁縫出身,他們上課手持棍棒,常常體罰學生,但是效果并不佳。那時的學校,只教授宗教、技術和科學方面的知識,甚至國王也目不識丁。但是,工業革命的興起,使社會對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使工人也需要讀書、寫字、計算、畫圖。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現代化的學校才有了雛形。
但是,這些學校的科目都是應政府的要求而設立,培養的學生也主要是為政府服務的人員,并且還需要這些人能征善戰。這就是學校的全部宗旨。我至今還記得這種教育在奧地利出現過一段時間,當時他們會對最底層的民眾進行培訓,目的就是讓他們服從政府的管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模式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工人階級逐漸壯大,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響亮,要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學校開始順應這種時代要求,逐步形成了現代的教育模式:孩子應該學會自立,應該多多了解關于文學、科學和藝術方面的知識,長大后能夠為人類的文明和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讓孩子接受教育,并不僅僅是讓他求得一份工作或學習謀生的技能,而是要他們為人類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