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讀王朔的《我看金庸》后感

王朔作家的《我看金庸》一文,以其犀利的筆觸、鮮明的立場和毫不掩飾的批判姿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金庸武俠文學的窗口。這篇文字跳出了對金庸作品普遍的溢美之詞,以一種近乎“解構”的視角,對金庸武俠的文學價值、敘事邏輯與文化內涵提出了尖銳質疑,字里行間既有對文學標準的堅守,也有對大眾審美趣味的反思,讀來引人深思。

王朔對金庸作品的批判,首先指向其“文學性”的缺失。他直言金庸的小說“情節重復,行文啰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認為其敘事模式僵化,缺乏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更像是“用江湖事湊數”的通俗讀物。這種評價或許帶著幾分極端,卻也點出了金庸武俠在文學表達上的某種局限性——為了追求情節的戲劇沖突與江湖世界的構建,金庸確實常常將重心放在故事的推進與武功的描繪上,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相對薄弱。王朔以“舊小說的套路”定義金庸的寫作,雖略顯武斷,卻也提醒我們,在肯定金庸武俠通俗性成就的同時,不應忽視其在文學藝術性上的可商榷之處。

其次,王朔對金庸武俠所傳遞的文化觀念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金庸小說中“善惡分明”的簡單二元對立、“俠義精神”的理想化演繹,本質上是對傳統封建倫理的復刻,缺乏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念的呼應。在金庸的江湖里,“俠”往往以個人武力裁決是非,以江湖規則替代社會秩序,這種“快意恩仇”的敘事,在王朔看來,是對現實社會理性精神的背離。這種批判雖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卻也觸及了武俠文學的核心矛盾——武俠世界的浪漫化建構與現實社會的復雜性之間,始終存在著難以彌合的鴻溝。金庸筆下的江湖固然為讀者提供了精神寄托,但其中蘊含的某些價值觀念,確實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法治精神、多元包容理念存在差異,王朔的質疑恰是對這種差異的直面。

更為深刻的是,王朔的批判背后,暗含著對“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邊界的探討。金庸武俠作為大眾文化的經典代表,其影響力早已超越文學范疇,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王朔以“嚴肅文學”的標準對其進行審視,本質上是兩種文學觀念的碰撞:大眾文學追求的是讀者的廣泛接受與情感共鳴,而嚴肅文學更強調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與藝術表達的創新。王朔的“看不慣”,某種程度上是對大眾文化過度娛樂化、模式化的警惕,他擔心當一種缺乏深度的文學形式占據主流時,會稀釋公眾的審美判斷力。這種擔憂雖有其道理,但也忽略了大眾文學自身的價值——它以通俗的方式承載著文化記憶,滿足了普通人對正義、浪漫與理想的向往,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可以在多元的文學生態中并存。

當然,王朔的批判也并非無懈可擊。他過于強調金庸作品的“套路化”,卻忽視了金庸在構建江湖體系、塑造經典人物(如喬峰的悲壯、楊過的叛逆)上的獨創性;他批判金庸對傳統倫理的復刻,卻未能看到金庸在作品中對“俠義”精神的現代性改造(如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念,已超越了單純的江湖恩怨)。這種帶著個人情緒的批判,難免顯得片面,但正是這種片面,讓我們得以跳出“金庸神話”的光環,以更理性的態度看待其作品的優點與局限。

總而言之,王朔的《我看金庸》并非一篇嚴謹的文學評論,更像是一次帶著個人色彩的“文學較真”。它或許不夠客觀,卻足夠真誠;它或許充滿爭議,卻為我們提供了多元解讀金庸作品的可能。在文學的世界里,沒有絕對的權威,也沒有永恒的定論,正是這種不同聲音的碰撞,才能讓文學批評保持活力,讓文學作品在不斷的審視中煥發出更持久的生命力。王朔的批判,無論我們是否認同,都提醒著我們:對待任何文學現象,都應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輕易否定,在理性的辨析中,探尋文學的真諦。

筆者:庸文(曹華)

2025年7月13日,鄭州西郊

版權:昆侖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兴海县| 资阳市| 兴仁县| 永安市| 吉首市| 松桃| 德清县| 武冈市| 安新县| 南华县| 报价| 鄄城县| 平顶山市| 赤壁市| 尼玛县| 南川市| 宁晋县| 临澧县| 青川县| 延安市| 怀来县| 杭州市| 简阳市| 乌兰察布市| 华阴市| 西华县| 峨眉山市| 黄陵县| 刚察县| 灌南县| 彭泽县| 汝城县| 井冈山市| 平和县| 阳山县| 富裕县| 阳朔县| 天长市| 盐池县|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