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生命有限,只讀經典

1

這是一本私人閱讀筆記,記錄了我近幾年的閱讀感受——關于西方文學史上10位偉大作家及其作品。

之所以將這一份私人記錄公布于眾,并非好為人師,也并非為想讀書而不知讀什么的年青一代獻計獻策。更多的,是對自己的閱讀歷程的回顧總結,是一種閱讀再梳理過后的溫習。

自古而今,了不起的作家固然多,了不起的讀者也不乏其人。甚至可以說,了不起的作家,首先需是了不起的讀者——可以從以往的經典書目中汲取營養,將自己也栽培成大樹。

了不起的作家固然不容易成為,而了不起的讀者也設有門檻。如果沒有沙里淘金的耐心和眼力,是不可能成為了不起的讀者的。觀千劍而后識器,千帆過盡皆不是的寂寞,需要忍耐。

讀書,是一種“遇”,有時相遇早了,翻開一本書的人尚未具備理解這本書的能力,只知道它“好”,卻不知道好在哪里。恰逢其時的“遇”,難能可貴,這意味這個人在翻開此書之前已經在心智和見識等各個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他足以對這本書里的大部分內容心領神會且陶醉其中。

朱熹《觀書有感》云: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

意思是,讀書有時會遇到艱澀難懂之處,當時苦思冥想也不見得懂,但積淀日久,時機到了,則無需費力,自然就豁然開朗。有讀書經驗的人對以上兩點或多或少都有同感。這樣看來,讀書又何必在乎時機?讀,而已矣。

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友情的,而非愛情的。友情,不需要愛情那般“立等可取”的效果,相反,它給雙方最充裕的時間和最大的耐心。它無需反復確認,而是給雙方最大的信任——相信一本書會給你機會和時間去懂它,也相信自己有讀懂這本書的能力。閱讀,在于“懂得”,而非“讀過”。

2

卡爾維諾是了不起的讀者。他讀過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也可以對這些文學作品說一句“我懂你”。他寫的《為什么讀經典》可以說是談論經典的經典之作。無數讀者認識經典作品是從這本書開始的。而我的這一本閱讀筆記,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在卡爾維諾的“指導”之下誕生的。因為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只想把時間花在經典作品上。

經典就像一根永遠燃燒不盡的火把,點亮它,舉起它,帶著它走起來,它就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沿途的諸多事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認識世界。

經典還是什么?經典還會對讀者發揮顯性或隱性影響。顯性的影響指的是,它因具有某種無可替代的獨特性而在讀者心里留下烙印,以至于一看到這個烙印就會想起這部作品。隱性的影響指的是,它像是某種無意識的東西暗藏在讀者記憶中,成為讀者看世界之眼光的一部分。

經典還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它帶著前人對它的擴充而來,又隨時準備吸納后人的見解,被隨時注入。閱讀經典,就是進入一個業已形成的偉大共同體,那里已經棲居了眾多就這部經典有著真知灼見的大人物,他們各據一方,笑臉相迎,似乎對每一個新來的人說:“來啦?坐吧?!边@,太像是一個神秘組織,彼此辨認的暗號,就是手上這本經典。

一部經典還必須是這樣一本書,它容易引起評論,但同時也具有把所有評論從自己身上輕輕抖落的能力。一個人只要翻開經典,讀進去,就再也無暇顧及書頁空白處別人留下的或拙劣或不那么拙劣的足跡了。

經典還是這樣一類書,我們以為自己懂了,但越是讀,就越發現它的獨特和不可思議。經典作品的觸角可以延伸到一個人看世界的方方面面,它無所不包,幾乎能為你創造一個宇宙。一個發現屬于自己的“宇宙之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你總是可以在與這本書的互動中確立自己。

一部經典,不是孤立的,它處于某一個龐大的譜系之中。認識了一部經典,意味著認識了一個家族。只要沿著這個家族譜系摸索下去,你的所得將會更加完整,你的宇宙也更為浩瀚。

出版物迭出的時代,最不缺的大概就是書了??萍及l達,書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某種意義上的“讀書人”。這種情形下,如何鑒別和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皮特森說,人每天所做的,其實就是處理信息。一個人從起床開始就會接觸到各種信息,有聲的,無聲的,自己的,別人的。如何妥善處理信息幾乎成了每個人每天關心的唯一主題。

書,可以說是信息的載體。面對魚龍混雜的圖書汪洋,如何取舍,取決于一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當有限的經典被大量讀物掩蓋時,慧眼獨具的人總愿意花大力氣從喧囂的噪音中搶救出真正值得聆聽的美妙音樂。就算經典里的論調與當下的流行意見再怎么格格不入,也要堅持讓經典發聲,堅持通過經典發聲。日子久了,自然會有更多人知道何謂“嘔啞嘲哳難為聽”,何謂“如聽仙樂耳暫明”。

據說蘇格拉底在臨死之際還堅持練習用長笛吹奏一首樂曲,有人問他,這個時候練習還有什么用呢?蘇格拉底答道:至少我死之前可以學習這首曲子。捍衛經典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姿勢,至少,我們有生之年,可以選擇親近經典。

說了很多關于經典的話,好像我很懂經典,其實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以這樣的方式敲打自己:不要荒廢時日,要多親近經典。

古今中外的經典都值得閱讀,凡是那些經過時間洗滌依然被公認為是值得流傳下去的作品都稱得上是經典。荷馬史詩,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孔孟老莊,都在經典之列。時間不會欺騙人,那些在時間長河里熠熠生輝的作品,總能被人發現并一直流傳下去。把時間用在閱讀經典上,可以讓一個人不像他自己,可以讓一個人更是他自己,相反,未經時間考驗的作品,讀了和沒讀差別不大。

經典如此好,值得善待,值得溫柔以待。所以,讀經典,還是要細讀,慢讀。

讀經典,可以幫助我們在自己身上克服歲月的侵蝕。

我們發現,很多七八十歲高齡的讀書人依舊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煉。一個人的頭腦可以通過閱讀與思考獲得無限成長和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常思考,他的心智就會像長時間未經鍛煉的肌肉一樣漸漸萎縮,直到消失。

讀經典,可以幫助我們在自己身上克服時代局限。

身處信息時代,容易被手機、電腦、游戲機等各種娛樂包圍,但這些事物對心智成長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讓我們變得麻木、遲鈍、空虛。相比之下,書是人類最好的伴侶??上У氖?,這一點很少有人察覺。假想一下,如果將你流放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沒有手機、電腦、電視等,只有十本書,你很可能會因此享受一段更為充實的時光。

懶得讀書的最強大理由,大概就是“沒空”。所以,我們總是一無所知卻恥于做一個初學者。其結果是,不僅不去運用自己思維的能力,無法享受思維的樂趣,還會淪為輿論的奴仆,只能做以他人之見為主見的無根者,做缺乏精神主張的流浪兒。

人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擁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理解力。上天賦予我們思考能力,絕不是用來浪費的。來吧,繼續翻開一本經典,讀下去。要相信,一個人越能讀就越能讀,這個“能”,既指意愿,也指能力。而意愿之“能”比能力之“能”更首要。

3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與所讀之書都算有緣,續緣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可以不斷重讀。更好的,則是通過自己讓更多朋友也來讀一讀。至于讀后能否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是強求不來也不必強求的。好在一部分朋友讀過我所推薦的書也會覺得好,甚至會向我表達感謝。每當這時候,我格外開心,倒不是因為自己做了多大的事情,而是覺得吾道不孤。

閱讀,可以是為了感受閱讀所帶來的快感,也可以是為了學習?;蛘撸徽勈裁淳哂心康男缘摹盀榱恕?,閱讀本身就是意義和目的。好的書籍會給人以好的閱讀體驗,讓人成長,壞的書籍適得其反。當然,也有人深信沒有壞的書籍,只有壞的讀法。那我想問的是,好的讀法是怎樣培養起來的呢?歸根到底,還是通過閱讀好的書籍而來的。

生命有限,所讀有限,區分書籍好壞是閱讀的第一步,甚至是頭等大事。所以,布羅茨基說讀書像是航行,航行需要羅盤導航,讀書也需要那種印刷品海洋中的某種羅盤,為讀書人導向一個又一個的美麗所在。它們可能在東方,可能在西方、南美、北歐……更有可能,你想借助這羅盤,劃動自己那獨自飄搖的木筏,東南西北地全球都走上一遭。聽聽詩歌,讀讀散文,看看小說,思考會兒從久遠的希臘發端而來的哲學問題……一路上遇到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

書籍的海洋是廣闊無垠的,可誰來扮演羅盤的角色呢?毫無疑問,就是文學批評。文學批評會在較短的篇幅內告知讀者一本書講了什么,講得如何。讀者可以以此把握一本書值不值得讀。一個好的閱讀羅盤,可以為讀者省去好多時間,使他們在有限生命中讀到最好的書。

但同時,布羅茨基敏銳地指出,一個評論家帶來的麻煩甚至比他所發揮的作用還大。

一個評論家有可能是一個雇傭文人,并沒什么知識;他還可能只對某種寫作方式或者某類書籍擅長并充滿偏愛,甚至,他干脆和某個出版社沆瀣一氣去利用讀者而牟利。最好的也是最壞的評論家是像博爾赫斯說的這類人——“你就止于閱讀這些評論而不會再去閱讀那些書籍了?!?

所以,做一個羅盤——給別人推薦書,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也是件危險的事。在我扮演羅盤這個角色的時候,難免會想:我是不是準確理解了這本書?我之所以敢于推薦,是因為具備了某種推薦這本書的知識呢,還是僅僅因為比別人早讀了一步?

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往往是在確信自己就所讀之書或所讀之作者的某一點有了力之所及的深入、精確的理解后,才將之訴諸筆端。這本閱讀筆記,稱不上是文學評論,但它正是基于這樣的自我要求而誕生的。我所選擇的作家及其作品,首先是在經典之列,其次是于我的生命成長有特殊影響的,再次是我筆力所及的。

行文至此,我必須將這本閱讀筆記中寫到的10位作者請出來亮相了(排名不分先后):

馬爾克斯,毛姆,??思{,卡波特,鮑勃·迪倫,斯蒂芬·金,奈保爾,黑塞,切斯特頓,維特根斯坦。

他們人生之精彩,作品之精彩,留在正文里和大家詳聊,在此不贅述。

最后和讀者朋友們說一句,比起以我為羅盤,我倒和布羅茨基懷抱同一種希望——

無論如何,你都會發現自己正漂浮在那海洋上,四面八方都有書頁在沙沙作響,你緊抓著一只你對其浮力并不太信賴的木筏。因此,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就是去發展你自己的趣味,去構造你自己的羅盤,去使你自己熟悉那些特定的星星和星座……

4

最后,我還要對引領我走上閱讀之路的老師楊無銳先生表達謝意。

楊無銳先生,生于1978年,目前是加州高等管理學院(CIAM)博雅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西安歐亞學院回聲學者。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中唐文學與士人心態研究》《其實不識字》《十九日談》《亞特蘭蒂斯的水手:從柏拉圖到德魯克》《杜拉克札記》。楊老師的書我都喜歡,其中《亞特蘭蒂斯的水手:從柏拉圖到德魯克》對我影響最大,受益最多。

在我的閱讀生涯之初,楊老師仿佛照亮黑暗前路的燈塔一般。是他,在我這個沉睡已久之人的耳畔將我喚醒,讓我第一次睜眼看世界。從醒來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做好了“這個世界和夢中的那個世界可能完全不同”的思想準備,也做好了不想再被催眠的心理準備。

我仿佛是一個從喧囂鬧市被投于荒野之中的旅人,有些興奮,又有點膽怯。興奮是因為,我的思想不再因處于某種權威的陰影之下而黯淡無光,我的思想至少是不希望盲目屈從,它想要獲得解放,它要找到那個綁架它的枷鎖,想辦法將之掙脫。膽怯是因為,我在想,荒野之中會不會遇到更為可怕的敵人?荒野之中有沒有再度被綁架的可能?而那種綁架也許手段更為高明,那種綁架也許會讓我自覺投降卻毫不自知。于是我進一步想,荒野之中,若非有物可相,能不能活命也成了問題。我必須具有精神之糧,為我被自己放逐的思想提供營養,這種精神之糧毫無疑問就是書。

是楊老師教我做有耐心的慢讀者,做通過學習而獲得天賦的用功者,做與群體生活保持一定疏離的孤獨者,做學會喜愛美好事物的自愛者,做學會理解事物的柔軟輕快的求知者,做能明察世界之不美好卻依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清純者,做不為他人思想綁架的有個性者,做相信無論何時都可以讓自己更加進步的初學者,做立足于自己的位置之上而勤于自我栽培的真正的人。

感謝我的老師楊無銳先生。

此外,這本小書中所包含的10位作家的隨筆,于2019年起,陸續在廣東省作家協會《作品》雜志發表,感謝《作品》雜志的梁紅老師。

是為序。

上架時間:2025-06-17 10:13:00
出版社:北京新華先鋒出版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交口县| 永昌县| 阳朔县| 公主岭市| 贵定县| 盐山县| 丰台区| 土默特右旗| 尖扎县| 牡丹江市| 徐闻县| 洛南县| 吐鲁番市| 工布江达县| 略阳县| 贺兰县| 珠海市| 广安市| 太和县| 新巴尔虎左旗| 城口县| 平阴县| 琼中| 合川市| 汝城县| 象山县| 苗栗市| 莱州市| 探索| 浏阳市| 张家口市| 舟山市| 永登县| 马鞍山市| 锡林郭勒盟| 伊宁市| 江门市| 城固县| 嘉义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