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治政
- 句典:中華語言文化寶典
- 李悅潔
- 5347字
- 2025-02-28 15:36:06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出自《尚書·洪范》。羞:進獻,貢獻。而,同“爾”,你。意思是:對于那些有才能、有作為的人,要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國家昌盛。
【幾時拓土成王道,自古窮兵是禍胎】 出自唐代李商隱《漢南書事》。王道:古代帝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窮兵:竭力發動戰爭。意思是:什么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的?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
【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出自《論語·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國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出自《孟子·盡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說明政治對國家的財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出自《尚書·洪范》。蕩蕩:寬闊、廣大。意思是:不結黨營私,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出自《韓非子·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說明政策應該因時而定。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 出自《荀子·君道》。達:暢通。義:原則。意思是: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為公的原則明確了,私人的貪圖就停止了。用來告戒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濫。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讓人信服的,人們才會喜歡,才能心悅誠服。
【民慮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出自《國語·周語上》。壅:堵塞。與:跟從。意思是:百姓心里的想法是經過成熟的考慮后說出來的,這是行成之后的自然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其口呢?如果真要堵塞言路,還會有誰擁護你呢?說明為政者應廣開言路。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出自《尚書·太甲下》。弗:不。胡:怎么。意思是:不經過思考,怎么會有所收獲呢?不去實行,怎么會有所成就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第一個“老”為動詞,尊敬、敬養。幼:第一個“幼”為動詞,愛護。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長輩,并將這種尊敬也推廣到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并將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樂;人民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因:依靠。敝:損害,敗壞。與:同盟。知:明智。意思是: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別人,這是不仁義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是明智的。
【安危在是非,不在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多寡】 出自《韓非子·虛實》。國家安全與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強弱;國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實權,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 出自《荀子·王霸》。與:同盟的國家。意思是:既然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就算看到了成敗,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出自《商君書·更法》。意思是: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輕易改變器具。
【但得官清吏不橫,便是村中歌舞時】 出自宋代陸游《春日雜興》。但:只。意思是: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橫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時候了。
【賢不肖不雜則英杰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 出自《荀子·王制》。雜:混雜。意思是:賢人與不賢的人不相互混雜在一起,有才能的英杰就會到來;是與非不顛倒混雜,國家就會安定。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出自《商君書·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過去。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 出自漢代王符《潛夫論·衰制》。躡:登上。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好比登山,一定要先從最底層開始,慢慢登到高處。用來比喻治理國家要從最基本的方面下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夠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現多用來形容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義的倒行逆施則會遭到人們的反對。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 出自《商君書·農戰》。偷:疏忽。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也不會放松農業生產。
【德惟治,否德亂】 出自《尚書·太甲下》。意思是: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就會天下大亂。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意思是:一個人得道上了天,連他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用來諷刺舊時一人發跡,附從者也跟著得勢的黑暗政治現象。現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出自明代顧大典《青衫記》。意思是說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發號施令。深刻揭露了官場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現。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出自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雪花銀:白銀。意思是:擔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出自《宋史·岳飛傳》。意思是:文官不貪圖錢財,武官不貪生怕死,國家就會太平興旺。
【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 出自《管子·霸言》。堯舜:指唐堯和虞舜,相傳都是古代的圣賢之君。桀紂:指夏桀和商紂,古代的兩個暴君。意思是:堯舜時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紂時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因此,治和亂的根本在于上面的統治者。
【時移而法不易者亂】 出自《韓非子·心度》。意思是:時代已經變化了,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那么,國家就會出現混亂。
【治國常富,亂國常貧】 出自《管子·治國》。安定的國家往往富有,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則常常貧窮。說明國家的貧富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系。
【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 出自唐代劉知幾《史通·忤時》。公:主公。意思是:十只羊,九人放,號令就難以執行;一個國家如果有三個主公,人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說明執政要避免政出多門,事權不一。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出自《史記·陸賈列傳》。意思是:騎馬打下來的天下,怎么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卻不能再用武力來治理天下,而是應講究治術。
【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出自《戰國策·趙策》。盡:通曉。意思是: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說明治國不能死守教條,要因時因事制宜。
【世質則官少,世文則吏多】 出自晉代傅玄《傅子·官人》。質:質樸。文:浮華。意思是:時代風氣質樸,社會上的官員就少;時代風氣浮華,社會上的官員就多。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常:準則。經:準則。本:根本。上:極至。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
【莫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 出自唐代邵謁《論證》。秋:枯黃。意思是:不要說萬木凋零不是因為一片葉子的枯黃。比喻臨民治國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決:缺口。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發現了弊端就會立即補救,看到了漏洞,就會馬上堵塞。
【邪正者治亂之本,賞罰者治亂之具】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錄》。意思是:扶正去邪是治理國家的根本,賞罰分明是治理國家的工具。
【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 出自《資治通鑒·魏紀》。立:孤立。意思是:如果能夠任用賢人,使用其才能,使其各自盡心竭力,那么國家的根本就牢固了,奸邪之人也就會受到孤立了。
【圣人之治,獨治者也;圣法之治,則無不治矣】 出自《尹文子·大道下》。獨治:當世得以治理。意思是:依靠圣人治理天下,只能使這一世安定;而依靠圣明的法制來治理天下,則任何時候都能安定。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意思是:軍隊的士氣可以被瓦解,將帥的雄心也可以被挫傷。說明戰爭中要善于攻心。
【善為理者,舉其綱,疏其網】 出自《白居易集·策林》。理:治理政治。綱:提網的總繩,比喻大的事物。網:比喻小的事物。意思是:善于打理政治的人,應抓住大事,而忽略一些小事。說明善治政者應能抓綱帶目。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國大民眾不淫于言,則民樸一】 出自《商君書·農戰長三》。廩:糧倉。偷:馬虎,疏忽。淫:過度。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即使糧倉已滿,也不會疏忽農業生產;國家再強大,人口再多,也不會讓空談泛濫,這樣老百姓就會樸實專一了。
【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習】 出自《三國志·魏書》。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定會先改造好自身;而改造自身就要慎重地對待自己周圍的影響。
【隨事制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師古】 出自《舊唐書·禮儀制》。自我而作:由我開創先例。意思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定適當的辦法,由我來開創先例,何必非要效法古人的做法呢?
【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出自《北齊書·孝昭紀》。意思是:國家能安定興旺靠的是全體同胞的團結一致。
【頭頭不了,賬賬不清】 出自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意思是:一個地方的頭頭太多了,就什么事也辦不好。
【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也】 出自《管子·權修》。意思是:小的邪惡行為不加以禁止,卻要求的邪惡行為不傷害國家,這是不可能的。
【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 出自《后漢書·崔寔傳》。藥石:這里指藥。粱肉:精美的飯食,比喻好辦法。意思是:刑罰是治理好國家的良藥;道德教育是國家興旺的妙法。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出自《戰國策·趙策》。高世:超過流俗。意思是:一味地因襲前人之法,就不能超過流俗;只知道墨守古人的學說,就無法治理當世。
【要莫大于節欲】 出自(三國·魏)桓范《政要論·節欲》。要:關鍵。意思是:治理政事,最關鍵的就是要懂得節制自己的私欲。
【以天下為度者,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政】 出自《太平御覽·罷兵》。度:衡量。意思是:將國家的利益作為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不因個人的怒氣而損害對國家的治理。
【欲以廣盛業于二柄,選雄才于百夫】 出自唐代韋肇《駕幸春明樓試武藝絕倫賦》。二柄:指文治和武功。百夫:眾人。意思是:要想成就文治武功的盛世大業,就要在眾人中選用有雄才大略的人。
【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擇人;三曰從時】 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尊賢》。因:按照。意思:是:治政之道有三點:一是要順應人民的意愿;二是要選擇賢德之人;三是要順從時勢。
【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 出自《韓非子·八經》。意思是:治理國家,與其用自己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不如運用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上下交征利而過危矣】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交:相互。征:追求。意思是:一個國家,如果上下都去追求私利,那么,這個國家就要陷入危機了。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慶父:魯莊公的弟弟,莊公死后兩次殺死魯國國君而繼位的國君。意思是: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沒完。后多指國家不除掉作惡多端的人,就不得安寧。成語“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即由此而來。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出自《國語·周語上》。為:治理。意思是:治理河道,要用疏導的辦法使其通暢;治理百姓,要引導百姓使其敢言。成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由此而來。
【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 出自《尚書·周書·蔡仲之命》。治:安定。亂:危亂。意思是:為善政,雖然方法不同,但結果一樣,都是國家安定;為惡政,雖然方式不同,但結果相同,就是國家危亂。
【吏多民煩,俗以之弊】 出自晉代)陳壽《三國志·吳書·步騭(zhj至)傳》。意思是:官吏太多,就會給百姓帶來煩擾,時俗也會產生很多弊端。
【此間樂,不思蜀】 出自晉代陳壽《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意思是:這里很好,我不想念蜀國。此句為后主劉禪投降后,回答司馬文王時說的話,充分反映了他的昏庸,毫無亡國之痛。成語“樂不思蜀”即由此而來。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出自晉代陳壽《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意思是:治理國家要講大的德政,而不能用小恩小惠。說明治理國家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僅僅是給人民一些小的利益。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出自《禮記·學記》。君:這里用作動詞,管理的意思。意思是:建立國家,管理百姓,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和學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使百姓定居于國內。封疆:邊疆。固:使……穩固。兵革:指武器裝備。意思是:讓百姓安居在國內不能光靠疆界,讓國家穩定不受外侵不能光靠地勢的險要,讓天下臣服不能光靠武器裝備的精良。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應靠的是仁政。
【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意思是:行人不隨便撿拾別人遺落的東西,百姓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后來常用此形容太平盛世或社會治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