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8章 世子爺不耐辛勞,梨花村大有來頭。
- 第7章 邊民有福逢仁君,世子無端得參軍
- 第6章 李郎中吞咬囊餅遭嘲笑,國公爺戲弄賢妻惹姨妹
- 第5章 送公主恰同周郎計,缺糧草使壞人砸腳
- 第4章 鳳儀宮重獲圣寵,國公府落入計謀
- 第3章 馬元帥略窺計謀,世子爺初開情竇
第1章 敗羅剎揚威名,惡奸佞辱喪湖。
大順23年,滅剎大元帥馬國慶大敗羅剎,收復五城,羅剎愿再還一城,但拒不歸還,正鑒爾湖一帶,且而要求大順贈予,以修和平,監軍王鐸,修書800里加急,送往京城。
3日后黃昏,到達兵部,兵部侍郎認為因為事關重大,急忙告訴尚書,得令,對信件到達時間以及內容做了整理記錄,即刻轉交丞相。
翌日早朝,皇上命各抒己見。
戶部上疏,今年多地干旱,再行征戰,恐國庫空虛民生凋敝。
禮部上疏,15年才奪回五座城池,平均打三年才奪回一座城池。
三年的軍餉也不少呢。再說不打仗,白得一城多好,和為貴,他還我們一城,我們贈他一湖,也未嘗不可。
兵部上疏元帥年事漸高,不如見好就收,再行征戰,如局勢變幻,于將軍威名不利,與國家威嚴不利。
禮部上疏,國之疆,應寸土不讓,何況此湖乃國之名勝,當年先帝(李宇恒)北方巡視,宿于湖畔,行宮今猶在,怎可送他國?
工部上疏,當年為方便先帝游覽,戶部撥款千萬兩,召集全國能工巧匠,歷時半年,方才修成,及至要周遭小國共賞美景,無不折服,次日便遞表交好,更有幾個表示愿為附屬。如此氣勢恢宏,巧奪天工的大順勝景,不可贈予他國。
丞相上疏,已是最好結果,歷經15年征戰,今大勝,羅剎國聯盟各小邦,已有分歧。有部分隊伍已經回國,趁此機會,談和乃天賜良機,如若再戰,勝境損毀,與羅剎國之間繼續交惡。然非長久,羅剎國之小邦,再行聯盟,我軍未必有一戰之力。不若割之,修以和平,張我大國之恩威,使其稱臣,年年納金,貢毛皮大衣若干。
皇上言說,此事朕猶有定論。眾卿家莫要在議。
眾臣不知皇上作何打算,不時便已擬好旨。
御前太監當眾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議和一事事關重大,丞相李輔國之議,甚得朕心。
著丞相長史溫睿,尊朕意。全權處理,議和相關事宜。山高路遠,由兵部右侍郎牛守安保護,不得耽擱,明日動身。元帥馬國慶協助處理,不得有誤。欽此。
且說溫睿接旨后,當晚便與丞相交交接完諸事,次日,兵部右侍郎牛守安統領步兵百人,騎兵百人,早早就等在門前,溫睿一上車,他們便隨行一路向北。
十日后到達,正鑒爾湖南,馬國慶所部駐地。牛守安統領當下宣讀圣旨,馬國慶率領副將,帳前領旨,協商明日大帳議事。
第二日,鼓吏急敲三聲鼓,馬國慶升帳議事。文官站左邊倒也整齊。右側武將偏將副中將牙將旗牌官,個個不凡。馬國慶坐在正中間的虎皮高腳椅上,右側的虎皮高腳椅上坐著監軍王鐸。馬大帥。一看人都到齊了,命令通事【通事,文官職務,主要負責翻譯】前去,通知羅剎國使者前來,商討和談事宜,中將隨行。
約兩刻鐘后,只見五個人,劃船過來,登岸后,通事告訴使者,不能帶兵器入營,士卒下掉兵刃,然后進行了搜身,通事說這匕首也不能帶,放在我們這里,等你們要回去時,在這里領走。
三個使者來到帳中,看著這文武官員,不由暗中贊嘆,有的想馬國慶確實厲害,治軍有方。有的想這些年來,要不是王鐸暗中作梗,恐怕五年就已經收回所有城池。還有的想這些年連年征戰,我們羅剎國的這些個小邦國,有的都不服管教了,趁早和談算了,現在這個時間要是讓馬國慶,一口氣打過邊境就不得了了,我們這邊難免土崩瓦解聯邦關系破損。
馬元帥一直堅持,正鑒爾湖,為大順,不可贈予,不行就繼續打,屬于我們的,即使這一城你們不奉還,你們終究要還回來,或早或晚。絕對超不過一年半時間。
監軍王鐸一再堅持贈予。
丞相長史溫睿,有拿圣旨說事。
羅剎使者,不答應稱臣,不答應年納百金,不答應歲供皮衣。
監軍以及丞相長史,一再稱,只要歸還城池,永修和平即可。但架不住馬元帥,態度強硬一呼眾將附和,群情激憤。
三位使者合計后,同意稱,陳納金歲貢衣,歸還城池,作為條件,大順,贈予正鑒爾湖。和談書擬好,大帥不肯簽字,畫押。溫睿
巧妙地誘導了。監軍王鐸簽字畫押。
正所謂,
將軍奮戰奪城池,
不料奸人暗作祟。
多次窺得其中密,
可嘆監軍不能殺。
前線將士需糧草,
陛下若疑戰事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