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推薦序 育兒必先育己
當賈容韜老師邀約我為他的新書寫序時,開始我是一口回絕的,因為我實在太忙,怕耽誤了賈老師的事。但打開賈老師的新書電子版剛看了幾章,我就改變了主意,我不僅愿意在此分享我的閱讀感受,等書出版后還準備買幾本送朋友。在賈老師寫的大量案例中,我看到了身邊幾位朋友的影子。
賈容韜老師和賈語凡老師都是《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的作者,他們一度是在網絡游戲內外拔河的“對頭”,現在是父子聯袂的家庭教育專家。他們的經歷生動地印證了家庭教育的規律,就像賈老師的幾本書名——孩子成長出現偏差《真的不是孩子的錯》,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可走。
真實、質樸、專業、實用,是兩位賈老師指導家庭教育的共同特點。為了幫助父母從“只會愛”的盲區進入“智慧愛”的大格局、大境界,賈老師不怕亮丑,敢于向讀者呈現自己的失誤和不足,他在書中也如實展示了諸多家長變化的過程。我清楚地看到,如果能把每一次危機都看作提升家庭教育素養的契機,把問題當作課題,不逃避,不畏難,苦難真的能變成恩典。
育兒必先育己,孩子就像一位雕刻家,是上天派來幫助父母成長的——這已經是許多父母的共識。賈老師書中一個個案例和故事都蘊含令人深思的哲理,他的書中有諸多富有含金量的金句,比如:“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世界上最高層次的利己是幫助別人”“好品格是幸福人生的總開關”“生命的意義靠自己添加”“給妻子講理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求和諧比認死理更高明”“無聊的人等于早死”“與其有錢,不如值錢”“再富不能富孩子”“人最值得尊重之處就是自我奮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好孩子是信任出來的”“教育孩子沒有任何捷徑,捷徑往往是最大的彎路”等,全是來自實踐的大實話,入耳入心。
從事家教工作近20年,賈老師有很多獨到的絕招。面對焦頭爛額的父母,他有“正能量六步訓練法”;面對自暴自棄的孩子,他會分享“六問自己”。總之,他總有辦法把問題賦予意義,再和他們一起找到問題背后的目標,引導他們堅定信念、更新觀念、堅持練習。他們的“和潤萬青”平臺,幫助無數父母從“功利、強勢,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話不是訓斥就是教導,孩子稍有辯解父母就發脾氣”,變得“儒雅、開明、民主、善解人意”。這個平臺幫助無數家庭從雞飛狗跳的狀態變得和睦美好,幫助無數孩子從消極頹廢變得積極進取。其中,很多受益的父母說起家庭教育來也是一套一套的,“愛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愛他的媽媽”“給孩子最有效的支持和幫助是提高父母的修為”“文化水平低不要緊,關鍵是要不斷學習。日日行,不怕萬里遠;天天讀,何愁書萬卷”,令人讀來不禁莞爾又深受感動。
優秀孩子是父母堅定信念的產物,賈語凡就是賈老師三個堅定信念的收獲:他堅定地相信兒子將來一定能成人、成才,變得優秀、杰出,堅定地相信兒子經歷的彎路一定能轉化為寶貴的人生財富,堅定地相信兒子在長期玩游戲中養成的執著、專注等品質能為他未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助力!就是這樣的信念和陪讀兩年的自我教育,徹底瓦解了橫亙在父子中間的無形高墻,消除了孩子長期以來的逆反心理。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兒子繼承了父親身上“意志堅強、習慣承擔責任、勇于接受挑戰、樂于幫助別人、做事持之以恒”等諸多優秀品質,令他們后來成為配合默契、優勢互補的“上陣父子兵”。
今天,家庭教育似乎越來越受重視,家庭教育問題卻并未減少,各種令人痛心的悲劇事件頻發。正如賈老師所言,無論是厭學、網癮還是缺少內在驅動力,問題反映在孩子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好在,覺察到危機就有可能走出慣性的舒適區,“守住父母的心,也就守住了孩子的未來”。“追求進步之人會不斷被上天祝福”,是真的。
楊詠梅
《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宣傳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第二屆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