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底色》:良好的家文化改變了我的命運
-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 賈容韜 賈語凡
- 3455字
- 2024-08-28 11:23:10
在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偏差后,我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出在我身上。我在內外兼修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地踐行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由于我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了人生標桿,孩子在我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希望,揚起了自信的風帆。從一個“問題孩子”到考入“985工程”名校的孩子的成長經歷,我深深體會到,優良的家教、家風和家訓是真正的傳家寶,它比任何物質的傳家寶都要珍貴。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子孫后代基業長青、世代輝煌,是所有有識之士的畢生追求。怎樣才能達到如此美好的人生愿景呢?我認為,嚴謹的家教和賢良的家風是達到這一美好愿景的必由之路。
我之所以重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緣于少年時代外公對我的影響。1971年,我16歲。那年,外公已過古稀之年,媽媽把外公接到我家住了幾天。一次,外公和我聊天時,鄭重其事地告訴我:“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教子和孝老。”說到教子,外公著重強調一個觀點:“積業不如積子。”用現在的話就是:“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那時我對這個理念雖然似懂非懂,但我從外公凝重的眼神中,感受到教育孩子這件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后來,媽媽也多次給我講過類似的觀點,更強化了我在這方面的意識。隨著閱歷的加深,我才知道“積業不如積子”是外公家的家訓,外公家數代人都在踐行和傳承這一家訓。
我外公名叫程根升,年輕時跟隨一位國民黨將軍做過貼身侍衛。將軍非常重視文化,特別關注教育。和將軍朝夕相處數年,將軍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格局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外公。
那個時代,國家積貧積弱,時局變化無常,老百姓也常常遭受無妄之災。外公的兩個哥哥外出當兵,下落不明,外公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為此,外公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和夢想,回到家鄉,一人挑起了支撐門戶、養活全家老少13口人的生活重擔。即使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外公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毅然把兒子和侄兒送到了當時縣城唯一的中學——洛浦中學去求學。這樣一來,家里除他之外,其余的就全是女眷了。農活實在忙不過來,外公就請了一個“幫工”。幫工青年喪妻,帶著一個3歲的幼女,外公把幫工當兄弟看,把女孩當自己家的孩子養。由于外公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再加上他在外歷練多年,眼界寬廣,村里遇到大事,往往要請外公來主持料理。外公也經由村民推舉,在當地學校擔任了多年的“校董”,成為當地深孚眾望的開明紳士。
在外公的支持下,我的兩個舅舅中學畢業后,雙雙就讀于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其中,有一個舅舅由于學業優良,被陳賡將軍親自點名,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政治部工作,成為陳賡將軍身邊的得力助手。舅舅原名程繼祖,陳賡將軍給他改了個響亮的名字——程遠東。
從我記事起,舅舅就是個大人物,我為有一個軍官舅舅而自豪。我雖然不善言談,也沒少向同學們炫耀。20世紀60年代,舅舅一個月工資140多元,在當時是很高的,比一個縣委書記要高出不少。為了培養子孫后代,外公幾乎是下命令一般,讓舅舅每月按時寄回60元錢,供我的小姨和表兄上高中。舅舅雖然工資較高,但40%以上都寄回家了,他家生活并不寬裕。舅舅為了供妹妹和侄兒等人讀書,往家里寄錢多年,為這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外公家里,不光男孩子全部上過學,媽媽和大姨等女孩也都上過學。在那個年代,外公家是十里八村后代人接受教育人數最多的家庭,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
我之所以重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還緣于我奶奶對我們家族的影響。
我的奶奶是一個意志極其堅強的人。奶奶29歲時,爺爺因病去世。一個小腳女人,一個備受歧視的寡婦,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奶奶領著8歲的姑姑和6歲的爸爸艱難地生活,為了養活兩個孩子,她吃了很多別人難以想象的苦。奶奶常常給人打短工,幫人縫補漿洗……即使這樣也填不飽肚子,有時還要外出討飯。奶奶租種了二畝薄地,沒有耕牛、犁耙,只能用鋤頭一下一下地刨;奶奶身單力薄,擔不起擔子,只能用背簍背。把院子里的農家肥運往地里,把成熟的莊稼運到麥場,都靠奶奶一簍一簍地背。天長日久,奶奶的背上磨出了老繭,形成一個10多厘米的大疙瘩,就像那些挑山工肩膀上的肉蘑菇一樣,永遠成了她身體的一部分。
后來,爸爸到了上學的年齡,奶奶堅決要讓爸爸上學讀書。那個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能上學的孩子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像奶奶家這樣窮得叮當響,經常揭不開鍋,讓孩子上學可以說比登天還難。但奶奶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書。為了給爸爸交學費、購買學習用品,奶奶養了幾只雞,她連一個雞蛋都舍不得吃,攢夠一定數量就去賣一次,一文一文地為爸爸積攢學費。奶奶起早貪黑紡花織布,做幾雙布鞋到集市上換一點兒錢,給爸爸買筆墨紙硯。
有一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買一根“童子軍”皮帶,爸爸跟奶奶說了,家里拿不出錢,母子二人抱頭痛哭。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爸爸提出不愿上學了,要回家幫奶奶干活,奶奶氣得大哭一場。從沒動過爸爸一根指頭的她,含著眼淚打了爸爸兩巴掌。奶奶對爸爸說:“我辛辛苦苦守這個家,到底為了啥?不就是盼著你有出息嗎?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怕的是你不爭氣!”看到奶奶如此生氣,爸爸再也不敢說不上學了,從此也格外地用功學習。爸爸知道,念書是能讓奶奶安心的最好選擇,也是讓全家脫離貧困、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爸爸讀完了高小。在20世紀40年代的舊中國,爸爸屬于當地為數不多的“文化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爸爸媽媽趕上了新時代。他們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的時代大潮之中。爸爸于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媽媽也于1956年入了黨,他們對新中國、共產黨都有很深的感情。有一年征兵,媽媽堅決支持作為家里獨子的爸爸去參軍,給那些猶豫不決的適齡青年以及父母做出了表率。由于媽媽的大力支持,在爸爸的帶頭作用下,當年村里的征兵工作超額完成了任務,受到鄉里表彰。當時,村里流行兩句順口溜:“程豐玉,真積極,動員丈夫服兵役!”(媽媽名叫程豐玉)
爸爸后來任鄉黨委宣傳委員,媽媽在鄉被服廠當廠長。在他們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所有事情都應該為孩子的教育讓路。隨著我進入學齡期,媽媽毅然辭掉了被服廠的領導工作,回到村里當了一名基層干部,媽媽做出這樣的犧牲,為的是讓我有一個穩定的求學環境。在20世紀60年代初,和周圍的人比起來,爸爸媽媽的思想是比較超前的,這些都得益于上輩人的影響,得益于家教、家風的傳承。
爸媽非常重視對我的教育。爸爸告訴我:“知識學到手,賊人偷不去,刀客搶不走。”
媽媽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神仙光臨一戶人家。他對四個弟兄說:“孩子們,我能滿足你們任何一個要求,你們隨便提要求吧。”
老大說:“我要高樓大廈。”
老二說:“我要綾羅綢緞。”
老三說:“我要山珍海味。”
只有老四說:“我要知識和智慧。”
神仙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若干年后,老大、老二、老三的物質財富敗光了,只有老四憑知識和智慧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成長歷程,既有幸運的一面,也有不幸的一面。幸運的是,我生在比較開明的家庭之中,長輩重視教育、重視文化、重視家風、重視傳承;不幸的是,我趕上了“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當時學校里“停課鬧革命”,無法繼續上學了。還好父母有一定的遠見,媽媽對我說:“知識一定是有用的。這個年代,很多人不學習了,知識一定會越來越寶貴,肯學習的人將來一定會成為香餑餑。”爸媽鼓勵我在家自學,并悄悄地給我找來各種書籍。爸爸數次把我帶到村里一位老學究家里接受文化熏陶。爸媽的悉心栽培,讓我在“文革”期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我的自學成才以及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這么說,沒有父母當年對我的引領,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這些成績,我的兒子也不會有后來的一些作為。可以說,優良的家教、家風是真正的傳家寶,它比任何傳家寶都要珍貴。美好家風的培養,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這些先進的家文化一旦形成,就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受家風、家訓的影響,我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20世紀80年代末,兩個孩子還在學齡前,我就盡全力把他們轉為城鎮戶口,為的是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當時只有城鎮戶口才能上縣直幼兒園、縣實驗小學。3年后,我又把一雙兒女送到市里最好的私立學校,一上就是4年;再后來,我又把孩子轉到全市排名最靠前的公立學校。可以說,我是傾盡全力在投資教育。
“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的先進理念深植在我心中。這對我的價值觀和人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是良好的家文化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不但讓我收獲了人生的全面豐收,也給家族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還為我日后成為專業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