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上)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作者自序
1946年春,我在家鄉一個小學當語文老師,時年19歲。同事、摯友婁良勛出身合肥城內書香門第,風流倜儻,工書善畫,有較豐富的詞學知識。在他的影響下,我對于亦名“詩余”、“長短句”的古詞,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我與摯友經常在一起讀詩論詞,接觸了大量的古典詩詞。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能讀到的詩詞作品集,多為男性作者的作品,而女性作者除了李清照、魏夫人、朱淑真之外,很少再見得到其他人的名字。難道事實真是如此嗎?帶著這個疑問,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搜集中國歷代女詞人的作品,在搜集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在中國詞壇上,女性詞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
后來,我繼續升學深造,然而學的是土木建筑,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盡管我對于古典詩詞一直情有獨鐘,但由于我從事的工作是馬列主義理論宣傳,所以無暇那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文化革命結束后,我被安排到一個企業學校從事行政領導工作,當時在學校里有一種陳腐的偏見,認為女孩子的天賦生來就比男孩子差,這種偏見甚至一度成了一些女同學進步的心理障礙。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很想找到一些無可辯駁的事實,來證明這種偏見實屬謬誤,于是,我的目光便很自然地落到我國古代女詞人身上。盡管她們出身不同,經歷不一樣,但無一不是自強自立,刻苦與命運抗爭,而最終取得輝煌成就的。她們用自身卓越的成就雄辯地證明:女性有著男性同等的人格與智慧。于是我萌發了編寫一本《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的念頭。但是,在我退休之前,由于教學工作及行政事務纏身,雖有強烈心愿,卻無時間付諸實現,直至1983年退休之后,我終于有了時間來了此心愿。此后近20年,盡管由于患腦溢血后遺癥,我的體質較弱,但為了圓一個開始于青年時代的夢,我從無間斷地進行女詞的搜集、整理、撰寫注釋的工作。
我國古代自唐宋訖清的近千年間,女子詞人并不算少,而過去的選家們專為女詞人出選集的并不多,流傳較廣的《歷朝名媛詩詞》亦非詞作專集;清代詞學大師朱彝尊主編、汪森增編的《詞綜》,雖是一部規模宏大的詞作總集,但也掛漏頗多;1935年上海中央書店出版的《中國歷代女性詞話》是一部介紹女子詞作品的專著,但由于是詞話性質,所以所收篇幅有限;比較之下,1988年巴蜀書社出版的蘇者聰先生編選的《歷代女子詞選》,內容比較豐富,注釋比較詳實,評介也較為中肯。拙編的這本冊子,意在博取眾家之長,對中國古代女詞人的作品,盡可能兼收并蓄,析注力求詳盡,為初學者起個“導讀”作用。凡情感真摯、格調高雅、風格清新、意境優美、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女詞,我都盡量收集于此。對于入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謀篇布局,乃至寫作技巧,皆盡筆者所能予以分析評介。一些難懂的字、詞,亦給予必要的注釋。筆者衷心希望:這本冊子能在廣大古典詩詞愛好者中間,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為成名媛集,
不惜鬢毛衰。
留得此書在,
雖死也心慰。
董昭明
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