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魏夫人(三首)

魏夫人,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宋丞相曾布(子宣)之妻,唐宋八大古文學家之一的曾鞏(子固)之嫂。徽宗朝,曾布為丞相,她被封為魯國夫人。

《菩薩蠻》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淺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情中見景。首句“溪山掩映斜陽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多姿的山水畫。山青水綠,給人一種清新悅目的美感。再抹上一層淡淡的夕陽余暉,便覺得更加柔媚迷人。然而,盡管是江山如此多嬌,畢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它預示美好的一天即將逝去,所以這景色又很容易觸起人們空漠惆悵的愁緒。這一句寫景為后面的抒寫離情暗暗伏下一筆。次句寫水中所見,“樓臺影動鴛鴦起”,溪水波平如靜,樓臺亭榭倒影其中,是一幅清澈明靜的畫面。可是水中一對鴛鴦可能由于人的驚動而突然撲翅飛起,激起溪水層層漣漪,頓時打破水中的寧靜,畫面由靜而動。鴛鴦的雙飛雙宿,女主人公的形單影只,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情景女主人翁能不為之心動嗎?因此說這一句寫的是溪面上微波蕩漾,而象征的卻是女主人公的心緒波瀾。第三、四句:“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這兩句與宋人葉適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用“紅杏出墻”的具體形象點明節令,提醒主人公這時正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春深時節。春色惱人,撩人意緒,本已心神不寧的抒情女主人公舉目突見這紅杏出墻,心中豈不是又添煩惱?唐人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描寫的是一位閨中少婦,本來是無憂無慮,心境很平靜,可是當她登上樓頭,忽見楊柳青青這大好春光時,頓然觸景生情,后悔不該讓丈夫去“覓封侯”。這首詞里的女主人公,心境早已不平,這時忽見紅杏出墻,其愁悶之深,怨恨之長,當是那位“閨中少婦”所無法相比的。

上闋寫足氣氛,下闋轉向抒情。不過換頭兩句并未直接而是預作鋪墊抒情,第一句“綠楊堤下路”點出主人公的舉止動態。“早晚”是經常的意思。綠楊相掩映,芳草長堤,主人公常在此處留連盤桓,飽覽水光山色,排遣幽悶閑愁,恐怕連她自己也記不清來過多少次了。不過這一回卻似乎感觸頗深。因為她又一次見到了楊柳飛綿。女主人公的丈夫為宋朝宰相,官居極品,可是卻常年在外,極少時間回歸故里與愛人團聚。“三見柳飛綿,離人猶未歸”。她清楚地記得,離人別后,已三度見到楊花飛雪,想來一別又是三年了。然而離人至今猶未歸來,何年何月方能垂聚呢?江淹《別賦》有云:“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別之久,思之愈深,況復歸期難,人何以堪?末句的“猶”字含情極其豐富,其中飽含女主人翁的絲絲幽怨和深沉的慨嘆:它表明了女主人公那種:年年盼望年年望,年年盼望年年空的怨憤之情。

這首詞的抒情特色是以樂景寫哀,即以明媚的春光反襯人的離愁別恨。一般地說,以樂景寫樂,可收相得益彰之效。但以樂景寫哀,運用恰當,也能達到相反的效果。因為湖山雖美,無人伴賞,反更使人感到凄孤寂寞。“王孫游兮未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唱,恐怕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這首詞寫景的可取之處在于,它善于運用色調的濃淡、冷暖差異來勾勒空間。它把“山映斜陽”作為遠景“紅杏出墻”作為中景,“樓臺影動”作為近景,遠中近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濃淡相間、層次分明、完美和諧、意境開闊的畫面。這很像是一幅工筆、寫意相兼的“溪山春晚圖”。這幅“溪山春晚圖”與朱淑真描繪的“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春光明媚”圖完全可以相媲美。

《點絳唇》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后。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淺析

魏夫人另有一首《菩薩蠻》:“紅樓斜依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碧。蕩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描述的是抒情主人公與游伴們蕩舟溪上的歡樂情景。這首《點絳唇》抒發的則是抒情主人公蕩舟歸來后的孤獨惆悵情緒。這兩首詞堪稱姐妹篇。下面將《點降唇》這一首詞作一淺析。詞從蕩舟歸來,游伴散去之后,詞的第一、二句的次序顛倒一下,就成為:“畫船明月人歸后,波上清風,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這樣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畫船明月”句為時間狀語,詞中要突出的乃是“漸消殘酒”這一人事情態。首兩句以簡潔的筆法勾畫出一個月白風清,波光粼粼,景色如畫,清涼宜人的夏夜。就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刻,抒情主人公從溪上蕩舟歸來。景色很美,人意亦好。因為“波上”、“畫船”句的字里行間還洋溢著抒情主人公剛才與游伴們蕩舟溪上,急管繁弦,玉盞催傳,歡聲笑語,低徊吟唱的歡樂情緒。不過時間沒過多久情態就起了變化。波上清風徐拂,漸漸吹消了殘酒。這時,一種莫可明狀的孤獨,惆悵愁緒暗暗襲上心頭,使主人公逐漸融入一種淡淡的哀怨與苦惱之中。“獨自憑欄久”,繼續寫情態。“獨自”:說明這已是笙歌散盡,人去樓空,留下的只是抒情主人公獨自一人,停立樓頭,憑欄遠眺。眼下這種孤獨凄清境況與先前那種熱鬧喧嘩景象形成了強烈對比。這如何能讓主人公的心境平靜下來?“憑欄久”說明主人公獨自憑欄的時間很長很長。

換頭敘寫主人公的心緒:“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這就是抒情主人公獨自憑欄,久久陷入沉思的具體內容。換頭兩句起得很突然,其實這是一種暗接,它與上闋有一種邏輯上的內在聯系,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多情的抒情主人公多么希望花兒長好,月兒長圓,人兒長聚啊!但是嚴酷的現實表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總是聚散無常,來去匆匆。理想與現實無法統一,這就是她引為深恨的癥結所在。應當說明,多愁善感,是中國古代女性長期遭受封建傳統文化摧殘、壓抑的心理積淀。

結拍三句:“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以景結情。女主人公久久地、久久地停立樓頭,陷入深思、哀怨之中而不能自拔。這時突從孤城那廂隱隱傳來幾點更漏之聲,把她從深思中驚醒。當她再度回顧來路時,但見寂靜空漠的荒原全都沉浸在令人神傷的冷月幽光之中。近處的疏柳也籠上一層薄薄的霧靄。這清虛縹緲的夜景猶如太虛幻境一般,迷離惚恍,牽人愁思。再添上一兩聲若斷若續的更漏,其凄涼哀怨的氣氛就更濃。因此這景與主人公的情已妙合無垠地融為一體,從而深化了這首詞的主題。

《定風波》

不是無心惜落花,落花無意戀春華。昨日盈盈枝頭笑,誰道!今朝吹去落誰家。

把酒臨風千種恨,難問!夢回云散見無涯。妙舞清歌誰是主?回顧,高城不見夕陽斜。

淺析

這首詞從表面看,寫的是傷春惜花之情。但是深入分析,主旨卻是借助花開花落的具體藝術形象,抒寫作者關于人生一些重大疑難問題的困惑。

詞的上片寫作者的惜花心情。詞一開端便直入抒情。“不是無心惜落花,落花無意戀春華。”抒寫作者的惜花深情,首句運用的是自我辯解的方式表達其惜花之情。次句運用責備落花的形式來加以烘染。這種自我辯解似屬多余,而責怪落花也近乎無理。但它們都從各自的反面更深刻、更委婉地顯示出作者的惜花之情至深。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有兩句得意之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抒寫的是他對于“花落去”這種自然現象無可奈何的心情。作者的種種辯解和責怪也在于說明她對于落花也曾進行過多方護持,然而終究無法挽回。真是“人固有心而落花無意”,教人又有什么辦法呢?一種無可奈何的心境溢于言外。第三句“昨日盈盈枝頭笑”,正面寫花。作者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風和日麗、百花爭艷的興盛景象,然而好景難長,轉瞬之間花就不知零落何方。“今朝吹落去誰家。”是一幅百花凋謝、衰殘敗落的凄慘圖景,與前一句形成鮮明對照。“誰道”是兩者之間轉換的橋梁,詞意由此而轉折。從抒情作用看,“誰道”還具有更豐厚的含意:一是驚嘆林花的易逝;二是對林花凋謝如此之快感到困惑;三是對于落花的歸宿深表關切。古往今來,多少柔弱女子,“薄命紅顏”,不像落花一樣身世飄零、命途多變啊!作為同樣處于壓抑地位,而又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看到這種落花飄零的景象,又怎能不為之動容牽情啊。

下片“把酒臨風千種恨”,暗接上片,領起下片,開辟新的意境。“千種恨”極言怨恨之深、怨恨之多。花是生命的樂曲,美好事物的象征。是它們把這大千世界裝點得千姿百態,絢麗多彩。沒有花,很難想象我們這個世界會成為什么樣子。花的凋謝,牽動了作者的千愁萬恨,同時也更使作者感到困惑:為什么林花昨日還是嫣笑枝頭,今朝便不知吹落誰家?再說,花固如此,人又怎樣呢?人生不是也像林花一樣,來去匆匆,轉瞬即逝嗎?廣而言之,一切美好事物又為什么不能永葆青春、人間長駐呢?這些現象既使作者引為深恨,又使作者困惑難解。她“把酒臨風”要問的難道不正是這些疑問嗎?

蘇東坡那首成為千古絶唱的中秋詠月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創造出一種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的意境美。而魏夫人的“把酒臨風千種恨”運用的同樣是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的卻是一種夕陽西沉、暝色將臨、晚風淅淅、花落春歸、空漠孤寂的境界氛圍,創造出一種蒼涼、沉郁的意境美。“把酒臨風千種恨”塑的是一位聰穎俊慧、俯仰古今、矚目寰宇、勇于探索且又柔情似海的古代杰出女子的形象。魏夫人的“把酒臨風”與蘇東坡的“把酒問青天”雖同是問天,但他們的意趣卻不很相同。蘇東坡所追求的是乘風遐舉、超塵脫俗、清澄明澈、仙人化的理想世界,頗具浪漫主義色彩。而魏夫人“把酒臨風”要詢問的卻是古往今來、先賢圣哲乃至黎民百姓皆難回避的人生哲理。她所追求的乃是百花長艷、青春長在、妙舞清歌、無愁無恨、歡樂和諧的理想化的現實。這恐怕就是這兩首“問天”詞風格差異的原因所在吧?第二句“難問”是對“把酒臨風”的映證與補充。問之所以稱“難”,說明所問非是一般容易自解自答的傷春惜別之事,而是作者難以自解自答的人生哲理問題。第三句“夢回云散見無涯。”作者在現實中尋求不到答案,于是又寄希望于夢境,然而當她從夢境中醒來時,展現在她眼前的卻是茫茫宇宙,渺無際涯,一無所見。詞境到此一頓,似已收束,但是奇峰突起,在作者腦際又蹦出一個與前述恨事緊密相聯但又很不相同的疑問:“妙舞清歌誰是主?”這里運用象征手法提出一個人世滄桑由誰主宰的問題。在作者看來,今天是妙舞清歌,酒綠燈紅,一片鼎盛景象,到明天就可能像落花一樣,笙歌盡散,人去樓空。往日的王公府第,頓時成為斷壁殘垣,荒墳野家。那末這種由盛及衰的運轉又是誰在主宰呢?“妙舞清歌誰是主?”不僅開辟了這首詞新的意境,而且把這首詞的思想境界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把酒臨風”到“夢回云散”,再到“妙舞清歌誰是主?”的提出,我們充分看到作者的探索精神多么頑強與執著。但由于歷史的局限,在她面前終究沒有出現“人間尋它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貫通境界。當她再度從沉思遐想中醒來,環顧現實時,見到的又是一種“高城不見夕陽斜”的空茫景象。“高城不見”:歐陽瞻詩“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是說連高城都不見了,何況城中人呢?

魏夫人的這首詞,就其思想境界來說,在歷代女詞人的傷春中,實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她生活的年代與蘇東坡大體相同。即歷經宋仁宗到宋徽宗這幾個朝代。她的年紀據估算大約長于蘇東坡二十來歲。她寫這首詞前,說她曾經見到過蘇氏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很有可能的。當然這是一種推測,難做定論。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中有一篇奇文名叫《天問》,曾就自然、社會現象和事物所發生的疑問,提出一百七十多個詰問。這些詰問表現了屈原思想的博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這篇奇文是屈原留給后世的瑰麗詩篇。魏夫人,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文化素養很高的女性,認真研讀過屈原的《離騷》和其它作品自是意料中事。說她接受《天問》的影響與啟迪,恐怕是完全有根據的。因此,這首詞可以看成是繼承《天問》精神的一種嘗試。另外,這首詞與魏夫人的其它幾篇詞作相較,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幾個短句:“誰道”、“難問”、“回顧”,造成奇峰疊起、波瀾起伏的氣勢。詞的意境開闊跳宕,風格蒼涼沉郁,含思涉遠深邃,是一枝有別于一般傷春惜別之作的藝術之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阳信县| 深水埗区| 安仁县| 台湾省| 永胜县| 科技| 甘谷县| 迁安市| 格尔木市| 黄石市| 辽阳县| 潼南县| 新乡县| 密山市| 安西县| 和平区| 通化市| 东海县| 乡城县| 大连市| 海阳市| 大英县| 连州市| 太仆寺旗| 平武县| 正镶白旗| 利川市| 安义县| 伊川县| 宝兴县| 外汇| 五莲县| 泽库县| 商河县| 罗城| 周宁县| 兴城市| 工布江达县| 定远县|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