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盧氏(一首)
- 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上)
- 董昭明
- 1959字
- 2024-08-08 10:27:15
盧氏,名字及生卒年月不詳。據《詞綜》記載:“天圣中,氏父作縣令,自漢州歸。氏隨父行,有詞題泥溪驛壁。”天圣,為宋仁宗年號。據此推斷,盧氏當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間(宋仁宗,公元1023—163年在位)及其前后,中原人氏,縣令之女。余無考。
《蝶戀花》
蜀道青天煙靄翳。帝里繁華,迢遞何時至?回望錦川揮粉淚,鳳釵斜墮烏云膩。
綬帶雙垂金縷細。玉佩珠環,露滴寒如水。從此蠻妝添遠意,畫眉學得遙山翠。
淺析
這首《蝶戀花》為北宋仁宗年代女詞人盧氏所作。作者自序:“登山臨水,不廢謳吟。易習移尚,聊抒羈思。”更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是作者聊抒其羈旅之思。
那么這羈思是作者的故鄉之情嗎?答曰:非也。她所抒發的羈思,乃是她對于巴山蜀水的深沉之戀。作者的父親在蜀中作縣令,她隨父在蜀生活多年,與當地少數民族同胞朝夕相處,從而在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這位漢家姑娘,在生活上逐漸地習慣了當地人民的習俗風尚,尤其是她更迷上了當地姑娘們所喜愛的“蠻妝”。如今隨父回歸中原了,這位善良多情的姑娘,對于那曾經哺育過她的巴山蜀水,對于那曾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鄉親姐妹們,怎能不是殷殷彌念,難舍難拋呢?《蝶戀花》所記下的就是這種純樸的人間真情。
詞的上片寫旅途中的所見及所感,藉景抒情。首句“蜀道青天煙靄翳”寫景,勾勒作者抒情寄意的特定環境,暗示作者此時已在回歸途中,為后面的抒寫“羈思”預作鋪墊。“翳”:遮掩,以“煙靄翳”三字,再現高峻的蜀道在云遮霧繞中的雄渾壯麗景色。“帝里繁華,迢遞何時至?”點明作者即將歸去的處所。帝里:即皇帝所居的京都。這里特指北宋王朝統治中心汴梁(今河南開封市)。迢遞:是遙遠的意思。此兩句意謂:皇家京城是個熱鬧繁華的所在,可是路途這么遙遠,要什么時候才能到啊?以詢問的方式出筆,字里行間透出一縷幽怨情思。這表明這次回歸中原并非作者所愿。從意脈看,這兩句主要在于蓄勢,而“回望錦川揮粉淚”,則是直抒胸臆,亮出主旨,把抒情推到了高潮。寫到此處,作者猶覺還未能充分表露其凄哀的心境,因此歇拍復以“鳳釵斜墮烏云膩”的情態來烘染。這一句筆含雙意,其一:側寫抒情女主人公的發光可鑒,其容貌之俊美當亦可以想象;其二:正寫抒情女主人公旅途勞頓、心境凄哀、神思憂郁的情態。因為“鳳釵斜墮”所表現的常常是女人家心情苦悶、懶于梳妝、釵橫發亂的愁苦形象。以這樣的愁態來襯托愁情,“回望錦川”的愁苦情緒也因之而顯得更濃。
下片寫作者在改妝易服上的情感波瀾,從一個側面更深入更具體地表現她對于巴山蜀水的眷戀深情。過片句“綬帶雙垂金縷細。玉佩珠環,露滴寒如水。”宕開一筆,敘寫作者當前的裝束打扮。綬帶:為人們圍在腰間的一種絲織帶子;金縷:為裝飾在綬帶兩端的金黃色絲穗子;玉佩:為古代人佩帶的一種玉飾;珠環:古代女子的耳飾;“金縷細”:有贊美綬帶做工精細的意思;“露滴寒如水”:因巴蜀地區山高林密,空氣濕潤,山中的水蒸汽遇上冷涼的玉佩,珠環便凝結成露,其“寒如水”亦有對于質地清瑩的玉佩、珠環的贊美之意。在這里人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于這些飾物委實是愛之彌深,極難割舍!綬帶雙垂,珠環玉佩,向我們呈現的乃是一位南方少數民族姑娘的形象。由此可見,作者此時雖已踏上回中原的歸程,但她仍舊是一身“蠻妝”。這不是在用行動舉止告訴人們,她對于巴山蜀水的熱愛深情是揮刀難斷嗎?結尾“從此蠻妝添遠意,畫眉學得遙山翠”,正面點出改妝之事,委婉含蓄地抒寫作者在改妝上面的情感沖突。蠻妝:“蠻”為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蠻妝”即為南方各少數民族女子的裝束打扮;畫眉:是以黛色顏料飾眉;遙山翠:馮延巳《蝶戀花》(九度鳳樓同飲宴)有“雙眉斂恨春山遠。”牛嶠《蝶戀花》(舞裙香暖泥金鳳)有“眉剪春山翠。”“遙山”與“春山”一樣,都是形容女子的雙眉秀美有如遠山。“遙山翠”則是形容畫眉之后在眉上添上一層春山一樣的翠色。結拍意謂:從今以后要像中原姑娘那樣學會畫眉了,在這“蠻妝”之上將要添上“眉剪春山”這層新意了。值得注意的是,“添遠意”這個“添”字下得很有分寸。作者此處不用“改”字之類的字眼而用這個“添”字,說明作者仍是不想徹底改妝,打算只是在這“蠻妝”之上添上一層中原新意。“添”字底下飽含深情,它把作者對于巴山蜀水的無窮眷戀表現得極其纏綿,又極其凄婉,讀后令人久久難以釋懷。而結拍的“從此”二字所透露出來的,也是一種無盡惆悵,傷感的情調。
另外,這首詞在表現方法上也有其獨到之處。眾所周知,女子天性愛紅裝,而絢麗多彩的服飾穿戴與梳妝打扮,又常常是各個民族不同的習俗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們是否尊重這個民族的穿戴習慣,也成為是否尊重這個民族習俗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作者抓住改妝上面的心理矛盾與情感沖突,用來表現她對于巴山蜀水的眷戀深情。這種從身邊生活小事落筆,反映社會生活大處的表現手法,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