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瓦戈醫生(經典譯林)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走近帕斯捷爾納克和他的《日瓦戈醫生》
本書作者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與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還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所譯的莎士比亞作品在俄羅斯被公認為最優俄譯本,至今無人超越。
1890年1月29日帕斯捷爾納克出生于莫斯科一個藝術家的家庭,父親是知名畫家、雕塑家,母親是著名鋼琴家。帕斯捷爾納克有兩個姐妹和一個兄弟。當時經常有著名的藝術家光顧他們家,在那里舉辦小型音樂會,來的客人中有列夫·托爾斯泰、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伊薩克·列維坦等文學藝術大家。
帕斯捷爾納克在簡短自述中將這段時間稱為自己日后創作生涯的起點。1903年他認識了作曲家斯克里亞賓一家,于是從十三歲起便開始創作音樂作品,然而因為缺少他所謂的“絕對”敏銳的聽力,六年后他就放棄了常年堅持的音樂訓練。
帕斯捷爾納克于1909年中學畢業后考入了莫斯科大學歷史語文系的哲學專業。1912年他靠母親的積蓄遠赴德國留學,修讀馬爾堡大學夏季學期哲學課程。然而后來他對哲學的興趣下降了,便拋開課程到意大利待了幾周。此時他開始完全投身于文學創作,而文學創作也成了他終生的事業。回到莫斯科后他于1913年結束了在莫斯科大學的學業。
帕斯捷爾納克最初的詩歌作品寫于1909年,但是剛開始時他對自己詩歌方面的愛好是緘口不言的。為了進入莫斯科的文學圈子,他加入了詩歌小組“抒情詩”。他最早的詩集是《云霧中的雙子星座》(1914)、《在街壘之上》(1916),1922年出版了詩集《生活是我的姐妹》,這本書使他躋身著名詩人的行列。正是此時他結識了當紅詩人弗拉基米洛維奇·馬雅可夫斯基,后者的作品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
1920年至1927年間,帕斯捷爾納克是左翼藝術陣線(簡稱“列夫”)的成員。在這期間他出版了詩集《主題與變奏》(1923),開始創作詩體長篇小說《斯別克托爾斯基》(1925),后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他的自傳作品。
1921年詩人的家人離開俄羅斯去德國定居,他經常與他們以及其他俄羅斯僑民通信,其中就有馬麗娜·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1922年與葉夫根尼婭·盧里耶結婚,兩人育有一子葉夫根尼·帕斯捷爾納克(2012年去世)。第一次婚姻破裂后,詩人與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涅伊伽烏絲在1933年結婚,婚后育有一子列昂尼德·帕斯捷爾納克(1976年去世)。濟娜伊達于1966年死于癌癥。
1931年帕斯捷爾納克去了格魯吉亞,他的關于高加索山區印象的詩篇形成了組詩“波浪”,后來收入詩集《第二次降生》。在那里他還從事翻譯格魯吉亞作品的工作,同時也翻譯了威廉·莎士比亞、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等外國作家的作品。從1934年起直到他去世,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是他經常性的工作。
1935年大清洗時期,他致信約瑟夫·斯大林,為安娜·阿赫瑪托娃和她的丈夫及兒子申辯。
1946年,帕斯捷爾納克結識了作為作協領導的著名作家西蒙諾夫的秘書奧爾嘉·伊文斯卡婭(1912—1995),兩人相愛,后來,帕斯捷爾納克便以她為原型塑造了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中的女主角拉拉(拉莉薩),把伊文斯卡婭的經歷也賦予了這個形象。詩人還把自己寫的許多詩篇獻給她,稱她為自己的“繆斯”。
帕斯捷爾納克于1952年患上了心肌梗塞,但他仍在創作和發展自己的事業。他開始了自己新的組詩的創作——也是他最后一部詩集《到天晴時》,其中流露出他悲涼的心境。無法治愈的疾病——肺癌導致作家走向死亡。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爾金諾寓所中去逝。
帕斯捷爾納克雖然主要是位詩人,但是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卻是其創作的高峰。以下談談這部小說。
年僅十歲的尤利·日瓦戈的母親去世了,因大肆揮霍而導致傾家蕩產的父親一去影無蹤。未來的岳父,善良的教授亞歷山大·格羅麥科教授收養了已經成為孤兒的日瓦戈。米沙·戈爾頓和托尼婭·格羅麥科成了他的玩伴和最忠誠的朋友。少年日瓦戈愛讀詩歌,也開始寫詩,然而中學畢業后他卻考入大學的醫學專業。
這時一個叫阿瑪麗亞·卡爾洛夫娜·基莎爾的寡婦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羅季昂和拉莉薩——來到莫斯科,靠著與富豪律師科馬羅夫斯基的情人關系,寡婦很快就在城里安頓下來,還開了一家縫紉店。然而這位律師不久就玷污了年輕的拉莉薩,使其墮落,姑娘為自己在道德上的墮落而感到十分痛苦。不久拉莉薩認識了一名工人的兒子巴維爾·安季波夫,對于少女來講,與普通而善良的少年的友誼成為她生活中的欣喜。
但是小說主人公們的命運漸漸變成了一個緊緊纏繞的線團。日瓦戈娶了托尼婭,但是他的心里仍然裝著美人拉莉薩。巴沙(巴維爾)·安季波夫從學校畢業后和拉莉薩結了婚,婚后他們離開莫斯科去烏拉爾山區做老師。但是這些主人公的生活中毫不客氣地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革命。在全國一片混亂的背景上,他們遭受了個人生活的悲劇。日瓦戈在經歷了戰爭、被俘、忍饑挨餓、與家人分離等等之后回到莫斯科,他在街上遠遠看見一個似是而非的拉莉薩的形象,過于激動的情緒所引來的心肌梗塞給予他沉重一擊,他倒在了莫斯科的街道上,此時他只有三十七歲,身后留給世人絕妙的詩篇和精彩的思想筆記。
眾所周知,20世紀初的俄羅斯經歷了嚴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作為其后果的社會動蕩的考驗,成千上萬人的平靜生活被擾亂了,他們的命運被極大地改變了運行軌道。人與時代的復雜關系在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中得到書寫,顯示出緊張的戲劇性。
這部長篇的創作時間長達十年:1945年至1955年。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其實是不足為奇的,因為這部作品書寫了俄羅斯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而且提出了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創作這樣一部鴻篇巨制的念頭最早出現在1917年至1918年間,還是俄羅斯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給帕斯捷爾納克出的這個主意,她建議他創作一部類似歌德的《浮士德》的作品,然而帕斯捷爾納克當時還沒有做好具體創作的實際準備。只是到了1945年他才開始實施自己的創作構想,并為此花費了持續性的艱苦創作的十年時間。這期間作家有幾次因為惡劣的物質條件和一些棘手的私人問題不得不擱筆,例如他心愛的女人奧爾嘉·伊文斯卡婭被捕這件事給了他精神上的沉重打擊。
帕斯捷爾納克于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了這一規模宏大的創作,他將稿子送到《旗》《新世界》和國家文學出版局等出版機構,但是都被拒絕了,后來稿子為意大利出版商菲爾特里涅利看中,并在意大利首先出版。事實上,1956年在蘇聯有人嘗試過出版這部長篇,但是沒有獲得成功。帕斯捷爾納克在國內遭受了嚴厲的批評,而同時國外讀者卻為出現這樣一部優秀作品歡呼雀躍,他們為俄羅斯的這位天才和他的卓越作品熱烈鼓掌。《日瓦戈醫生》得到世界承認使得鮑里斯·列昂尼德·帕斯捷爾納克于195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他又不得不婉拒這一獎項。該書首次在蘇聯出版是在1988年,剛一面世,帕斯捷爾納克顯示于其中的文學才能所釋放的非凡力量立刻征服了廣大國內讀者。
有趣的是,帕斯捷爾納克很長時間無法定下自己這個“孩子”的名字,書名換了一個又一個:“死亡不會來臨”“蠟炬正燃”“英納肯吉·杜多洛夫”“男孩們和女孩們”等,最后才確定了“日瓦戈醫生”這個書名。日瓦戈(Живаго-живаго)這個詞,恰恰是形容詞“永生的,活的,有生命的”(живой)的古斯拉夫語的形式,作者不是偶然選擇它的,因為用了這個詞,這部長篇小說便有了關于犧牲和復活的主題之紅線,而且貫穿始終。
如果分析《日瓦戈醫生》這部作品,那么應該指出,作者在其中安置了多重主題:生與死,在一切被更新重置的社會中重拾自我,對理想的忠誠,生活道路的抉擇,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命運、榮譽和責任,愛與仁慈,面對命運打擊時的堅持……
然而,這部長篇的中心主題可以說是個人與時代的相互關系。作者堅持認為個人在與外部環境的抗爭中,不應該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樣,也不應該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喪失真正的自我。帕斯捷爾納克在這部作品中想向讀者傳遞這樣一個基本思想:一個人無論身處怎樣復雜的生活環境,始終都要有保存自我的能力。
尤里·日瓦戈沒有追求奢華生活和實現自己的個人野心,他只是活著并頑強承受著命運和生活帶給他的重壓。任何外部環境都無法摧毀他的精神,消磨他的自尊,改變他在年輕時就已經形成的生活原則。
作者將同樣重要的意義賦予了愛的主題,它實際上浸透了整部小說。帕斯捷爾納克所懷的這種強烈的愛的感情有各種可能的表現形態——對男人的愛,對女人的愛,對家人的愛,對職業的愛,對祖國的愛。
雖然這顯然是一部虛構的長篇小說,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因為其中反映了帕斯捷爾納克生命歷程中最主要的幾個里程標志,他也賦予了主人公很多自己的品格特征。
這部作品又是哲思小說,因為作者對很多嚴肅的主題進行了大量指向“原點”的思考,最為突出的是作者對俄羅斯這個遼闊國家的歷史的整整一個時間環進行了詳盡的、沒有任何虛飾和夸張的描寫,那是具有獨特歷史觀的描寫。
也不必否認這樣一個事實:《日瓦戈醫生》既是一部詩體的,又是一部散文體的深度抒情作品,其中象征、形象、比喻占據了大量的位置,其交響樂般的交織與澎湃,帶給讀者深度的情感體驗。
總之,《日瓦戈醫生》是帕斯捷爾納克一生創作的總結,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小說翻版。雖然圍繞著這部小說,當時的蘇聯與西方世界還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文化“冷戰”。但是今天的人們都已達成共識(像蘇俄文學專家們認為的那樣),把它稱為“一部不朽的史詩”,認為它是“開啟俄國文化寶庫和知識分子心扉的專門鑰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驊野
2022年11月1日